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送读后感通用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目送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目送读后感1《目送》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淡雅的文字,平淡的语调,细腻的感受,让人能够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意识间,净化了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写出脆弱和失落。由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不舍和虚无。
她的文字,包含晨曦沾满露珠的青草,夹杂着轻微的潮气与清新,扑面而来。 富含黑暗的海面上绽放微光的灯塔,散发着光茫与明亮,温暖心房。从她的文字中,能读到一个矛盾的双面的她,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
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却总是那么的动人。
她也在书中写战争的残酷,写贫穷的无奈,写在陌生的小巷见到的年幼的童工,还有她在一天天的生活中,渐渐黯淡下来的激情和慢慢平和下来的心境,还有那曾经相信或是不相信的东西,一点一滴细微的触动……
看似犀利的一支笔,却也写出了最柔软的一笔。当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她辞去文化局长的官职,抛开博士高官的美丽光环,毅然离开,只因为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她的忧伤与日俱增,她重归作家学者的生活,也仅仅因为她突然之间的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著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明白,我们都只是别人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不断地在目送一些事一些人罢了。
目送,其含义为眼睛注视着离开的人或载人的车、船等。可又怎能少了不舍和哀伤呢?人的一生中少不了目送,外公的离世,带给我无线伤痛。我能更真切的.体会到作者情感的细腻,更深刻地认为那是到作者文字中的真谛。
她有她的文字。记录了她作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她作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她作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放下书,闭上眼睛,思维是那么的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在苦涩的眼泪中,更多的领悟到生与死那一瞬间的界限,无法忍受却要面对。
我觉得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应该用感恩的心来对待自己的父母,应该对对渐渐老去的祖辈、父辈对往事的遍遍唠叨多一份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亲人在的时候总是不够珍惜,而在她们忽然离去之后,或许我们才明白,这个世界上也许再也没有人像家人一样无私无悔地爱着我们,就像歌曲《常回家看看》那样,父母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只要儿女在身边多陪陪他们多照顾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很开心。感谢龙应台的这篇散文,是她让我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应该怎样去对待我的亲人,怎样让我们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遗憾!
目送读后感2龙应台在这本书中说过一段话:“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看着孩子小时候的照片,龙应台不禁感叹道:时光飞逝如河;当她希望孩子能在离别前能回头一瞥,但现实中孩子坚决离去的背影令她感到心落。她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龙应台目送父亲从大学离开时,内心对父亲的感恩及悲怜油然而生,当她目送父亲的棺材进入火葬场的炉门前,更多地让她明白生与死的课程。
