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读《最好的我们》有感

时间:2023-04-27 12:05:17 收藏本文
读《最好的我们》有感

读《最好的我们》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最好的我们》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最好的我们》有感1

耿耿于怀,耿耿余淮。注定是要纠缠在一起的两个人,彼此的生命线繁复交错着,剪不断理还乱。高中三年是余淮最好的时光,但也是有了余淮,才成就了更好的耿耿,因为余淮盛耿崇拜的人。他们将同桌的你刻画的淋漓尽致,将青春期慢慢生长着的情愫拿捏的恰到好处,余淮的摸头杀,耿耿的`明亮笑颜,都已定格在最好的三年里。

耿耿不是一个随波逐流平庸之人,她坚持着她喜欢的,后来的她是最好的她。但她也说过,只要耿耿余淮在一起,才是最好的我们。我这一把年纪了,怀揣着一颗易碎玻璃少女心。

迷恋着这类的书籍,看完书后又追剧,从剧中深深沉迷无法自拔,也许因为那是大部分人最好的时光吧!或许在最好的时光中,每个人身边都会有洒脱随性的贝塔,痴情执着的简单,热爱自由的路星河。当然还有耿耿于怀!

读《最好的我们》有感2

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后来的我是最好的我。可是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怎么奔跑也跨不过的青春,只好伸出手道别。

——题记

普通学生耿耿中考时意外考进振华高中,在偶然的机会下和“学霸”余淮相识。军训的时候,耿耿认识了闺蜜简单、蒋年年,之后又和余淮成为了同桌。进入振华后的生活就如耿耿预料的一样危机重重,摸底考试的沉重打击、上课听不懂等等,回到家里时,突然出现的新妈妈和新弟弟也让她一时无法接受。然而,因为同桌余淮、还有交到的一群好朋友的陪伴,这一切都变得不同,朋友们让耿耿的高中生活不再孤单。在高中三年同桌的时间内,耿耿和余淮从平凡的小事中共同成长,他们带着懵懂青涩的好感和青春告别。高考之后,耿耿心里最特别的那个男孩子竟然消失了。一别多年,重遇时,还惦记着当年约定的耿耿却受到刺激,需要在一直念念不忘的余淮和猛烈追求自己的路星河之间做出选择。

《最好的我们》似乎是在讲整个班级的故事。每一个配角都能以他(她)特有的性格吸引你。哪怕只是一闪而过,他们也不再是一块人肉背景墙。

比如说这种到处爱问别人考了多少分、到处问别人学习经验的学习狂热攀比者。

比如说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出现的`一位可爱的胖子。

又或者这位替学生背黑锅而被撤班主任一职、从农村小镇走出来的青年老师。

他们说着不标准的普通话,打扮得普普朴素,骑着和我们一样破旧的自行车,但是却为学生尽心尽力,会因为一道题给我们讲一中午,会因为我们嘚瑟训到整个办公室都听到,会因为我们考到外地骄傲许久。

但是我最喜欢的是男主余淮,他是理科极强的尖子生,在班里考试从不跌出前三名;他待人热心肠,性格阳光、大大咧咧,在班里人缘很好,总是活跃在各个活动的中心。然而本是天之骄子,却被命运打败。跟耿耿遇到大事从来不掉链子不同,余淮可能属于那种一到重要考试就出问题的“倒霉孩子”。高考余淮没有考好,独自跑到了邻市的实验中学复读,拒绝和所有人的联系,包括耿耿,连号码也换了。复读一年后,余淮第二次高考考了全省第三,终于如愿以偿被清华录取。但与此同时,余淮妈妈患上了尿毒症。爸爸为了支付庞大的医疗费不得不继续在国外工作,余淮为了照顾妈妈,不得不放弃北京、放弃清华,就在本地读了大学。余淮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妈妈,还是努力在三年内就修完了全部学分,拿到了去美国读书的全额奖学金。高中毕业后十年,余淮暑假回家看望母亲,才重新与耿耿相遇。

故事的最后,耿耿给余淮发短信“晚秋高地等你”,两个人也都明白了自己的心意,都决定让曾经的故事从那里结束,现在就要让故事在那里重新开始。

“耿耿余淮”也有了美好的结局。

读《最好的我们》有感3

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后来的我,才是最好的自己。最好的我们之间,相隔了有一亿光年的距离。——题记

如果可以遇见,这本身就是一场美丽,而我们,又何尝不是最好的我们?要知道,最好的我们并不只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态度,一种自爱的模式。

最好的我们必须自爱,只有自爱,你的心灵才会有一片晴空。你不能要求一个并不自爱的人去爱别人。就像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个人内心状态的完美不在于他是否有令人羡慕的外表与表面状态,而是心底的那层善良,对自己的那份尊重。只有对自己好,让他对别人好才不算是奢求。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好一点。自爱,是一种对自己的尊重。

《最好的我们》自爱的`生活方式必不可少。最近看过本书,作者的一个经历让我感同身受:她遭遇了友情的欺骗。与其说是欺骗,不如说是遇人不淑。书上讲作者默默给闺蜜和其男友当了大学三年的和事佬,却在毕业后因一次咖啡的买单而撕破脸皮。可怜的作者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的友谊会被透支,又为何会如此的不堪一击?于是,她抱怨,颓废,一落千丈,甚至一度不想再交朋友。何苦呢?为什么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若自己都不再自爱,还会有谁来爱你?

