
《我与地坛》读后感精选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与地坛》读后感1关于此书,我想从三个点来跟大家分享。
一、三个问题
如果细读这本书,你就会发现,史铁生整本书都在追问三个问题:1、要不要去死?2、为什么活着?3、为什么写作?
不过在书中,他也都给出了答案:1、要不要去死?书中写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日子。”从此句话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感叹命运的不公,不过后来又释怀:生死只是一个循环罢了。颇有一种:蝉鸣八日,向死而生的味道。
2、为什么活着?书中写到:“如果时间没有苦难,每个人都健康漂亮,会怎样?没有差别的世界就像一滩死水,一片没有肥力的沙漠。所以必须有人接受这种苦难。”
3、为什么写作?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自从他双腿瘫痪后,体力活干不了,找不到工作,但是头脑比较灵,就开始了写作。
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这三个回答:死是必然,活着只是一种方式,写作是一种无可奈何却又令人心怀感恩的途径。
二、他与母亲
在一个人最春风得意的年华,上天跟他开了一个动真格的玩笑,导致他精神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对母亲的态度变得暴躁起来。书中有一个细节写到:“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当时的他总是沉浸于自己的悲痛之中,从来不顾及母亲的感受,他也不会去想那些空落白天后的黑夜,那些不眠黑夜后的白天,母亲又是怎样过来的?如果说史铁生的轮椅压过每一寸地坛,那他母亲的脚印,就轻踩过地坛的每一寸土地。
直到他的母亲去世后,他才恍然大悟:“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
三、跑步者
史铁生在地坛的日子里,他也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其中有一个拉人力车的男人,爱好就是跑步,第一年参加北京环城马拉松,跑了第15名,但是他对自己充满着信心;第二年跑了第4名,大街的橱窗上只展示了前三名的照片;第三年跑了第7名,橱窗里只展示了前6名的照片;第四年跑了第3名,橱窗里只展示了第一名的照片;第五年跑了第一名,橱窗里却换成了所有人的合影,他在里面很难找到他自己;直到第六年,他跑了第一名,同时也打破了记录,教练找到他说:“可惜啊,我要是10年前发现你就好了!”
是不是很可笑?是不是很讽刺?可是热爱本身就是意义啊,重点不在于别人知道你是谁?而在于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去努力!
此文通篇都没有在强势的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更没有要我们怎样怎样。只是通过史铁生先生的自身经历和其对生活哲学的思考,将地坛呈现在我们眼前,仿佛与他对坐笑谈一般。
如果说读完此书非要收获什么道理,那大概就是:生活中有许多遭遇与悲哀,是我们无能为力的,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境,但是绝不能让困境扭曲掉我们的灵魂与智慧!
《我与地坛》读后感2《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作者给读者呈现的中心思想是其20xx年来坐着轮椅在地坛上思索的人生结果,领悟到了不同寻常的人生,肢体残疾的史铁生,有着超乎常人的顽强生命,还有着充实的人生,更拥有始终陪伴他左右的地坛。朴实的情感、真诚的人生感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
初读这篇文章时,我就被作者那朴实无华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蕴绵长的哲思所深深地打动。于是,当我静下心来再读这篇文章时,我发现,这篇文章中所浸透的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揣摩已不再是表面浮起的清波,而是作者内心最深处,灵魂最地层,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坚苦励炼之后,所积淀下来的洪流荡漾。
在书中,我能感受到地坛是史铁生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角色,因此让我对地坛充满遐想。园中凋零萧瑟的景象展现出史铁生的内心的无助与悲惨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荡,从中体现了残疾生命里不服输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坚强的崛起,自在坦荡,从不同的环境中寻回自己。对地坛寄托的感情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他们不能变成语言,也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他们了。他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
有些事情发生得实在太快、太突然,不等你想明白,搞清楚,它就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暴风骤临一般让你喘不过气来,而你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承受。作者无疑是令人同情的,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却忽然残废了双腿,在他人生篇章即将奏响之时却猛然印上了休止符,这样的打击的确是巨大的,不论换作谁,也会吃不消的。
但是,作者无疑也是幸运的',他有一位理解他关爱他的母亲。在他深处荒园独自面对着残垣断壁、破瓦残转时,有一个人,正在沿着他的车辙苦苦地寻觅,有一个人,正在希求着苍天使她能够分担儿子的痛楚。但是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不懂得生活的意义,还不懂得一位母亲加倍于儿子的痛。于是,这一切,她只有默默地忍受,默默地藏在心里的这个人,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当他的小说第一次获奖时,当他的生活又一次点起希望的灯火时,她却猝然而去,仿佛她来到这个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正如作者所写到的,也许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最后,关于“母亲期望作者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就我个人认为,这条路是一条通往幸福与快乐的路。不论做什么,只要能够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活着,这就是每一位母亲对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啊!正可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只要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的快乐,实现自己的理想,母亲都一定会默默地支持着,无私地奉献着,这也正是“母亲”所最伟大之处!
