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爱和自由》有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爱和自由》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爱和自由》有感1不少人认为,孩子调皮捣蛋、胡思乱想既是孩子有个性,实在是个误解,《爱和自由》强调的是个性与创造力。何为个性?说到根本既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所以心理学界有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
作为家长,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应该清楚,你孩子的生命高贵就高贵在与其他任何一个生命都不相同,对世界万物的感受也不相同。看看下面两个实例:
实例一:孩子在玩玩具火车,没有把火车放在轨道上,家长立即过去告诉他,你错了,应该把火车放在轨道上……
实例二: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同一个知识,一起画画,一起数数,一起唱歌…..
上述两个实例,是我们的教育常态,没有人怀疑那是错误的,然而这也许是我们教育的败笔!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扼杀着孩子的个性。实例一,我们犯的错误是用成人的思维强制孩子,火车必须在轨道上行驶,剥夺了孩子自己感知火车在没有轨道的情况下行驶状态的'机会,事实上,生活中类似的情形太多了,我们家长总是喜欢做孩子的上帝,强制孩子按着成人的思维做事,告诉孩子你该这样,不该那样做。实例二,强制孩子(这里指6岁以前的孩子)在同一时间学习同一个内容的知识,事实这个年龄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对同一件事情感兴趣,这就是大多数家长不断地给孩子抱各种班,而孩子的收益甚少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爱迪生的故事,这个伟大的发明家小时候曾经被周围的人认为患有孤独症、弱智,不会有出息,而在他那貌似弱智的外表下却蕴藏着一颗好奇的心,他对周围事物有一种独特的感受,正是基于这种感受,才有了那些伟大的发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所有家长的心愿,为了使孩子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能有一席立足之地,家长纷纷跟风式给孩子报各种班,尽量提前多塞给孩子各种知识,持着一份爱心却扼杀孩子的个性,这就是家长以爱的名义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其后果是什么?对国家而言,教育机构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相同的人来,他们没有思想,不独立,更没有创造力。对每个家庭而言,你也许断送了孩子的前程,剥夺了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甚至剥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作为一位母亲,满怀希望地把孩子迎接到这个世界,不仅要做好物质上的充分准备,更要做好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精神准备,变我要教孩子为我要助孩子。让孩子的成长回归自然(遵循自己内部的程序——精神胚胎),母亲要做的是,陪孩子一起玩,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当孩子感受某件事物时,不要随意打断他,在孩子对某个事物有感觉时及时给他相应的概念,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家长仅仅是孩子成长的帮助者。在孩子内在成长需求的驱动下,家长帮助孩子建立概念,连接概念,强化概念,发展思维。这才是我们家长该做的,也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孩子的个性得到良好发展。
不管你是家长或是教育者,请给孩子自由的机会,这样他们才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奇迹般的独立,不要因为你的爱而抹杀孩子的个性与创造力。
读《爱和自由》有感2泰戈尔说“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爱和自由》一书便很好的诠释了为人父母如何把握好爱与自由的尺度,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心理专家孙瑞雪,通过自身的实践事例,将蒙氏理论描述的通俗易懂。这本书将引领我们去发现真实的儿童,静心读完,我们不仅要惊叹:原来儿童可以这样解读。
爱就是给予尊重
火车在轨道上行驶,这是成人的规则,当孩子用玩具火车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爸爸会说:“不对,火车应该在轨道上走。”试问你能知道儿童的内心吗?在孩子心里这可能是一个与火车无关的探索,也可能孩子是在复习或延续他的昨天。让孩子成为自己,父母应该去尊重孩子成长的轨迹,而不是把成人想当然的结论,强加给孩子。就像《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中的爸爸一次次的飞行演示中,孩子终于按着自己的步伐明白了那道数学题一样。反思成为父母的路:孩子很小的时候,你总是很用心的去教孩子认识颜色、物品的名称、不厌其烦的和他练习走路,数1、2、3、4、5。或许连你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或许是3岁,4岁,5岁还是孩子的孩子,在你心中已经不是孩子,仿佛他们应该会这,应该会那,把你认为的应该变成了孩子的应该,于是我们对于他们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少了当初的耐心,多了更多无谓的懊恼。别人的孩子都会,为什么三八24,我的孩子总是出错,总想从一些专家的理论经验中找到教育孩子的真经,但是却忘了独属于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成长的过程、速度、方式、对某一问题的认知不尽相同,所谓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父母的爱,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一无二的独特性,孩子不同,你陪伴成长的轨迹当然就不同。
爱就是给他自由
“小心被烫着”“风大,把帽子戴上”“看着点,别碰头”类似这样的话是不是在你和孩子相处中层出不穷的飘出。大多数的爸爸妈妈都会不屈不挠维护自己的意志和看法。因为孩子弱小,没有自卫能力,大人的包揽本性就在孩子面前表露无遗。对待孩子的想法和“指导”总是很随意。在“爱”的名义下,把孩子辨别能力,自卫能力和自理能力统统剥夺。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孩子的“下楼梯事件”,孩子从刚开始下楼梯,大人就一直不敢放开孩子的手,孩子自始至终都知道怎样下楼梯,从未想过自己要看台阶,要踩稳。一个趔趄,大人手一紧,没摔倒,以后便更是呵护备至。许多孩子像这样在呵护下长大,变得不知天高地厚,失败后就是对父母的埋怨,没有给予及时的帮助。父母呵护备至的爱剥脱了孩子成长的自由。
爱就是流动成长
父母、教师、学校......这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环境的构成。怎样给孩子创造一个可以自由独立成长的环境呢?书中告诉我们“环境必须是有生命的,作为老师需要追求自我成长,如果始终一成不变的话,就不能给儿童创造一个有生命的.环境。”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父母,如果一个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僵化不变的,那么所营造出的家庭环境必然是缺乏生命力的,而不断变化成长中的孩子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成长必然会受到制约。当你的孩子进入幼儿园时,你是否已经成长变化为一名幼儿园孩子的家长;当孩子踏入小学的大门,你是否准备好成为一名学生家长......当你抱怨上了学还要家长这么操心时,是否是你拒绝自我的成长变化,而你的停滞不前,所创造的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必然同孩子的前进节奏不一致,也就限制了孩子自由。正如书中所说“如果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开放的、流动的,那将能感知到儿童生命的流动和成长,并协助儿童的成长。”给孩子自由,成人的变化成长就是最重要的环境创设。
