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装备点工具】
嗯,最近在读一点关于教育孩子的书,所以阴差阳错就看到了这一本,《亲爱的安德烈》,很早就听说它的大名了,最近总算是读完了它,虽然只是在微信读书上草草地翻了一遍,但还是颇有些启发的。不过我的小孩才五六岁,而书中的安德烈已经十八岁了,年龄上还是有很大差距,不过无碍,就当是看看作者是怎么和青春期的孩子互动的吧。孩子的想法总是有些共通的,提前知道一点也好。关于为什么最近想读点子女教育的书,那是因为我感觉到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上面还是缺少些理论指导,实践这一块一直是有的,每天和孩子的互动啊,怎么和他们说话,怎么让他们学会做家务,或是和他们沟通做家庭作业,又或者是学习礼貌,等等,在教育子女的实践这块肯定一直是有的,而且我也一直觉得自己应该是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但是很遗憾,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摸索之后,我发现并不是这样的,我只是觉得自己懂了,但还是有很多盲区,而且子女的心理发育也不会以大人的想法为转移,他们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强求不得,另外就是,哥哥不是那么让人省心,或者说哥哥表现得不像妹妹那么懂事,那么乖,那么符合大人的期待,这也让我有点失落,感觉完了,BBQ了,这孩子不太喜欢学习啊,咋办呢?这是他的命运安排吗?如果我将一些东西就此归因于命运,那么这会陷入一种“固化”的思维模式中去,我会用:“哎,命造如此,我也没法子”来做自我安慰。但我还是不想放弃,我不想用这种僵化的思维去桎梏一个6岁的孩子的发展,所以我想到了向书籍求助,想到了知识,我希望用一些更具有弹性的思维工具和理论来指导我的教育实践,这就是为什么最近我开始读一些关于小孩子教育相关的书的逻辑。好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需要寻找到更多的可能性,注入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去。
【作为母亲的龙应台】
龙应台女士,在大陆还是有点争议,记得之前看过一段视频,是讲她在香港的一次演讲,然后问到大家小时候听过的关于故乡的歌,这时候底下的观众席上就传来了《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
她是那种比较西方化的思维,更强调的是价值观认同这块的东西吧,对于极权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是非常抗拒的,所以也有了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我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大概是这个意思哈,怎么说呢,其实对于一个小老百姓来说,她说得也没什么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个能力去关心什么大国崛起这种大话题的,反倒是聚焦于自己的那点“小确幸”,让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不要时不时地陷入emo可能更加现实点。当然,对她争议最大的不是这里,而是她的某方面立场吧,毕竟她是个台湾人,有着一些她自个的想法,只不过可能影响力太大了,所以被放大了点。所以,当我在看这本书时,是需要放下某些偏见的,在这里她就是一位母亲,一位渴望和自己的儿子有良好的沟通互动的母亲,我就是想看看她是如何在和自己的儿子沟通的,以及她想要传递的一些观点是什么。
【作为一种进化行为的反叛】
我看到了安德烈的某些反叛精神,那种欧美年轻人对于“酷”以及“个性”的追寻。他成长于德国的一个小镇,一种西方文化的环境氛围中,他们的教育和亚洲式的“知识灌输”型教育很是不同,我感觉到了他们的教育对于个性和思想自由的推崇,他们对于死板的知识是抗拒的,觉得那是书呆子、缺乏趣味的孩子的做法;另外就是,他们也在抗拒着中产阶级保守的、中规中矩的主流价值观,我一直在想,中产阶级的主流价值观到底会有着怎样的特征?其实想想中国,对于孩子成功的期待,其实就是渴望孩子走一条中规中矩的成功之路,比如从幼儿园就开始抓起,生怕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然后要读一个不错的小学,甚至在小学就提前学完了初中的知识,然后要买学区房,家长也要跟着参与学习,要给孩子报一些以后能够拿的出手的培训班,让他们有某种艺术特长;然后进了好的初中、高中,最后又要进排名靠前的985、211,而这还没完,上了大学又要考虑以后的事业发展之路,要培养领导能力,或是考一大堆的证,又或是咋地咋地,毕业了,考入编制,或是成为医生、律师,又或是跨国公司的高管,或是某互联网大厂等等等,而这还没完,还要娶/嫁一个门当户对的老公/老婆,生个两胎三胎的,最后过上人人称羡的所谓的人生赢家的“中产阶级”生活。