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的教育读后感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的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的教育读后感1《爱的教育》这本书我早有耳闻,但一直没有时间坐下来细细品读。寒假在薛校长的倡导下,我坚持抽空读完了这本书,深感这本书对于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子女应该是颇有裨益的教育经典。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的作家亚米契斯写的,采用日记的形式,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读来显得真实,富有亲切感。整部小说,没有豪言壮语,只是用朴素平淡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貌似渺小,但实上却很不平凡的人物,自然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卖菜妇女,卖柴人,铁匠的儿子,老石匠的儿子,卖炭人的儿子,少年鼓手,父亲的老师、带病上课的教师等等,这些平凡而朴素的小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生活充满爱,为他人奉献爱。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正因为他们的爱,“我”的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好。
在看《爱的教育》时,我每每被书中的那些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迹感动着。感动于为了祖国的尊严而拒绝他人的施舍,尽管他是十分需要那些钱的年仅11岁的少年爱国者;感动于眼看一年级小学生出现危险时大胆施救,自己却被车子压伤脚的洛佩谛;感动于得知扫烟囱的小孩因为丢失三十个铜币而啜泣时大家慷慨捐钱献花的女学生们;感动于被不务正业的父亲醉酒后无故踢打却极力维护父亲形象的铁匠的儿子——善良勇敢的泼来可西;感动于被父亲误解责骂后,仍然坚持每天晚上起来,偷偷帮父亲抄名册的朱利奥;感动于当看见同学们戏弄手有残疾的卖野菜人家的孩子克洛西时挺身而出,机智化解矛盾的侠义男孩加罗内;感动于得知自己的儿子诺比斯大骂卖炭者的儿子“你父亲是个叫花子”时,及时要求儿子道歉并主动和卖炭者握手言和的绅士;感动于把镶着银头刻有自己名氏的手杖送给四十年前自己的一年级老师克罗赛蒂先生的恩里科的父亲;感动于历经六千英里,独自从意大利的热那亚到南美洲寻找母亲的13岁男孩儿马尔科;感动于……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的是家人们写给恩里科的一封封信笺,尤其是父亲写给儿子的最令我难忘。父亲在信中教他要爱祖国、爱学习,教他要尊重母亲、敬爱先生,教他要敬仰英雄、尊敬街道,教他要帮助乞丐、多和劳动者的子女交流。在《学校》一文中写到:“不断学习才使世界进步,才是希望,才是光荣。要奋发啊!你就是这大部队的士兵,你的书本是武器,你的班级是分队,全世界是战场,胜利就是人类的文明。恩里科啊!不要做卑怯的士兵啊!”他在《贫民》一文中写到:“大人的施与不过只是慈善的行为,小孩的施与,于慈善外还有着亲切——你懂吗?用譬喻说,好像从你手里落下的.不只是钱,还有花。”他在《感恩》一文中写到:“应该敬爱先生:因为他是父亲所敬爱的人,因为他是为了学生牺牲自己一生的人,因为他是开发你精神的人……先生高兴,固然要爱,先生不高兴,更要爱他。无论何时,总须爱先生啊!先生的名字,永远须用敬意来称呼,因为除了父亲的名字,先生的名字是世间最尊贵、最可怀慕的名字呢!”他在《劳动者中有朋友》一文中写到:“只在一阶层中交际的人,恰和只读一册书籍的学生一样。从现在起,就要注意多和劳动者的子弟交流……贵贱在能力,并不在于金钱;在勇气,并不在阶层。所以你在朋友之中,应该特别敬爱劳动者的儿子,对他们父母的努力与牺牲,应该表示尊敬,不应只着眼于财产的多少和阶层的高低。”
读着《爱的教育》,我思绪万千;合上《爱的教育》,我心潮起伏。“爱是什么?”这一问题在我脑海中不断萦绕。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爱学生就是不辞辛劳地传授知识;爱学生就不厌其烦地行为教育;爱学生就是一遍一遍地安全叮咛。爱学生,就是犯错误时那严厉的教育;爱学生,就是取得进步时那热情的鼓励;爱学生,就是伤心难过时那温暖的安慰;爱学生,就是身体生病时那关切的问候;爱学生,就是不会做题时那耐心地讲解;爱学生,就是发现危险的苗头时那正确的引导;爱学生,就是……如果说教师是伟大的,不如说爱是伟大的!
教育,是爱的事业。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老师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教学生学会去爱:爱祖国、爱家人、爱学校、爱老师、爱朋友、爱自己、爱社会,爱所有需要爱的人!
正如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坚信:凭借着对教育事业的忠心,对学生的爱心,定能育得桃李香满园!
爱的教育读后感2爱究竟是什么?千百年来人们不停的诠释着、延伸着、升华着。有人认为爱是无私的,有人认为爱是博大的,有人认为爱是神奇的……《爱的教育》这本书,便对爱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恩利科的眼光,从4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记载了小学生恩利科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读着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时,我有泪有笑,但一直在心底涌动着的是融融的爱意,暖暖的感动。身为一名教师,读完此书,掩卷沉思:教育中的爱又是怎样的呢?
