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阅读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阅读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阅读读后感1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师,是我一生的追求。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得工作,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就很难享受工作中的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到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读了《给教师的建议》,才有一种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感觉。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也要享受生活,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悲哀……这样就把教师从高高的"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要做一个最好的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普通人才会尽品生活的酸甜苦辣,才会走过风风雨雨,才会爱自己的学生,读了《建议》一书,书中浅显普通的知识河道里给了我以下三个方面的感悟:
一、教师应想方设法让知识变得瑰丽吸引学生
教育不是机械的让学生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概念简单的复制到大脑中。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进行每一节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既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难懂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津津有味的体会其中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享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真正爱上自己所任教的学科。
二、教师应加强学习多带点新鲜东西走进课堂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的理由很多,教师要继续学习,不但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素养进一步发展,更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就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而言,从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我认为继续学习可以达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学会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并应用到教学中去。
只有教师自身教育素养的提升,有了一定的知识积淀,在课堂上的教学才不会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对于知识的理解和驾驭,才能游刃有余、融会贯通。所有这些皆来源于教师平日里的学习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闪耀出魅人的光彩来。
三、教师应学会用用赞扬去嘉许许自己的学生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有天才的一面。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反之,你只会看到无数的缺点。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必对他们进行严加管教,他们也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学困生时,一旦出了点问题,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教育指导。其实一味的处罚和说理未必能触及后进生的心灵,相反,你的赏识赞许往往能让孩子改变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赏识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把那些我们已经用了好多年的训词换成赞美和幽默吧,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多给后进生一点关爱,他们就会感到教师真正地关心他,爱护他,就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会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仅仅是教师的特权。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的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教师阅读读后感2假期间,读了韩兴娥老师的著作——《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这本书中的大部分文章来自韩兴娥老师与家长交流的博客文章和信件。内容从入学第一天起,从第一首儿歌的教学写起,着重探索课堂内如何阅读课外书,一步一步引领孩子踏上了幸福的书香之路。她的学生把历史故事、小说、经典融成一个整体,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在学生心中里“立”了起来,孩子们成为了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小博士”。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做的很细、很准、很实,方法上看似简单,其实大巧若拙,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看得见、摸得着的阅读指导。韩兴娥老师在书中的很多观点对我的语文教学有指导性的作用,因为我的课外阅读观点与韩老师的海量阅读法产生了共鸣。这本精神食粮给我的教学支持和帮助如下:
第一,阅读是学生获得幸福的源泉,为学生快乐的书香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韩老师说:“喜欢学习的孩子在学校里会感到幸福,而讨厌学习的孩子在学校里就会痛苦。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不论能不能上大学,这十多年的学校生活是大部分孩子都要经历的,不爱学习的孩子如何忍受这漫长的岁月?所以,语文老师的首要责任是让孩子喜欢阅读。”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老师,我们都知道小孩子最喜欢在睡觉前听有趣的故事,然后带着甜甜的笑容入睡……可见孩子都有喜爱阅读的天性,年幼时爱听故事是因为他们当时还不具备阅读的能力,只能通过读的方式来满足阅读的需求。所以作为一位基础的语文教师或是懂教育的家长,我们都应该用带着丰富的感情色彩的语言把孩子带入幸福快乐的真善美的故事之中,这样不仅能丰富孩子的感情世界而且更能荡涤孩子纯洁的心灵。如果老师和家长不引领他们,他们的人生将会变得充满艰辛,没有书香的人生将是多么地悲哀!没有一开始就讨厌读书的孩子,也没有靠自己明白过来而变得喜欢读书的孩子,关键在于是否有人把他们带入用文字写成的美丽世界中。通过海量阅读,可以让让孩子们深深地体会人物的情感性格和悲欢离合,从而感悟到亲情、体验到幸福。
第二,海量阅读人人可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使我认识到要想影响、带动大 ……此处隐藏7274个字……多了:“万老师是个童心未泯的老师,是一个好奇学生世界,有点孩子气的老师,虽然有时候很严厉,但是我觉得她真是可爱。”
诀窍二:做一个让学生不变笨的老师
有时候想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目前做的这些真的。能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吗?看完这本书,我得到了答案,如果我们再按照以往的方式来教孩子们,他们真的会越来越笨!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才刚开始慢慢健全自己的自我意识,但是往往在这个时候,老师们会加以干涉,会对他们说“你必须这样写,这样子你考试才不会丢分”就是在这样子一次次的扼杀中,学生开始失去自我,开始变笨。他们变得不会思考,也不敢思考,只是等着老师给答案。看书之余,回想现实,真的觉得自己应当转变观念,书中说得好“我们应该相信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有一扇成长的门虚掩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找到这扇门,然后温柔地将它推开”。
诀窍三:做一个像医生一样的`教师
我常常苦恼“学生的成绩为什么不好?”,马上想到的理由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平时学习不刻苦,学习不能专心致志,经常开小差,在游戏、娱乐方面耗时过多,等等。但是,这些只是教师的以为,从这本书中,我学会了去询问孩子,多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后来发现,有的孩子学习不好,是家庭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身体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老师没有教会学生掌握重要的技能和方法造成的。我们班的小阳同学就是个典型学生,他的爸爸妈妈前几年在郑州工厂里打工,想方设法让孩子在郑州上学,孩子进了我们学校。可是,前年都市村庄拆迁,工厂倒闭。小阳的爸爸妈妈就都回到了老家,可小阳却还留在这里上学。那孩子怎么办?谁来带?吃喝住宿谁管?午托部。就这样,每周一早上,他的爸爸把他送来,一周的时间孩子一个人在午托部吃住,每周五下午爸爸再把他接走。就这样,一直持续到现在。两年的时间,我看着这个孩子从原来的活泼乐观变得孤僻忧愁;成绩中等下滑到倒数。我也曾跟家长不止一次地交流,可孩子的父母却一意孤行。一个10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原因,又怎么能感受到被爱和学习的快乐呢?所以,教师应当去真正全面的了解学生。要了解一个学生,应当从家长入手,平时多跟家长沟通,从家长那里获取信息。还有平时要注意观察学生,从学生们的日常小事中了解学生。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是有很多原因的,像小阳的这种原因是不可逆的,了解到这个状况,就不会去逼迫孩子做不可能完成的事了。总之,教师要像医生那样,善于从多种渠道收集学生的各类信息,去体谅学生。
读书就是最好的修行——拥有阅读的能力,才能做最好的自己。我们的工作很忙,但若能像挤海绵那样挤一挤,看书的时间还是会有的。不要忘了,多读书带给我们的诸多感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一句名言: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为此,我们应该相信龙常生先生说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让我们多多读书,去一次次邂逅最美的风景吧!