读完《我与地坛》后,深刻地了解到作者的坚强不屈和母亲的爱,作者的事迹使我感动不已,才知道了什么是爱的力量。
《我与地坛》读后感3《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流传最广远的的散文集作品,是他在地坛中所见所闻发出的人生感悟与思索。文章中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饱含了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思念,由于自己残酷的命运,地坛成了他思考人生的佳境,其用朴实的文字表现自己在地坛流连思索时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其间洋溢着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正当时青年的作者,因为双腿残疾而对生活自暴自弃,脾气变得异常奇怪,从而日渐消沉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为了逃避残酷的命运,他选择到地坛躲避,在他选择地坛的同时,地坛也在冥冥之中选择了他。作者通过与地坛的接触及所见的人生百态,在受到周围景物的陶冶后渐渐的思想得到质的变化,从而让他了悟到生命的真谛。作者说“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 ……此处隐藏10414个字……就业压力学习压力,让我们的呼吸也变得急促,是不是有的时候会变得狂躁?是不是有的时候总觉得自己丢失了点什么?是不是很想找一处安静的地方畅快的呼吸?
是的,我们需要一个这样的地方,尽情地放松心情,为心灵排污,也为心灵加些动力。在这方面,我们远远不如史铁生先生幸运,拥有一个安静的可以自由出入的大院子几乎是不可能。这个时候,就让我们在自己的心灵上开辟出一间小屋,供自己休息吧。
这间小屋,必须有的是,一些安静的温暖的文字。诗书的`作用不仅仅是黄金屋和颜如玉,它是一段带着晨露的台阶,一端连着黑夜一端系着光明,踏着它,可以迎接红彤彤的日出,那些明亮但不刺眼的亮光,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腹有诗书也不一定追求华美的气质,只为寻那一缕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吹走烦躁,塑造我平和如湖水的心灵。
这间小屋,最好栽培一些花草。佛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当我看着亲手打理的花花草草,总是欣喜于它们带给我的力量。记得有一次从路上捡到一段10厘米左右的太阳花的茎,把它插在了疏松的土壤中,原以为它会奄奄一息,却没想到几天后它绽放出一朵玫红色的太阳花,那是生命的倔强,触动了我心灵最深处的那份坚强。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合格的护花使者,一次次我的这些小花小草们面临生活的绝境,可是他们又一次次给我展示生命的力量。都说养花怡情,我却从中吸取着生命的营养。
这间小屋,要有季节的变化时空的延伸。生机盎然的春日,要及时备一份春泥作为滋养;烈日炎炎的夏日,要随时撷取一缕清凉;硕果累累的秋天,要储存天高气爽的心境;白雪皑皑的冬日,要随时吸收温暖的阳光。
在这间小屋里,我们要时刻反省。要对自己拥有的一切怀有一份感恩与感动。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公平,上帝总是在关一扇门的时候打开一扇窗,就像他收回了史铁生先生的一双腿,却让他以纸为船以笔为桨,在文学的浩瀚中尽情冲浪。
是否你还带着伤?不要怕,愈合了就不会再痛。让我们手握一把阳光,在上帝说不的时候也能拥有温暖整个世界的力量。
《我与地坛》读后感14“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且看见自己的身影。” ——题记 决定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并且后来喜欢上它是在去年九月份,我写完我的散文《苦缘》之后,发现自己在《苦缘》中的叙述语调和史铁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后来,就时常会去翻读,在细细的体会与咀嚼间,恍然才明白过来:在生命面前,原来自己只不过是一粒尘埃罢了。
从不敢轻易地去掂量生命的斤两,而史铁生却以他端坐在轮椅上静默庄严的形象深刻地诠释了生命的全部意义和话题。我想,在那个历尽苍桑,等待了史铁生四百多年的古园子里,史铁生一定曾那样专注地凝视过自己被夕阳拉得斜长的.影子,一个无言的转身,便看见了苍茫的落日,“寂静的 光辉平铺的那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而此刻,生命,就像是在风中纠缠的发丝,风越大,它便越发地坚韧起来。
