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孙子兵法读后感(合集15篇)

时间:2023-04-14 00:07:53 收藏本文
孙子兵法读后感(合集15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合集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孙子兵法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孙子兵法读后感1

《孙子·九地》里说道“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意思是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即“置之死地而后生”。

“背水一战”的故事便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西汉时期,刘邦派大将韩信与张耳攻打赵国。赵国大将陈余与赵王歇率二十万军迎战。陈余执意与韩信硬拼,韩信有意在河边列阵,为的便是利用士兵的求生信念。最终,士兵们越战越勇,张耳趁机攻入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了赵王歇。

韩信便是让士兵“置于死地而后生”,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让士兵奋勇向前,以命相博。

虽然这种做法有些残忍,但断绝退路,唯有向前走这一个机会,会让人在绝境中爆发出体内的`能量,最终“死而后生”,在度过死亡的威胁后,走向成功、坚韧、强大。

在我们周围,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强大决心也存在于某个人或集体中。考试之后,有的班级正是“死而后生”,为下次考试整顿整个集体,蓄势待发。

也有许多个人力量展现了出来,变得比以往更加强大、自信;变得比以往更加刚毅、坚定。“置于死地而后生”,便是利用足以威胁到个人或集体的力量激发出他们潜藏在体内的能量。这可能让结果完全改变,因为潜力与个人力量可以被无限发掘,所以“死地”越黑暗,与之相对的“生”便越卓越、强大。它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对人真正的考验,只有“死而后生”,才能体会到生的甘甜。

“置于死地而后生”,虽然过程无比艰难,但重获新生的感觉却定会让人无比自豪。舍得舍得,舍去舒适,接受威胁,才能得到结果,获得新生。

孙子兵法读后感2

闲来无事,随手拿起了一本《孙子兵法》,想想号就已经没有看他了,以前背过的东西都忘了,于是,重新翻开了他,一行行熟悉的字出现在脸前。

在说《孙子兵法》之前,还是先说说《孙子兵法》的简介。

《孙子兵法》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孙武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他曾来到吴国帮助落后的吴国练兵打败了当时强的楚国,他最出名的故事就是组练吴王宠姬,并且斩杀了扰乱军纪,为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

《孙子》一书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的第一句话是:“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全书的总纲。这一句为全书奠定了基本基调,高屋建瓴,居高临下,从国家的角度说明了军事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翻译出来就是:军事,是一个国家的大事,是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的大事,是不可以不加以关注的。改变了传统的'军事观,打仗并不是为打胜而打仗,而是为国家而打仗,这也是贯穿全书的观点,是《兵法》的指导思想,在全书好几次重要的地方都显现出来。全书的一切观点都为这一思想服务,而这书就是为国家服务的。在《谋攻篇》中,孙子写道:“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意思是:军队的统帅是一个国家的支柱。支柱坚强有力那么国家就一定会强盛,支柱软弱无能则国家一定会变弱。

在论证五种可以打胜仗的情况时,孙子又提到了将与“君”的关系,也就是将与“国家”的关系。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虞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孙子兵法读后感3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很有意义的军事书,《孙子兵法》。

这本书写的是孙武自身通过实战总结出的经验,并列举了一个个生动的战例,既学习了打仗的智慧,又能看到一个个朝代的兴盛到衰弱,有个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这是一举两得。

看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打仗不但要有雄厚的'兵力,还要有一个聪明的脑袋,想到用一些计谋,迷惑对方,使对方内部发生矛盾或做出利于你打仗的事,这样才能获取胜利。一些兵力少的国家,照样能打败强国,这唯一的解释是这弱国或多或少用了些计谋,跟他们死拼,是必败无疑的。另外,一个聪明的将帅该要揭穿对方的计谋,让对方已经钉在板上的胜利成为泡影,虽然现代社会要和谐,不要多疑多虑,但最基本一些很明显的表情,神态要看出来。战争中,一些经常用计谋打败其他国家首领格外要小心。有时,一个平淡的安身后面可能藏着惊天的阴谋,有时,一句像白开水一样的话中或许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再仔细读读,我有悟出了更深的道理。