孩子的成长,对于作者而言,更多带来的是无奈与孤单,犹如一只孤零零的小鹿,迷茫、失望。当她去机场接孩子回家时,她递给孩子的伞却遭到了孩子的冷语拒绝;当她与孩子在英国街头散步时,孩子的“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五岁小孩”震撼、刺伤了她,她也感叹道:“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而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面对生死,她感叹道:“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面对寂寞,她说:“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面对友谊,她说:“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面对家庭,她说:“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龙应台不仅在表达亲情、友情方面细腻,她的古朴的笔风在刻画细节中也是可圈可点的。“车子骑到沙滩,风轻轻地吹,像梦一样温柔,但是你能看见,那是一片不能走上去的海滩;反抢滩的尖锐木桩仍旧倒插在沙上,像狰狞的铁丝网一样罩着美丽的沙滩。”表面上看,这是对沙滩的环境描写,但实际上,它反讽了当今这个时代的祸乱与危险。为什么这么美丽的海滩却不能过?因为海滩上布满了隐藏着的地雷。为什么尖锐的木桩要倒插在海滩上?因为那是一国与另一国的土地纷争……她在这篇文章末写道:“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你闭上眼,不忍注视。”
《目送》,是一个时代的人的深刻反思,它描绘了亲情,友情,用幽静的笔调写尽了世态沧桑。她写了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新的眼光看透人性。这是一本属于这个时代的生死笔记,深邃、美丽。
目送读后感3如果说有一部作品会让我深深地觉得初读不识文中意,再读已是文中人,莫过于龙应台的《目送》了。一个人在成立一个家庭后就会有两种身份,父母的子女,子女的父母。于是他站在人生这条路的中间,目送着父母的老去,目送着孩子的离去,目送着生命的逝去。
步入中年的边缘,回想起父母跟自己的点滴,往往印象最深的要么就是年幼时期的那段时光,要么就是父母年迈后的岁月,至于中间的几十年,为何总是印象模糊?我总在想,究其原因,或许那段时光我们太过急于长大,太过急于摆脱父母的呵护。走着走着,我们从被目送者成了目送者。回过头一看,好像又都已经过去了,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一种成长的痕迹,抚之怅然,但却又无处追寻。才发现原来不管我怎样热爱我的生活,不管我怎样惋惜与你的错过,不管我怎样努力地要重寻那些成长的痕迹,所有的时刻仍然都要过去。在一切的痛苦与欢乐之下,生命仍然要静静流逝。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 ……此处隐藏11750个字……还在继续,直到有一天,一个个儿很高,腿很瘦很长的年轻人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很认真地对她说:“我已经十八岁了,你真的要克制一下牵我手过街的反射冲动了。”这时的她,龙应台,站在车来车往的马路上,眼泪止不住地流。那个年轻人,是他呵护了十几年的儿子呀。我想,那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呢?作为母亲的她,内心是怎样的空旷和荒凉呢?是怎样的失落和懊悔呢?作为母亲的她,大概对当时牵她手的父亲的心情感同身受吧。
物物交换产生了便利的货币,情绪交换造就了真诚的朋友,利益交换催生了必要的合作,各种形式的交换每天都发生在不经意的瞬间,那么,社会身份的交换会发生什么呢?父母习惯性地关心呵护,儿女不经意的冷漠排斥,是不是只有在身份的交换中才会让人有所察觉呢?有所感动亦或是愧疚呢?
可惜社会身份的同时交换不可能发生,它像所有的交换一样,有一个“时间差”。如果时间差足够小,也许可以弥补许多不经意的遗憾。如龙应台,在父亲反射性的牵她的手时,她再也不说那一句伤人又伤己的话了,她
“像绵羊一样”让父亲牵着手,一步一步走过去。但如果时间差过大,也许就是一生的遗憾。多少人,在初尝为人父母的辛苦委屈后,想要报答父母时已经迟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目送读后感14《目送》里的文章包罗万象,龙应台女士用她温婉细腻的笔触将每篇文章刻画地完美。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我们总有不同的感悟,会面对各种各样这个年龄段所要触碰的事情。
当我们老了,我们目送着儿女们的成长、独立,知道有一天离自己远去,而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和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孩子老了的时候,他们也和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这样的行为似乎是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也许该说这是一种爱的延续,但很多时候,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当我们有了孩子之后,我们对孩子的爱总是远远超过对父母的爱,绝大部分的关心投注于孩子,成家以后孩子长大之前,我们便和孩子们在一起,然后看着孩子到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和他的孩子一起,这能不能算是一种目送?年长的人永远目送着年轻的人。父母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一直注视着你,给你丝毫不亚于你给你的孩子一样沉甸甸的爱。不管他们是什么学历,什么职位,过得怎样。他们目送着你,直到生命的终结。
