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荐】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时间:2023-04-07 00:07:31 收藏本文
【荐】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荐】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还未读过这本书,我却被封面上的这句话吸引了,我并不理解它的意思,只是觉得其中蕴含着深意。读过书后,我明白了,月亮高挂于天空中,周围满是星星的衬托,令人遥不可及,看似伸手就能碰到,实则距我们三十多万千米,如同人们的理想。

而六便士,是当时英国面额最小的钞票,象征着人们的生活,象征着人们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

文章主人公查尔斯为了理想,放弃了眼前的六便士,去到了异国他乡,勇敢自由地追逐理想。

文章吸引我的,还有一句话“人世漫长得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无论你见到什么都是你对人生的理解,对人生意义的阐述。没有人能阻碍你实现梦想,同时也没有人能帮助你,代替你去实现你自己的梦想。世界上有着千千万万的人,有些人敢爱敢恨,追逐心中的梦想;有些人屈服于命运,平平凡凡地生活;有些人不问世间凡事,隐居山林,安逸地度过一生。

人生的不同,取决的'并非出身,而是你站在现实和梦想的岔路口时你的选择。查尔斯人至中年,事业有成,本可以就这样平凡地生活着,但他不甘于命运,追求内心那绘画理想,弃家而走。

查尔斯一生都在追逐星辰,努力朝着月亮靠近,终其一生,却默默无闻,直至他逝去,他的画作才让人发现,在艺术界大放异彩。这却让我想起荷兰画家梵高和法国画家莫奈,他们的遭遇同查尔斯一般,穷困潦倒或遭人排斥。短短一生中,受尽了磨难,却在逝去后,影响了人类上百年,直至今日,仍有无数人热爱着他们的画作。梵高一生有数不尽的画,他曾在给家人的信中描述自己的画,几乎每一幅画都有他用自己细腻的语言描述,可见他是多么热爱绘画,热爱着自己所创作出来的心血啊!

人生路口的选择不同,你的人生就不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你选择向生活低头还是勇敢追逐梦想,那都是你看待生活的意义。可能你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却获得了你所想象的美好人生;可能你追求自己的梦想,穷困潦倒,一生都在磨难中度过;也可能你选择了平凡地度过着一生,轻松自在,安逸享受,不受权利压迫,不受金钱诱惑……

有人说,选择你的人生,你可能会因一念之差错过一夏天的六便士,迎着一冬天的孤独寂寞。去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吧,去追求你所在乎的,热爱的吧,别让自己后悔。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真正幸福的生活是怎样的,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希望可以赚钱赚的盆钵体满,有些人希望自己可以拥有安稳平淡的生活,有人希望闯荡出自己的天地,而思特里克兰德放弃了别人看起来幸福美满的生活,踏上了孤独的艺术之路。

读这本书时是压抑的,为什么起名为月亮和六便士,我想对于大部分来说,月亮是不可及的,那就是我们的梦想,而我们能轻易触碰到的仅仅是像六便士一样的现实而已。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想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不惜放弃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他们觉着梦想是高尚的,是自由的,因为别人都不懂他们,他们想要自由的去追寻艺术,就像那句书评“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追寻梦想的人都是如此吧,他们看见的是与别人眼中不同的,我想,这应该就是他们追寻艺术的意义吧。

在这个社会上,有太多因为追寻自己的梦想,而过得不尽如人意的人,其实有些时候,很多人是不理解的,包括他们的`家人,这句话应该很多人都听过“梦想,能当饭吃吗?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梦想”,谁没有梦呢,谁年轻的时候没有幻想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呢,可事实却是,大部分人被现实压弯了腰,他们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还谈何理想。这就是现实吧。能把自己的喜爱当做事业的人是幸福的,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却也能靠自己的梦想养活自己,这何其幸福。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人去追寻自己心中的月亮,他们的理想是治病救人,他们的职业道德也是治病救人,在这个过程中,那么多人为了自己心中的白月光,前赴后继,最后,才能让国人再一次健康的站在世界面前。

在许多人心中,思特里克兰德是疯子与天才的结合体,为了艺术,他抛弃妻女,作为丈夫和父亲是不合格的,有人问他,你对你的孩子没什么特殊情感吗,他说没有,这种人注定是孤独的,看过这本书的,都会大骂思特里克兰德的自私和可恨,但是就像他所说的“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世界之大,他们只可以独自存在。

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在不断的增添自己的身份,就好像如今的斜杠青年,对于一些人来说,这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让他们的履历变得精彩,让他们的人生经历变得丰富,但是,对于有些人呢?这一层一层的身份给他们增添了一份又一份的烦恼,反而导致他们无法做好每一件事,所以,对于每个独立的个体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身份才是最正确的。

每个人读完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对于我来说,我希望在之后的生活中,我可以被月亮的光照耀,也能不忘地上的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我常常在想,如何主人公是女性的话,会不会做出相同的选择?

