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本书第三章《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中讲了“一日对话活动安排”,文中既讲到了如何利用“来园与离园”、“点心时间与进餐时间、“不受干扰的游戏和探索时间”来展开自发性对话,也讲到了如何在一日活动中找准时机开展促动型对话,让师幼、幼幼间有充分对话的机会。
审视自己的教学,一日生活似乎真的被排的满满的,几点到几点干什么,每天都是规定好的。虽然师幼、幼幼也有交流,比如:早晨幼儿会告诉我一些有趣的事情,我会简短的和他们聊一聊;每天上午都有“晨谈”,和幼儿谈论最近特别有趣或需要注意的事情,幼儿也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平时幼儿有什么问题或疑问都会耐心解答;游戏中通过与幼儿对话引导幼儿更好游戏,帮助幼儿解决矛盾……
但是,我知道这些还远远不够,有时只是满足回答幼儿问题,不会和幼儿一起讨论,去深入探究。比如:早晨幼儿来告诉我,“老师我穿了新衣服!”,我会说很好看,会问他谁买的。然后,我会考虑到现在是晨间游戏环节,草草几句后就会“催促”他赶快去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吧。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多,正如书中描写的那样:似乎老师的职责就是赶紧让孩子加入满满当当的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去玩、去学,根本想不到停下来大家聊一聊。
不但师幼对话没有充分挖掘,幼幼互动的机会就不多。因为平时除了游戏时幼幼交流较多,其他时候几乎都是教师占主导地位。比如:有时学习活动前我在发学习材料,会让幼儿耐心等一会,因为感觉就一点时间,如果他们一说话就很很疯、很吵,再要让他们安静下来学习又要多花一些时间了。有小朋友如果讲话大声还会对孩子说不要讲话,没有问孩子在说什么就否定他们对话的行为了。还有很多类似情况,教师常常要求幼儿休息不要讲话,或者引导孩子去操作、完成任务,也就不自觉地就影响了他们聚在一起对话的机会。
看了这本书,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理解孩子想表达是好事,应创设师幼对话、幼幼对话的机会,鼓励孩子与老师、与同伴多交流,这才是尊重孩子的表现,也是促进孩子发展的方式。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2《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中有很多真实的案例,每当读到这些案例时我都会想:如果是我来处理这些案例中的问题我会怎么做?
在《学习与老师的儿童观》一篇中提到了一个关于让孩子们协商处理是否拆掉积木的问题,在我看来一些孩子长期玩一个区域,并霸占废旧材料,我肯定是要“劝”这些孩子把材料拿出来,然后让别人来搭。当我看到书本中佩吉和戴夫老师是如何引导孩子自己协商处理这一问题,以及孩子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时,我才恍然大悟:我的“劝”或者说“建议”其实不是尊重孩子想法的`表现,他们因为知道不能霸占玩具,知道要听老师的话,通常都会“服从”老师的建议。但是,孩子真的内心就“服从”而不挣扎了吗?看了案例我就觉得至少让孩子来协商,让孩子来做这个决定,他们内心应该会不那么挣扎,会更心甘情愿一些。
我还想到类似的案例,两个小朋友抢一把椅子,都认为这把椅子是自己的,我尝试让其中一个孩子谦让一点,告诉他们抢东西是不对的,要谦让一些,但孩子没一个肯让步的。我只好换一种口气说:“既然不能肯定谁的,那我只好拿走了,你们要么做旁边一个空的凳子,要么自己去搬一个新的凳子。”结果其中一个孩子坐了旁边的空椅子,另一个孩子还是坚持要他们抢的椅子。我又对坐在空椅子上的孩子说:“你已经有椅子了,那你愿意让他做这张椅子吗?”坐到空椅子的孩子点点头。问题是解决了,和平的解决了,可是从头到尾的“劝”或“建议”都是老师的意愿,都是成人认为什么是对的,然后让孩子照着做,觉得这是尊重孩子,其实只是流于表面。
我们也许真的应该像案例中的佩吉和戴夫老师那样,让孩子自己协商解决问题,正真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是让孩子听从。不仅注重师幼间交流的有效性,也关注孩子间的交流,让幼幼之间也能有更多交流与沟通,通过交流了解彼此,解决彼此的冲突。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3在《老师,你在听吗》一书中曾经说过:“对教师而言,理解学习理论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学习观和儿童观,会让人产生不同的观点。丽萨·波曼女士在书中例举了三位教师面对孩子扔积木时出现的不同看法:一位教师觉得这是孩子调皮的表现;另一位教师认为这是孩子想获得他人关注的表现;第三位教师则认为这是孩子在表达无法用语言解释自己需求产生的挫败感。
每一种观点的产生都是教师们的学习观和儿童观的产物。这些不同的观点又会引起教师产生不同的言行,“教师的言行会创造出一些条件支持可以引起儿童学习的对话或是扼杀儿童相互交谈、彼此倾听的机会和渠道”,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学习观,意识到儿童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他们是独立的学习者。