死亡,并不遥远,它曾那样真切地掐过史铁生的喉咙!而他到底还是走过来了,尽管也曾彷徨和迷茫。“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生命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生命啊,原只是一个循环的悖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证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细细地想来,生命原是这般地偶然,仿佛是花瓣上的一粒晨露,阳光强烈的时候,它必定要以蒸发的形式消失。
史铁生是一个智者,至少在这场生与死的辩论中,他赢了。当“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了万道金光”的那一刻,我看见史铁生从那轮椅上稳稳地站了起来,而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灵魂的人,就是他的母亲。
在母亲面前,他是一个倔强的孩子,只是在许多年以后,母亲不在了,他才一点一点地意识到了当年自己是多么的冷酷和无知。“他被命运击昏了头脑,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他于是又一整天一整天地去那园子里静坐。母亲走了,没有留下什么隽永的誓言,惟有关于生命和爱的思考。史铁生懂得这些的时候却失去了爱他并且理解他的母亲,他知道已经晚了,来不及了,他能做的,惟有紧紧地抓住生活丢给他的绳索,一步一步地攀上生命的顶峰!
是的,生命于他而言,并不简单。可是,他以他简朴而真诚的文字告诉我们所有的人:活着,好好活着!竭尽所有能迸发出你生命的光辉!
《我与地坛》读后感15突然想再读一遍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找不到有这种强烈念头的绿由,就算是对先生的一种怀念吧!
《我与地坛》是长篇哲思抒情散文,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我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我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我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再读一遍《我与地坛》:先生,我找到了一切与你有绿分的东西,我寻找到了车辙,和老母亲紧随的足印,又见到你的老柏树和树下你的低吟,我寻到一座园墙,和园墙里围着的小姑娘、老两口、长跑冠军或醉翁……
先生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他笑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静似乎是他生命最大的动态,心不静,无法塑造心灵的张力,无法承担命运的跌宕,无法享受做梦的欢愉。
地坛是废弃的古园,是宁静的好去处。先生因“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腮”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处,就摇了轮椅到地坛去。地坛,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在那里他辨得所有路,认得所有树,转过所有墙,因为这是他的所有和所有的他。读书,写作,寻找内心真实的自己。
蜂儿在半空中稳稳地停着,蚂蚁猛然间想透了什么,露水在草叶上滚动…先生所握着的笔就是他摇着的轮子,在黑漆漆里可以摇出路,钻出亮。
所有的痛,经笔,变成更深的欢喜;所有的不确定,经笔,变成对生命的确认与把握;所有的局限,经笔,变成了广阔的天地。是这地,接纳先生正坐的身子,驰骋的精神,让他的灵魂撒欢儿;是这地,开启了一扇更直白、更专注、更清澈的与心灵沟通的天门;是这地,让他的见识与思考枯竭,源源不断生出比这地坛维度更大、脉络更广的世界。一个简单的生命去翻越、去站立的历程中体现的是天赋饱满的心智、本能追爱的气魄和自然丰沛的悟性。
平实而富哲思的`言语,更多的还是对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我想,灵魂还是存在的,先生逝于20xx年12月31日,一个时间的节点,几年已过去,先生的思想还在与在世的人对接、传递、延续,灵魂实实在在地赋予了新的肉体,发展新的精神,锻造新的灵魂。正如先生所诉说,“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
我也渴望有这样一个地方,像先生一样,让灵魂自由!再读一遍《我与地坛》,仿佛那沧桑的古园给了我某种启示,让我感到心痛的温暖,从中汲取那份不屈于命运的顽强和奋斗的力量。原来,这地坛就是心灵的憩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