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读《时间简史》有感15篇

时间:2023-04-10 00:08:07 收藏本文
读《时间简史》有感15篇

读《时间简史》有感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时间简史》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时间简史》有感1

这个暑假,读完了《时间简史》,我才知道自己在这个物理学大师面前是有多么的渺小,斯蒂芬霍金。大师带给我们的,是物理学的精华,根据他的文字,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首先是书里面提到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物理学的进步有重大的意义,既将经典广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结合。现代物理学近百年的`发展史来看,许多人都在做类似的尝试,包括爱因斯坦他自己也在做与量子理论相和谐的相对论的延伸理论,不过他知难而退了,最后他把目光又放在了宇宙常数上,这是这个天才的失败之处。不少人为了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和谐,做了许多边缘学科,但我个人认为,都不如霍金大师做的那么彻底——量子引力论,量子是物质粒子的非连续运动,而所有的量子困惑都起源于这种非连续运动。量子理论与引力的结合,即量子引力理论,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这种理论的历史说来话长,著名的广义相对论家彭罗斯在昌德拉塞卡解出Dirac方程后,和霍金一道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随后霍金做出了黑洞热辐射定理,既从黑洞面积的非减性能让人自然而然的想起叫做熵的物理量,黑洞处也具有熵的特性。

从数学角度来看,不管量子引力论是不是大统一理论,但它有它的意义,对物理学有很好的影响。

霍金对于时间箭头的描述十分有趣,让我不禁想起曾经寻根究底的哲学与科学理论齐头并进的时代,但是现在科学对于哲学家来说,太具有数学化了,使得维特根斯坦都说:哲学只剩下了分析语言了。

读《时间简史》有感2

一本好书不仅能教给别人知识,更主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感,斯蒂芬·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书。读完之后掩卷长思,细细的领略其中的哲理,让人耳目一新。

霍金教授在这本书中试图用一种通俗易懂的阐述方式来解释高深的物理知识,以达到让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尽管如此,这本书看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这部书中,他带领读者遨游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对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做了阐述,使读者初步了解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的奥妙。

品读书籍,不得不赞叹霍金教授那如丝般缜密的逻辑性,你会发现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出他过人的才智,他可以把相对论当做孩子手中的乒乓球来形象地描述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是无法分离的这一物理规则。书中的伟大成就之一是对黑洞的'研究,他假设如果存在一空间的曲率非常大,物体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连光也不能逃离这样的空间。那么这样的空间可以称之为“黑洞”。但他认为既然连光也不能逃离黑洞,那么我们也无法观测到它,它名副其实是一个非常黑的洞。但霍金提出:黑洞其实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还有着很高的温度。正因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灭了,所以我们很难观测到它。黑洞以极高的速度放射能量,当能量耗尽时则会向宇宙大爆炸那样在大挤压奇点处出现局部区域或整个宇宙坍缩,从而消亡结束。

《时间简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就是这样一位时间的巨人。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的,这真正是空前的。他在天体物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霍金用他被禁锢的身躯,以坚强不屈的意志,在宇宙中畅游,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向真理发出了挑战,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感叹霍金教授带给我的庞大科学信息之余,更多的是敬佩他敢于质疑、敢于想象,更勇于论证的精神。这本书,不管我们是否能读懂,总会让你受益匪浅。

读《时间简史》有感3

《时间简史》是一本大名鼎鼎的书,我在一家旧书店看到这本书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买回家,随便在中间翻了几页,里面充满各种物理名词,我觉得无聊枯燥,又放回到书架上了。这段时间,因为经常想不起别人的名字,我心里怀疑自己智力是不是下降了,又从书架上抽出这本书来读,看看凭自己在高一学过的物理能不能读懂这本书。

读了第一页,我心里想语言很平白啊,读完第一章,知道了从古希腊到现代社会人们对时空的概念转变,我明白了,书的标题《时间简史》不是仅仅吸引眼球,霍金是真的想阐述人类对时间的认知的历史,这个太有趣了,读过帝王将相的历史,读过艺术文学的历史,但还没有读过关于时间的历史。时间不是一个绝对的永恒的概念吗?它怎么会有历史呢,难道时间也有开头和发展?