作为教师,虽然我们都认同儿童是有能力的,可我们的行为和言语并不总是一致的,我们在每天和孩子的日常互动中却常常会忽略这个观点。当面对能力弱的孩子时,我们往往缺乏耐心,总是不由自主的包办代替,没有给他们留下足够探索、思考、操作的时间。
在书中作者提倡我们要跟随学习者而不是书本来创设课程,这是对我们忽视儿童的'深刻提醒。“只有在真实的生活经验情境中,儿童才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在开展大班社会活动《兄弟姐妹是一家》前,我对孩子们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宇宇刚去过大草原,可去的时候并没有真正遇到过赛马节,因此我在活动中认识蒙古族的部分中增设了观看赛马的环节。
当赛马的视频播出后,立刻引起了宇宇的兴趣,他显得非常兴奋,因为宇宇对蒙古包、摔跤、骑马等蒙古族人的生活特色印象深刻,有一定的前期经验,所以他看边主动向同伴们介绍了很多自己在草原上的所见所闻。
同时也引起了他了解其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将自己的旧经验与新经验联结在了一起,从而建构了新的知识。这让我感悟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时刻关注孩子,“只有了解了儿童的先前知识与经验,你才能识别并为他们提供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学习经验。”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4每次寒暑假,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放松身心尽情享受这短暂的假期外,还有一件事情可不能忘记,那就是给放松的“灵魂”充充电。这次的寒假,又会有怎样的神秘礼物等着我们呢?《老师,你在听吗?》一书,探讨了师幼之间的谈话艺术,以及通过对话教育幼儿的好途径,着重围绕教师如何创造一种民主对话的环境,如何支持高质量的交谈,如何鼓励、支持对话的学习和发展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在有限的语言能力前提下 ……此处隐藏6359个字……,高兴得玩了起来。游戏过后孩子们都对我说:“老师,今天我们玩得特别开心,以后你还跟我们一起玩吧,你不会的我们教你。”
以往遇到孩子们打闹的情景,我总是采取制止的方式,让孩子们安静下来,但是这样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破坏游戏的情绪。实践证明效果不理想,其实,孩子们插好的物件就是用来游戏的,而非摆设的`。满足孩子们活动与游戏的需求,这是老师的教育职责。放下老师的架子,走到孩子们中间,以一名游戏者的姿态参与孩子们的游戏,自然而然的引导孩子的游戏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而且还可以得到孩子们那颗金子般的童心。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2你觉得儿童是什么?对于儿童是学习者,是和你密切相关的人的这种说法,你的看法是什么?成人倾向于持有两种认识儿童的观点:儿童是“空白”的,儿童是有能力的,你持有哪种观点(或是你在这两种极端之间)会影响你对待儿童的方式:你如何与他们互动,如何向他们提问,如何应对他们的想法以及不断涌现出的对世界的看法,以下是我记录的一则案例:
一次美术活动,涂色画一大苹果。幼儿通过摸、看、闻和吃等的'活动已经对苹果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用红色把苹果的形状画在纸上,然后请小朋友拿红色的蜡笔涂色。当我走到明明旁边时,只见她正用绿色的蜡笔涂色。“明明,你怎么用绿色笔呀,你看小朋友的红苹果多漂亮呀!”听我这么一说,明明吓了一跳,连忙用手捂住画,并来回搓动,仿佛要把画的颜色搓掉。
看着她这样,我又好气又好笑,说:“没关系,涂绿颜色也挺好看的,只是绿苹果还没熟,不好吃呀?”听我这么一说,明明笑了,捂着的手也松开了,说:“老师,我姑姑就吃这样颜色的苹果,她说可好吃了,我是给姑姑画的苹果。”听他这么一说,我仔细一想,对呀,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说起苹果就常常是红苹果,画苹果时,认识苹果时往往是以红色苹果为标准,仿佛苹果只有一种颜色。当孩子在生活中看到了绿苹果并画了出来,说明孩子对事物有自己的认识,我们所给的唯一标准反而限制了幼儿对自己认识的表达机会,我们应当尊重、表扬幼儿对自己认知的表现。
如何更好地教育幼儿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对儿童的认识,尊重孩子的体验,与孩子在共同的探索中认识和发现事物。让孩子有用眼睛看事物的机会,并承认每个孩子的感受。原来我们的教育观是多么的让人不安,因为它压抑了幼儿的自主性,甚至幼儿个性的发展。我们在教育儿童时,本质上幼儿没有自主的权利,它只能听老师的,否则那就是错的。这一切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包括幼儿。承认幼儿的认识尊重幼儿是幼儿学习和探索世界的动力,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让我们转变教育的观念,一同伏下身子,从幼儿眼中看世界,了解、理解、尊重幼儿,走进童心世界,把认识和探索的权利交给孩子。