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R作家在41岁生日收到了一封陌生女人的信,信中讲述的,是他全然不知却与他息息相关的一个暗恋的悲剧。信中女子讲述了她近二十年的暗恋,并为作家生下了一个儿子,儿子却在昨天死去了,极度悲伤下,她写下了这封信。
小说中,这个来信的陌生女人,表现出来的是卑微暗恋,是作家的附庸一样的存在。年少时的她只敢偷偷看着作家的生活而不敢上前,甚至没有说过几句话便坠入了爱情的深渊,成年后出席各交际场所的她被作家误认为妓女,但她不想作家有心理负担,只能默默咽下想说的话语,孤身离开。她在信中说“我的整个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
但是细读感受之后,在这个陌生女人的身上,又闪烁着高傲与独立的光辉。虽然她为R作家守候多年,并且为他生下了一个他自己都不知道的孩子,但是她是处于主动地位的。她可以跟着继父家庭过着优越的生活,但是她放弃了,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是却离自己的爱情更近的路;她坚持着“我爱你,但是与你无关”,这也体现了她在这场爱情悲剧中的努力维持着的尊严与自傲。为了R作家,她蹉跎了自己最青春的那段年华,但她在信中并无谴责之意,更多的'是对过往的怜悯。从这一特点中,也可以看出她对R作家,是完全处于上位的地位。在这段感情,她掌握着全部进退,她自由而洒脱,最后留下一封信,给予R作家无尽的追思。
多年的求而不得,作家对于她来说,是一种已经被神化、理想化的存在。与其说是女人小心翼翼地讨好男子,不如说是这个女人持着她坚韧的内心向着她的人生信仰。为了她的追求,她有着莫大的勇气,她有很多的机会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是她却坚持奔赴自己的“梦”;她在信中说道:“这个世界上,难道还有比在人群中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事情吗”,但是她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只是为了自己内心中的那一份追求。
这份追求对于她来说,不是某件事,也不是某个人,而是R作家多年以来在她的印象中、多年只能守着回忆间不断的美化所累积出的那个形象。
结尾处,有这样描写R作家的心理:“他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她漂浮不定,然而热烈奔放,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即使女人已经不在这个世间了,但是她至死都是拥有着明确的追求目标,即使死亡也不能阻挡她的追寻。这相比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盲目地每日重复无目的的生活来说,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不是卑微,也不是软弱,而是纯粹的信念与炙热的感情。
茨威格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格外敏感,他通过细致地描写各种复杂而丰富的感情活动,给人一种“心临其境”的感受。在这部作品,尤其是以这样一种信件自白的形式,陌生女人的任意细微心理都诉诸纸面。也正是如此,我们才能从这细腻的描写中,深切地感受到女人的热烈情感与对信念的坚定追求。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2感情,是催生甜言蜜语的最佳引药。但凡有爱存在的地方绝对不会缺少感人肺腑、令人激动欣喜的言语。我听过、见过、看过无数至高无上的感情宣言,心里每每总是激起阵阵涟漪,然而当我看到这句台词,我感觉心里狠狠地震动起来,那就是“我爱你,但和你无关!”
短短的八个字,是整部作品的灵魂台词。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极其善于刻画女性的心理,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有着自我的一套令人惊叹的方式。在他的笔下,女性形象具有更加强烈的情感,更富于献身精神和爱的潜力。小说的具体情节,我不想再长篇累牍的叙述,我只想谈一谈其中那种持久的、痴迷的甚至是偏执的爱。
当女主角注意到年轻作家之后,作家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她,也给了她极大的冲击,给她黯淡的世界增添了一道刺眼的阳光。从此,作家的一切成了她的呼吸,成了她整天的必需品,她深深的迷恋却从不敢外露自我的感情,更从不诉说给任何人听。她时刻的关注着他,慢慢的进入了他的世界,以他的开心作为自我的开心,以他的悲哀作为自我的痛苦,她不停地幻想着一次次美丽的邂逅,可总是羞赧的不敢露面。在无尽的等待中,她煎熬的度过每分每秒,却又享受着这份得来不易的孤独。这种感觉想罢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我们都或多或少的有过经历。
