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集合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我选六便士,你呢?
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题记
看完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其实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追寻他心中的月亮的故事,而是里面那个傻傻的,憨憨的甚至滑稽的倒霉人迪尔柯?斯特罗伊夫的故事。
其实整本书花了将近1/3的笔墨去描写有关这个人的故事。他的太太布兰奇在非常时期爱上了他非常欣赏的斯特里克兰德,而他抛下了所有的尊严去乞求他的太太回心转意,无论布兰奇如何羞辱他,他都始终如一的深爱着她。而在布兰奇死后,他竟然愿意将斯特里克兰德带回老家荷兰,甘愿为斯特里克兰德的梦想之路铺上石子。
他善良得让人心疼,不是吗?他的父母好不容易把他培养成一个艺术家,他好不容易有了一点点的成就,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安稳的家,然后呢?他的'同行们嘲笑他,讥讽他的画作如同烂泥,向他借的钱从来不还,他的太太爱上了别人还为别人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前半生可怜又可笑。
在可怜他的同时,又是否觉得某一刻似曾相识呢?
被载入史册的人有很多,可那终究不是我们,我们都是普通人。斯特罗伊夫是不是像极了大多数的人,开始时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相信这世上的人们同自己一样善良温柔,不惧怕挫折和磨难。那个时候,有梦,有爱,有对生活的热情,每天都想着新的一天什么时候开始。可是,生活,浇灭了那心中之火,渐渐地,就盼望着一天快点结束。
为什么呢?善意总是被肆意地践踏,善良的人总是被踩在脚下,理想总是那么遥不可及,像风一样,在耳边却又抓不住,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吗?或许,我们只能向生活低下头颅,俯首称臣;或许,那些曾经被点亮的火花只能留下灰烬;或许,我们只能带着某些遗憾过一生;或许,斯特罗伊夫就不该成为画家,他应该在荷兰继承父亲的手艺,安稳度过一生。
比尔德说,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可有些人大概一直都是身处阴天吧,只有无尽的黑暗,何来星辰?
我们不能站在上帝的视角去评判这些事,指责谁不去追寻梦想,真的有力气有激情还会轮得到其他人来指指点点吗?妥协的从来都只是疲惫的心。这一切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词一句话能解决的,若真的能这么容易,这世上哪还有过的不如意的人,大同世界早就建成了。
若终有一天,我成了剧中人,追月无果,月亮和六便士,我便选六便士,月亮,藏心里,也只能藏心里。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即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第一次看到《月亮与六便士》这个书名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怎么在意,如果不经意间路过书店,也不会去买这本书,就连电子书都没有浏览一下。即使在很多书友讨论这本书的时候,事后也没有太多的关注。直到那次在《一本好书》的话剧演绎中看到了这个故事。短短的话剧演绎就像在我眼前打开了这本书,一页一页的翻过,慢慢的感受整个故事的发生。
作者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月亮与六便士”--“理想和生活”,到底哪个更重要?其实是说不清楚的。有些人为了理想放弃一切,就像书中的经纪人,很多时候会让人难以理解,就连毛姆都觉得不可思议,为此去劝解、去阻止。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够如此彻底的放弃一切,为理想像发了疯的似的埋着头向前冲。也许就闯出了一片天地,寻找到心灵的归属;也可能撞的头破血流,迷失在寻找的途中。
在现实生活中,安逸的生活可能是很多人会做的选择;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无奈,真的要放弃一切寻求梦想的时候,需要强大的毅力作为后盾。很早的时候网络上就流行一句话“来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很潇洒,可真要这样做的时候,往往有很多人却做不到;一场简单的说走就走的旅行都这么难,更何况放弃一切去寻求梦想。这本书用一个故事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简单的故事却给了人庞大的思考空间。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今天是阅读《月亮和六便士》第三天,原计划一天阅读100页。第一天之后,随着“我”的叙述层层推进,我的阅读进入佳境,不知不觉,现在已经读完477页。
正好从第18章到今天的第44章,告一段落,写了“我”客居在巴黎的所见所闻。
斯特罗夫,一个平庸画家,画画平常,长相平常,心地极度善良。娶未婚怀孕几个月陷入窘境的布兰琪为妻,有善良的成分;布兰琪出轨后几个月,如果回归家庭,他依然愿意和好如初,依然有善良的成分。救助病危至命悬一线的斯特里克兰,并且接到家里护理使其康复 ,这是实实在在的善良。后来自己的妻子出轨,和斯特里克兰一起过日子几个月,结局自杀悲惨死去。他悲痛欲绝,准备回家乡度日,临走却去邀请斯特里克兰同行,善良仁慈到无极限。
布兰琪,一个悲剧人物。未婚先孕,悔不当初。无可奈何嫁给斯特罗夫,如果安心过日子,倒是好事。出轨斯特里克兰,离开自己的`丈夫,是决绝的。几个月后,被斯特里克兰抛弃,她选择自杀,是决绝的。其实,生命是最宝贵的!被抛弃,自尊心作祟,也可以不回去。自己努力工作,养活自己,照样可以过好每一天!
