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无声告白》读后感

时间:2023-04-30 12:05:27 收藏本文
《无声告白》读后感

《无声告白》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无声告白》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无声告白》读后感1

阅读的时候我一直在用探究的目光在找寻究竟谁该对莉迪亚的死负责,就像十三个理由一样。

“遗憾”的是詹姆斯一家的成员都充满了对这个家庭的热爱,即使是因为被忽略想要逃出去的内斯。因为那年夏天玛丽琳的出走,让这个家庭为守护这份曾经被推倒的幸福拼尽性命。修补过后的幸福在那道疤痕里淌着事件相关者无言的泪水,特别是被母亲浇灌了梦想的莉迪亚。尽管这个家的初始建立在一份勇敢无畏的爱情上,但是不幸的是三个孩子在母亲失踪事件后却因为爱被束缚了手脚。那个夜晚在湖边在杰克的话语冲击下,终于想要走出桎梏拥抱一份真正幸福的莉迪亚却永远被留在了湖底。这不是一个悲剧,尽管以莉迪亚的死作为开场,这只是个意外。作者用这个意外来引出了詹姆斯一家对这个女孩死亡的追寻,这份痛苦将交给他们一份答案。

不想要和别人一样的玛丽琳和努力想要和别人一样的李,在不同背景孕育成长的两个人,在对莉迪亚的教育上,一个鼓励她努力学习来获取令人尊重的社会地位,一个鼓励她广交朋友融入集体,其实两个正好是有效的互补,既不会成为一个没有朋友书呆子,也不会是一个只会趋炎附势却没有自己思想的傻蛋。也许是我天生缺乏同理心吧,这份还算正确的`教育在双方的沉重操作下,却让莉迪亚只剩下了痛苦。父母想让孩子不会走自己因为某种缺失而遭受痛苦的路,而这份情感过于强烈以至于让他们看不见了孩子身上发出的求救,就像玛丽琳完全忘记了莉迪亚驾照考试失败后回来嘶哑的吼叫。

除去主线的剧情,我觉得作者写的特别好的是杰克对内斯隐忍不发的爱情,都是从第三人的角度来描绘的这份感情,从最初的意外到后来暗自心疼杰克,因为这绝对是份不可能有结果的感情呀。

胆小但是又渴求爱,这个人类身上的通病将一直一直用不同的命题让我们来正视这一点。“你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会痛,会在泪水里认识到,也许已经为时过晚,但这份认识会让我走好之后的路,而这份感情真实存在过。

《无声告白》读后感2

莉迪亚短暂的一生是悲剧,她的母亲是悲剧,父亲是悲剧,在她的死亡之前哥哥妹妹也是悲剧。

活在失去母亲、失去安稳家庭生活的恐惧中,莉迪亚学会了附和父母的期待,母亲希望她继承自己的心愿成为医生,因人种而自卑的父亲希望她合群,与其说她是父母最爱的孩子,不如说她是父母的期待的具象化。

莉迪亚每次对母亲回答“好的”“是的”、对父亲讲述朋友与舞会的时候,她渐渐感受到了痛苦,哥哥内斯是最了解这个家庭内情和她巨大压力的人,也是给予她无声安慰的人,可是他即将要离开了,离开这个令人窒息的家,抛开一切,当然也包括妹妹莉迪亚。莉迪亚意识到了这一点,她无法改变这一点。幼稚的女孩渴望用一些叛逆来报复自己的哥哥,她选择了内斯最讨厌的杰克,可是更令人绝望的是,杰克爱着内斯,他没能实现莉迪亚的叛逆报复,反而激起了莉迪亚自我意识的觉醒。

莉迪亚开始思考自己想要做什么,也真正想通了,她决定改变。她独自来到湖边,乘上小船,划到湖心,她希望开启不一样的人生。但这次没有内斯托住她的手,她再也没能从湖里上来。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次意外。但我不能肯定,莉迪亚意识到自己无法自控地沉入水底时,她在想什么。是恐惧?后悔?还是解脱?没有人知道。

汉娜是游离在整个家之外的人,詹姆斯和玛丽琳关注的是莉迪亚,内斯关注的是莉迪亚,她想要爱,想要靠近自己的家人,但他们每一次都推开了她,读书笔记m她只能收集一些小东西,一些与家人曾密切相关但他们已经不要了的小东西。这种游离使得汉娜看得清楚,她看清了莉迪亚的心理变化,只有她看得懂莉迪亚的假笑,她看清了杰克的爱。但没人会关注或倾听她的发现。或许只有她知道莉迪亚死亡的真相。

故事的`结局似乎很圆满,出轨的父亲回归了家庭,歇斯底里的母亲重拾了理智,崩溃的哥哥开始学会放下,被忽视的妹妹获得了家人的爱。他们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意识到了这个畸形的家里缺失的东西,这对于汉娜或许是一件好事。但是莉迪亚永远不能享受这样的轻松了。

