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2篇

时间:2023-04-08 00:07:10 收藏本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2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2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1

我们老祖宗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就是这样一位心有猛虎的人物,他被梦想的烈火紧紧包围,炽热的火焰将他的胸膛里那颗跳动的心脏吞噬,将他推入黑暗无边的牢笼中,他被理想鞭笞得体无完肤,他需要一个摆脱束缚喷薄欲望的出口,绘画成为他释放天性的完美利器。

四十多岁这个年纪,很尴尬。上有老下有小,钱财不多不少。斯特里克兰就在这样一个年纪下,开始了放弃一切追寻梦想的道路。他给妻子孩子留下聊以生存的钱,只身一人在巴黎绘画,饥一顿饱一顿,衣衫褴褛,形如乞丐。比起温暖温饱的家来说,这种放肆的生活反而助长了他嚣张跋扈的气焰和自私自利的性格。画得画就放置在阁楼上,不去推销也不售卖,捉襟见肘的时候借助朋友的帮忙,穷困潦倒得厉害。后来,从巴黎辗转到了塔希提的时候,他的人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娶了土著人爱塔为妻,安心作画,终于在临终前完成了他最满意的画作。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猛虎——高高在上如月亮般的梦想,谁都希望自己梦想成功的一天。心中涌动着无可言喻的力量,它在不断升起、冲突、翻腾,如那个朗朗如光的月亮看似近在眼前,实际远在天边,伸手触碰不到。梦想在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一个缺口,有人在里面看到了天堂,有人将它直接丢弃,并不是所有人能够得到这股神奇的力量。

在《月亮和六便士》里,在“我”的叙述中,描绘了两对追逐梦想的人儿,一对是斯特里克兰和斯特罗夫,另一对是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斯特罗夫也是一位画家,从小的时候绘画有点儿天赋,并且自学成才画作得过奖,他后来被送到专业绘画学校进行学习过。但是这样一位人儿却逐渐迷失了自我的绘画才能,随波逐流在茫茫的世俗中了。可是,他却有一颗古道热肠的心,和一双发现千里马的眼睛。在他看来,斯特里克兰是个天才,是个不可多得的千里马。他尽心尽力,甚至贴钱贴妻子地去辅助斯特里克兰,即使被骂得狗血淋头,也仍然坚持去帮助他。斯特里克兰最后的成功一半必须归功于斯特罗夫,虽然这有些讽刺和好笑。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高更和梵高,两个赤城热爱绘画的天才,彼此渗透,彼此仇恨。

“我”在搜寻过世三年后斯特里克兰的故事,里面穿插了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的故事。亚伯拉罕医学界里的天才,在外科手术中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好手,并且已经成功晋级为主任。他却意外地将唾手可得的荣耀丢弃在一边,独身去了亚历山大港。这个机会就留给了卡迈克尔,他获得了所有的一切——职位、财富、荣耀。当问亚伯拉罕后悔吗,他说他完全没有后悔,他别无所求,他的生活很完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上帝送给他得以天下的荣耀,他喜欢的是归于平静的生活,他爱上的是趋于平衡的内心力量。

每个人对于梦想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斯特里克兰穷尽一生,只是为了完成心目中最完美的画卷。亚伯拉罕希望得到平静的生活。他俩都是成功的`,虽然过程有些曲折,一个舍弃了温饱安全的家庭,一个放弃了飞黄腾达的机会。

借助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的故事,毛姆问出了很多人内心渴望已久的话,“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太多人说毛姆根据画家高更的人生创造了这部流传百世的巨作《月亮和六便士》,但我觉得里面包含着毛姆本人想要倾诉和喷薄的话语。在他的人生轨迹中,刚开始的写作生涯郁郁不得志,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不够冷静深刻。他辗转到写戏剧后,火热程度一发不可收拾。这才完美地延续了他的文学梦。若不是戏剧拯救了他,想必他会从熠熠生辉的天才“堕落”到郁郁寡欢的俗人中。

实现梦想的道路曲折又坎坷,可是那些层层叠叠的人影在路上忙忙碌碌地行走着。头顶上的月亮大得仿佛能够踮起脚尖就能够触碰。有人急急行使,忘了周围的风景。有人走了一半,开始走回头路。有人沐浴在朗朗月光下,先捡起脚边的六便士,再抬头看看那颗又大又漂亮的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2

读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之后,我会思考,《月亮与六便士》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呢?坊间流传的那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月亮”实在不足以回答我的疑惑。书中从未提到过月亮一词,而便士,除了说男主穷到“no penny”外,也为频繁出现过。虽说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便士代表现实,但作者并未做出评判。“满地六便士”的论断,明显有倾向“月亮”的态度。据传说,毛姆听了一位朋友的玩笑话“人们仰望月亮时往往忘了脚下的六便士”,觉得很有趣,便以《月亮与六便士》为自己小说的题目。就传说而言,似乎是讽刺了理想主义者。存在两个矛盾论断,我们不能取一个观点而强迫自己相信。所以,呼吁理想主义并非本书意图。细想来,我觉得,这本书呈献给读者的是他们不曾企及的,甚至不敢想象的生活——艺术的、孤独的、本真的生活。当我们身负重木,不断为自己铺路架桥,小心翼翼地一步步靠近宫殿时,毛姆先生拍拍我们的肩膀,拿手一指,一个全身赤裸在原始森林里奔跑的红胡子男人进入我们的视野,他自由而健康,疯狂而纯粹,他注定灭亡,却享受了最酣畅淋漓的人生。负重的人们不禁惊呼,奥,原来人生还有这么种活法儿。

