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汇编15篇

时间:2023-04-03 23:24:30 收藏本文
雷雨读后感汇编15篇

雷雨读后感汇编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雷雨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雷雨读后感1

我想周朴园对鲁侍萍没有感情。当年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周朴园明知鲁侍萍不可能在呆在周家却没有说一句话。如果说当时的周朴园迫于家庭的压力和封建制度的压力二无可奈何,不得不干鲁侍萍离开,那么三十年后的周朴园更加印证了他对鲁侍萍没有半分真情实意。

在他认出鲁侍萍之前,鲁侍萍问他说:“姥爷愿意帮帮他么?”周朴园只是说“让我想一想”。如果他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怎么会在听了侍萍的悲惨遭遇之后只是淡淡的说想一想?如果他真的对侍萍心存怀念和愧疚,难道不应该万分欣喜、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侍萍么?如果说这还是周朴园的'克制和隐忍,那在他认出鲁侍萍的时候,全无久别重逢后的喜悦甚至仔细端详侍萍这样本能的动作都没有。有的只是戒备,只是一句严厉的质问,也许他那一刻顾念的只是自己的名声和利益。做到如此绝情还能说周朴园是在克制自己吗?如果他对侍萍还有感情,为什么他连三十年前的死都不愿侍萍提?。我想这并不是他对侍萍心有愧疚,而是他急于抹去自己年少轻狂时留下的污点。后来他居然急于打发侍萍离开。“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到周家来。”这表现出他急于撇清和侍萍的关系。到最后他也可笑地想用钱解决他们之间恩怨。这些都可以看出他对侍萍没有半分真情实意。

当然,不可否认,周朴园的确在怀念着。

他留着侍萍的相片、她喜欢的家具,还保留着她的生活习惯。坚持了三十年实属不易。这一切似乎在无言的告诉所有人周朴园还在还念着鲁侍萍,似乎还在证实着周朴园对她念念不忘。但我觉得这更像是周朴园在怀恋自己未能得到的东西,这更像是周朴园贪恋的表现。人总在觊觎。心理学上有一种“契可尼效应”——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觉得好。这种效应放在周朴园身上何尝不是一样。他怀恋的只是他无法再得到的,只是他和她无疾而终的爱情。所以所有的人都以为周朴园对鲁侍萍还有感情,也许周朴园自己也这样以为。其实鲁侍萍只是他这种未得到的贪恋的寄托。

可能三十年前他对她的确是真情实意,但他可能为这爱活一瞬,绝不可能是一生。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毕竟,人首先要爱自己。

雷雨读后感2

一口气看完《雷雨》后我心情着实激动了一阵子,可能是近来沉湎于《理想国》等让人脑抽筋的学术著作,而少看文学作品的缘故。初中时便想看这部书,因为当时“中学生必读课外读物”之类的书目上总有它的名字。可我竟一直没看,或许是因为我对戏剧不怎么感兴趣。看莎士比亚也会因为那些繁冗的抒情长段而厌烦(当然,也有翻译的影响)。

不看戏剧的原因之一,是里面的场景布置等段落时时提醒我这只不过是一出戏。《雷雨》也不例外。读到一半时我便想,四凤一定会死,尽管我不愿意她死。因为她是全剧中最无辜,最惹人怜的人物。安排她的死,既符合她的命运(即剧情的.发展),又定会造成极好的悲剧效果。结局也不出所料,只是没想到死的是三个人。周萍是我一直觉得最难演的,因为他身上集中了太多的矛盾,他是个悲剧人物,却不易获得观众同情。后来读曹禺的序时,发现他也这么认为。