《无声告白》读后感3

这本书讲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小女孩落入湖中死后,她的家人对此展开的一系列的回忆与反思。插叙倒叙穿插其中。对于此书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我看得不是很透彻,但是给我感触很深的有三点。第一,父母们没有实现的梦想,不能强行塞给下一代,他们只顾着在孩子身上找回当初那个年轻的自己,那些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并没真正的问过孩子喜不喜欢,愿不愿意,强大的压力压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忍耐着负重前行,只会适得其反。第二,父母不能总看重和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也应该关注孩子的社交和课余的生活,引导和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结交朋友,不至于感到那么孤单,不至于一个人默默承受内心的煎熬与痛苦。第三,父母应该学会聆听,聆听家中每个孩子的内心想法,无论他们是否优秀,都应该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与失败的`痛苦,哪怕只是一次成绩的进步,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关注自己,久而久之,他们就习惯了不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父母再也无法进入孩子的内心深处。

与此同时,这本书也涉及到一部分对华人的歧视,混血黑发蓝眼睛女主与周围黄头发的美国同学存在差异,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在学校没有朋友,女主的哥哥内斯,也是黑发,学游泳时被周围的小伙伴嘲笑,在游泳课后被同学捉弄,这让其父亲想到了自己年少时的遭遇,感同身受。而女主的死也让她的白人母亲和华人父亲反思了他们遭到反对的婚姻是否正确?最近刚看过的一部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中宗教信仰的歧视,给生活在美国的穆斯林教徒khan一家人带来了永远的悲伤与痛苦,影片中女主在失去自己的孩子之后,也开始质疑自己与穆斯林教徒的khan的婚姻是否正确,怀疑正是khan 这个后缀,这个穆斯林的代表,让自己失去了心爱的孩子。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只有好人和坏人。如果这个世界能少一些种族歧视,少一些宗教信仰歧视,多一些关心和爱,这个世界一定是和平美好的。

《无声告白》读后感4

一个追求特立独行想做医生的美国女子和一位在美国长大不合群的中国男子组合家庭。他们彼此艳羡,男子羡慕女子的坦然自若,自信大方,毫不畏惧;女子羡慕男子的特立独行。这样的结合似乎很合理,但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与周围格格不入。因为家庭,女子放弃了医学梦,最终把所有的梦想期望寄托在女儿身上。男子则想让女儿变得更受欢迎,拥有更多的朋友,一直被异化,被忽略这也是他曾没有得到过的。然而她们的女儿并不喜欢医学成为干练的女强人,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性格有点孤僻的小女生。接下来,她承受了太多,终于因为“极度”关注走向毁灭。

父母以为很爱我们,给我 ……此处隐藏4583个字……段时间的遗憾又让谁来弥补呢。他是否想去承担呢,是否能承担呢。我们现在经常会去谈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其实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动辄就是一辈子的阴影。

《无声告白》中有句话是这样:“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之处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离散。”

突然想到前段热播的剧《想见你》,好像明白为什么莫俊杰会喜欢陈韵如,也许孤独就是一种别样的美。也恍然大悟,陈韵如自杀那晚哭着说“为什么你们只会叫我在努力一点,开心点,不要再变回以前的陈韵如了,为什么,就因为我不是你们期待的样子吗,我真的好累,我不想再逼自己了。”因为没有人真正关心过她的想法。

《无声告白》读后感11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詹姆斯,玛莉莎,莉迪亚,内斯,汉娜,还有杰克。

这些人的性格,情绪,情感,在这本小说中一览无遗。

在美国鹤立鸡群的中国人,詹姆斯一直试图融入美国这个大熔炉,让自己显得平常一些。这些内心的渴望,通过对孩子的教育显露出来,是那么强烈,而孩子的遭遇,却显得他的期望那么脆弱无助。

一直都渴望与众不同的美国女生玛莉莎,梦想是突破女性以家庭为主的观念,同男生一样平等地受人爱戴,做一名医生。可是,被詹姆斯吸引,放弃了梦想,嫁作人妇,归于平淡。

被父母捧在手心的莉迪亚,承受着父母巨大的.期待,压抑着自己的个性,终于在内斯离开,发现自己喜欢的杰克竟然爱着内斯后,找到了事情到这个地步的原因,精神崩溃,从船上踏了出去,沉在了湖底。

而内斯,在莉迪亚被万般宠爱下,所期待的不过是父母平等的爱,和对莉迪亚的重压减少一些。在发现无法改变家庭的这种关系时,他奋发图强,考进了哈佛,却又在追寻自由之时,失去了陪伴自己的妹妹。

汉娜,这个怯懦的敏感的却又洞悉一切的小女儿,一直都知道发生了什么,却总是躲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怕打扰了这些幸福抑或悲伤。她是一个完全被忽略的孩子,在受关注后不知所措,只会如家人所期待的那样,做出该有的反应。

一直努力的让自己不受注意,却在别人给予关注后不知所措,假装毫不在意。其实,内心早已波涛汹涌。是心太穷了吗?

