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城》读后感(11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围城》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围城》读后感 篇1钱先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特别是在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围城》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也是一幅市井百态。它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近现代经典名著之一。当我在读这部作品的时候,仿佛像品茗一样,越品越有味道。作者通过回国、恋爱、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用讽刺批判的笔风,一针见血地把人物的灵魂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部著作,令过来人的低徊低叹,令少不更事的人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诉说着人生百态的笑面悲剧。
在我看这本书之前,我就在想:为什么作者会给这本书命名为《围城》作者又想传递什么样的思想主题给读者?围城里的人们又是以何种态度生活着。读了这部作品后才知道,“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婚姻也好,事业也罢,每个人的一生都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复地做同一件事,自己找一个“牢笼”把自己关起来。过了不久却发现那边的风景比这边更好,于是出了这个笼子进了那个笼子,就这样不断地重复并乐此不疲。
爱情是让我们每个人向往和追求的情感,并为我们留下一生无法抹去的记忆,它留给我们的或喜或悲,我们都无法逃脱。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在三闾大学就读期间,他认为这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勾心斗角、明争暗斗,无不让人感到压抑。然而,小说如此,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是这样。随着社会激烈的竞争,人们压力越来越大,有些人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最让人心痛的是,依靠关系走后门,让原来有能力凭自己实力竞争的人落选。其实,社会只存在相对的公平,不存在绝对的公平,“现实很残酷”想必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体验。在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中,让本性善良却懦弱的方鸿渐不堪忍受。
当他离开学校回家时,面对的又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交织混杂在一起的大围城中,这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掌控着。本性懦弱的方鸿渐只能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地接受朋友们的“施舍”,义无反顾地踏进爱情陷阱,又逢事业低谷。整部作品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露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都只是他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小说中说方鸿渐的婚姻就像一座围城,他迈进了就想出来,没进去之前却拼命地想进去。这让我想到有一句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是啊,恋爱的时候,和对方在一起的每一刻都是甜的,爱情的味道就像一杯蜂蜜水,香甜可口,令人回味无穷,似乎有一种力量在拉着你慢慢向它靠近。然而,婚姻是不一样的,它不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它牵涉的'太多太多,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注定把爱情葬送。我觉得这个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世间的婚姻有千万种,要看两人如何经营。《围城》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当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时,他们就希望组建一个家庭,寻找安全感。爱情与婚姻是不一样的,婚姻是一个家庭,像一棵树似的,它需要用信任、宽容去浇灌它,方能健康成长。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三十年代的那座围城具体化,让我们看到围城之中的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那些描绘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身边同样有一座围城。当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明显。其实,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个行为都处于一座围城中,我们要学会在其中如何生存,并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以至于争取更好的结局。
如果这个世界是一淌浑水,我们就要学会做一个泥鳅或鳝鱼,如果这个世界是一淌清水,我们就要学会做一条高贵的金鱼。生活在这世间,我们无法撕掉时代为我们贴上的标签,也不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活着,就永远处在一座围城之中。
《围城》读后感 篇2在罗老师的推荐下,我近几日看起了《围城》。看着的时候,罗老师忽然问起钱钟书的老婆叫什么来着?我竟然一时发起了傻。大概是19年3月的时候我一个人坐火车去了湖北松滋参加张玲玲的婚礼,那会在火车上就看了两本小书,去时看的《我们仨》,返回时看的《小寂寞》。罗先生这么一问,我完全没想起来写《我们仨》的杨绛就是写《围城》的钱钟书的老婆,我大概看了一本假的《我们仨》。
罗老师的这本书其实名字不叫《围城》,而是一本钱钟书文集,罗老师买于20xx年,书中文字很小,也上了年纪,开始泛黄了。我是1月4日晚上开始看的,当晚就看了第一章。第二天来到单位,想到华姐那就正好有一本《围城》,想想罗老师那本书的字还是太小不太受得了,于是就借了华姐那本来看。在单位看一本在家看一本,居然在昨天晚上看完了,差不多花了三天的功夫。
看完全书,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当然原因并不是这本书有多吸引我,而是这本书跟我料想的不一样。
其一,人物性格与我料想的不一样。记得在《我们仨》中,我记得书中说他们夫妻二人都是专心研究学问的人,在我心目中就等同于书呆子,而书呆子多半是注意不到现实世界的,然而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也好,孙柔嘉也罢,一个个都很生活化。以致于看到孙鸿渐回国后,在苏文纨的引见下今天跟这个聚聚,明天跟那个聚聚,谈论的尽是些没意义的话题的时候,我差点都要弃书不看了。
其二,夫妻关系的描述与我料想的不一样。在《我们仨》中,夫妻二人感情很好,没有什么波折,而且相濡以沫、相敬为宾,很是让人羡慕。但是在《围城》中,方鸿渐与几乎每一个女人的关系都超出了我想象。我原想作者写作的故事就是现实的投影,但想不到基本快到反面去了。方鸿渐稀里糊涂又顺利成章的交往了这么许多个女人,然后居然跟一个不讨厌的莫名其妙地订婚了,婚后居然为了这么些事情吵闹不断。这不就是作者婚姻生活的方面吗?