自爱的价值就在于可以正确界定自己的位置。切勿将自己廉价出售。以前见过一则征婚广告:要求对象男,存款在20万以上,有车有房。也许征婚的人都会这样写吧,明白直接。但也许,你不仅仅值这二十万和房子车子的简单相加呢?会后悔吗?在自爱的人看来,爱情应该有物质基础,但并不是必须用数字来限定标准。女孩们的自爱可以使自己变得更有价值。

最后想分享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前任攻略》,片中主述了几个未婚男女的感情纠葛。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名叫罗茜的女子在自己的订婚仪式上说给另一个男人的话,她说认识他十四年里,她也爱了他十四年,说他不可能不知道,最后泪奔宣泄感情。最后男主角给出的答案是爱过,那又怎么样呢?十四年里,她为他做的一切他不知道,她为他心里地动山摇般他不知道。但最终,幸好他们都释怀。我也很心酸她的遭遇,但又能怎样?要知道,一些人的同情与善良,只是一种局外人的闲适。只有自爱的人才能被珍惜。

最好的我们,就是当下的我们,每个人也不能因为害怕失去,就不去拥有。努力过,就够了。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读《最好的我们》有感4

有这样一首歌,具体歌词记不清了,只记得有一句:“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爱自己的孩子,无怨无悔,不计回报。相信普天下的每一位家长,都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孩子。可什么才是家长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呢?这是看完《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类的天性使然。可怎样去爱孩子,并不是每一个家长能够做好的。也许在有些家长看来,给孩子吃好穿好就是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了。中国的父母估计是全世界最甘于牺牲自己的典范。我们周围有很多来自农村的父母,他们为了让孩子有良好的教育,埋藏起自己的一切情感,远离家乡,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努力、奔波。其实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 ……此处隐藏1199个字……,随后两人渐渐熟络,鬼使神差的和其做了整整三年的同桌……

耿耿、余淮……这两个名字,注定了他们需要走过一段和普通的高中生相似而又不同的青春。两个一样简简单单,神经大条的人类,却犹如火星撞地球般相遇了,在彼此心里埋下种子。尽管顶着高考的压力,学习的`紧张,依然在每日看似雷同而天天鲜活的时日里,不断努力,度过着不管怎么样,还是会浪费掉的青春。

高二分科时,为了一年前的承诺,理科差生耿耿毅然抛弃了对自己有希望的文科,选择了陪伴在余淮的旁边。但是高三生活的嬗变在他们小小的认知里翻起一片风浪。余淮物理联考竞赛失败了,就算在耿耿特定的强心剂下,最终也只是拿了个全国二等奖,失去了保送清华的机会。为了踏踏实实应对高考,平日语文课里埋头苦写数学练习册的他,坦然的在语文的试卷上的排比句练习上写下“如果我是阳光,就温暖一方土地;如果我是绿树,就庇护一群飞鸟;如果我是清风,我一定弄死心相印。”

然而,就是这样两个纯情的少男少女,终于还是分道扬镳,走上各自的道路,从此没有了交集……

回看自己的历程,从小学到现在,为了上一个优秀一点的中学,从小参加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培优班,终于考入第二实验后,当初的斗志却越发暗淡,再也寻不回当年学习的那股冲动与热情。幸而在这个暑假看见这本书,为时不晚,一切如死灰复燃,瞬时元气满满。

想想耿耿、余淮,他们的抽屉里永远是满满的练习册,从来不嫌多。而我呢,无非就是漫画,小说……

拿出一张纸,写下“我们曾经那么好”。每天看看这短短的七个字,告诉自己。曾经那么好,现在一样好。

回忆是时光里,带着温暖的雨季。最好忘了吧,最坏不过是关上这世界的门。伸出了双手,拥抱当时的我们。

读《最好的我们》有感7

因为偶然在爱奇艺上看到这部戏是根据八月长安的小说改编的,所以就去翻原著了,花了差不多一个下午的时间,跌跌荡荡、起起伏伏,我只想说,我羡慕那些人的青春。虽然说我现在才在初段。

我喜欢这本书中的耿耿和余淮。一个是中考撞大运考进省重点的普中女孩,一个是中考失利没分进重点班的优秀少年。差别如此大的他们,最初形同陌路的他们,因为一张分班红榜,因为名字的巧合,做了整整三年的同桌,辛苦却欢乐的三年。从形同陌路到欢喜冤家,经历了许多的点点滴滴。

耿耿和多数普通的女孩一样,成绩不够优秀,却一般还说得过去。长相一般,家境一般。她与前几部主角不一样,她的身上没有那么多耀眼的光环,她的身上折射了我们太多的影子,她更真实,似乎触手可及,好像就是我们的另一个自己。她很幸运,她碰到了余淮;她也很幸运,在高考发挥超常,考取了理想的大学。但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像她一样幸运,幸运地考进省重点,幸运地考上好大学,还幸运地碰到余淮。我们只有靠自己,不要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奇迹,你要知道,奇迹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是的,我们是和曾经的耿耿一样的人,但也请记住我们不是耿耿,我们没有她的好运,不要做着白日梦凭空想着一切。我们要做的是将自己逼到更优秀,更强大,像周周,像洛枳,以后才能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人,以后才会有资本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之前的我们不是最好的我们,现在的我们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要浪费大好时光,向梦想进发,即使没有余淮我们照样是耿耿!