这本小说是一个女孩自杀引起的的一系列事情,同时引发了一系列思考和家人的反思。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伴随其一生。父母的一举一动,不知道怎么样就会伤害到孩子。

爱是枷锁,是负担,如果这爱是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学会尊重他人,无论对方是自己父母还是孩子,更不论其他人了。将对方当做一个完全的个体,尊重对方的行为,并且以一个同样的个体去理解对方。尤其是对自己爱的人。

这是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尊重他人,且对自己坦诚。

我想,那么我们的爱,就不会成为对方想摆脱的东西,而是陪伴对方一往无前的巨大力量。

让爱自由,让自己爱的人自由。

《无声告白》读后感12

很久没有更新blog了,自从有了微博和微信,仿佛大幅提升了我的总结归纳能力,所有感想和牢骚用140个字就能发表完。就像现在的“知乎”,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在自我感觉自身知识升华的假象下,很难静下心来系统的看完一本书。

《无声告白》是我花一天时间读完的一本小说。看完之后,总觉得想写点儿什么。这本小说作者是居住在美国的华裔,不知道是不是华裔的骨子里面都有潜在的自卑感,因此特别渴望“成功”或者借由子女的“成功”来赢得别人眼中的赞许,从而肯定自身的价值。所以,这部小说在种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满了作者主观的感受,可能很多内容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小说中的母亲是美国人,但是其言谈和行为却十分中国化,以致我读的时候总会有点儿“出戏”。我甚至我觉得,如果忽略书中的美国背景,把种族差异换成城乡差异,整个情节放到中国,也十分合适。举个例子,家长们是不是都很喜欢送书给孩子作为礼物?

中国人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长都会将自己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所以,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很值得中国家长记住: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让孩子重复一条你自己的道路呢,还是应该让他自我发现兴趣所在?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浮躁的社会环境都给不了孩子自我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的时间,家长们的集体焦虑直接导致孩子们脸上呈现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曾经坐在少年宫的大厅里观察过来来往往的孩子,年龄越小,脸上的笑容越多;年龄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希望我的两个女儿脸上的笑容能够持久些。虽然在目前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很难成为现实。但是,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应该还是能够做到的。从今天开始,少一点儿灌输,多一点儿沟通,给孩子们的成长多一点儿空间和时间。

《无声告白》读后感13

终于读完了这部压抑的小说,本来只是试着读读看,但是慢慢地被小说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逻辑思维以及细节的描写,如此沉重的主题竟然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越来越想读下去

父亲詹姆斯是中国人,母亲玛丽琳是美国本土人。现在的美国开放包容,而那个时候的异乡人的确与众不同。所以他们俩的结合也是冲破各种束缚,玛丽琳不顾母亲的劝说找一个“和她更像的人”,而毅然决然嫁给了一个哈佛教授詹姆斯李。理所当然,他们的孩子也承受了更多的本不属于他们的外界的压力,因为他们的与众不同。

玛丽琳在组建家庭并拥有俩个孩子的情况下想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于是她不辞而别,然而这样的选择是不理智的。显然可以看出,一个结婚后的女人再想做出点成绩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割舍的太多。

莉迪亚受尽父母的宠爱,享受这种爱的代价是承载父母的梦想,按照他们规划的人生去实现所谓的梦想。这种爱是自私的,他们只是在弥补自己人生的遗憾而已。“如果你不愿意笑,就不要笑。”书中描写过几次利迪亚的笑,淡淡的,有超出同龄人的成熟,这种成熟也让她为了整个家庭的平衡做出牺牲。以至于最后彻底崩溃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而杰克却是截然相反的,他肆意的活着,是小说里最自由的'灵魂。“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面对隐晦禁忌的感情不惧怕,用花心的外表来隐藏自己内心深处纯真的眷恋。

不谈关于这本书中的关于种族和性别这么严肃的主题,只是想说说关于教育和成长的自己的一些看法。前段时间看的电视剧《小别离》中的朵朵也是初中生,喜欢写小说。而妈妈确是很要强的女人,唯成绩论者,朵朵成绩简直就是家庭晴雨表,一言不合就可能来一场母女大战。还好朵朵有个明智的爸爸,然而还是躲不过虎妈的步伐。备受压力的朵朵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僵,甚至恨自己的妈妈,妈妈当然也很委屈。这是中国家庭常见的模式,只是通过电视剧表现出来就更加激烈。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是并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不需要继承所有的东西,比如梦想。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能做到的都是勇士。

《《无声告白》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