其三,书中故事与我之前料想的不一样。《围城》中被传诵最久的不外乎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于是我认为这估计是一本讲婚姻的`书,讲不结婚的人如何想结婚,结了婚的人如何想离婚。但是看了全篇,发现只有到了最后才讲的婚后的生活。
于是,看完全书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这本书到底写的是什么?我认为通常一本好书,必是让人反思,给人启迪的,这样才可能经典咏流传。于是我按照平时的习惯还是去翻看了豆瓣书评,吸取别人的精华。果然是经典,豆瓣评分9.2分。可是认真看了好些书评,我却找不到共鸣。转而查看百科《围城》词条,我愿意接受里面说的这句 ……此处隐藏11364个字……的自傲与自卑,赵辛楣的坦诚和义气,苏文纨的媚俗和孤傲,唐晓芙的果真和洒脱,孙柔嘉的世俗和小气,都在作者的笔下跃然纸上,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人物的鲜明个性。
围城,这座封闭的城墙,围的不是人的身体,而是现实中人的内心。在钱钟书先生的书中,围城也伴随着方鸿渐左右。婚恋、事业、家庭……,这些原以为亲切的主题,忽然以不曾相识的面目出现在身边。婚姻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但当他进去后才发现与之憧憬的相差甚远,以至于最后的失望、感伤和无奈。而事业的围城便是在严肃严谨的三闾大学里,里面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时刻让人感到压抑和愤懑。而当他离开了一座围城后,面对的却是另一个封建思想浓厚、家庭责任沉重、工作事业衰败的社会大围城,让他更加不知所措,似乎这所有的一切都被一个幕后玩家在操控着。除了方鸿渐,单恋苏小姐的赵辛楣也避不开那一座婚恋的围城,最终没有走进苏文纨的心里;而对方鸿渐寄予厚望的方家也没能逃出传统封建思想的思想围城。或许在城外驻足观望的人看“围城”,不能体会城里的人的软弱无奈,因此想冲进去;而城里饱受煎熬的人看“围城”,正因为看破了城里的悲欢离合,才想要逃出来。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一直存在着,只是钱钟书先生用文字把30年代的围城具象化了,让在阅读这本书的我们看清了书中那时城里的人的喜怒哀乐、贪嗔痴念、悲欢离合,其最后也是为了让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对你我而言,方鸿渐是我们在书中的影子,而你我是他的现实写照。你我都囿于这围城中,所以看方鸿渐的生活就像在看自己,看他在公众场合的逞强无奈,看他在处理世事时的'窘迫谨慎,对人情事故的不练达,看他的爱恨情仇,看他的家庭生活……
钱钟书先生是位大师,一位深谙世事的大师,他写出了你我。他在嘲笑我们这无常的生活的同时,又将我们不能一言以蔽之的事情感受写尽。当自己真的以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别人的人生百态时,品位到的都是自己的人生,而我们都是在人生中,进进出出,来来去去。当今社会,每个角落都可能存在着各种形形色色的场景,每个场景的部分都可能让我们感受到围城的压力和束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其实所谓的围城是我们自己建的,我们愿意活在怎样的城里面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所以我们要不断拼搏,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围城的各种考验,让伴随着我们的围城生活变的更加明亮多彩。
当我读完全文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感到意犹未尽,而故事就戛然而止了。对于主人公的故事,对于整个《围城》,都值得让人去静静地品味、细细地思索、慢慢地鉴赏。围城,围的不只是爱情,还有那生活。书中的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出生活的变化莫测吗?钱钟书先生用洞若观火的文笔透视出生活的本质,又用一笑而过的乐观向世人展现出一个睿者的生活智慧。书中的围城有结尾,现实中的围城仍在不断的轮回。