恐怕这就是感情的萌芽,我们开始默默而又急切的关注着一个人,极其想让他发现自我关注着他,又极其的害怕被他发现,纠结的心理,往往使我们整天陷入郁郁寡欢之中。而最可怕的就是,我们的痴迷换来的却是对方的毫不在意。就像小说中的作家就从来没有记住过她,从来没有意识到她的存在,她的.期盼最终换得了无言的心痛。谁说真爱不奢求回报?但凡我们付出了我们总是会或多或少的期望得到点什么,哪怕是对方对我们的淡淡一笑,这也是对我们价值的极高认可,我们也会觉得物有所值。
她深深的明白,这位作家一往情深而又用情不专,但是她的爱彻底而又持久,她从不懂得退缩,她爱作家的一切,即使明明白是缺点。她爱他健忘的样貌,毫不介意作家的滥情。这是一种偏执,这种爱是偏执的爱,这种爱,热烈而又绝望,纯洁而又伤感,但同时也有一点荒唐和不可理喻。
高尔基以前表示,他被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深深感动。是的,这种爱生如夏花之灿烂,逝如秋叶之静美。这种爱,可歌可泣,伟大而又卑微,热烈而又孤寂。女人甘愿花费生命的力量去爱着这个“无情”的作家。我不想过多的评价这种偏执的爱是好还是坏,但我明白这种偏执的爱值得感动。痴情也好,肤浅也罢,深深的爱过一个人,并且在等待中感受着幸福,即使明白可能并没有结果,但我们也会时时在嘴角露出满足的微笑。
“不求你爱我,只求你好好的,我爱你,但和你没有关系!”我明白,这句话停在了我的心里,经久不散,历久弥新。那你呢?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3读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第一感觉是蚀骨的揪心和绝望,对陌生女子内心无望但深入肺腑的爱感到莫名的心碎。到底世间有没有这样不计代价,不计回报,只求纯粹爱情的人或者只是小说家臆想中的一种高贵圣洁的暗恋呢,对没有一丁点爱情经验的人来说实在难以回答。
只有当生命迎来终结时,才能以一封饱含爱慕,崇拜,羞愧,自责,哀怨,忧伤,情感如此丰富的匿名信送到至死不渝的暗恋对象之手,这是需要苦尝多少个寂寞的日夜,忍守多少个相思的时光才能用尽毕生的力量写就这样一封情书。
茨威格实在是了不起的作家。从头至尾只是通过一封信就将世间一个奇女子的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从女孩的天真烂漫,不经世事,到少女的情窦初开,含苞待放,再到女人的风情万种,成熟韵味,各个时期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描绘的动人心魄,刻画的入木三分,以至于以为这样的女子竟然真的在你的生命某一阶段同你有过一段如此的经历。将你带入了情节之中 ……此处隐藏10639个字……要一个臂膀去倚靠,那便正好收获了崇拜或是温柔的目光,安安静静在他身后,相夫教子。倘若男人发掘一个女人到最深处,她仍然理智清醒,对情话不置可否,对他提供的人生持反对意见,那便是不可爱不温柔不值得花费时间了。所以他喜欢哄我开心,在我说不的时候挂电话。我仍然能沉沉睡去。心里那种潮湿消失了。在他讲述我还小而他正风华正茂的体验人生的时候,在他拥有了全部的我我却只拥有一点点的他的时候,嫉妒生根发芽,潮湿消失殆尽。
所以日后写回忆录,关于他的那一篇可以提前至现在开始:
在我年轻时候,大概二十四五岁,爱过一个有趣的人。同样在那一年,我已经看到了一生中所有和他相羁绊的可能,我不会是他真正付诸爱情的人,因为我并不乖巧。一个俗气男人的爱情应该只在年轻时候发生,后来的是新鲜感和成就感。我记得问他何故将目光落至我身上,他是这样回答“因为你是我喜欢的类型”——我紧紧抱着他,掩住失望装作他是属于我的。我仍然希望自己是个勇敢的人,不会害怕不能讨他欢心,不会害怕得不到他与众不同的眼神,不会害怕离开他。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3小说讲述了一个女人暗恋男主人公18年,直至死才像他表白的刻骨铭心的单恋故事。确是“用这一生等待,我一直在你身边从未走远”。
第一次见这小说是大一,看了开头却没看下去。那样的暗恋那样的心理描写对那时的我而言,无法理解。那时我想,我若喜欢一个人,是一定要去到他身边并告诉他的,一个人远远地喜欢着有什么意义呢。
时隔8年再读,跟着阅读每日读英文读完了整本小说。这次,似乎能够理解女主这执着甚至偏执的爱。
年少青春的女生暗恋了一个充满魅力英俊有才气的新邻居,并被他一举一动拨动心弦,为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而兴奋上半天,多么美好单纯的爱恋。年少时的我们也许都曾有过这样深藏于内心的爱,我们的故事大多应是随着时间推移,或勇敢追逐得到爱,或深藏淡忘埋葬过去,只是女主在自己的世界里暗恋了男主人公18年,男主人公毫不知情。
有人说,爱情可以是一个人的事。我喜欢你,与你无关。我想起你心欢,看着你满足,默默爱你不打扰,付出不求回报,女主就是如此纯洁无私的爱。也有人说,女主疯了,精神病,她是在自己的臆想里活了一辈子,凄惨一生。我想,女主确实一直喜欢的爱恋着的都是她想象中的以男主人公为原型的爱人,只不过,在她自己的心中,也许不觉得凄惨,因为她守住了心里的爱。她不告白,也许害怕失去这精神上的爱人,因为假设告白在一起了,那想象中的完美的爱人可能会崩塌,而告白后被拒绝,她的精神上的爱人也会消失。她没有勇气接受可能的失去,选择了看上去更具勇气地暗恋一生,守住心里的爱人。