我向来不晓得怎么写书评。以来我实在没有那种冷静地读书,然后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客观地分析作品的能力。读完一本书通常我只能体会一股模糊、激动、复杂的情绪,笔头想写什么却写不出,闷头一睡第二天心情平静又重新开始读另一本书了。二来我觉得读文学作品嘛,能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不求甚解也就够了,不喜欢那些像高中语文阅读题一样的分析、解构作品的评论家,更瞧不起豆瓣上一些故作高深的言论。也因为这个原因,我素来对中文系似乎有一种偏见。我觉得中国文化里就讲究一个“悟”字,多读多背多思就是了。正如作者所说:“我对《雷雨》的了解,只是有如母亲抚慰自己的婴儿那样单纯的喜悦,感到的是一团原始的生命之感。”“我很钦佩,有许多人肯费了时间和精力,使用了说不尽的语言来替我的剧本下注脚。”

最让我喜欢曹禺的,是他序里的第一句话:“我不知道怎样来表白我自己,我素来有些忧郁而暗涩。”这让我想到朱自清的“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以及那一代的文人们。

最后小小地自豪一下,《雷雨》是曹禺在南开读书时开始构思的。

雷雨读后感3

读了《雷雨》之后,深有感慨。《雷雨》的几个人物,他们的性格各不一样,给人以一种灵魂的诠释。

《雷雨》没有童话的天真,没有爱情故事的浪漫,没有喜剧的快乐,没有悲剧的凄惨。它更多的是,给人一种解读的机会,让群众认认真真地读一读这个家庭所产生的一切。曹禺手下,只但是是几幕的对话,但是却是这么深刻的,却是这么强烈的,让一种思想静静的侵入你的内心深处,慢慢品尝人性。这是一件多么的严厉,但是对于书中的人物,总觉得,他们是那样的可笑,那样的滑稽。

我想说说周繁漪,这么一个具有火热的心灵的女性,真的很不轻易。嫁给一个毫不在于自我的丈夫,拥有一段被人看作完美而背后却比任何人都惨痛的婚姻。他的亲生儿子,爱上了下人的女儿,下人的女儿,又与自我苦苦相爱的大少爷相恋。故事看似复杂,实际很简便,他为了爱,而追求自我的幸福,追求原应属于自我的一切。不希望任何一种幸福从指尖流过。可惜了,也是因为他总是在爱的执着如软弱之中徘徊,让他一步一步地 走向了黑暗的深渊。

这个家族最后悲剧的置成元素,有好多好多:周朴园的荒唐,周繁漪的不检点,周萍的懦弱与软弱,周冲的天真不懂事,四凤的异想天开,还是什么?但是,也不妨那样想一想,也是因为了周朴园的荒唐,周繁漪的坚贞与执着,不更是难能可贵。又会有谁像她那样,怔怔的表现一个女生的惊人的内心世界。周繁漪追求爱情,为自我所爱的.人而去爱,视为不检点的话,只能说,她的命运太喜剧化了。倘若周萍不再懦弱与软弱,坚持下来当初与周繁漪,可令看为年纪大他几岁的女性的爱情,那么,他们会离开这个阴暗的家族。继续一段常人无法想象的日常,这是多么的艰难,以致于,周萍没有坚持下来……

但是,读懂了这个家族的命运后,我会觉得,那样的一个女性,是伟大的,它即使不是生长在太阳下纯洁的百合,但是,确是让旁观者永远不能体味芳香的黑色郁金香。

对于《雷雨》,真的很好看,若是有谁的思想,能够创造那样一个深刻,震撼的故事,只但是是简简便单的对白,就足以洗涤一下心灵的污垢了!

雷雨读后感4

一个凄静的夜晚,我来到了周公馆前,踟躇,犹豫,我是否该进去看她——一个同时失去儿子和爱人,又失去丈夫的女人?

敲开周公馆的大门,一个女人从走廊上静静走来,阴鸷而沉郁,穿着一身镶灰花边的旗袍,如同一朵黑色的玫瑰在满圆的暮色里,散发着犹豫的芬芳.

“你来了,随便坐.”