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3“老师你在听吗?”这是美国作家丽萨.波曼女士与20xx年推出的一本儿童教育的力作。她着重围绕教师如何创造一种民主对话的环境,如何支持高质量的交谈,如何鼓励、支持对话的学习和发展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在有限的语言能力前提下参与对话进行了阐述。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其中提到了如何帮助幼儿在有限的语言能力下参与对话,这就让我想到了小班孩子,他们刚入园,经验少。就看搭积木的时候吧,有的孩子总是默默的坐在一边,摆弄积木,很少与同伴交流,有的孩子想要同伴的积木,也不会和同伴商量,而是动手就抢。
孩子总是特别善于模仿,老师怎么说话,孩子就会跟着学,老师的一言一行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在平时就比较注意和孩子说话的方式,比如在晨间游戏时,我会坐在他们的小桌子边,和孩子们说话,在说话时,我一直注意拉着孩子的小手,或者轻轻把孩子拉着靠近自己,这样不仅让孩子感觉到亲近,孩子的小手同时也会自然乖乖地放在两边,小眼睛自然而然的看好你了。有个别孩子胆怯,眼睛望着地上不敢看我,我会轻轻捧住孩子的`小脸,对他微笑,或者把他抱在膝盖上,使他感到老师不是那么陌生,再和孩子说话时孩子的眼睛就敢看我了。孩子在我的目光中读到了亲切和温暖,和我建立起了信任,同时也学会了和我说话时的目光交流。
孩子在回答我的问题或者兴致勃勃地告诉我某一件事情时,我总是做到很耐心地把他听完,没有特殊需要从来不打断孩子的说话,也不在孩子说话时喝水或者做其他事情,总是蹲下身子眼睛看着他。班级中有个叫楠楠的孩子特别喜欢说话,每天都会来告诉我自己在家干吗了,吃了什么,哪儿去玩了等等,每天听他说话,有时候也会觉得烦,敷衍他一下,可是今天他跑来告诉我:“老师老师,我马上过生日了,到时候请你去我家吃大蛋糕。”让我觉得心底暖暖的,原来我在孩子心中的位置这么重要,同时也让我觉得,听孩子们诉说,其实也是一件很有意思、很重要的事情。
听是学习的精华,马拉古兹的诗《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中就说到了:儿童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我们就要近距离的去聆听孩子的心声,用适合他们的对话与他们交流,用心去接受每个孩子,去感悟每个孩子。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4《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中,对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的角色定位也做了十分到位的解析,让我们知道如何在与幼儿的对话中进行自我反思,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在学习环境中,试着把过程录下来,过后再来反思自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语言表达和互动的有效性,从而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今后自己在与幼儿的互动中能够“游刃有余”寻找突破口。
书中提到:时不时地反思一下自己在促动型对话中所承担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用录音机或录像机记录下自己与儿童的互动对话,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根据对话记录你可以对自己提出一下几个问题来进行进一步的反思:我问了哪类问题?我是否应用了其他一些策略,如总结和重复?这些问题是否启发了儿童更多的思考?有些问题会局限儿童的思维吗?
提出问题进行反思在一开始会让教师产生些许的恐惧,因为它挑战了教师的权威。其实那是促进自我成长的助推剂,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分析自己在与幼儿互动对话中的表现,并全面地解读自己。
首先,解读自己的角色,也就是自己在与幼儿的互动对话中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我们都知道应该是支持者、参与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那么在与幼儿对话时,我们的语言是否真的起到了这些作用呢,可能还是需要再对自己严格地审视一下的。
其次,要解读所提的问题,而不是针对提问者。只是解读和评论客观的问题,而不针对具体的提问者。问题要客观,并且不能伤害个人情感或侮辱人格。
最后,解读交流的质量,而不是自己的话语。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花语的.“你来我往”,要确保能理解儿童所说的话,而不仅仅关注自己的语言。师幼间的对话应该是动态的,相互联系的,特别要关注是什么促成了对话,对话的主题是什么,而不仅仅关注儿童对教师问题的回应,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学会理清思路,进而清楚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