但是,这种单一维度的成功公式让人抑郁,这意味着成功的路上非常的卷,很多人都将是失败者,最后无论结局大多数人都不会过得开心,这是一场让大家都很疲惫的游戏,所以我很欣赏这些年轻人对于这种单一维度的成功标准的反叛,虽然像安德烈这种人,从小就生活在远远高于中产阶级的家庭里,他就是一个被照顾得很好的王子,他的'反叛其实在我看来还是有些顺理成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父母那一代人还没有什么根基,很自然就是要抓阶层突破,抓功成名就,而到了他这一代人,就像是吃惯了山珍海味想要变成一个素食者一般,我能够理解他的这种贵族式的淡淡的倦怠感,就是在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事物上,自己却表现得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这种反叛我觉得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一种进步吧。不过,我很想说明的一点是:拥有某种反叛精神固然很酷,但是也千万别觉得自己的父辈就很low,其实他们相当优秀,只不过他们是根基,是树干,而下一代的人是开花,是结果,发展阶段不一样而已。
当然,这个也可以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理解,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现实处境,都需要有一些更有适应力应对方式和策略,所以,人类之所以在不断地进步,有时候就是因为下一代人总是不喜欢听上一代人的话,这种反叛精神,就是一种对新环境的适应力,是一种进化行为。
【竟然可以如此沟通】
让我很羡慕的一点是,妈妈和儿子都具有开放性的心态,都愿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打开,直面分歧和多样性的思维与价值主张,平和而且有深度地去探讨这些东西,我觉得这真的是非常好的一种相处状态,做母亲的并没有尝试去规训孩子,去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当然,我相信她也没有这个能力,而儿子安德烈也是一个相当有自己的独立思想的一个人,他在小小年纪就有着比较成熟且个性的思考,这让我觉得两个人都好棒,当然,这两个人也不是一般的普罗大众,一个是知名的大作家,一个是中德混血的儿子,具有多元的成长与学习背景,所以两个人的基础和层次都是挺高的,自然他们的对话也会有一定的深度。我在想,我好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和儿子、女儿进行类似的对话,敞开心扉,就各种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漫谈,我们之间不一定要达成某种确定性的共识,但是这种形式的沟通本身就是一座桥梁,让我们彼此了解,彼此包容,这就达到了对话的目的。我其实也在和老婆沟通,在看了这本书之后, ……此处隐藏5759个字……带走了父母还来不及挥霍的年轻,留下的却是无尽的沧桑。感恩,理解,支持,帮助……趁我们现在还与母亲在一起,好好沟通,别让母子关系再次生疏。
在人生这个过程中,尽管我们要遭遇未知的艰难险阻,尽管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我们要珍视亲情,善于沟通,把父母丰富的人生经历分享,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中的真、善、美! 爱,只是十个笔画、两个拼音拼成的一个字,只是四个字母组成的一个单词。但正是这个简简单单的字,却蕴涵着很深的含义。不能轻易看待任何一个平凡的事物,或许就是因为平凡,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再平凡。
爱,是一场心灵之旅。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寒假,读了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合作写的《亲爱的安德烈》一书,受益匪浅。整本书我读出了两个词,尊重和自由。 龙应台对儿子的尊重和儿子与母亲交谈的自由,颇让我们感动与羡慕。我们常说,对待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可是能做到的家长又有多少?龙应台女士在这36封家书中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记得书中这样叙述到,龙应台非常讨厌自己的儿子吸烟,每当他吸烟的时候,都想狠狠地训斥安德烈,但终于还是忍住了,理智告诉他,安德烈已是成年人,他有选择的权利。而我们做家长的和龙女士所区别的,就是我们面对这样的行为,常常忍不住训斥孩子,甚至对他们大打出手。因为我们恐惧,恐惧孩子走弯路,恐惧孩子走向我们所不希望的道路。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甚至亚洲的传统教育方法。《独立宣言》一文中写道: 一天,一些中国大陆记者来采访龙应台,她的二儿子菲利普恰好在跟前。朋友刚离开,菲利普便说道:“妈,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女的华人朋友的特征?”