……此处隐藏6549个字……他彷徨。最终,他选择放弃了这段感情,并与婢女四凤相爱,可当四凤是他同母异父的妹妹的身份大白时,一切甜蜜的外表之下是罪恶的深渊,让他失去了光明,永沦黑暗,并选择了以死亡来寻找救赎,祭奠他的爱与罪。这个残酷的悲剧恰恰是上一辈所酿造的,而那个黑暗的时代就是这一切悲剧的根源,周萍的悲剧只是当时千万悲剧中被今日之人所窥见的其中一个罢了。

而蘩漪是封建大家族观念下的牺牲品。她漂亮、年轻、聪慧,但她却没有生机,如同一具木偶。她渴望冲破条条框框的约束,渴望得到属于一个人的自由,但她终生都只是华丽棺材里的死人罢了,拥有的只是肉却失去了灵。她所珍视的一切,她的爱人和她的儿子全都埋藏在那个雷雨天的夜晚,在痛苦之中她疯了。

这场雷雨,惊醒的不应仅是那一代人,那个腐朽的旧社会,更应惊醒当代中国青年,惊醒今天乃至未来的社会。今天的我们更应努力警醒自我,让这个悲剧只是过去的悲剧,而绝不会是以后的悲剧。我们要尽吾辈之力,造就一个光明且繁荣的新时代,让国人有灵,让国家有明。

雷雨读后感13

《雷雨》这篇文章在高中就已经学过,但那时学的只是一小部分,寒假中细细把雷雨全部读完,确实有不一样的感受,因为一篇文章只知道一小部分确实不能掌握小说的主要思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周朴园,故事的源头,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资本家,言行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图和阴险狡诈。假如当初他没有抛弃鲁侍萍,那鲁四凤、繁漪就不会出现,那么周萍的两段恋情就不会发生,那么惨剧也不会发生。可这只是个假设,事实上因为他的贪婪,他的无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导致悲剧的发生,但是到了最后,鲁四凤、周冲、周萍死了,鲁侍萍、繁漪疯了,鲁大海不见了,唯独他完整无缺。可我们知道事实上他失去了一切……

其实我觉得周朴园是爱侍萍的,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空虚的心,当他思念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慌了阵脚,资本家的'势利、狡诈暴露无疑。他认为侍萍会来勒索他,害怕侍萍向他算旧帐,害怕自己的名誉和财产受到威胁。这样,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便把他的嘴脸暴露了出来,鲜明的性格跃然纸上。曹禹最喜欢繁漪这个角色,但他没有刻意美化她。她的发疯是她唯一的下场,因为她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一个占有欲如此强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后,她只能,。确实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矛盾的冲突穿插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每个人也由矛盾的驱使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下场,似乎唯独周朴园的例外,可我还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苟活。试问如果有一天地球大爆炸,到底是死的人可怜,还是活着的人可怜呢?他看着身边的人都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那最受煎熬的就是他了,可能曹禹先生要的就是这个感觉吧!

三十年的漫漫时光,三十年的爱恨纠葛,三十年的泪与鲜血铸就了一场悲天恸地的雷雨。这雷雨下冲刷的,是中国封建旧社会吃人的礼教传统,是剧中人痛苦与矛盾交织的情情仇仇,是命运之神狞笑的薄薄嘴角……一场雷雨,一场梦。梦醒之后,一切成空。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这是一个时代所铸造的暴风骤雨。风雨之下,世间一切罪恶丑陋原形毕露,无处藏身。没有什么爱能穿越这无限悠长的时间,没有什么事能真正达到永恒。人生如梦,梦里泪雨滂沱。梦醒之后,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勇敢的走。

雷雨读后感14

戏剧,虽然是人生中的选修课,可它却能实实在在的提升人的文学素养。而《雷雨》这部戏剧可谓是其中的代表作了,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在细细体味中,你可以体会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人性的复杂以及“周馆”大家庭中爱恨交织的家庭关系。初读时或许有些乏味,可当真正品鉴完后,便会有一种灵魂得到了升华的感觉。

《雷雨》当中的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活灵活现,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周朴园,他表现的自私冷漠却又霸气侧漏,似乎想要一切都臣服于他,例如课本中所记述的,他为了迎娶豪门千金,毫不犹豫的抛弃了自己的原配妻子与亲生儿子,在逐渐掌权后又对第二任妻子持续施加压力,但凡侵犯到他利益的东西,他都会让其付出代价,在他的心中,自己就是至高无上的。令我不禁怀疑他的`心中究竟有没有亲情,有没有人间之爱?

