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培根随笔读后感(集锦15篇)

时间:2023-04-16 17:07:53 收藏本文
培根随笔读后感(集锦15篇)

培根随笔读后感(集锦15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心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形式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培根随笔读后感1

说实话,关于真理之巅的快乐,我是半信半疑。

说信呢,我也有过这样体验,就是自己数学考试半小时就交卷了,然后看着同学们还在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或者得了解最后也会被老师判错。这时候,出人头地的快乐,同班德比的快乐,异性倾慕的快乐,学业有成的快乐,光宗耀祖的快乐,未来期待的快乐,失利报复的快乐,等等等等说的出口说不出口的快乐,荡漾在心间,隐藏于脸上,透露出行为,实在难于言传,又实在憋不住言传。小小的数学题也许戴不上真理的大帽子,然后数学题里的数学其实也正是真理的一个小山头。培根的话让我回忆起这些快乐,所以当然是相信的。

说不信呢,我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就是酒桌上一位数学不及格的同学,身家财产N年前就足以过N辈子富足生活了,然后怜悯地看着数学比他好N倍的我等,或者买单后小小地对我等闪耀了一下他小小的眼睛。这时候,上述我等在真理小山头上的种种快乐,我想也同样荡漾隐藏透露在他的心间脸上行为,这些快乐,他不用言传,我们早已被言传。无商不奸,何况在中国特色的政商勾结的社会,那么他肯定是在真理的洼地了。他的快乐显然是对培根的讽刺,所以当然就不能相信了。

真理之巅快乐的说法,在培根随笔集1里。这说法引自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原诗大意是:在岸上看船在水里颠簸是快乐的,在城堡里看别人在底下厮杀是快乐的,然后这些快乐都比不上在真理之巅看众生处于错误迷茫之谷的快乐。培根认为真理是天光,在烛光下辉煌的假象被天光一照就会原形毕露。在这种意识形态之下,培根说的真理之巅的快乐几乎可以说是不需要证明的公理。

然而,培根的'时代相对于现在是简单的,培根对真理的看法也是相对简单的,不管是不是因为那时候有宗教。现在蜡烛早已被电灯取代,新一代人造光源也许比不上天光,但是在绝大部分给定空间里的亮度流明值很可能大大超过日光。如果天光就是日光,那么天光就不用想了;如果天光不是日光,那么20xx年之前天光还有戏吗?所以,假象的辉煌还是辉煌的,或者可以说就是辉煌的。大部分被社会承认的快乐都是在真理洼地而不是在真理之巅或真理小山头上的。真理之巅的快乐也是可能的,但是很可能要关上大门关上小门自己独自享受。社会也许认为这些在真理之巅没事偷着乐的人是神经病或自闭患者,这些人则需要这样的座右铭:偷自己的乐让别人掉沟里去吧。

培根随笔读后感2

《培根随笔》不同于其他随笔,大部分随笔都是十分简洁明了。有什么说什么,就如同一个小册子一般。但培根的随笔却不同,他这个看似随笔却又存在不同。培根是位哲学家,他的随笔这更像是一位思考着对这个社会进行种种考察,最后发表在这个本子里,通读这本书,我们能受益匪浅,跟随着哲学的脚步,看清当时的社会。

培根随笔篇幅极其小而且精悍,可以说十分的灵动。据古论今,引用了种种故事,《圣经》,甚至是笑话来增加自己文章的严谨和逻辑的严密。在这种种事物中,孕育着十分深刻的道理,令人看后不禁沉思下去,那可是古代的观点,但却于现在又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任然脱离不了时代的背景,但我们仍可感受时代的魅力。在这其中,作者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妻子是青年时的.情人,中年时的伴侣,老年时的保姆。这就很准确的说明妻子在现实生活中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以及象:德行犹如宝石,镶嵌在素净出最佳。“宝石人人都喜欢,而把德行于宝石相提并论,由此可见德行十分重要。”

培根在谈这些事物是,而不仅仅是描述他,更重要的是分析他产生的原因,可能性。最后是在根据这些解决方法方案,将其彻底的根除。从这点上看,这随笔就像某种建议书,告诫人们要以史为鉴,不可以重蹈覆辙。这些随笔都是俱有实用性,这种客观冷静的笔调,在其中是看不出作者的情感,而更像是一位高人正在叙述高招。