教师阅读读后感7最近读了韩兴娥老师编写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文中韩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示了她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读此书不仅是一种享受,一种心灵的震撼,还给我的教育观带来了更多的启迪。这本书既没有精彩的语言,也没有华丽的词藻,但韩老师所展现的一些方法,简单而又实用,尤其是“气定神闲笑谈一年级新生”、“写话、作文教学”这两个章节正好为我现在所任教的低年级提供了帮助,让我对语文教学更加充满了信心。
一、让课堂静下来
“定能生慧,静能通神。”韩老师告诉我们从入学开始我们得利用一切机会、一切手段,强化一个观念:安静。作为老师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安静,可是应该怎样教育这些活泼爱动的娃娃们呢?这也是我经常思考并为之头痛的问题。面对着吵哄哄的教室,即使我声嘶力竭的批评或是用手中的教鞭不停的敲打着桌子,也只能获得一时的平静。静下心来想想,其实老师说话太多、声音太大反而不利于创设安静的氛围,一上课老师就打开话筒、亮开嗓门,以后要求学生安静就很难。所以,我要求自己轻言细语、心平气和的'与孩子们交流。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受韩老师的启发尝试了多种教学组织方式,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比如:1、念儿歌。通过一首首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记易背的儿歌提醒孩子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如:上课读书、听课前背诵《做得正》做得正,像口钟。站得直,像棵松。走路时,挺起胸。写字前背诵《爱护眼睛》。写完字后背诵《谁把文具送回家》等。只要老师先起头,所以孩子都跟着有节奏的背起来,教室里刚才的吵闹声也随之转化成了动听悦耳的读书声。比起枯燥的教导,孩子们更喜欢这种方式。2、听轻音乐。在上课前,放上一小段音乐。这是让孩子们静下心来学习的一种好办法。上课铃声响后,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孩子满头大汉、气喘吁吁的跑进教室,虽然已经回到座位上了,可从脸上兴奋的表情里不难看出,他们还沉静在刚才激烈的游戏当中。此时,如果马上上课,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何不让他们静静聆听音乐,平复一下情绪,将他们的思绪拉回到课堂上来呢!当孩子们在课中休息或书写时,我也习惯放上一段音乐。一首首优美的钢琴曲、交响乐响起时,不仅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能自觉的保持安静。如果发出一丁点的吵闹声,都会视为不和谐的音符。
二、低年级写话晚起步
“阅读要早,开笔要迟”,这是韩老师一直奉行的理念。清朝名将曾国藩也不让儿子过早地作文。他认为儿童的精力应花在读书和背诵上。书读多了,需要表达的时候,自然会表达的。我非常赞同他们的观点。有的老师急于求成刚教完拼音就要求孩子们写句子、写话,到了一年二期又忙着布置日记。一年级孩子那双嫩嫩的小手写字很慢,写会课本上要求默写的生字已经不容易了。再要做这些,根本无法独立完成,几乎都是依赖家长,有的是家长念一个字写一个字,不会写的字还得告诉他们该怎么写,笔顺甚至都教错了;有的干脆由家长代劳了,家长想到什么写什么。写出来的东西语言成人化,缺乏童趣。说实话,再读此书之前,我也跟风似早早的就开始布置写话的家庭作业,交上来的作品,有一部分孩子写得相当精彩,我还满心欢喜。可到了课堂上再让他们写一写,却是语句不通、错字成堆,完全是两个样。由此可见低年级的写话训练不必太早,大量的阅读、背诵更重要,也就是韩老师书中提到的“课内海量阅读”。于是,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正尝试着在学习教材的同时,集体背诵《日有所诵》上的儿歌、古诗,一天一背一首,有精力的孩子不拘泥于一首鼓励往后背。背得越多,奖励的奖品越多。要相信一年级小孩子在背诵这件事上个个是“天才”。我想,一定要充分挖掘孩子们的背诵潜能。另外,我还会每天抽出部分时间,给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优秀的读物。通过班级QQ群与家长交流,给他们推荐适宜现阶段所读的书籍并鼓励家长们每晚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总之利用各种手段让他们爱上阅读。正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我相信有了厚厚的阅读积累做铺垫,不愁他们写不出精彩的语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就是教育,教育就是读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韩老师的教学方法借鉴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让课堂教学变得简单、充满智慧。充分利用课内时间进行“海量阅读”,多让学生积累一些知识,做到日积月累,一步步登上阅读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