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13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1“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设计中的设计》 读后感。”--------原研哉“轻轻地将手肘撑在桌子上,托着脸来看这个世界,眼前的一切似乎也会随之有所不同。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万种,只要能够下意识的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当你因为读完这本观念设计书而感到越来越不懂设计时,这并不意味着你对设计的认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迈进了一步。”这是作者——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先生写在开篇自序中的一段话。也正是这句话让我产生了第一个疑问:这本书要告诉我什么?
什么是设计?这个我再熟悉不过的问题,在读完短短几百字的自序后,突然变得陌生,陌生到好像从未思考过的问题!现在我明白了,这就如同逐梦的人,可能由于走的远了,追的乏了,一颗坚定顽强的`心在饱经现实的打压、诱惑后,虽然依旧在奔跑,但早已忘记了最初的梦想,舍弃了精髓,徒有其表罢了,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 读后感》。原研哉终其一生都在思考,设计到底是什么。这位日本顶级设计师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生活的变迁和世界的变化。和我们不同的是,他在面对各种变化的时候,喜欢把所有复杂的、繁乱的、色彩缤纷的东西划归到一个永恒的起点来重新审视。再设计追求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遭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讨设计的本质和内涵。从无到有自然是一种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原研哉认为设计的本质就是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与洞察能力”。这句话或可代表作者的“设计观”,原研哉对设计的认知中心,一切都是以“建筑”为核心而生发出去的,作者曾说过:“建筑是综合一切的最高水平……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纺织品设计等只不过被看成被建筑统一前的低水平的、被切割成片的小房间而已”。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2书里,原研哉谈到了日本人的边缘意识,他在书里提到这种意识也许和日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关,在亚洲甚至都能算上独有的。我自认没有什么盲目的爱国情怀,认为如今的中国在各方面吊打日本。实际情况甚至与此相反,在我心里,我们国家跟日本的差距不是用GDP能够弥补的。但是,我还是要说,书里所说的这种边缘意识不仅仅独存在于日本。所以,在这里我想谈一谈我们自己的边缘意识文化,我想用中国国画作为这个切入点。
一直觉得中国国画格调真的挺高,西洋画包罗万千,工艺技法,空间结构,笔触光影让你目不暇接,可是中国国画里有哲学。一切艺术要以哲学为立足点,利益便自然高了一个台阶,好作品很多,有思想的作品难得。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思想其实中国人几千年前就有人懂了。至于我们的文化是如何衍变成现今的模样那涉及的方面就实在太多,若要一步步理清是在不是我一个普通读者能做到的。仅仅简单就人口而言,如果中国也只有一亿三千万人口,那或许我们现存的文化又是另外一个面貌。经济效益控制文化,或是文化引领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个问题。
中国闭关锁国遭受了很大的代价,但是那段时间在封闭的.环境内也孕育出了性纯的本土文化。现在被浪潮一冲,闭关锁国也许仅存的一点价值都没了。反观日本,江户时期同样闭关锁国,遭受二战打击和西方经济浪潮的冲击,这样的环境下都还能培育出优秀的本土文化。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3这本书无法让人更懂设计,它为你武装设计的思维,并要求你不断迭代关于设计的观念。
一、原研哉作为一名设计者
二零零一年起,原研哉受田中先生之托成为无印良品咨询委员会的一员,构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无印良品呈现出的形态。极简主义/简约在无印良品这里并不能粗暴地概括为简洁和朴素,因为简化工序会使其更易被模仿;它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优雅而质朴的生活提案”,从而形成世界性的影响。
根植于日本的品牌能够成为WORLDMUJI,一部分是由于田中先生所倡导的“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中提炼而成”,另一部分便是原研哉对它的发扬光大。
这一理念除了指导产品开发,在向受众直接表达的平面广告上也产生了经典的呈现。
《地平线》系列取景于“乌犹尼”盐湖和“马鲁哈”草原,意在通过一条完美的地平线表达“虚无”(Emptiness)的概念。拍摄这个普遍真理的自然景象在4米高的地方取景,地平线将天和地完美分割。