所以,当父母们老了的时候,即使他们不再像从前一样漂亮、聪明、善解人意,变得满身都是老人斑、开始愚钝、行动缓慢笨拙、脾气也开始不好,或许独自出门就会迷失在某个他不知道名字的'街角,或许因疾病瘫痪在床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顾,或者觉得总是不厌其烦地每天天电话给你,只是因为他们孤单寂寞。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在自己的小的时候是如何对自己的好,而现在,他们只是又回到了像他们小时候,是个需要你去照顾的老小孩。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在你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时候,那就对父母孝顺,那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做错的一件事情。父母,真的很需要我们。
我们无法抗拒时间的力量。你不可避免地走向那看起来望不到边界的时光轴。我们或早或晚地会学会一些事情,那些不重复的色彩一点点编织起来。我们学到了什么,便目送了什么的离开。生命里又多了些什么新的东西,那些东西逐渐积累、交织,而且你完全不能说它类属哪一类,它是所有。《目送》这本书也许就是想表达这个,那些故事、那些人零零散散的聚不成堆,却又无法将它们抽离,因为他们是整体。生命里的不可或缺。
我们目送着灯光下漂浮的尘埃四处悬游,目送着每天人行道上密集的人群与自己擦肩而过,目送着那位于好像时光定格在那里的老街里的一只花朵独自开败,目送着悲欢离合、舍与不舍,好多东西就是你直到死也不会知道,但我们所拥有和我们用尽一生去学到的东西让我们感到满足,不断探求,觉得世界有着好多惊喜,自己不曾被抛弃。直到最后,目送着自己走向尽头。
那时,有人会为你吟唱挽歌,为你献上白菊,目送着你。这就是生命的交替,一直一直重复下去,这就是世界。生命有着美到不真实的美丽、深邃、忧伤,我们如此鲜活地活着。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无法言喻那种情感。
目送读后感15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可今生的多少次擦肩而过,才能换得来世的相遇?
合上书本,我方才明白,这是关于人生的故事,关于生命的反思。
打开书本,扉页上写着这么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读完这段话,我内心一颤,是啊,从未有一段话让我这么为之动容,紧接着我陷入了深思。
如果说目送是父母眼底止不住的泪滴,那回望就是替他们拭去泪珠的双手;如果说目送是父母心底无声的呜咽,那回望便是使他们释怀的安慰。回望永远是目送最好的回答,感恩永远是亲情的回报。在文章里,安华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行动抵挡了母亲的靠近,当作者一寸一寸目送他远行企盼他回头时,他只自顾自的离开了。原来有一种爱,是她默默地目送你离开。我的羽翼也渐渐丰满,回想起母亲对我的一次又一次送别,我也曾厌倦,也曾逃避。每次都是这样,已经和母亲道别了,她的话还是会铺天盖地的向我袭来。我越嫌她唠叨她越说不停,我走得越远她说的就越大声。可现在想来,这不是她无微不至的关爱的化身吗?而我也和安华一样一次也没回头,一次也没有。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也丝毫不敢想象母亲那是心中的落寞。我忽然沉重了很多,又释然了很多,这是人生的轮回,子女继承着上一辈殷切的目送延续。只要是对你好的,哪怕重复过千遍万遍的,母亲也还会对你说。你以为她不烦吗?她也会烦。原来不单是离别是需要回望,父母的心思也需要你的回望。或许我们应该尝试着改变,在她目送你时一次回望,在她唠叨时静心听从,都将不会让她受伤。也许,我现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个拥抱真的可以让那落寂消逝。也许,许多年后,我目送着母亲离去的时候,我仍然会悲伤,但至少已不再遗憾。
“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才是作者真情流露的独白,面对接二连三的`变故,龙应台则拿出了那份理性和坦然,发出了“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这番感慨。忧思如同肩头的落花,有的人只是簌簌抖落,但有的人却因为它而降低了生命的高度。七十三篇散文,七十三个故事。一生这么长,却也这么短,路上过客匆匆,是啊,有些路,只能自己一个人走。人生何尝不是在拥有中失去,在失去中拥有呢?簌簌抖落肩头的落花,期待明日冉冉升起的朝阳。再多的遗憾都不过诠释着生命的意义,我们只能往前走,带着爱和释怀迎接新的开始。
在《目送》这本书中亦写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遭遇过的挫折和失败,心痛和寂寞,失落和放手。平淡之事,常人之情,在龙应台的笔下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最动人的诗意。正如《目送》的代序——你来看此花时所写,整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每个人,来到“花”前,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得到不一样的“明白”。
后来啊,我才渐渐的明白,我们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