例如《谈君权》中,就十分明确地指出君权是一种很复杂,很难维持的东西。二君权的统治之法就是要在危难即将发生降临时侥幸躲避,设法转移。君主最喜欢臣子间分派系,相互对立,这样就很难形成有效力量来对抗君权。这就是根据大量的史册得出的。例如唐朝的李世明,他就是在太子时候在齐王等人的埋伏圈设法转移,更早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当上皇帝。

但他不是神,他要受时间的局限,这也就说有些观点和思想是不可取的。例如:无神论就彻底否定无神论,主张信仰上帝。在现在看来就是一种谬论。但我们要取其精华。提起早报。吸取其中的写作方法,中心思想,才算彻底读懂这本书。

培根随笔读后感3

读了《培根随笔》,从中受益匪浅。从书中我感受到的是他对于哲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谓处处都是精华,我细细品味其中。

“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是《论友谊》中的一句话,他将友谊的真实含义描写了出来。是啊,朋友对于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友谊对我们来说也太珍贵了。就我们来讲,从入幼儿园,开始慢慢接触社会之时,我们就拥有了朋友,从一个到几个,从单纯友好到刻骨铭心,我们渐渐读懂了友谊。从小学至今,我和一个朋友拥有了7年的友谊,7年的死党,让我们不必在每天面对对方时,装作一番笑脸,而是喜怒哀乐尽情地展现在对方眼前,与她一起分享。所以,好好珍惜友谊!

最让我感慨的.还有《论死亡》这篇随笔。因为,我认为生命是最重要的,且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没有了生命,你何谈家庭,何谈友谊!所以,我们必须得活着。曾经看到过类似的报道,xx高中xx同学因学习压力过大而跳楼身亡。的确,在中国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心理负担是过于繁重,但无论怎样,我们不能悲观到结束自己的生命呀。人应该活着,而且应该认认真真地活着,而不是每天虚度光阴。我们应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每一分,即使是每一秒也不能错过。人生在世,你应觉得有意义,所以你一定要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敢问如果你的生命中没有目标,成天行尸走肉一般,与死亡又有何区别呢?

《论美》着重论述了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其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傻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怡人”。读完后不禁要问一句,那么美到底是什么呢?联想起近几年的最美妈妈、最美老师、最美司机??其实,在他们身上无不彰显着美的魅力。也许他们的相貌还不足以倾国倾城,但他们的心灵美到足以倾国倾城。所以,不要太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与其我们每天上街买衣服买饰品装饰自己,每天 ……此处隐藏6504个字……暖,在暴风雨来临之时和我们一同面对。所以说,朋友既可以在我们郁闷脆弱时给我们心灵的支持,也可以是我们变得更加理性。正因为友谊如此可贵,我才更要珍惜自己的好朋友,使我们的友谊在前行的路上更加深厚。

培根随笔中的文章无一不是能够对我们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刻教育的,每读一篇文章,我都能从中找到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如;我明白了死亡并不可怕,也不值得恐惧,那只是我们人生的另一种开端。逆境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基石,我不再抗拒逆境,我开始坦然接受它,战胜它,将它变成我成长道路的垫脚石。友谊可以慰籍心灵和加强理性,只有与朋友一起同行,互相学习才会更好的取得成功。

培根随笔读后感13

《培根随笔》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培根所著。生于贵族家庭的他从小历经磨难,使得他阅历丰富,言论深邃。这本书就是他的言论集,有论真理,论死亡论嫉妒等篇章。

“知识就是力量”大概是培根说过最有名的一句格言了。在《论学习》中他写道:“工于心计者鄙视学问,单纯愚鲁者仰慕学问。”而那些能成大业者无非不是学识渊博。有着高于他人的见解方能统领大局。于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充实自己,增长才干,明辨是非,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而并非“挑剔质疑,不是盲从,也不是为了增加谈资。”

学习知识要适量,劳逸结合,不要为了炫耀知识而读书,而是把读书当做一种乐趣。同时,学习也要讲究自己的方法,而不是刻板的搬运教材,“要靠经验加以规划,否则就可能歧路亡羊。”掌握自己的方法,就能够事半功倍。学以致用也是学习的重要关键学会了不等于会用,把学会了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种经验才是真正掌握。