这是个令人焦虑的时代,人们苦心孤诣渴望世俗的成功,甚至将幸福与成功画了等号,殊不知,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所浪费的幸福及其不知不觉形成的执拗思维,早已成为成功所不能弥补的损失。有时我们需要审视不同的活法儿,这些活法儿为我们提供更宽广的思路、坚持自我的勇气和源源不断的热情。

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证券经理人,上流社会的成功人士,甚至有足够的财力可以让妻子在家中举办文学沙龙。在一次家庭旅行后,斯特里克兰德竟然抛妻弃子独自跑到巴黎,仅仅给妻子留下一张字条。可怜的全职贵妇查尔斯太太不得不自力更生,经过几年的挣扎,她开了一爿抄写店,最终又渐渐回到富裕的轨道上来,将女儿嫁给炮兵上校,儿子也成为了上层人士。作为伟大的再创业典范,查尔斯太太已经是传奇,而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却背道而驰。

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斯特里克兰德却认为自己要画画,绝意离开家庭,只身来到艺术圣地巴黎,追求自己向往的艺术生活。艺术必定意味着孤独,因为艺术的逻辑必然高于生活的逻辑,生活逻辑的掌握者一定轻蔑并惧怕艺术逻辑的掌握者。沉溺于艺术生活,斯特里克兰德每天画画,在巴黎穷困潦倒,天赋平庸却忠厚热情的施特略夫救助了他。似乎野性可以传染,施特略夫的`妻子却爱上了不羁的斯特里克兰德。破坏了这个可怜的 ……此处隐藏12877个字……托下,“我”去巴黎找到了他,否定了他找情人的猜测,获得思特里克兰德开始学画画的令人匪夷所思的信息,这之后“我”或是在巴黎与他碰面,观察他的生活和绘画状况,或是从一系列其他人那里获得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和绘画情况,直至思特里克兰德去世。思特里克兰德抛下优越的生活,只身来到巴黎追求理想,学校教育并不能契合他的想法,随后自己关在小破屋中作画,忍饥挨饿是家常便饭,生病潦倒也是常有之事,不过他打点零工赚点小钱,有时受到朋友的帮助,但他的画作并不让他满意,在他人眼中也并不讨喜,加上他脾气古怪更让人不愿接近。之后他辗转来到南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在这里他开始幸福了,在原始自然的椰林中,他与爱他懂他的爱塔一起生活,也开启了他创作的源泉,终其一生,在岛上的这几年无论是画画还是婚姻,于他而言都是最幸福的。不过,幸福的时光如此短暂,因为感染麻风病,不久之后在创作了满屋子的绝世壁画后,他病死了,绝世壁画也跟随她而去。之后他声名鹊起,世人开始回忆他,开始寻找珍藏他的画作。主人公坎坷曲折的经历令人唏嘘,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文中“我”的态度不断在转变,由最初的疑惑不解到不愿理睬到气愤再到可怜同情到理解最后是敬佩。当然,故事还是要回到起点,“我”再次见到思特里克兰德的妻子,这时候的她依然向往昔一样虚伪做作、爱慕虚荣(对丈夫、对一切人),原本让我同情的女人和孩子在此时却十分的厌恶,反而对思特里克兰德更加敬佩,对他抛妻弃子的选择多了一份理解和宽容。文中“我”的态度恰恰也是我阅读过程中的心情体验,我想应该也代表了大多数的读者。

这薄薄的一本书带给我的思考太多了:婚姻与家庭、现代文明与“野蛮”文化、理想与现实……好像这里面充斥着太多的冲突,也存在着太多的选择。在富足太平的现实生活中,思特里克兰德选择了理想,这样的选择一定是经历了太多的纠结和思考过后的结果,要不然主人公也不会在喜爱了绘画多年后的中年做出抉择。选择,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大到爱人的选择、事业的选择,小到晚饭吃什么,选择的过程是痛苦的,艰难的,可是选择过后带来的结果是更考验人的。但是纵观思特里克兰德一生,他并没有后悔他的选择,而且坦然或者说顺其自然的接受着一切后果,包括死亡。不过,最终他成功了,他摸到了“月亮”,不为庸俗的现实,不为趋之若鹜的名利,只为自己心中的明月!