虽然那些对我来说枯燥乏味的古文我没记住多少。但那句“不战而屈人之兵”还记忆犹新,表面上是希望是反映了战争的最高境界。也暗示着他对和平的渴望,战征年代,很多人为了一块地而杀红了眼,战火纷飞,死伤无数,多少人在战争中死于非命。平平安安的难到不好吗?安安逸逸过自己的生活,要学会满足,有多少地就多少,为了夺取一块土地,就发动一场战争,好像战争成了国家的出气筒,大家坐下来经经协商有什么不好。要知道,人的生命比任何一块土地都重要。

我衷心希望世界早日和平,各民族各国家团结起来,友好交往。不要发动战争了,要知道,在一场战争中,没有胜利者。

孙子兵法读后感4

孙子兵法中的一些警句如篇首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千年来已成世人口语足见其深入人心并将其作为日常工作中的感悟与指南。但较为系统地阅读全书十三篇并有名师指导评点还是第一次虽属初涉但书中要文经反复揣摸领悟越觉其深奥而又贴切于现代社会的商业竞争。

孙子兵法的开篇为"始计第一"讲到在军事上必须"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体现出孙子用兵之道乃"以计为首"。现代社会战争已较为少见但"商战"却愈加无情与惨烈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同样是"不得不察也"。改革开放之初社会经济处于卖方市场很多商品均呈现短缺状态企业愁的是资金与产量不足无需太顾及市场的'反映。而随着经济迅猛发展企业间的竞争遍及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等各个方面而要使企业能够适应这种竞争经营者必需从产品选择定位内部各种机制的建立市场的开发与跟踪等各方面都要弹精虑竭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计策因时而变因地而变甚至因人而变稍有不慎则祸及企业与"兵道"比较实际上现代商业角逐同样是智慧之争了。

现代商业机会不可谓不多但并非每个机会都能创造财富而利于企业。如何去捕捉住有利的机会呢孙子兵法中"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未战之前一定要做周密的分析比较和谋划"计先定于 ……此处隐藏4444个字……之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孙子关于“五事”的说法,虽然是那个历史条件下对战争的一个宏观认识,但是到了现在仍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想这就是《孙子兵法》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道”可以理解为,战争的道义、立场。说的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意思,一场正义的战争,必将赢得人民的拥护,也必将取得胜利。这里给我的启示就是,提高官兵战斗意识,不仅需要用当前紧张形势来刺激大家,更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来武装官兵,让大家在大是大非面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家的“战斗队”意识。

“天”和“地”比较好理解了。无论哪一个时代,打仗就要讲究天时和地利。在现代战争中虽然武器装备可以实现全天候、全时段、全地域作战,但是占据有利的天候和地理条件,在武器装备和兵员素质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就会掌握战争主动权。

这个“将”说的就是指挥员。孙子对“将”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这5个字,对于现代的指挥员而言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智,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发散的'思维状态,不能固步自封简单的学那些固定的内容。信,从指挥角度来看就是命令不能反复更改,否则严肃性就会打折扣,官兵自然不信服。仁,将的仁慈应该体现在大度、豁达上,历史上的很多名将,虽然纪律严明,但都是以理服人,这就是将最大的仁慈。勇,战争到最后是人与人的较量,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力,如果将不勇,那么兵必溃败。严,就是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无论训练还是管理,都要按照打仗的标准来抓。

“法”应该是一支部队最基本的东西,也是大家感受最直观的东西。也是目前基层部队最难抓的内容,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坚持到底、一以贯之。军队任何事物,都要形成制度规范,用统一的尺度去衡量,才能做到步调一致。

孙子兵法读后感13

平和老师能把古代的《孙子兵法》甚至现代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理论都恰到好处地运用在教育教学管理上,用兵法里的精髓来诠释教育现象,那么独到那么精辟,我更惭愧了,因为自己对《三国演义》,《论语》等古书的阅读就像蜻蜓点水般,《孙子兵法》这样的书更是没有看过。心中没有渊博的知识怎么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怎么能在班级管理领先一筹呢恶补自己的教育理论书籍的不足,这是我学习《班主任兵法》一书后的又一个收获。

《班主任兵法》更成了我的'管理秘籍,我知道不可能照搬硬套平和老师的招数,形似不如神似,我总能从中找到解决的妙计。我们通常在孩子丢了东西后不是恐吓就是苦口婆心地教育,但收效总是甚微的。平和老师在《打草惊蛇》里关于丢失的好译通的调查,“铺开场子,故意把草拨得哗啦啦地响,为的就是让蛇自己出来。”这招真灵!我还借用这招也破了一个“赛车大案”呢。感谢《班主任兵法》这个秘籍帮我打开了思路,给了我启发。