可当中还是有些细节能体现出他的情谊,比如第四幕中他对周冲流露出的父子之情,表现出的也仅仅是一个想要多和儿子说说话的孤独的父亲。还有当中他对鲁侍萍的想念和眷恋,尽管在看到了侍萍本人后他害怕,恐惧,完全没有了曾经的温情,可换个角度想想,一个只以自己为重的人在经历了人生中的各种事件后,突然见到昔日的情人,任谁都会先怀疑她来的目的是什么,是否会对自己造成威胁。

《雷雨》这部戏剧,让我真正看到了人们对生活压迫的难以忍耐与无法喘息。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人性的极端黑暗折磨着每一个这部剧中的灵魂,使他们焦灼的心情恰似大雷雨前沉闷压抑的天空,最后在种种压迫下爆发出来,组成了一场风暴交加的雷雨。但最重要的还是雷雨过后,被残酷命运所驱使的人们拼死反抗,彰显着自我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体现了个性,然后雨过天晴,涅槃重生。

尽管《雷雨》里人性是黑暗的,但我们应该始终坚信,在黑暗的尽头就是光明,在雷雨的尽头就是晴空,在失败的尽头就是成功。困难与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敢面对困难与挫折的畏惧心理,所以,激流勇进,迎难而上吧,我们终会成为最好的自己,在山顶不期而遇。

雷雨读后感15

近来读了曹禺的《雷雨》,也许是以我现在这个年龄还不足以了解吧,看完后只觉得一阵战栗、一阵心酸。

写《雷雨》时,曹禺还只有23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吧,所以才会如此彻底地披露出封建时代中国家庭内里的不堪,才会采用如此极端的结尾,短短一天之内,两个家庭,八个人里,一下子死了三个,疯了两个。该赎罪的死了,可无辜地盼望着美好事物的人,也死了。一切的源头,或者说,最该死的那一个,却健健康康地活着,贯穿了整本书的始末。这样的情节,恐怕也只有23岁的曹禺,才写的出了吧。

书的最前面,有学者写的序;最后,有曹禺自己写的后记。这两篇小文章里都提到了书中的各个人物,无一例外的,周蘩漪最为他们所倾心。我不明白为什么,在我看来,天真无辜的周冲才最令人感叹,他向往着美好,但在那样一个家庭里,他无法去追求美好,他不能像鲁大海一样,有那么激进的精神,他毕竟是周公馆的二少爷。他也太天真,他想当然地幻化出一个美丽的、无瑕疵的.世界,并认为这世界真实存在着,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在最后幻想破灭时,茫然不知所措[注: 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令人惋惜。

其他的人物,例如周萍,几乎令人爱恨交加。他犯下了错误,他也愿意去改正,可他又在不知不觉中犯下了更大的错误,在最后认清四凤是他的妹妹后,他该是恨透了自己吧,那一声枪响,也许是他赎罪后的叹息。四凤,她同她的母亲一样,有着刚烈的性格,这种刚烈又不同于周蘩漪,蘩漪几乎是病态的,她爱就爱到骨子里,恨,也要恨得彻头彻尾,不留一丝喘息的机会。四凤不同,她很年轻,她没有蘩漪那么疯狂,最后的死亡,也只好是她的归宿。

看完《雷雨》,不知该做什么评价,只好这样胡乱评了几句,抒发一下内心的不安吧。

《雷雨读后感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