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心理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以前我读书总是耐不下性子,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可是,自从我带了毕业班的政治后,面对一些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总觉的手足无措。简单的处理方法对有些学生是不起作用的,同时我也感到有些挫败感,继而对教育工作失去原有的热情。但我没有坐以待毙,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专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给课堂教学的100条建议》等专业知识,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学生各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是相联系的,只有用对了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可以说,在读过这些书目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但是鉴于我们教育心理学的学术沙龙主要关注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及差异心理,因此我就主要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批评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评价形式,并且也是一种常用的教育形式。但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批评功能也应从注重甄别转向激励。
面对学生犯错,我们是否当即斥责,甚至“雷霆大作”?其实,学生很可能不是有意犯错的,所以我们无需大动干戈。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教师不讲究批评的`艺术,不考虑批评的言辞、场合,只要有错,便会有一场“暴风骤雨”,这样,只能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挫伤,引发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反而会增加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们的心灵创伤。“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靠近评价,生命就会舞蹈”。作为评价的协调者、指挥者、促进者,应给每个学生以闪光的机会,使学生在坦诚、关爱、相互尊重的评价氛围中,乐于接受批评,乐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由此获得快乐、自信、成功,并茁壮成长。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不足、错误时,不应说“你真笨!你不行!此类的话。我们应用教师特有的爱保护学生们的自尊,保护学生们的自信,也保护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未来。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2最近,有幸拜读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著作《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一书,受益匪浅,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学会去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发展历程,从而更了解他们。今天,我想谈谈读完书中第二章节“儿童心理学及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后的一些感受。
这一章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皮亚杰对于认知的两个方面:图像与操作。心智自然生长,经历了“感觉+运动”主导的初级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其特征是转化体系的逐步形成,我们把认知的这一方面称作“操作”。有认知工具专门处理状态,或者说把运动和转化描述成一个个前后相随的状态,我们称其为“图像”,比如说感知、模仿,所谓内化的模仿,就是由心理图像构成的。
书中举的例子都很有意思,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比如说在讲儿童的.心理图像发展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前运算阶段,图像还是静态的和可复制的,这是由于儿童还没有预测运动或变化结果的能力。比如说,4—6岁的儿童会通过拉伸一根弯曲的铁丝来感受一段弧线变直的过程,两种状态的突变在他们脑海中的映像,只是在一根曲绳旁边在摆一根直绳子,他们无法想象曲直之间的变化状态。只有在具体操作的影响下,图像才变得更加灵动且具有预见性,这个能力要在儿童7-8岁或更大时才能发展起来。因此,心理图像的发展并不遵循自主原则,他需要 外来因素的干预,干预的性质是操作。
在形象记忆和一般记忆之上,我们可以证明记忆结构化和记忆存储对操作、对动作的图式化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比较下列三组儿童对一套积木组合的记忆。A组:儿童只是观察搭好的积木;B组:儿童自己重搭;C组:儿童观察成人搭建。我们可以发现:B组的记忆效果有明显的优势。由成人演示的C组并不比直接观察的A组效果更好,这再次说明了如果我们只在儿童面前演示,而不让他们自由操作,就失去动作本身所含有的信息价值和培训价值。
这章给我的启示是: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在头脑里建立表象,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只看不做,效果可能并不会理想。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3本书是一本儿童教育心理学的通俗读物,前半部分是作者的理论成果,后半部分则是心理个案的例子,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分析。作为老师和母亲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健康正常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书中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一,个体对客观事实的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我们要全面观察个体的成长过程,时刻关注他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特别是关注她的童年,因为会影响他以后的人生。例如有一个52岁的女人,她总是不停的,贬损比她年长的女性,回顾她的童年,她有一个优秀的.姐姐,从童年到现在,她总是怀疑别人看不起她,当这些童年时未受到过关爱的孩子,她们在儿童时代都受到过恶劣的对待,因此形成了冷酷、满怀嫉妒、恨恶的性格。
二,怀有过度雄心的孩子之所以处境艰难,是因为人们常常以外在的成功来评判他们,而不是根据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来评判他们,训练孩子野心勃勃,并没有什么好处,培养孩子的勇敢,坚韧和自信却尤为重要,要让他们认识到面对挫折不能气馁,也不能丧失勇气,而是要把挫折当作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
三,个体心理学的基本思想是个体的人格,包括儿童和成人是一个统一的体,这种人格的行为表现和个体逐渐形成的行为模式是保持一致的,孩子上学拖延理解为,他对学校布置的任务作出难以避免的反应,他不想上学,他会想尽办法不遵从学校的要求,坏孩子之所以不想上学,是因为他们追求优越的心理,非但没有成功地转化为学校的要求,反而对学校的要求有所抗拒,于是他表现出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特征,逐渐陷入不可救药的地步。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4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我被深深吸引: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和消极力量。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理学的知识, 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 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一、播种幸福———教师的存在价值