读到第二章,我觉得非常开心,终于弄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讲的是什么,至少我在霍金想让一个普通外行读者能懂的层面上懂了。而且读到这一章,我有信心自己能读完这本书,并且能读懂。这不是因为相信自己的智力,而是霍金以对整个时空研究的科学历史为脉络,以哲学讨论为暗含背景,非常有条理、逻辑非常清晰的一步步推导和解释了关于时空的理论演变,他提纲挈领的总结深奥理论的本质,用生活中大家熟知的例子进行例比,让人很快理解。比如他用警车的声音从远到近的变化,来解释恒星光谱的红移现象,进而说明科学家怎么推论出宇宙在膨胀。

我做过多年的老师,我知道只有一个人对这个学科有整体的认识,同时又有非常深入的理解,才能把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和重点以清晰明白的方式讲出来。当一个人半懂不懂的时候,才会把一个知识点讲的异常复杂,颠来倒去,让外行肃然起敬,让内行偷笑。霍金作为当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他已经不需要去炫耀他的知识,或者以标新立异的风格去吸引注意力。他像一个耐性的数学家教自己孩子加减乘除一样,娓娓道来,一步步带着你走。

从第四章开始,阅读开始费脑力,因为前三章讲的理论和发现是宏观尺度的,比如大爆炸、时空扭曲、光锥等,是可被观测的,所以虽然深奥,但通过霍金的解释,还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前三章的理论是经典理论,经典理论做出的预测是确定性的,符合我们的认知习惯。但从第四章开始介绍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对于普通读者的理解难点在于:

首先,量子力学研究微观粒子运动,基于非常微观、无法被直接观测的尺度,比如比质子、中子更小的夸克。所以读者需要运用更多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而这一点也是量子力学被人质疑的地方,一些量子理论到今天还无法被观测数据验证或证伪。无法被证伪的理论和玄学就难以区分了,可能前者的数学与推理成分多,后者的玄虚名词更多。不同反过来想,这也是量子理论非常高超的一点,它不是由观测结果抽象总结出来的,而是由科学家们推理计算出来的。

其次,量子理论认为观测本身会改变被观测物的状态,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无法被同时确定,不确定性原理是世界 ……此处隐藏8508个字……88年首版以来,已成为全球科学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译成40种文字,销售了近1000万册,成为国际出版史上的`奇观。虽然该书内容是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但是从那以后无论在微观还是宏观宇宙世界的观测技术方面都有了非凡的进展。

本书的作者霍金,是一个坚强不屈的人,21岁时不幸患上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震。不久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又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功能。尽管霍金的身体瘫痪了,但他的意志却没有磨灭,他的思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黑洞。他努力写作,完成了这本震惊世界的辉煌巨著——《时间简史》。他被疾病折磨的无法让人想象,不能说话,不能行走,成天被禁锢在轮椅上,但他没有放弃,他认为这一切都只是自己人生当中的种种小考验,他勇敢面对这一切,与病魔顽强抗争,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种精神是我们人人都应该学习的。

霍金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我在想,这个世界上有多少身体残疾的人,他们的心态是怎样的,霍金的心态而又是怎样的呢?《时间简史》这本书虽然记叙的是关于宇宙的奥秘,但是我更多体会到的是霍金对生活的热爱和无限的向往,以及他对科学的热爱。

读《时间简史》有感14

在《时间简史》中,霍金力图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来讲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运、黑洞和时间旅行、爆炸与重生等科普知识,完全改变了人们有关物理学、宇宙和时间本身的观念,向人们展现了当代有关宇宙的最重要的科学思想。

霍金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密度、时空曲率无限大的奇点通过大爆炸而开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质的温度非常高。在随后过去的一秒钟中,宇宙的温度急剧下降,下降到大约100亿摄氏度,于此同时也在不断地膨胀,就使得正电子和反电子(带正电荷的电子)互相碰撞以此湮灭,并释放出大量光粒子,来维护宇宙的平衡。到了后来,得以有强力的作用从而使物质不断聚拢,聚拢,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际物质。

在研究宇宙的过程中。引力波,黑洞,近几年宇宙研究领域出了不少重量级的发现,但是联系到我们本身从事的地质勘探行业,有一个最关键的领域常被人忽略,那就是行星地质学,天文、物理这些科研领域可以说是仰望星空,已经发展到了多少万亿光年以外,而行星地质学则是真正的'脚踏实地,从地球到月球,到火星,到太阳系,行星地质学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

行星地质学是研究太阳系中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行星环等固态天体形成和演化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在地质学和天文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行星地质学是跳出地球看地球,进一步比较、拓展、深化和推动地球科学的创新发展。

