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诗经》读后感(合集15篇)

时间:2023-04-15 00:09:58 收藏本文
《诗经》读后感(合集15篇)

《诗经》读后感(合集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经》读后感1

打开《诗经》,一行行透着时代温度的文字随着上方阳光的跳跃,慢慢地氤氲了上一些色彩,在纸上晕开,最后,每一首诗,都拥有了它最独特最美丽的颜色,那个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烂漫风情。

关关雎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对女子一见钟情,朝思暮想的疯狂爱恋,这种得不到的思恋,又恰巧就像是荒郊野外开得漫山遍野的花的色彩,一意孤行,明明知道无人观赏但是依旧开的热烈豪放,就算隔着两千多年的时间长河,也依旧能品味出其中的遮掩不住的.感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河洲之上男子来回地寻求,渴望得到掩在迷雾之后的所爱,哪怕道阻且长也未让他死心,河洲上漫漫的芦苇和白霜慢慢地连成了一片纯净的白色,那么纯净,那么柔和,仿佛包含了世间上所有美好的祝愿和期许。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住,子宁不嗣音城墙之下女子哀怨地徘徊,恋人那青绿的衣领,无一不让她深深着迷,她哀怨地反问,而城墙下来回徘徊的脚印和那思念连绵成了一汪青绿,悠扬绵长,倾入心脾,其中又包含了一点女子的嗔怪。

合上《诗经》,那些绚烂和痛苦的颜色也一并合上,我直了直身,这个季节,也正是冰雪消融的季节呢,那些《诗经》中美的令人惊叹的颜色,会在春天悄悄来临的。

《诗经》读后感2

这是一首出嫁的卫国贵族女子思归不得的诗歌。

首章从河流起兴。这里的泉水,是一个专属名词,专指一条叫“泉水”的河流。它是淇水的支流,而卫国的国都就在淇水之畔。所以她以泉水汇聚到淇水来起兴,表达它这个嫁到外地的女儿,盼望回到故乡卫国的心情。

第二章是回忆当年出嫁时候的情形,如何与父母亲戚依依不舍。第三章写的是归宁的情形,如何重新装饰她出嫁时乘来的马车,要告别婆家回娘家了。

最末章把这种思归故乡的心情提升到了忧愁家国的高度。一句“思须与漕”,点明了她为何而叹息忧愁。学者认为,“须”即是“沫”,这是商王朝的旧都(也就是商纣王的`朝歌),也是卫国始封之地。卫国是周王朝在原来商朝的国都地区建立的诸侯国,以之来控制、监视殷商遗民的。后来卫国国都几次迁移。到了春秋时期,河北的狄族势力猖獗,常常入侵周王朝的诸侯国,卫国一度被灭国,在齐国的扶持之下才南迁到了“漕”地,建立了新的都城。

这句“思须与漕”,把卫国立国之初的兴盛和现在国破家亡的衰落进行了强烈的对比,于是她思归故国就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的层次了,突出了乱世之中,国家命运和个人的命运都如浮萍一般朝不保夕,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种有家不能回的苍凉之感才显得尤为沉重。

《诗经》读后感3

我们真的应该庆幸我们拥有了这么一部古老的诗集,在岁月长河中穿行的过程中,周围的空气和他摩擦,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电光雷火。四字的组合,就是中国文化的方阵,四声铿锵,掷地有声;赋比兴的成熟,拓展想象,催生情感,我们的脑海一朵朵思维浪花耀眼生光;淑女形象,古典情节,凝聚成一块块富有意味的礁石,屹立成林,璀璨生花。

可是,现在,我们的河流面临着断流的困境。汉字在电脑文化面前大有退缩为只有语言符号功能的砖头,齐整规一,用来堆砌同一种类的高楼大厦,诗意被用来嘲笑不懂事故的疯子。那位伊人在哪里?还有没有蒹葭之岸?那种蕴藉绵长的情致哪里去了?我们的生命除了钞票还剩神么?

这也是一条母亲河,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先民的心灵中,经风雨,历磨难,成为中华民族生命皈依的文化、情感、审美的.大河。我们是这条河里的一条鱼,因为宿命的连接,我们无法超越水源而存活。不少鱼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一只鹰,天空是自己的家乡和归宿。但是,他们忘了,作为我们不能长出翅膀,这是我们生存于天空的劣势却是生存于大河的优势。回到大河,我们快乐无比。一条鱼的生命灵魂里只能有一条大河,其他的水源都是暂时的栖身繁衍之地。

《诗经》是我们文化、情感、审美的“圣经”,是一种生命基因,一种灵魂酵母,《诗经》是我们的另一条母亲河。我们彼此的区别仅仅在于,君住大河头,我住大河尾,我们共饮一河水。

长江已经被我们转化用做照明了,因为我们的黑夜太漫长了;而我们现在的心情越来越浮躁,我们的情怀越来越失去古典意味,我们因为进步而越来越不快乐。

《诗经》之河断流之日,中国文化被截断之时!