通常, 幸福的人大多热衷于奉献, 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 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如果教师能够成为播种幸福的人, 则不仅自身可以拥有幸福, 在生活当中充满活力, 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创新活力。< ……此处隐藏6151个字……育可以把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主要手段。我在实践中反复做几次同一种游戏,让更多的孩子来体验,这两次走路的不同感觉。最后同学得出同一种结论:同学之间应当相互帮助、相互关心,这样即便有困难也能比较快的克服,还可以少走弯路。这也就是团队协作的魅力,也是我心理课要到达的目的。
这一堂课既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晓得了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又让学生晓得了帮助、关心他人的`美德。可以说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构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构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应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交换的方法与技能;学习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耐挫力,自信心得到增强,这样也一定能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经验告知我们:对学生来讲,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条件,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足点是通过教育活动塑造学生,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感悟生活,用理性对待生活,这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3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给我的教育方式一次新的洗礼,我们应该基于儿童的心理视角,以儿童的积极体验为途径,以培养儿童的积极人格为目标,为孩子的未来指引一条走向幸福的大道,从而自己也能与孩子一起感同身受。其中的第五章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儿童教育新思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做孩子积极的榜样。
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
二、留给孩子教育“空白”。
教育需要讲究“空白”艺术,适当的空白,才能产生美感,才能让孩子们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正如书中所说,让孩子的心理在学习与生活中获得免疫力吧。让孩子远离“时间贫困”和“空间贫困“。拉近师生间的精神距离,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和孩子成为自己人。
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读了此书后,我们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应“,蹲下身子聆听孩子的心声,主动与学生交流,讲道理,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也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惩罚,跳出”自己人效应“。
总之,我们应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做好自己的典范,留给孩子空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寻求细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我们应该努力做到这一些,因为这样,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因为他们快乐,我们就能感受到幸福。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4读完这本《儿童心理学》还是让人受益良多的,与其说是儿童心理学不如缩减为问题儿童心理学更为贴切,本书作者阿德勒主要针对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探讨其产生的儿童心理原因,如儿童口吃、尿床、吵闹、捣乱等,儿童的问题行为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了解了其心理缘由,才能得到解决。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追求优越感的需要,即不断地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需要,而在追求优越感的路上,儿童会产生一系列行为,而行为是否正确,是否会属于问题就在于这些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如果不符合,就是不良行为。儿童的行为是否会符合社会规范要求,主要在于儿童对客观事实的看法,也就是说客观事实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儿童如何看待客观事实,如果儿童的看法是错误的,那他就会扭曲客观事实,从而做出错误判断,最终导致错误行为。如某儿童在弟弟出生后,为了重新夺回家人的注意力,也就是追求它的优越感,采取了口吃这一行为,很显然这一行为是不正确的,而他产生口吃的行为是因为他觉得家人不关心他了,只有口吃才能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即儿童看待客观事实的错误而产生的`问题行为。再比如我们生活中一些比较懒的儿童,他们什么事情都不愿去做不愿去尝试,但他们仅仅是因为懒吗?在他们懒的背后,或许是因为害怕失败、不自信,所以用懒这种行为来逃避,这样人们就只会说他们懒,而不会说他们笨。所以阿德勒认为成人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从而采取正确的解决方式。
总之,观看完这本书后,会让人对儿童有个更全新的认识,而这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阿德勒在本书中所阐述的儿童问题行为及其产生原因和应对方式让人不可忽视,与老师及家长来说,是他们的一本教育指南。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5比发射火箭还复杂的事儿是什么?很多有孩子的父母会不会有点预感,没错,就是“养孩子”。这不是夸张,这是《清单革命》一书的作者阿图·葛文德说的:养孩子是个极端复杂问题,是比把火箭送上天还复杂。
虽然这里没有一份“清单”可以一劳永逸,但是,对于极端复杂问题,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不能仅靠一个人努力,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的“巨人”让我们选择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说他的著作《儿童教育心理学》。
对这本书来说,最关键的关键词就是“整体人格”。阿德勒所侧重的并不是行为本身,而是行为背后的整体人格。在他看来,与其分析一片树叶的颜色纹理,不如了解整个树木。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叶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
由此,书中通过分析包括口吃、说谎、打架、孤僻、懒惰、尿床、暴躁等行为,发现行为背后的`根源,解读孩子的人格特征。书中举例,“孩子上学忘记带书本,是因为他知道他忘记了什么,他的母亲都会为他操心。这可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这个孩子总体人格系统的一部分。”
对于懒惰,他说:“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也成了阻碍他们面对困难逃避困难的借口。”
阿德勒探索的是一条从观察行为到认识孩子的整体人格,进而改善优化,培养孩子自信、独立、勇敢、坚韧、合作的完整人格,从而让行为问题迎刃而解的有效路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阿德勒所有理论的重要前提是,阿德勒相信“与生俱来的能力并不能决定一切”,“孩子的智力水平并不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正如人本主义所坚信的那样:人是可以自我成长和发现,也就是可以自我实现的。
在此基础上,阿德勒认为,父母和老师是儿童优化性格、自我实现的推手。他说“如果我们能以温柔、关心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令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力与才智。”
他指出“那些相信孩子的性格特征是与生俱来的人,就不应该从事教育孩子的工作”,而且“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有半点的灰心丧气。”
应该说,看过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最大的收获是给包括家长在内教育者带来了信心:相信自己——可以不再抱怨甚至焦虑孩子的种种问题,相信孩子——有成就自己的内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