读《最好的我们》有感8

这一篇没有波澜壮阔的历史,没有勾心斗角的权谋,没有帝王将相,也没有野闻轶事,仅仅是一个已经跨过而立之年、偶然被触碰到内心里青春那段旧时光、行走在大道上的人信手涂鸦。谨以此纪念下逝去的时光,和这个泛着一丝寒气的春天的雨夜。

对于一个行走在大道上的人来说,青春文学是绝无可能触及的领域,但是却被这本描述青春岁月的小说触动了。文学的一大魅力就在于给人情感共鸣,我如是给自己解释,无论什么领域,文学就是文学。书中有各式各样的感情,同窗之情、师生之情、父母和子女之情,还有萌发于青涩、懵懂而又美好的爱情;书中有不同的人生际遇,学生、老师,命运的跌宕起伏让人唏嘘;书中还有美好的旧时光,和感情、际遇交织着,像交织着的蛛网一样,网住了记忆,律动着共鸣。

“个人觉得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用最真实的方式展示了旧时光的美好,这种美好让人心暖,也让人心酸。每一个画面、每一个人都像是曾出现在自己的往事中的。当这些文字和我的记忆互相探访的时候,恍然间仿佛庄生晓梦,旧时光里的人仿佛走到了我眼前,他们都是当年的他们,里面有我的朋友,有我的家人,有我的师长,也有当年的自己。窗外淅沥的雨声中,回忆起十四年前的那段高中岁月,里面出现的一张张面孔,熟悉又陌生,明明是到嘴边的名字就是叫不出来。四年的时光,能够完整记得的,只剩下些零星的片段,周杰伦,南街村的泡面,高考前两周的球赛————完全忘记自己是怎么从两个班级的班主任手中拿到同意比赛的准许。”

书中感情,有着很多种面相,耿耿和余淮、贝塔和张平、徐延亮、韩叙和简单、淮南和洛枳……但是,所有的这些感情都是克制的,结局是清醒的。这是普通人的高中,没有死去活来,没有感天动地。分科后的描写,想起了自己当年鬼使神差的从文科班转到理科班的往事。放弃了优势的文科,转入了不怎么优势的理科,然而怎么也想不起转科的缘由,或许是家里的意志。像小说里那样的重文轻理,现实中也是一样;或许是自己的任性,觉得物理更有挑战。当时的我,肯定不是最好的我,没有主见或者任性。书里其他的感情也很感人和写实,送别贝塔那段朋友的情谊唤起人很多隐于记忆里的温暖;耿耿和父母的情感变化也击中了很多人的心,这种感觉五味杂陈,难以言说。

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际遇。从余淮到耿耿,再到同学们,甚至是老师和家长。那句“那时的他是最好的他,但很多年后的我才是最好的我。”之所以打动我不是因为有情人的错位,而是隐藏在这句话背后复杂而不同的人生际遇。所谓造化弄人,平生遭际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余淮小时候自信狂傲,也有着让人羡慕的优秀,耿耿平庸迟钝,从来都是仰视余淮,但是命运是说不准的,从高考的'那一天开始,以后的每一年都有着比高考十多年都要多的选择、变数和起伏。每个人都像是在时代的裹挟下在命运的路上颠沛流离。有人找得到路,有却人站不住脚。所以他们的人生角色一步一步地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改变源自自我、家庭、环境等多种因子。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是成熟的开始。可这些故事也许是值得庆幸的,也许是刺痛内心的。际遇的颠簸能让曾经的一点差距变成云泥之别,也能让曾经的一点差距发生颠倒。曾经的自己在长江入海处写下过“漂漂向何处,随风去无迹。”,而今的我在祖国的西南边陲的家中书桌前写下这些文字,人生的轨迹谁能说的准呢。当时的我,肯定也不是最好的我。喜欢一个人,恋上一座城,最好的自己留给最喜欢的人。

“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可是很久很久以后的我才是最好的我,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怎么奔跑也跨不过的青春。”全书中点题的一句话,关于感情,也关于际遇。被触动因为人物,也因为自己。虽然没有在最好的时光里做到最好的自己,但是,因为遇到了最好的你,才让自己慢慢的做到最好。你和我,就像舒婷在《致橡树》里写的那样,一棵是橡树,一棵是木棉,可以相互扶持一生的两棵树。

《读《最好的我们》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