《诗经》读后感4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古人穿衣打扮的规定十分严格,必须按不同社会阶层的要求而穿着。汉代以前,商人不得穿丝绸,只能穿葛麻。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因为是商人而备受歧视,所以投机政界,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而读书人的地位一直很高,可以穿着当时很优雅高贵的青色衣服。因此,诗中“青衿”指代书生,后成为文人贤士的`雅称。

《子衿》的作者应该是一女子。有一些日子没见到心仪的人,心里有些担忧。女子走上城头,想借着登高,看看是否你能看到他的身影。然而,眼前千帆过尽,总不见心中的青青子衿。为什么还没有来?女子心里一遍遍嘀咕,一次次踮起脚来张望,一点焦急,一点固执,一点失落,一点嗔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女子的相思之深跃然纸上。

如果说思念是有颜色的话,那一定也是青色的。《毛传》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也许在古代女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关于青衿书生知己的梦幻。也难怪,从古至今流传的爱情故事中,男主角几乎都是书生。《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西厢记》中的张生、《桃花扇》中的侯方域,等等。

《子衿》中的女子是这样的思慕、等待、张望着“青衿”,一往情深深几许,自古以来女子就是深闺寂寞人。常言道,痴男怨女,为何女子要怨,想来也是那痴情的男子迟迟不肯交付真情。君不见,夕阳西下,还有女子的翘首期盼。

《诗经》读后感5

国风·周南·汝坟

先秦:佚名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本诗写的是一对夫妻因国家发生战事而长久分离,好不容易团聚却又要分开。从侧面表现出当时的社会动乱,造成民不聊生的悲苦局面。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坚韧本性。

诗的第一节写:一位妇女,顺着汝水的堤岸砍柴。日复一日,直到把堤岸上能砍的枝条都砍了,仍然没看到自己的“君子”,也就是自己的`丈夫。那么“君子”去哪里了?给人们留了悬疑。

第二节讲这名妇女砍 ……此处隐藏2947个字……一句便是“生死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当我们现代人毫不犹豫不假思索的.说出“我爱你”的时候,这三个字忽然变得那么轻,轻的经不起触碰。

这使我联想到了当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现象:早恋。似乎很多人已经习以为常,但请用古人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是多么的可笑之极,古人把爱看得与生死一样重,他们觉得爱是回响在每个人生命中的潮汐声,而不是随便的游戏。

当以这一点来看,我觉得现代人应该多读《诗经》。古人的思想含蓄,表达委婉。虽不至轰轰烈烈的壮伟,却又细水长流,绵延一生的温良与感动。

明黄色的灯光,拉开窗帘,让月光透过书窗洒下。翻开它,一页一页,一字一句。

千年的文化,岁月的积累,拂去心灵上荡涤的尘埃。思绪明净,持一杯淡酒,品一绪心灵的明净。

《诗经》中的大智大慧,大善大爱,就如同那彼岸繁花,虽然触不到,但它永远存活于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在这个争名夺利的尘世能够找到一方安享心灵的净土。

彼岸,繁花正好……

《诗经》读后感12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豌豆我采了又采,即使采完了,又会长出来的,要不是因为猃犹的缘故,我不会长期镇守在边境地区,而是回到故乡。这是《采薇》第一章大概的解释。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历史永久,搜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诗经》大概有300多首,都是由孔子和君吉甫从民间和皇室上收集并编制而成的。之所以称为《诗经》是因为汉武帝把诗、书、礼、易、春秋化为五经的缘故,就是大家所说的四书五经中的五经。

《诗经》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风,风在诗经里面包括了15个地方,也就是15国风。比如说我们所熟悉的.《兼葭》,就是秦风类型;第二部分是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小雅比较容易懂,而《采薇》就是《小雅鹿鸣之什》里面的,那么大雅呢?晦涩难懂,需要有很高的文言基础的人才能领悟;第三部分是颂,颂主要用来赞美国家的或是举行祭祀仪式上用的。

《采薇》是一首镇守边疆的士兵返乡的诗。讲述的是一个士兵以采豌豆为开头来抒发相思之情。这首诗经专家考证创作于西周时期,不过,可惜作者不详,因为先秦时期的作家一般都是不留名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六年级语文书中《采薇》的节选,被誉为诗经中写的最有名的诗句之一。写出了出征和回乡中的景物和情怀。被很多古人引用,是一段以乐景写哀情,又以哀景写乐情的典范。对比了出征前的杨柳依依和现在的大雪纷飞,来说明自己离家之久,思念之深。

经常读诗带给我很多不同的感受,大概思念家乡和怀念亲人是我们中国人永不褪色的记忆吧!

《诗经》读后感13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土危}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学完这首诗尤其是“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这一句。再看过醒的“不相信爱情”。好像自己也有了这种感想。女生不能因为看不到或者很想很想就只能自己偷偷的哭了,应该长大了。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当然也会有很好的男生不像“氓”里写的那样,不会像“氓”中的会因为一些无聊的原因而始乱终弃。所以要为自己而努力不要到最后是不好的结局要让自己努力做到最好要开始长大,开始长大不可以再无故的影响自己的心情,要开始在学业上的努力最后的幸福。无论怎样的幸福,都是要自己去争取。

《诗经》读后感14

《采薇》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四、五二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此诗选自“小雅”,却有“国风”民歌的特点,颇为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以从征前与来归时的景致,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诗经》读后感15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为《诗》,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它创作于距今约2500年左右的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共305篇,首首是精华,篇篇是瑰宝。《诗经》里,我最喜欢的一首便是十五国风中的《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无衣》以秦国军士的口吻写出了秦军旺盛的士气。描写了秦军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就一呼百应,众将士同仇敌忾、互助友爱、协同作战、共御外敌的`尚武精神,读之不禁会为这火一般的强烈激情所感染。

每次读到这首诗,它瞬间就会把我的思绪拉至春秋时期。我仿佛看到了在三秦大地上,在火热的点兵场,秋风习习,战旗烈烈,硝烟漫天,烽火连连,秦军将士个个舞戈挥戟,随时准备共赴战场,英勇杀敌。他们的将军站立在高台之上,正在做着最后的战前动员。战士们跟随着将军,慷慨激昂、高声吟唱着这首诗。《无衣》就是秦人的强军战歌啊!我可以想象,当军队唱着这首诗歌奔赴战场的时候,会是何等雄壮的气势!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而《无衣》不仅可以兴、观、群,还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它用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描写出秦人横扫天下、叱咤风云的气势,每每读来,便觉感怀至深。

《《诗经》读后感(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