随着天体观测和空间探测的不断发展,地质学和天文学的契合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天文观测和太阳系探测需要利用地质学方法和积累的地学资料揭示观测现象、指导工程探测;另一方面,研究太阳系类地行星和其他天体的地质演化,将之与地球地质历史的研究相结合,可以阐明最难辨认的或我们还不知道的地质历史事件。现在我们知道,所有类地天体都具有类似的形成及分异过程,研究月球、火星、金星时,我们实际也在类比研究地球的早期地质历史,而这些信息是不能仅从地球本身获得的。

地质学家早就认识到对地球表面形态造成影响的主要有3种地质作用:构造作用、火山作用、夷平作用。而对其他行星表面的改造作用还需加上撞击作用,而且这一作用对行星表面形貌的形成影响很大,在火星上依然可以沿用这种地球科学的研究思路。

火星的研究领域几乎包括地球科学的全部领域。目前和近期可以开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生物学、沉积地层与环境学、火山学、全球构造模拟、矿物及岩石学、成分与演化、地质填图、撞击构造、与地球的相似性研究等等。火星是除地球之外研究程度最高的行星,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对地球的了解。目前在火星固体地球物理、基岩地质与地质单元、表面性质和过程、现代大气圈、生态学等方面都有不少研究成果,而且都可以归纳到广义的行星地质学范畴。

随着我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和科技实力的增强,尤其是以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成功为标志和起点,开展月球探测工作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第一步的重大举措。实现月球探测将是我国航天深空探测零的突破。月球已成为未来航天大国争夺战略资源的焦点。月球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独特资源,月球上特有的矿产和能源,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其他深空探测任务的成功实施和推进,我国行星地质学正在快速发展,我国积极参与深空探测将获得第一手行星地质数据,国际深空探测计划的持续实施和数据的广泛共享为中国科学家参与行星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学习,开阔视野,努力提升自身知识的深度与宽度。

读《时间简史》有感15

浩瀚的宇宙中,有太多的谜团,他们就像一块磁石一样牢牢的吸引着我们,使我们十分密切的关注着这些谜团的研究近况。这个假期,我有幸从朋友家中借到史蒂芬·霍金著的《时间简史》,我正襟危坐,准备细细品味一番,感受霍金文字的'魔力。

当我翻开书,发现自己果真“不虚此行”,书中观点独到、措词精准,在“相对论”与“弯由空间”之两章节中,作者以引人入胜的方式,把它们阐释得深入浅出,淋漓尽致,霍金用谐恢的笔调向大众展示了观点,而又不让人感到单调与乏味。

我一向不崇信什么牛鬼蛇神,对科学情有独钟,而《时间简史》就是用那些简学先辈的实验结果,以及人们对这种的看法与态度去编写的,而且作者还不失时机的纳入理论和观测的最新成果,使人兴奋不已。且书中完全没能那些认读者昏昏欲睡的长篇大论,都是用极其精练的短式文章,更是加深了我对它的好感。

被人搅浑的河水,你一时很难看清河底,你越是急躁,就越看不到,只有平静内心,等尘埃、沙石落定,这是河底的游鱼、彩石、蠕虫就一目了然了。这就是我阅读《时间简史》的心得,虽然书经人修改已变得通俗易懂,可有的地方还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出用意,才能更加深入,更加透彻的读懂,倘若你这时心急气躁,就会欲速不达,一段时间内很难读懂。

更加精彩的是,书中还有许多插图,帮助我们们读懂它,还附有作者对未来宇宙的大胆推测与猜想。优美的词句记我们恍然置身于宇宙中,亲眼目睹诸如“宇宙大爆炸”、“黑洞”等事件或事物,作者也十分有心地介绍了如牛顿、伽利略、阿尔伯特等科学狂人的生平,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可看完《时间简史》后发现,书中的知识与精髓相当于“听君十席话”。

再谈本书作者,斯蒂芬·霍金,大家都学过《轮椅上的巨人》,就是说霍金的,他因患“渐冻症”,被禁锢在一把轮椅上40年之久,但他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身体缺陷而成为国际之“超星”,他不能写字,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学”、“大爆炸”等论理,迈入了浩大的宇宙中,尽管他那么无助的坐在轮椅上,但他的思想却超越了宇宙。

约翰·弥乐顿讲得没错:“头脑是他自己的住处,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狱的天堂,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狱。”

让我们记住《时间简史》,它对我们终生有莫大帮助,我们将受益匪浅。

《读《时间简史》有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