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时间:2023-04-30 00:05:19 收藏本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

早在两年前,朋友便送了我这本书,但最近我才刚刚开始翻阅,本书一共有七章,我一口气看完了第一章——万历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7月),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万历10岁就早早登基,是个不折不扣的小皇帝,在元辅张居正的辅佐之下,迅速成长起来,张居正在职期间,万历皇帝对他十分信任,认为张居正“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在万历刚登基时,先皇的元老重臣高拱认为他只是小孩儿,不能担此大任,让万历的处境十分为难,而这时张居正建言献策,建议直接罢免其官职,解决了登基以来的第一个危机,由此保障了皇室的安全。

此后,张居正又监管了万历的教育事务,对其非常严厉,小万历时刻把敬天法祖(作为皇帝最重要的任务)放在心上, 在他登基还不满4个月的时候,天上出现了类似流星的天文现象,那是被认为这是上天降灾的警告,因此小万历为了让消除天心的不快,保证国泰民安,修省(时刻检讨自己的行为、思想)两年之久。之后物力的节约也在进行,张居正教导万历,为人主者,应该注意天下臣民的衣食,而不是珠宝玉器是否充足等等,万历皇帝对张居正已经不仅仅是信任了,到后来已经成为了依赖,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惯例,张应该返乡守孝两年,但是万历认为他自己不能离开张居正的辅佐,不顾群臣的.反对,让张居正留京守孝。

在张居正父亲去世后的第五年,张居正也去世了,享年58岁,万历皇帝加封他为太师衔,这是文臣中至高无上的荣誉。但是这个荣誉并没有持续多久,张去世之后,百官们纷纷投诉张居正,认为张是个巨贪之人,在其位不谋其职,四处敛财,仿佛张居正是一个穷凶极恶之人,之后,万历收缴了张居正的所有财产,并狠狠地惩罚了他的家族。

身前无限光荣,死后凄惨无比。张居正也没办法再出口解释,身为臣,那么必然懂得君心难测。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

前一章写万历皇帝,黄仁宇描绘的其中的繁文缛节不禁让我想起了前几天看的梦工厂动画《功夫熊猫感恩节特辑》。

这样的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个东西,之所以在我脑子里形成诡异的联系,全然要归功于其中对中国古代礼节的刻画。万历中皇帝的早朝制度,还有慈圣皇太后对万历皇帝奇怪的亲情表达,(不是通过亲切的语言,而是请学士写文章,并诵读)这些甚至有些可笑的礼仪表达,阻碍了情感的.传递,就像功夫熊猫里的武侠大会上各种礼节,各种严肃怎么也抵不过在家里吃面条的温馨。

过分的礼仪有时是一种灾难,尽管作为表象的礼仪在现实里世界所表达的内核已经不如之前那样反应等级,但这种形式化的东西在社会上仍然蔓延,具体有如把老人折磨得不行的被志愿服务等。因此从古到今,无论是外国人看我们,还是国人看自己的这种形式化礼仪,是不是应该有所改观。 万历后篇,有关于张居正经济方面的变法,以及戚继光在军事方面试图进行的改革通通失败,不得不让人联系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当朝竭力维护的体制,一个要求思想同质化,毫无异端声音的体制。这种体制总归是要维护皇权。另外,思想上同质化的延续,导致了今日的教育体制培养出的孩子成为了世界上最缺少想象力的一类人。这样的联系看似无稽之谈,无可考证,但我相信事情的形成还是有历史根源的。 关于对历史的态度,请允许我胡言乱语几句。国人以自己的历史为傲,但太依赖历史,会让人难以畅想未来。就像电影产业一样,当中国人执着于拍摄武侠大片时,美国人已经用《阿凡达》《盗梦空间》来阐释未来的样子,没有历史便创造未来,在贫瘠时反而能造就更好的创意,国人应该多一点忧虑意识吧。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

宋明两朝江南经济都是很活跃的,但是经济上的发达被没有倒推政治上的破局,展现出死局。其实是缺乏张居正那样的经世之才的破局者。张死后一直没有掌控全局的首辅,可以避免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内耗。申时行作为太极高手,非常清楚自己面临的`现实,在皇帝与大臣之间充当和事佬。其后的首辅们均不能做到如此。内耗不断,君臣二心,再加上大臣之间的派系争斗,使得朱家朝廷没有能力从民力发达的江南抽取资源。先是改革与守旧之争,后是宦官与东林党人,尤其是后者。需要注意的是魏忠贤这个人,官方定位大奸大恶之徒。我认为是片面的,实际上他是张死后唯一可以掌控一切的人,因为碰上了一个热心建筑事业的皇帝。