心理学家常说“你这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就必须给他一样东西,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 ……此处隐藏1692个字……她的思想基础。如果只追求技巧、方法性的东西,舍本逐末,在纷扰的社会中,最终还是会迷失和放弃。从商业的角度,“爱和自由”是一个很动听的口号,哪怕是表面的。但作为读者应当慎思明辨,在“爱和自由”的背后,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尊严和独立”。
读《爱和自由》有感5读到“从爱走向独立”这一章,说到成人不独立就没有力量承担生活的重压,孩子不独立便容易被外在的力量奴役,他整天察言观色,谨小慎微,在长久的压抑下,孩子逐渐丧失了自我。
想想我们平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是迫使孩子去察言观色,以我们的情绪来主导孩子的言行。久而久之,孩子天生的个性就会随着我们的情绪变化被泯灭,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当初我们在等待宝宝出生的时候,心想只要孩子健康、平安、快乐地成长,就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心愿。初生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由父母任意规划蓝图,随着他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要求随之逐渐地增多,已不仅仅是快乐平安地成长,还要培养不同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特长培训,奥数学习,孩子已完全失去了自我。多数的父母随波逐流,早已忘记了初心。
孩子逐渐长大之后,作为父母,总想把最好的给到孩子,想让孩子各方面都好、都优秀,可是现实往往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总要有所取舍,在取舍之间,家长很难把握好尺度,但是要尽可能地不把自己的思想灌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毕竟,那是孩子自己的人生。
读《爱和自由》有感6再一次翻看《爱和自由》,仍然觉得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对我们育儿过程中的错误提出了警示。
比如我们经常会在孩子做一些看似危险的事情时立即喝止他们,不准做这个、不准做那个,恨不得弄个笼子关起来;我们害怕孩子玩的满身是泥,害怕他们自己吃东西吃的一塌糊涂,害怕他们在别人面前丢了自己的面子。起初我根本不知道这些几乎是出于本能的反应,对孩子会有多么大的伤害。知道育儿最大的难点不是要对付熊孩子,而是要尽最大努力提升自己,要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有可能养育出心智健全的下一代。育人就是育己!我很庆幸在他小的时候读到了这本书,现在孩子正值青春期,所谓青春期的问题都会找到合适的方法,迎刃而解。这得益于《爱和自由》!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读《爱和自由》有感7我是进入爱格伦后,才开始接触新教育领域,入职第一天,拿到的第一本书就是《爱和自由》。很庆幸自己走进的是一所被爱包围着的幼儿园,一个中国新教育理念的践行地。《爱和自由》这本书更是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
把这本书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每一次看都会产生不同的感悟,从开始的自我怀疑,到混乱迷茫,慢慢在与孩子实际接触中产生的观念上的转变,开始有所领悟,慢慢内在感觉被唤醒,产生共鸣。
作者在书中提到“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得结果,那可能不是爱”。是的,因为爱孩子,成人总会想着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味地强行灌输给孩子,还美其名曰是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因为爱孩子,成人会经常使用否定性的语言去告诉孩子所谓的“真理”;因为爱孩子,成人可能还会采用暴力的方式去快速压制孩子的“坏行为”。然而,这借爱之名去“教”孩子的种种行为,并不是爱。
那到底真正的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是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无止境的等待。”
爱首先是一种感觉。成人由于丧失太多感觉,所以容易形成一种惯性,比如会不自觉地躲避各种内在感觉,不论是痛苦的还是幸福的。因此要学习如何爱孩子,首先就是要要寻找爱的'感觉,而孩子就是成人寻找爱的感觉的对象,我们透过孩子对爱的感觉的反馈,由此产生如何爱孩子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的速度放慢,让自己作为一个观察者而存在,同时也作为一个感觉者,当我们尝试去感觉孩子的时候,我们就能倾听到孩子的情绪和真实想法。
我还在《爱和自由》书中找到了一些社会行为的根源,也包括自己的。许多人的行为都是在年幼的时候形成的,然后逐渐影响到整个成长过程。比如一个没有主见的成人,在他小时候一定被剥夺了自己做主的权利。爱和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而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利,是需要彼此尊重、相互平等的。
仅仅有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完整地成长,还需要规则和平等。规则不是权威和管制,它是能保证人人平等的一种公共秩序。当所有人开始遵守我们共有的规则时,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下,孩子的生命就能做到有尊严且独立的发展,从而走向完整。
《爱和自由》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读《爱和自由》有感8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过,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记得曾经有位姐姐带着自己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活泼可爱,新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位阿姨是老师!”“老师。”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躲到了妈妈身后。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女孩的老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老师?
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间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忧。《爱和自由》就有一个老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祝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接着,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
怎么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就会更加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