他说,“就是当他们要问我什么问题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是看着你的,而且就站在我面前,却用第三人称‘他’来称呼我。” 从这可以看出,在我们中国,甚至亚洲传统思想中,孩子无论多大,在父母跟前都是孩子。这也是我们做父母的常常不尊重孩子的原因之一,因为这种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其次,龙应台女士对于孩子的尊重还表现在,能够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的“平庸”。作为中国的家长,我们常常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形当中,便给孩子施加了压力。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孩子和安德烈一样,害怕自己的平庸,害怕自己所获得的成就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这里,很喜欢龙应台女士给安德烈的这样一段话与家长们共勉: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
这两句话使我醍醐灌顶,因为我也是一名家长,我也渴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不平庸,但是对于不平庸的意义,我理解的很狭隘,能上一流的大学,能有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其实,正如龙应台女士对安德烈说的“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 其次,这本书给我的另一个冲击就是安德烈在母亲面前是自由的。从书中可以看出来,安德烈,想谈什么就谈什么,毫无顾忌,就像对待自己的同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即使说得有些过分,有些无礼,对方也不会因此而大发雷霆。记得,第14封信,《秘密的、私己的美学》中,安德烈在和妈妈讨论音乐,说了这样一段话:
“拿着曲子和同样有兴趣的朋友分享,大伙一起听,然后会有无穷无尽的讨论,讨论歌词里最深刻的隐喻,和最奇怪的思想观念,那真是不可言传的独特经验——我不能给你解释,因为那种经验是只为那一个时刻和气氛而存在的,就如同那些歌曲本身,不可言传而独特。”
又在结尾时这样写道:“我不知道你要怎么回复我这封信,因为你不是乐迷,但是,MM,你‘迷’什么呢?你的写作,或者文学,所带给你的,是不是和音乐所带给我的一样,一种独特的、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窥探的一种秘密的、私己的美学经验?”
这哪是和妈妈对话呀,这就是和同龄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在探讨自己的隐私。
真好,通过这样的对话形式母亲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儿子,儿子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
龙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安安才几岁,一个刚开始做母亲的妈妈充满欣喜和好奇的看着儿子的成长,岁月悠悠,可爱的安安已长成亲爱的安德烈,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的书信交流,龙应台对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给我深刻的启示。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独到的见解令我耳目一新,书中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此书中作者讨论的话题包罗万象,例如对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价值的追结、对全球化的看法及讨论,也有读者的`回应引申出人省思的议论。不仅动人,而且涤荡人的胸怀啊!
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令多少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身为教师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触动孩子的心灵,《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触及了我的神经。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差异。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内容是作者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而龙应台回答:“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要你用功读书,不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能拥有有选择的权利……”“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
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读完这一段,龙应台对要求儿子读书的精辟诠释,带出另一种想法,“用功读书”其实是让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选择权。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是为了谋生,这才会在心中产生成就感,而成就感会给我们快乐。为了传递这一信息,我也特意让女儿也读一读这本书,特别是对于龙应台关于“读书”的精辟见解,我们母子之间还进行了一次讨论:想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努力学好本领。为了将来的快乐,今天必须用功读书。看来“用功读书”并不是我们中国孩子的“专利”,我们崇羡的西方人要用功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