每个人都想生活,而不仅仅是谋生。

当家庭已没有了爱情,工作已经看到了尽头,孩子也已经长大,而刚好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某一个梦想。

如果是女性,也可能做出相同的选择,只是先天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让女性避免不了要比男性需要更大的勇气与付出。不会像男性这样果断干脆无情与理智,正因为如此,社会上成功人士中,女性总是寥寥无几。

女性生本柔弱,为母则强。身边有许多好友都已陆陆续续地成为了母亲,随之所有的时间都倾注在了宝宝身上,完全也不可能再有时间花在自己身上。然后是幼儿、小学、中学、高中。似乎到了孩子大学的时候才有了自己的时间。而那时,发现自己容颜已老,身材变形。早已遗忘了自己曾经的梦想,斗志全消。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我要极力过好现在的每一天。瑜伽、摄影与户外、get新技能。趁着自由与年轻,哪儿有什么新鲜玩意就去看看去尝试,不管它有多远,不管是否有人一起。人一生,心灵会蒙灰。这并不可怕,但须洗涤。你要找到灵魂的清泉,大海的涛花迸溅,风雨的吹拂鞭打,鸟的欢鸣和鲜花怒放,都是藏在清泉中的老师。大自然有自成体系的优美,等待你身心与之共振。

我们所占的时间宽窄是有定数的。耳聪目明、手脚伶俐的时光,不过几十载而已。时间如同鲜血,每一滴都咸且弥足珍贵。当走过的路渐渐漫远,当双眸注视过的东西渐渐繁多,当 ……此处隐藏9009个字……发现,凡是真实的伟大的,都无从评判。

查尔斯斯朱兰在而立之年毅然决然的开始了“走自己的路”,没有任何绘画基础却在求安稳的年纪推倒了自己命运之碑重新艰苦卓绝的琢磨一遍,最后在大火中新碑被烧成白屏,仿佛他从来没有来过。

他在四十岁前循规蹈矩尽责任,四十岁以后没心没肺追逐梦想。人的一辈子,都是分两段的吧,一段是社会想要的,一段是自己想要的。很显然,自己想要的与社会想要的格格不入,所以路走得异常艰辛。在世时其价值几乎无人看中,离世后又一次印证了艺术的时间价值定律。其实对于“查尔斯斯朱兰”们来说,创造了什么及其价值都不重要,那份追逐的勇气和过程更性感。

这本书前三章类似梭罗的《瓦尔登湖》前三分之一的写法,一开始是交代书的逻辑背景,与细节比较疏离,看着有些晦涩难懂。幸好译者是个性情中人,保留了外国名著的“粗俗”特色,读起来更真实入情。

查尔斯斯朱兰所呈现给我们的勇气、毅力自己对人生价值的宗教般的信仰与践行,是本书的'核心财富。如今世界及其纷繁复杂,机会很多险恶也很多,在选择这个命题里,人生的意义被哲学和心理学再一次清晰的描述和呈现出来。究竟要怎么活才不算碌碌无为了无生趣,究竟要做一个怎么样的人才配活着,究竟要追求什么的价值和意义才不虚人生走的这一遭!在这些根本性的宏大命题里,“半路出家”或许是一种选择。

我愿意相信,什么时候出发都不晚。更愿意相信,所有的“异样”都是绘画“素材”的积累。我们不是一定要特立独行,但如果有需要的话,我们可以特立独行得奋不顾身。

至于艺术和爱之间是否真的不能共存,我想查尔斯斯朱兰的人生艺术历程并不足以验证清楚。当在《我们仨》里看到杨绛先生说钱钟书先生就像个小孩除了做学问什么都不会时,我确认了所有选择必然有些巨大的牺牲,机会成本一直都在。

谋生和追求始终是矛盾统一的。

最后我想说,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伟大,我们的梦想所追求的可能不过是一把火的幻生幻灭。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理解和宽容是我们对生命最好的成全。所以我们不必过多的谈理想,不能以身体为代价去拼搏,只管赶路,莫问前程。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4

看完这本书的第一感受是:不敢苟同。主人公老思完美诠释了“存理想,灭人欲”。

老思是一个英国的中产阶级,老婆孩子热炕头都已经实现,但是忽然某一天,留下一张字条奔赴巴黎,潜心画画,从此不问家里事,没有愧疚,毫不犹豫,割断一切联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为了理想放弃一切。老思对于画画是不疯魔不成活的,除了画画没有其他事情能够被他重视,即使是为他生儿育女的女人,即使是把他拉回鬼门关的好友,即使是他的血亲。甚至是作为人所不能压抑的欲望,在欲望得到纾解之后,便憎恨上了热爱他的女人。