平和老师能把班级工作做得这样独到这样深入,缘于他对学生的那颗爱心,一个对工作执着热情有责任感肯动脑的老师才可以做到这样。我们小学多得像我这样的女教师――对孩子温情脉脉的女教师,但我们也需要像平和老师这样把爱深藏在心里的男老师。也许在新的一学期我应该也来点“黔驴发威”,偶尔也来一些冷面孔,恩威并施。因为教育不管和风细雨式还是电闪雷鸣状的,不管是鼓励还是惩罚,只要我们心中对孩子心存爱心,我们的教育都是正确的。

孙子兵法读后感14

假日的下午,暖风微醺,我坐在窗边,手捧中国古代著名兵法书——《孙子兵法》,静心阅读。它是春秋末年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它既是一本军事著作,又是一本哲学著作,围绕怎样用兵,怎样陪练,怎样百战不殆而写。其中“始计第一”作为整书的开篇,是全书的精华所在。而后面的作战、军形、用间等十二篇则分块描写必胜的法则。

看着看着,我就被书中人物非凡的智慧、谨密的思绪所深深吸引住了,思绪随着它悠然飘到了古代。在书中,我认识了谙熟兵法的韩信,杰出的军事家李牧,爱兵如子的吴起等历史上的著名军事统帅,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智慧和优良品质。

通过这本书,我还了解到了许多的著名战役,由著名的截击战——肥下之战,有经典中的经典——淝水之战,还有大规模的战役——城濮之战等,书上都描写的十分仔细,大将使用计谋的具体方法更是侧重描写,令我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两支队伍发起冲锋,激烈战斗的场景。此外我还了解到了地形对打仗的好坏,多样的攻法,还有使用间谍获取情报的重要性等。这些在现代生活中仍然十分重要。

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大规模战役——城濮之战。它是晋文公跃升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成名之战。城濮之战的胜利可以说是军事谋略的胜利,居于劣势的'晋国,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客观形势,恰当地选择了战场,采取政治外交联盟,造成了对己方有利的形势,掌握主动权,处于有理、有利的战略地位,终于取得了胜利。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习。在学习上,我要变被动为主动,上课时认真听讲,掌握正确地学习方法,下课后主动完成作业,而不用大人监督,让自己扎实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灵活运用,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喜欢阅读《孙子兵法》,它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是中华文化史上的宝贵遗产,五千年来的谋略奇书!通过这本书,我也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引我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孙子兵法读后感15

本篇主要论述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发挥将帅的指挥才能,造成和利用有利态势,出奇制胜地打击敌人。

首先讲一下下篇与上篇的关系,然后再讲本篇的内容。

《兵势篇》的“势”是《军形篇》的“形”(军事实力)的表现。换言之,“势”就是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由于实行正确的作战指挥,从而在战场上所表现出的实际作战能力。从哲学上看,“形”是运动的物质,而“势”是物质的`运动。

《军形篇》讲的是客观物质力量的积聚,《兵势篇》讲的是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这两篇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姊妹篇。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孙子在认知论上,反映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全篇内容大体分为四部分:

第一,阐述在战役上用兵打仗必须注重四条:一是部队编制有序管理严密。二是旌旗鲜明,号令严肃。三是善于运用奇正结合原则。四是善于避实击虚。

第二,提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命题,并加以阐述。指出:用兵打仗无非是正与奇两种态势,这两种态势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因地制宜,变化无穷的,而又以出奇制胜为上,强调出奇制胜的特点和优点是:抓住时机,行动快速,态势险峻,居高临下,兵之所至,如积水漂石,鸷鸟毁折。

第三,造成正奇结合、出奇制胜态势的关键有二:一是我军训练有素,布阵周密。做到人马杂乱、情况混沌的情况下作战,能保持我军的号令统一,建制不乱,首尾相接,运用自如。二是以伪装示形于敌。要示敌以“乱”“怯”“弱”;要诱之以“利”,引诱敌军上当受骗,听从我军“调遣”,以造成我军的险峻态势,出奇制胜。

第四,结论:善于用兵的人,重视依靠和建构一种必胜的态势而不苛求于属下,他们选择将领也是善于“任势”的人,所以打起仗来就能像从高山上往下滚动的圆石那样势不可遏,战无不胜!

《孙子兵法读后感(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