我深深地被震撼,这就是传奇人生带来的效果,这就是经典带给我们的思考,无论是思特里克兰德,还是其原型高更,抑或是梵高,或其他艺术家,还有各行各业的古今中外人物,在他们的人生中,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选择,但是他们都是选择了那轮明月,锲而不舍的去坚持自己的抉择,这样的勇气是可敬的。理想,于我而言太奢侈,从未想过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更不用说去追求。即使勉强有,自己会舍得抛弃目前安逸平静的生活吗?愿意放下自己奋斗多年的事业(说工作更合适)吗?会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吗?月亮是美妙的,六便士充满铜臭味,但我想我会轻而易举的选择“六便士”。这就是伟人之所以伟大,而我依然平庸的原因吧!

月亮与六便士,你选择什么?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12

这本书几乎每个晚上读一些,终于读完了,故事中各种景致和人物形态动作的描述都是栩栩如生的,而且主人公的刻画是真实的,不是以往读的书中那种有主人公光环的人。

1.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

这位主人公按照原本的生活,做个证券投资者,能赚钱,又有漂亮老婆和两个可爱的孩子,在英国伦敦能过上滋润的让人羡慕的生活。可是他突然有了想当艺术家,想换个人生,想实现儿时的画画梦想,他毅然决然放弃了现在的生活,抛妻弃子,一个子儿也没给自己的妻儿留下,背负着骂名跑到法国,住着简陋脏兮兮的房子,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在不断学习和不断不被人认可的情况下坚持画画梦想。最后在塔希提追逐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画出了自己的人生巅峰。

说实在的我比较佩服他的是他过的很理智,很疯狂,他可以为了自己的梦想,不顾其他人的看法,不管别人怎么说,也不管自己的环境如何,他都坚持画画,经常有人说画不好写不好是因为环境不好或者笔不好之类的问题,不是自己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自己不能坚持不能排除外界因素影响,才会做不好自己想要做的。但是他对自己的朋友妻子下手这个事我是不能忍的,对于一个经常救助他经常对他好的朋友,他抢了人家的画室,抢了人家的老婆,最后还害得那个女人为爱而死,关键他的抢占只是因为性欲来了,而不是因为爱,对于他最后在塔希提在一起的女人,我觉得也不是爱,他只是喜欢她的温顺,喜欢她的不打扰和理解,可以说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了……

2.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原配夫人

原配夫人在老公赚钱的时候只是享受,没有给予老公理解,而且还经常跟很多文人雅士艺术家交往,用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表面品味,每次的宴会其实都只是小团体聚餐罢了,晚餐会邀请老公入席,老公总是处于与他们这些人格格不入的状态,沉默,怪异,没有品位,愚钝的感觉。

当他老公离开了,她将女人最后的倔强和虚荣心发挥到极致,明明知道老公不是出轨跟其他女人跑了,但是为了博取同情,别人对他的.猜疑和丑闻她都是默认不反抗的,为了赚钱拿到更多打印订单,她不断博取同情。但是赚到钱之后,她又觉得这个打印店不配她的身份,假装自己还是在以前的层级。而且她也不愿意同老公离婚,自己得不到的也不想让其他女人得到。

最后老公的画出名了,有人来访问她,她也表现出自己跟老公从来都是非常亲密的,没有矛盾,生活幸福。

3.戴尔克

蹩脚画家,模仿别人的画很厉害,会赚钱,有慧眼识英雄的技能,对人和善,虽然经常被嘲笑被骗钱,但是下次遇到这个人,他仍旧会被骗,以傻和不记仇出名。被主人公嘲笑被气疯了,但是在主人公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解决,可怜的是,最后把他绿了,老婆被主人公抢了,心爱的画室也回不去,只好腾空间给这对出轨男女……同时仍旧对妻子念念不忘,许下诺言,哪天男主不要她了,仍旧可以回到自己身边。他虽然傻,但是只有他在一开始就发现了男主的画画天赋,觉得他与众不同,是个天才,特别支持喜欢男主的画,我想他这样的表现也是支撑男主继续画画的动力吧……

4.爱塔——最后的老婆

这是男主在塔希提最后一个老婆,也是他最满意的老婆……听话得很,为了他的画画事业,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家务农活,养育孩子,支持男主,赚钱养家都是她在承担。她的爱特别无私,也特别执着,在男主得传染病的时候,她坚持同他居住,最后孩子死了一个,她也不怕,男人在哪,她就在哪,绝对不离开,除非她死。男主眼睛瞎了,身体发臭,她也坚持着,男主说死了就要把最后这幅巨作烧了,这是整个房子啊,多么重要多么宝贵的巨作,她不管不顾的做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男主愿意同她携手到老的原因吧。其他女人都是想控制他,想要得到他所有的关心所有的时间,但是爱塔不会,她只是默默付出,默默守护,从来不需要别人的回馈。

整个故事串起来,不是一个平淡无奇的人物传记,而是一个纪录片一样的,有每个对男主熟悉的人的回忆和感想,他如同贝多芬一样,虽然一开始一名不文,就算自己瞎了或者聋了,也要坚持把自己的梦想实现,这是一部有血有肉的故事……值得观赏!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