是呀,教育中的爱是什么?我一直说不好、道不清。而《爱的教育》给了我最好的答案,一个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应该像安利卡那样:抱病操劳,把全部心血都献给了学生,以至一病不起,她爱所有的学生,能记住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即使不教他们,每月也到校长那里去询问他们的成绩,为他们的进步所骄傲,为他们的退步而担忧。应该像失去一切亲人的波巴尼老师、满头黑发、嗓门很大的`考蒂先生那样,从心底热爱学生、关怀学生。
《爱的教育》一文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先生说,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喜欢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知道你们已在心里答应我,愿意了,我感谢你们。先生的话感动了刚才那位跳上椅子的学生,这位学生抖抖索索的让先生饶了他,而先生只是用嘴亲着他的额头并让他快回去,好孩子!”
朋友你们读了这一段文字,心中有触动吗?文中那多么亲呢的动作,纵使多么调皮的学生都会被感化的。文中的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允许学生出错,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以诚相待,以情感人,这样的班级,久而久之孩子怎能不会用宽容之心去包容别人之错?这样的老师,又怎能不受学生的喜欢呢?
身为一名老师,你是否弯下腰拾起学生掉在地上的东西;你是否耐心地回答学生的提问;你是 ……此处隐藏22541个字……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是啊,爱在我们之间无所不在:父母亲对你的爱;亲朋好友对你的关怀……可当我读了《爱的教育》后,对它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爱的教育》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长的故事,详细地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爱的教育》全书100篇,其中《仁慈的.花朵》最让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它描述了女子学校的女同学们帮助一个因在扫烟筒时丢了三十个铜板的小少年,并且还瞒着校长——做了一群”无名英雄“。英国哲学家洛克说得好:”我始终认为人们的行动是他们的思想的最好证明。“这个故事中闪耀着的崇高的品质和道德的光辉,给我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而如今的社会上,有些人则非常势利,他们的行为准则是看是否对自己有利,即使在道义面前也不放弃讨价还价。这种人是非常渺小的,他们的处事哲学必然会遭到人们的鄙弃。因为虚伪换不来真情,冷酷换不来热忱。冷漠自私者失去了做人的道义,他们就很难得到别人尽心尽力的帮助,有失道之因,必然有寡助之果。人生的错误,往往在于”自私自利“四个字,私利不去,公道则亡。
反之,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给别人幸福,就是给自己幸福;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一个人心里有别人,总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有真情的奉献,那么得到的将是内心的充实,高尚的人格,爱心的照耀,真情的温暖。甘愿给社会付出真情和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总是偏爱那些热爱生活而乐于奉献的善良的人。
人间情,不分天南地北,暖你暖我;献爱心,莫谈贫富贵贱,人人可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献给他人一份爱心,留给自己一份春天。真情,让你我心灵相通;真情,使世界不再孤单。只要你我伸出温暖之手,让世界充满爱,真情可以到永远。
愿生活中处处开满真、善、美的鲜花。
爱的教育读后感15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叫《爱的教育》的书,开始没什么感受,平平淡淡,可读到后面却有另一番滋味。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述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及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善良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但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这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浓浓的爱。读完《爱的教育》,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深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种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的,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的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这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血,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的死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东西,我希望每个人都读《爱的教育》,使自身的爱到升华,使世界充满爱。
《爱的教育》一书,虽然出自于一位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但是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却可能是一位成年人都不曾懂得的。
作者记录了他在上三年级时一学年的所见所闻,还有他自己的想法,这本书中的故事令人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在现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爱究竟还有多少?
书中写到过一件事,是一个名叫洛佩谛的二年级学生,在去学校的时候,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忽然离开了母亲的手,在街上摔倒了。这时,刚好有一辆街车正在向他倒下的地方开过去,洛佩谛眼见着这个小学生即将被车子碾压,立刻跳了过去,把他救出来。但是因为来不及挪开自己的脚,反而被车子轧伤了自己。这件事令我深深地受到感动。同时,也令我想起了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类似的事:20__年5月8日,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四中学门前,一辆客车因驾驶员误操作而失控撞向走在车前的'学生,女教师张丽莉奋不顾身地将学生推到一旁,自己却因躲闪不及被卷进车轮下,造成了双腿截肢,骨盆粉碎性骨折,以至于生命垂危,后来虽然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却要经过一段艰苦的康复训练,并且要终身与假肢打交道。
前者是同学之爱,后者是师生之爱,虽然双方的身份地位不一样,但所展现出来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却是如出一辙。(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在正常生活中,可能没有那么惊险的时刻需要我们去舍身救人,但是我们仍然要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别人,帮助别人。
试问一句:如果有一位乞讨者向你走来,你会怎么做?对于现今的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无视他或者看看他,然后走开。作者也同样是这么做的,但是作者的父亲对这种做法表示了明确的否定和批评。他认为,不幸的人伸了手求乞时,我们是不应该假装不知道的。在你求奢侈的时候,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求不死。他们是多么可怜,多么无助。中国人的善良之心何在?但是反过来想,现在的乞丐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为了钱故意装成乞丐博取人们的同情心的?假的乞丐实在太多了,以至于我们不再相信任何人,不再去同情别人,连带着那些真正不幸的人也得不到一丝同情。出现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归根结底,是我们没有信仰。我们没有信仰来保持我们的诚实,我们没有信仰来约束我们不正当的行动,我们没有信仰来使我们的心灵充满爱。
有句话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的心中充满爱,让我们的爱去美化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