仔细看看魏忠贤“专权时代”,大明朝虽然天灾不断,后金叛乱不断,但至少可以控制的局面,朝廷可以从江南收取民力资源。崇祯拿下魏忠贤也没有错,但是没有魏忠贤掌控资源的能力,他收回了魏忠贤的权力,但是没有收回魏忠贤收取资源的能力。这就悲剧了,崇祯太操之过急了,这与他性格有关。权力之所以诱人,是因为权力背后获取资源的能力。魏之后,东林党人上台,这是一群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娼女盗之徒,根本无能力掌握时局。事实上这些出至江南的东林人,本身就与江南作坊主有紧密关系。

中国古代,大多数读书人都是有钱人家,贫苦人是没机会、没资源、没能力读书的。这样的东林人又怎么会从南方汲取民力、财力以支援北方的战时呢。实际上宋明两朝,包括后来的大清朝,江南民间都有丰富的民力、财力,只是中央没有汲取资源的能力,亡国已成必然。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4

  《万历十五年》经过记录在16世纪中国的历史背景下,万历年间朝中上下七零八落的事,折射出以德替法制度的混乱,反映了当时社会,高级官员的悲惨人生。

这本书用传记的手法叙述了当年张居正他生前得志、扬名立万,死后失势、遭掘棺之耻;大英雄戚继光在张居正生前位至“总理蓟州军务”,在张居正死后罢官家居;名士李贽失势后,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海瑞,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可是作为一个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即便是郑贵妃、张鲸、冯保、高拱、卢镗、也统统没有好结果,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

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无不成为以德替法制度的牺牲品。黄仁宇先生认为:中国两千年来,以德替法制度,到明代为极限,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本书告诉我们在以德替法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为民、为官之人是没有保障的。因为帝王维护或保护的不是他的'子民,而是他的统治地位。为了帝国的传承,帝王能够牺牲一切,包括所谓的“德”。“德”字何解,就是执法公正不阿,待人谦虚,对朋友不分高低官职。对底下臣民则应当视如儿女,这就是君王所要有的“德”。

没有保障的为官之人整天就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没有保障的为民之人不屑为朝廷尽忠,在异族的铁蹄下,明帝国最终灰飞烟灭。我想一个国家的潮起潮落不全在于国主,民众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水 ……此处隐藏4945个字……称为“顺藤摸瓜”读书法。由于这个读书法,我最近重点购买了一些“读书笔记”类的书籍来阅读。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历史学范畴的书。在我的读书目录里,应该是文(文学)、史(历史)、哲(哲学)三类为主。在阅读一个人的著作前,最好先阅读他的传记或者简介。这样,才会对作者写作的立场、背景、动因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利于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这个也是我自称为“摸清背景”的第二个读书法。由于这第二个读书法,我也购买了比较多的人物传记来阅读。

通过读书,我要建立起自己的读书方法和阅读书目体系。

再来谈谈《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吧。全书以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为历史时间的横断面,然后讲述了与这个横断面有关的六个人物——一个皇帝(万历)、两任元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一个模范官僚(海瑞)、一个杰出孤独的将领(戚继光)、一个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最后,从作者的大历史观得出结论: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表面上无事可记,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国崩溃的隐患早已埋下,所以,书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剧性结局(皇帝也不例外),故万历十五年的历史,也是失败的历史!

读了这本书后,引发了我的另一个思考,就是我们现在一再提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究竟我们民族历史那个阶段、那种机制值得我们骄傲,更值得我们在当今列强环伺的国际形势下提出“复兴”的口号?如果说中国的汉唐盛世值得我们后人“复兴”,那么,万历十五年的悲剧,不是由汉唐而来的吗?

希望通过阅读更多的历史书籍和做历史的思考,能对以上问题做出解答。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3

何为历史?何为大历史观?为何要读历史?为何要懂历史?