《论死亡》也是令我感触较深的一篇。许多人都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其实真正令人恐惧的是后人对死亡的渲染,即“与死俱来的一切”他们畏惧亲人的哭号,死亡时的痛苦和死后的世界。所以,许多古代帝王暮年都在寻找长生不老的秘方从而永远地统治这个国家。

但是,死亡是到另一个世界的必经之路,是重生的前提。培根说:“复仇之欲压倒死亡,爱恋之情蔑视死亡,荣誉之尊高于死亡,悲伤之极向往死亡,畏惧之心期待死亡。”人往往是被情感所控制的,改变一个人的情感和对死亡的看法,那么就不会再畏惧死亡,因为,在某些事情面前,死亡就不再变得可怕了。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虽身陷囹圄却仍然不变的爱国情怀;“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是战士面对沙场的壮志豪情;“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是面对生死的坦然。常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不应该碌碌无为的草率一生,这样的人生就毫无疑义。生命就如一泓清泉,只有奋力的抗争之后才能品尝到它的甘甜;生命就如一块田地,只有努力的耕耘才能收获甜美的果实。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了事业而努力,为了追求自我而奋斗,用自信和坚持装点属于自己的人生。

培根随笔读后感14

《培根随笔》是与《海底两万里》一齐买的,起初,我对它比对更没有兴趣,除了看起来古板的书名,还有刚开始翻阅时乏味的资料,都使我不愿再看它第二眼,于是,它被我残忍地扔到了乱七八糟的旧东西里。在网上,我了解到这是一本评价极其高的书,看了出于书中的各种真理名言,我便知道了,这是绝对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从杂物堆里将被埋几个星期的`翻出来,沉下心,将书翻开。

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作者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被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在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主角,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重点论述人就应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不好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貌与美的德行结合,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一个打扮华贵的人的美是供人欣赏,转眼便是过眼云烟;而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永垂不朽的。

《培根随笔》的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读着它,就像听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谈,使人受益匪浅。

培根随笔读后感15

谈这本书感想,个人感觉我必须说说培根本人背景、所处时代、他的地位。培根,1951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父亲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落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母亲是文艺复兴时代一位博学多才的贵族妇女,有这样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再加上才华出从,培根本人已是1584年入国会,1596年被伊丽莎白女王任命为特别顾问,1617年被任名为掌玺大臣,1621年卷入受贿案被捕,1626年因风寒去逝。如些显赫的人生背景,我们可以感觉到,怎本书的出发点与目的,个人感觉里面谈到国家与政治的随笑,都不是我喜欢的'文章,大多数文章都是以国家利益为众的前提来写,所有的思想都是为了国家,为了女王,我个人比较喜欢从人性本生来写事的书;

本书不喜欢有三:

一是基于培根的背景,所处时代,当时所处地位,写本书的基调,都是为了国家,把女王利益高于一切的基调;

二是培根本人已是律师职业,职业和权位使然,需然环环紧扣,所有文字都是在找证据一样;

三是文中太多的小论题,都是在谈大道理,教人如何为国,出发点是为国家上层人士,与如现实的生活相距甚远,我更喜欢发自普通人心底的书籍,描述人心灵的故事。

当然本书肯定是好书,喜欢有三:

一是里面有很多文章,如谈天性,谈胆大、谈爱性……等等都是我喜欢的内容,特别是谈天性一文,让我感触颇深,对小孩的培训上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最后一句很是有道理——“人的天性不生香卉,便长野草,所以让他适时地给前者浇水,将后者铲除”。

二是这本书是本伟大的书,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时期小孩子,我个人感觉就是必读,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里面很多好文章甚或可让小孩熟记于心,教与他们做人的道理,指明方向;

三是全文都是激励为主的文章,有很多可细细品味的哲理性语句,当认为生活对自已不公,受尽折磨时可是疗伤的哲理文字。

并且可以肯定,他绝不是一个依仗家庭而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在他的随笔集中可以看出,他对《圣经》是很有研究的,或许可以对其中的篇章信手拈来(虽然一些片段出现了错误);他对历史深感兴趣,对于历朝各代的王侯将相之事如数家珍;至于希腊神话更是融汇在各篇随笔之中,着实使文章显得生动有趣。

《培根随笔读后感(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