执着疯狂地爱总是容易让人感动。莎士比亚曾说,太过热烈地爱情不会长久,所以为了获得永恒地爱,他让朱丽叶在爱人的一吻中死去。朱丽叶死时不过十四岁,一个陌生的女人的来信里女主爱上男主人公的年龄十三岁,都是少女的年龄,都是可以疯狂地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年龄。女主也永远地留在了十三岁地爱里。
爱本是相互的,需要主体和受体。她爱他他却感受不到,她在对他的爱里痛苦煎熬感动满足,而她的爱对他根本不存在,这样的爱算什么爱呢?如果爱的定义是喜欢一个东西的`情愫,而人际关系里的爱的表现应该是无私利他,以对方舒适幸福为原则的互动,那么自己一个人持久地暗恋,仅仅是借了暗恋对象为原型,这样的爱,更像是对自我的信仰般的爱情信念地坚守与成全,无需互动。
互动的爱需要坚守地信念,更需要以对方的感受,情感为出发点,互动反馈调整,争取关系中双方舒适,爱才能更完满。如果我们爱着爱着把自己感动了,却没有想过对方是否真实地感受到了自己的爱,甚至自己的爱对对方而言是伤害,那么爱就已经变质了。我们说着都是为他好,而或许我们眼里的好在他眼里不是好,所以需要互动反馈调整,他若需要你离去,你也能怀着爱与祝福离去。
如果就是为了感动自己成全自己疯狂爱一场,那就疯吧狂吧爱吧,只要爱还是爱的信念,爱没有变质成伤害。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4停电中,颤颤烛光下,翻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的心象被什么堵住了,连呼吸都变得有点困难,眼睛有些模糊。
有人说,书中反映了一种新的爱情观,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可是我却不这样觉得。书中的她深深地爱着他,却因为深知他最爱的是自由(其实是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也许他会因为怜悯或者是孩子而留住她,可是她知道他却不会觉得幸福。他穿梭在各种女人之间,从不停留,因为他要的仅仅是新鲜的快乐和短暂的刺激。留住他,困住他,成全了她从小到大的梦想却违背了他的意愿,所以她选择用他想要的方式来爱他——出现,消失,出现,消失。这让我想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似乎就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另一个版本。当两人生活在一起后,也只能是悲剧。
少女时期那种傻气的暗恋,这种感觉对每一个女孩来说都不会陌生,我们都曾那么好笑地喜欢过某个人,也许是你的同桌,也许是你的`同班,也许是你隔壁班上每天经过你窗前的那个他,也许和书中的她一样,是你的邻居。我们心底藏着这么一个人,以为这是天大的秘密,或者不对任何人言,只是一个人独享这个秘密。与他的每次不期而遇都会成为你思维的中心,与他有关的任何事总是会让你默默关注,他周围的人会让你觉得亲切,他住的地方会让你觉得熟悉,他在你面前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会让你久久揣测;或者你与姐妹互换心中的那个秘密,互相帮忙收集那个他的任何消息,互相给对方意见,互相安慰,互相鼓励,却又互相隐瞒。
只是当我们离开那段岁月时,我们会慢慢淡忘那个他,也许还记得那份心动,可是人却早已遗忘。可是她,却凭着一份暗恋,渡过自己的一生。
在书中,我们从文字上看不到任何关于她外貌的细节描写和性*格描写,可是我却为她的坚强和执着而惊叹。当你生命里的每一分钟都为某一个人而存活,当这样的你站在他面前,他却陌生而冷漠时,你能够忍受而继续爱他吗?当你放弃自己的尊严追随他,他却把你当作一个卖身的女子时,你能够忍受而不恨他吗?当你为他的孩子而卖身于人,他却总是用同一个借口逃离你时,你能够忍受继续爱他吗?
虽然她堕入风尘,可是我却觉得她无比纯洁。
这封临死前的信,我以为这个女人会耻笑自己的傻气,会痛恨这样的男人误了她一辈子,可是字里行间,我读到的还是爱,是对过去美好的回忆,是对某人给了自己这段经历的感激,是对爱人将来的嘱托。值到临死前,她还是没有告诉他她是谁,她不想打扰他的生活,最后,他也没能记起她是他生活中无数女人中的哪一个。她到底为什么写这封信呢?她说只是为了宣泄失去孩子的痛苦。我觉得,是为了告诉他,这个世界上曾经有人如此地爱着你,你是那么地值得得到一份深重的爱。
一个习惯于游戏人间的男人,偏偏遇见一个痴情女子,在他生活中的某一天,突然才发现这份感情,但是他却不知道她是谁,她写了这封信便彻彻底底地消失了,他收到这封信,也许犹如重磅炸弹,从此他的心缺了一角,也许这也只是一段风花雪月而已。
更令我惊叹的是,茨威格,一个男性作者,如何能这样细致地描写出一个女人爱人的深情和痛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