《围城》读后感 篇11刚刚读完钱钟书的《围城》,不由得想起被誉为它姊妹篇的——杨绛的《洗澡》。
这两部书有着鲜明的共同点的:都是以旧时期知识分子的爱情为主线,表现一个时代的人们面对生活,事业,婚恋等的徘徊困惑,淋漓刻画人性中的卑劣,懦弱,虚伪,淳朴。
而行文却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笔调辛辣,幽默中饱含讽刺。围城中的人想突进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不止于婚姻,对人生,对万事的一个矛盾而写实的理儿。
一个运筹温婉,平实中摄人心魄。人的思想,价值观,利益观,靠写或背上几个条文就可以如洗澡一样,洗去污垢,清白而统一吗?当然不会。
钱钟书的这部小说,妙处在于,节节引人入胜,妙喻迭出,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时而拍案称奇。辛辣幽默的语言基调,让人不禁暗叹,如此利嘴,谁人在其面前不会节节败退。随便拣出几段,皆会让人感叹其奇妙无穷的想象力——
“五官平淡得像一把热毛巾擦脸就可以抹而去之的。”
“心里仿佛黑牢里的禁锢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刚划亮,火柴就熄了,眼前没看清的'一片又划回到黑暗里。”
“鸿渐昨晚没睡好,今天又累了,邻室虽然弦歌交作,睡眠漆黑一团,当头罩下来,他一忽睡到天明,觉得身体里纤屑蜷伏的疲惫,都给睡眠熨平了,像衣服上的皱纹折痕经过烙铁一样。”
《洗澡》中,妙喻虽不多,平实的白描,却将人物的心理活动跃然纸上。那时,那情,那景的温度随着文字浸入读者内心,千迂百转,经年累月,仍低低不肯散去。
“她一人坐着看书——其实她只是对着书本发呆。因为总有个影子浮上书面,掩盖了字句,驱之不散,拂之不去,像水面上的影子,打碎了又抖呀抖的转成原形。”
“彦成凄然说:你的话,我句句都记着。
姚宓没有回答。她低垂的睫毛里,流下两道细泪,背着昏暗的灯光隐约可见。她紧抿着嘴点了点头,想说什么,没说出来,等彦成出门,就缓缓把门关上。”
抛开其他主题且不谈。两部书中爱情这根主线,情感的份量,在我看来,却是有极大差别的。
《围城》中,方鸿渐的爱情是激情式的。
遇到唐晓芙的一刻,他便迷恋上了她。是外貌?是聪慧?说不清道不明。然而,阴差阳错的误会,方鸿渐的优柔暧昧,以及唐晓芙对爱情的唯美主义: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着我——促成了两人的分手。
分手后的方鸿渐心痛得不能自己。这种激情燃烧后的痛,将他的心与骨焚得几乎成了空壳。这种痛,如一把利刃,剖开皮肉,血淋淋地疼着。
而治疗这种痛,时间则是一剂最好的良药。
以至于最后,方鸿渐在与柔嘉婚后的琐碎碰撞中,感觉从前的鲍小姐,苏小纨,唐晓芙,那些往事,如梦一般。
《洗澡》中,许彦成的爱是温情式的。
见到姚宓的一刻,他只感觉这女孩子不一般。镇定,从容,明理,有着与年纪不相当的沉稳。还有,朴素宽大的青衫下,偶尔掩盖不住的天真顽皮。
随着彼此的了解,时间的推移,这一切,使许彦成无法遏止的爱上了她。
姚宓的爱,是一株铁树,遇到许彦成后,才为之花开。
这样的女子,除非不爱,爱了,便痴得如飞蛾扑火,将一世的情感,顷了进去。即使,表面上故作沉静得如潭水般。
何其芳曾说:在你的眼睛里我找到了童年的梦,如在秋天的园子里,找到了迟暮的花……这种爱,如初见这个句子时般,让人欣喜与感动。
然而,各自的背负的责任与义务,社会对情理的局限,使他们最终手也没碰一下,便选择彼此远离。
因为爱,所以懂得;因为爱,所以珍惜;因为爱,所以沉默;因为爱,所以离开。
这种爱所生成的痛,如一根长长的锈花针直直刺透心脏,那疼,滴着血,是隐隐的,切切的,任时间如何变迁,也挥之不去,抹不之灭。虽然,那伤口,是无法看见的。
其实,这世上的爱情,无非不是分为大致的两类:
一类是,那五官平淡得用热毛巾擦脸,便可抹而去之的。
另一类,驱之不散,拂之不去,像水面上的影子,打碎了又抖呀抖的转成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