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15篇)

时间:2023-04-04 00:07:10 收藏本文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15篇)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15篇)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1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收集有效的生成资源,重组课堂信息,生成有效的教学过程。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知识的反应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所以,师生课堂的双边活动在我看来是一堂课的重点之一,也是课堂灵魂的一部分。师生互动的成功与否也跟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有关。

通过教育读书研讨,让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锻炼自己。讲《荷叶圆圆》这堂课中,我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共同学习生字词,共同游戏、开火车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评价等。学生在活动中全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些双边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语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如果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然后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一起学习这几个要求学生会听、说、认、读的生字。将课本语言融入实际情景中,还突出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特点。这样一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到知识,整个活动中,学生感到教师不仅是他们传授知识的人,还是他们的朋友、伙伴,形成了平等和谐的师生氛围,学生与教师达到融洽,情感交流的目的,使师生的双边活动有成效。

总之,在丰富多变的课堂上,有经验的老师往往能抓住有用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活动自然顺利,使学生兴趣盎然,创造出了热闹,活跃,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而我在这方面就需要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走上讲台就讲个滔滔不绝,将学生当作了接受知识的容器,那样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有效的师生双边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2

假期里,我过得充实而快乐,因为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好多教育专著为我新学期的工作充电。我读的书有:《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爱的教育》等。现在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应该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达到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同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观选择。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

许多专家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李海林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尝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尝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行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

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

1、勤,天天读一点。

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

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

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

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形成质量上的积淀;

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内容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己的专业思想和技能。

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间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

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应该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_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 ……此处隐藏22561个字……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14

《守望教育》是刘铁芳教授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书中还提到,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心教育了,但是从很多方面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为主的,把教育的问题都归结于教师,甚至传言"一流的学生,二流的教师"。教育,其实是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整个社会的事,应该是整个社会"关心并团结协作"的事,而不是出了问题就是老师或者学生个体的事情。

有人说当今的孩子非常幸福,不管是生活条件还是教育条件,都远远超过过去!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真的是这样的吗不禁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不能全否定,但至少有一点,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这样的.说法都是以自己的角度来说的,从未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让教育充满爱和乐趣,让孩子成为孩子”这是《守望教育》给我的最大触动!印象颇深的一句是“没有故事的生活是寂寞的,没有故事的童年是暗淡的”,让我思考最深的一个问题便是“对于孩子什么最重要”

每个家长最大的期望就是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什么是“成功”在他们眼中便是考试成绩优秀的人抑或读书机器罢了。为了这“成功”,他们费尽心思替孩子着想,甚至愿意付出一切。殊不知,这只是美其名曰罢了!那孩子除1了认真读好学校的书考出好成绩之外是否还需要其他的本领和知识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认为儿童更需要童话故事的滋润。童话是人类的梦,是生活的酒,是智慧的乳汁,是美好希望的翅膀。

曾几何时,祖母、母亲的故事是伴随孩子的童年的。模糊记得“山里的破庙”、“狼外婆”、“小红帽”……即使自编的也给童年增添了许多神秘和快乐的色彩。童话总是用浅显的语言,通过幻想将一个个聪明、善良、调皮、可爱、愚钝、可笑的人物、动物用幻想的手段编织起来。即使童话中总是好人战胜了恶人,到最后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但孩子们还是会听得津津有味。有故事陪伴的童年,虽然贫穷但不寂寞。即使长大后,这些童年的故事还会在依稀在记忆中存留。现在的童话故事丰富多了,但孩子们口耳相授的故事却少了。也许正如人们所说“社会的发展总是要付出代价”,那孩子们的代价就是听故事看故事的时间被电脑游戏和兴趣班所替代,家庭也仅是个学校的延伸。教育本该让孩子贴近儿童生活儿童世界,可是现在的教育是纯而又纯的。故事渐渐走出了孩子的生活,逐渐的就是快乐童年越来越远。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想象力那么贫乏我猜想这和接触的童话多少有关。童话是儿童想象力的引发者,是培养想象力的最好材料。童话中有很多“怪”思想,多看童话的孩子必然会有奇思妙想,而每天只接触试卷作业的孩子,他们的想象力从何而来他们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在他们的世界中,每天都是“安静”的,都是“平淡”的。要让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我想应该从故事从童话开始。

我也试着给孩子们每天讲故事,让孩子真正的走近故事,走近真正的童年,我觉得还是应该从社会出发。但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是要努力还孩子故事。

让孩子成为孩子,让孩子有个七彩童年,让孩子多看看到冉冉上升的朝阳,渐渐落下的夕阳,夜空中闪烁的星星;草丛中蹦跳的蚱蜢,稻田里忙碌的青蛙,花丛中飞舞的蝴蝶,树枝上调皮的毛毛虫,小河里欢畅的鱼鸭,不要让孩子的童年变得“黑白”一片,让他们在以后回忆时有更多的快乐,让他们童年的风景是美妙的。这是我看完整本书最想说的。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15

《守望教育》

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