本书的结尾是,老思的画作被后人认可,名垂千古,从艺术的角度上,他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天才。

但是,天才首先也是人,个人认为“不给他人带来麻烦”是作为人最低的要求。然而老思竟然在婚内和朋友之妻干柴烈火,事后还不负责任,害得朋友家庭破碎,朋友之妻为他殉情。单独从作为人的角度来看,这简直是道德沦丧。

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作者特别想突出老思能够跳出世俗的条条框框,率性而活,敢于追求真我。

人作为社会人(这里的社会人不是现在的意思,是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人),不能割舍与他人各种各样的联系,也不能漠视本来需要承担的责任。

当我们谈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时,我们在想什么。

当我们不能生存的时候,梦想什么就是雪地里的火柴,亮一下就没了。所以,生存是第一要义。

有人说,我可以为了理想放弃一切,你放P,当你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理想又遥不可及,你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让自己活下去,活下去,才有实现理想的机会。

社会似乎总在教育我们,人必须经受苦难,才能成为伟人。就连我们的小学课本上,几乎都是如何经历磨难,如何努力,如何坚持,然后就成为了伟人。(比如司马迁忍受宫刑著作《史记》,比如蒲松龄落第撰巨著……可能这些例子并不恰当)过分强调了,忍过苦难的日子,幸福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就好像磨难和成功是双胞胎一样。

有时候,苦难之后可能是更漫长的黑夜,如果一个人放弃健康去接近理想,可能会跌入深渊(猝死的人那么多,他们没有机会去接近理想了)

其实,有些苦难是没有必要的。如果理想暂时不能让自己生存,请慢一点,等我们有一定的力量之后,才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近理想。

我只是想说,人生虽然挺短的,但是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在道德允许的层面做自己,充实丰富自己,能够拾起地上的六便士,也能触天边的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

当遍地都是六便士时,你是否还有勇气抬头望向月亮?

一百多年前,奥斯卡·王尔德写下这样的话,“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这,就可以用来概括《月亮与六便士》这部小说。一个家庭美满,事业成功的证券经济人,一夜之间抛弃了一切,远走他乡,从伦敦去了巴黎。后来人们才知道他是去那里画画,经受了一系列的磨难,在对文明世界的厌倦下,他来到南太平洋中的一座美丽岛屿,与世隔绝。在临终前,他带着傲慢和不逊纵火烧了自己创作的一幅杰作……

在这部小说中,毛姆描写了诸多人物,一边是为理想而倾其所有的,孜孜不倦的斯特里克兰,亚伯梓罕医生,布吕诺船长;一边是爱慕虚荣的斯特里克兰夫人,库特拉斯夫人,卡迈克尔医生,还有热心诚实的斯特洛夫,背叛爱情的布兰奇,贪图小利却义薄云天的尼克尔斯船长,乐善好施的`蒂阿瑞,能说会道的库特拉斯,纯朴善良的阿塔……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写,夹叙夹议,娓娓道来,对自我也有很多反省,对人生感悟良多。如此纷繁的故事,全凭"我"来穿针引线,可以说“我”是这部小说的又一个主角。

了解斯特里克兰前,你必须了解高更,纵看高更,三十五岁毅然辞去了个股票经纪人的工作,专心致力于绘画;一八九一年值一八九三年,以及一八九五年至一九零一年,高更曾两度前往塔希提岛,长期居住并进行创作。这些都与斯特里克兰的命运有了几份相似之处。可以说:理想与现实,崇高与卑贱,神圣与凡俗,无论在斯特里克兰还是高更上,都并非二次元对立。斯特里克兰即带有现实生活的粗鄙和冷漠,也有着无人能及的超凡意志和追求。这也就是《我们从哪里来?(高更作)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的核心精神。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是终极的灵魂追问。这幅画如此的深邃而震撼,而在小说中,它完成了主人公的精神性追问,最后被付之一炬,暗示着什么?当人类的精神性抵达了自身,并且为了这个自身而存在,不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哪怕是所谓的艺术杰作。这正是艺术创作的心声:当你完成了最伟大的作品,它便离你而去,因为艺术的最高诉求并非任何实体,而是那遥不可及的精神的涅磐的象征……付之一炬正是涅磐的象征。和高更相比,斯特里克兰的死和他的杰作的毁灭更显得震撼人心,这正是小说的高明之处。

放眼望去,满地都是六便士,人们争先恐后地争抢着。唯斯特里克兰,冷嘲热讽了一阵后,望向他心中的一轮明月……

《【荐】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