原研哉作为独立设计师也设计了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册。
二、《设计中的设计》对我曾经工作的启示
设计不是做加法。
设计,让人想到的是“加法”或者“浓墨重彩”。是一种加在原材料上的改变它的想法,也是一种加在物与物之间的'结构,或者赋予色值。这本书第一次让我意识到……设计的本质——先“深入”地理解,再“浅浅”地表达;它不应该被注意到,因为最完美的设计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整体。
在达到这个理解之前,引起省思的是原研哉提出的“留白”,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水墨画里的词汇。当把“留白”作为“设计”的理念提出,产生了奇妙的对比。
在无印良品所有的物品中,牙刷架是它的设计理念最生动体现,“扳指”状的牙刷托完全脱离传统牙刷杯的规制。
它意味着终极的指向。
从新产品设计的角度而言,人群的区隔、产品的定位是它的原点,它的配方、它的包装设计是随之而生的产物,就如鸡和蛋。这一整套的动作能够称之为设计。当人们谈论设计之时,是从微观的角度把它具象成为了一幅图或者一个视觉作品。
这个思路在炮制多美滋高端新产品“致粹”的时候得到了完整的练习,它的视觉体系出发点不是理性的说服,而首先是感性的共情。读后感·它共情的对象是和虎妈相对的另一类新手妈妈,她们不为自己的孩子预设既定的角色,而是通过陪伴,来发掘并充分激发孩子的潜力。而落到“奶粉”这样严谨的产品,它的产品支撑点在于改变营养元素的结构,激发它提供的免疫作用。
在视觉设计上,如何把产品的理性和人群的诉求无声地联系起来?首先找到了一个比喻——钻石,钻石和碳由相同的元素构成,结构使它们有天和地的区别。
在包装的设计上,将钻石的切面及透光的效果作为设计的元素,或者可理解为基底,不言自明地表现高端、可靠、坚实,又不似其它奶粉般冷感。
三、再看《设计中的设计》
时隔多年,在现在的平面工作、甚至管理工作中这本书里朴素的话语依旧会随之浮现。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4“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 ……此处隐藏9771个字……终于找到了作者对这句话的解释。理解一个东西不是能够定义它或是描述它,而是把这个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拿过来,让它变得不知,并激起我们对其真实性的新鲜感,从而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所以当作者用语言去表达他心目中的设计的时候,他就是将他心中原有的设计的概念推翻,然后再去从一个陌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这也是一种设计行为。这句话也同样是在告诉我们,设计任何东西,不要被其原本的事实规律所框住,一定要打破原有的规律,重新去认识它,理解它,这样才会真正的设计出好的作品。
书中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原研哉通过一些工业设计产品的图片,加上他的解说,使其表达出一些工业设计创新、造福于人类、带给人类便捷、的地方。
书的第一章是RE-DESIGN,“RE-DESIGN”这个词的意义,简单的说就是“重新设计”,就是重新面对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事物,从这些为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中寻求现在设计的真谛,给日常生活用品赋予新的生命,这是我真正感兴趣的课题,“RE-DE-SIGN”这个词,也包含了把社会中人们共有的、熟知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意义,这也就是第一章的中心思想,所以在设计中,不要去追求那些奇异的事物,而是从人们所“共有”的物品中来提取价值,用最自然、最合适的方法来重新审视“设计”这个概念。
第二章:HAPTIC——五官的觉醒,haptic在英文字典中的意思是触觉的,而这一章就是希望我们思考如何以自己的感觉进行认知的态度。与颜色、形状、材料和质地打交道是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用不同的感觉去表达一种产品,那么效果也会各有不同。而是“不是如何创造,而是如果让某人感受某物。这一章把这种对人类感官的创造性唤醒成为“感觉的设计”。一幅能够触动你的工业设计产品一定要有他独特设计材料,让人有视觉上的冲击力。我很喜欢津村耕佑设计的灯笼,他打破了传统灯笼的纸质样式,而是选了植发技术,在一位假发制作师的配合下将其运用于传统日本灯笼。这种灯笼有人称之为“鬼灯”,我第一眼看到图片的时候真的被吓了一跳,我感觉没有人会将假发做成灯笼,虽然有点吓人,不过这就是利用了触摸感觉的激发,才有了这个创意产品。而·这个灯笼也是改进了原有灯笼的不够结实的弱点,使其变得既有个性又耐用。