《万历十五年》读来,像一个个人物传记,又像一个个故事片段,而他们集合在一起,映射出的是整个明朝,是否也代表了封建制度呢?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语文老师们常说的“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就好像整个人生中最关键的几年或者几次转折,区别在于人生中会有人在旁不断提醒要注意把握住关键的重点。而在浩瀚的历史里,身处其中的人没有人知道或者察觉,即便察觉了或者也无力改变,历史的滚滚车轮下,他们或者奋进或者挣扎或者妥协,看似平淡的年份或许就决定了往后的漫长岁月,而平静中也蕴含着改革与流血。

历史到底为什么成为了历史,路线为什么没有发生转变,是人的作用还是人没有发生作用?即便是贵为皇帝的万历也似乎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庞大机器下的门面。而门面也累了,也消极怠工了,可是也改变不了他想立三子的愿望,也不能和心爱的郑妃死后同穴;更别说那个善于打太极、时刻调和着阴阳的申时行了;海瑞这个不合时宜的文官也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改变财税制度;戚继光要不是有张居正的居中调和,连练兵打倭寇的器械和粮饷都成问题,又谈何英雄;张居正风光几何,最后不也是死后清算、妻儿离散;那个落发为僧的李贽,避开了氏族和案牍,却也只得牢骚满腹,在矛盾中找不到出路,虽解决了生活清贫的苦恼,却也只能含恨而去。这一切都让我想到了太祖朱元璋的.兢兢业业和他朴素简洁的农业社会理想,种种措施、种种预判,到最后或是促成了他最不想看到的江山破碎……

一直以来,历史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便是他们的借鉴意义,对比古今,剖析中外,人们是否就能够预测历史,建筑出完美的发展历程呢?朱太祖没有做到,只是简单的因为所处的阶级和时代吗?站在巨人肩上的我们,就能够完美避开雷区吗?能够聪明一点,明理一些也总是好的吧!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4

伟人和政治家,谁更值得敬仰?你又想成为谁?张居正太善良,太残忍;太聪明,太愚蠢。张居正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意识到改革必须以摧枯拉朽般的力量摧毁原本的一切,在废墟上重建。他剑指文官作风,甚至过于严厉。他想要富国强兵,百姓安康。他之所以要辛苦钻营,权倾朝野,是因为不做一个杀伐决断的首辅,改革必然受到阻碍。即便在这过程中他谋取私利,那么试问做到内阁首辅的位置想要敛财何须至此?

太善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何须大动干戈推行新政?太残忍,想要根除陈腐做派必然会在当时造成损伤。太聪明,出身贫寒要有多大的才能和城府能坐上首辅的位置,又是怎样的深谋远虑能找到国家运行的软肋?太愚蠢,耗尽了自己的一生,却落得了满朝文武的批评,死后甚至成为了攻击的符号。

所谓错误,“张居正的根本错误在自信过度,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事实作必要的让步”。张居正从来都没有错,只是成为一个伟人和得到善终,中间横亘着最遥远的'距离。

申时行,大智慧的典范。申时行是处理人际的高手,“没有忽略文官的双重性格:即虽为公仆,实系主人;有阳则有阴。他必须恰如其分地处理此中矛盾。”时势要求申时行充当和事老,他就担任这样的角色,至于别人的评论如“首鼠两端”,就只能付之一笑。

申时行是机器运转的润滑剂。这个世界需要伟人竭心尽力将光明带到人们眼前,更需要有这样的人拼尽全力将黑暗挡在背后。申时行是太极高手,懂得怎样协调()皇帝与文官,以及文官之间的关系,保证思想的传承和国家的有序。更令人惊叹的是,做完了这一切,他能够全身而退。然而,出色的政治家和伟人之间,仍然横亘着最遥远的距离。

然而,世间没有张居正,那么时代永远不会进步;世间没有申时行,那么国家将会陷入混乱。为人若如张居正,无愧于心,却不得善终;为人若如申时行,左右逢源,却无所作为。

这两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5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也是他的代表作。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明朝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作者认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作者揭示出了明朝虽然当时国力强盛,但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的原因。

有评论说: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的前辈,古时候的读书人,或者叫作儒生们,是怎样作人做事的。古往今来的读书人,从经典里学到了一些粗浅的原则,觉得自己懂了春秋大义,站出来管理国家,妄断天下的是非屈直,结果把一切都管得一团糟。大明帝国是他们交的学费,大清帝国又是他们交的学费。老百姓说:罐子里养王八,养也养不大。儒学的罐子里长不出现代国家来。万历十五年是今日之鉴,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之鉴,希望他们读过此书之后,收拾起胸中的'狂妄之气,在书斋里发现粗浅原则的热情会有所降低,把这些原则套在国家头上的热情也会降低。

通读下来,戚继光给我的印象最深。后来又读了有关戚继光的其它史料,感觉戚继光虽是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但他也并非刚正不阿,也惧内,也和当朝首辅张居正拉关系。总之,人无完人。英雄也是一个平常的人。

历史是一面铜镜,但遗憾的是,历史在不断地重演着,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