我喜欢这本书的第五章:MUJI 无印良品——无,亦所有。这一章主要讲的是无印良品这个品牌。无印良品是一个日本杂货品牌,在日文文中意为无品牌标志的好产品。产品类别以日常用品为主。产品注重纯朴、简洁、环保、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包装与产品设计上皆无品牌标志。而无印良品的创造理念就是搜寻最宽容的材料,生产方法与形式,从简单中诞生出一种新的价值观和美学。而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也就是书的作者原研哉将无印良品的广告建议的理念是空。广告传播一般是指将你想让受众了解的观点进一步明确的.过程,将其转化为一种好理解的信息,这也许就是无印良品受大家追捧的原因之一吧。而且无印良品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极简,它省去了不必要的设计,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加工程序。为了环保和消费健康,无印良品也本着不能用如PVC等材料的原则,尽量从简,对环保再生材料的重视和将包装简化到最基本的状态,无印良品也赢得了环保主义的拥护。这也是原研哉的设计思想,对自然地追求。
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不禁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原研哉的设计理念到底是什么呢?我感觉,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存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使其在设计的领域中迈上了成功之路。而原研哉曾说过:“像设计不应该只看短期反应,而着眼于长远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个设计师都有一种追求市场的品味、对设计的感受性就会不断地提升,社会了解设计意义的所在,设计师才会有更大的发挥。”所以对于设计,对于一个未来可能成为设计师的我们,一定要在创造的同时,发现其本身的价值,只有这样,才会发掘物质其本身的价值。
那到底什么是设计呢?我认为,设计不光是一种学问,他是一种体现物品本身价值的必需品,一个好的工业设计产品,可以为企业创收,但却不能丢掉产品本身的特征。就像无印良品一样,虽然外观并没有那么特别,而且颜色也没有那么鲜艳,但是设计师却用了最朴实的手法将其表达出来,既环保,又可以高度表现出他的功能所在,这也就是设计的最高境界了。
我会追寻着原研哉老先生的脚步,去学习,去体会,去实现我的设计之梦。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13曾经看过一本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后来在图书馆看见一本叫《设计中的设计(全本)》的书,书的容量较之前者多了两倍,增加了很多新的章节,书名由designofdesign变成了designingdesign,反映了作者在重新编排此书时思想上的波动。原研哉是为平面设计大师,却对我们已然习惯了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做了大量再设计课题,书中收录了他策划的再设计的很多精彩作品展,当然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告诉我们人类自古以来积累起来的智慧所创造出来的产品是多么的“错”,他的研究告诉了热爱设计的人们不要被束缚于日常生活的高墙中,“从‘无’开始固然是一种创造,而把熟知的日常生活变得陌生则更是一种创造。”他想传播的也是他一直所追求的设计思想。
夏日炎炎,读这本从封面到内页都是纯白的书让人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心理上都有一股清凉感,第一章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是旧内容,坂茂的方形卫生纸筒,佐藤雅彦的出入境章,隈研吾的捕蟑盒,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作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似乎到处手抖充斥着设计,地板,书籍,灯具,啤酒瓶。这些的确都是设计的产物,将这些东西陌生化,再进一步捕捉到新鲜感进行再设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够做到这一点,才是一个真正的设计师。”
Haptic——无感的觉醒,人有五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这个策划中原研哉要求设计师们不许画草图直接受“触觉”来激发出物体。Haptic的展览中有两个作品我十分喜欢,深泽直人——果汁的肌肤,看到这一系列的作品时顿觉内心一阵清凉,甚至一个荒唐的理念从脑海中飘过:要是能进他的设计公司做设计跟大师一起做设计这辈子就完满了,好好练口语吧!如同作者所写,这一系列最出彩是香蕉汁盒,让人看到后会有从盒子口撕开纸盒大口喝的冲动,因为那里有一处香蕉蒂的设计,这样就会联想到撕开香蕉的动作,于是让人不自觉的想要撕开纸盒,我的感触是不是太大,不知不觉就掉入了设计师的陷阱里,这就是他的.设计哲学“nothought”;草莓汁盒的外部肌理处理的和真实的草莓完全一样,有让人想伸手触摸的冲动,仿佛盒盖未启草莓的香甜已经扑面而来,可恨那只是张图片。夏天光着脚丫漫步是我们这代人童年的回忆,当我们一天天长大越来越追求奢华品质的皮鞋不惜把脚磨的伤痕累累时,是否还记得当年夏天走在草地,踩在泥土上的触感呢Haptic展上的木屐我很喜欢,因为直到现在无论春夏秋冬不在特别的公共场合我都有赤脚的习惯,作品在传统的木屐上有些植入了青苔,有些植入了松树林叶或是水泥石板,就如里特维尔德的《红蓝椅》一样,这样的鞋子穿在脚上未必舒服,这样的设计向人们传达的是释放脚底的自由,释放设计师内心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