斯特里克兰,抛妻弃子,一走了之,也罢。始乱终弃,抛弃同居几个月的布兰琪,也罢。宁愿做冻僵的蛇,得到温暖苏醒了,对救助他的善良的农夫一样的斯特罗夫咬一口,让恩人家破人亡也罢。在斯特里克兰眼里,都不重要了。重要的事情,唯一的事情是他的梦想:画画!画画如同一轮明月高悬苍穹,皎洁妖娆!画画这个梦想在他的灵魂里左冲右突,魔力无限,如同旭日东升一样,欲要喷薄而出!
金句:“男人的灵魂漫步于宇宙最偏远的角落,而她(女人)却想将其囚禁在柴米油盐之中。
因为女人只会谈恋爱,她们把爱情看得很重,那是很搞笑的。她们想要说服我们相信爱情就是生活的全部。”
诚然,金句说的有一定道理。男女有别。男人的世界很广阔,他们有日复一日的工作(事业),有海阔天空的朋友,甚至时隐时现的 ……此处隐藏7782个字……一个实物,脱离了他的灵魂,再与他无关了。与其说书里表现绘画是他的天赋,不如说着重点在表现他的疯狂。也不知道是他怪异、超前的绘画天赋促使了他的疯狂,还是他的疯狂孕育了他的绘画。
世上天才不少,疯子不少,但人们独爱疯狂的天才,仿佛异于常人的表现使得这些天才离平凡更远一点,离神更近一点。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3《月亮与六便士》一书,主要讲述了一位家庭美满、事业成功的证券经纪人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为追求心中的梦想,抛弃一切,一声不吭地从伦敦孤身一人去往巴黎,一路为梦想而奔波奋斗。
阅读初始,我并不喜欢斯特里克兰,他的所作所为让人费解,甚至觉得有些荒诞和过分。他对现实社会没有是非观念。责任、家庭、世俗的认可,这些现代社会所衍生的价值观,被他远远的抛在身后,弃之如敝履。他抛弃自己美满的家庭,让他的妻子陷入崩溃,让自己的孩子遭受家庭的'变故。在巴黎,他遇到了老好人德克·斯特洛夫,但他的出现让斯特洛夫的家庭支离破碎,而他还能摊摊手说,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他性情怪癖,他那副对尘世的嘲讽,他的粗鄙,他的潦倒和他的骂骂咧咧的模样,着实让人喜欢不起来。
但换个角度,我对他能有勇气活出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对艺术、对梦想的追求却表示无限敬佩。斯特里克兰,在他活到四十岁,浑身已沾染了俗气时,能毫不回头,抛弃一切,内心的坚毅已彻底震撼了我。正如毛姆所说他好像是一个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斯特里克兰不断地推翻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伦敦到巴黎,从马赛到塔希提,始终疯狂寻找。他居无定所,穷困潦倒,时常睡大街,时常好几天不吃东西,但尽管如此他也从来不曾抱怨生活。他一生都在与梦想和生活在斗争,最终他都会选择他心中的月亮。他不在乎任何人的眼光,不在乎作品的成功或者失败,不在乎诋毁或者赞誉,热爱绘画,只是血液和灵魂里一种井然有序的愿望。最终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找到自己的灵魂栖息地,找到创造的灵感,并且创造不朽之作,将人生价值彻彻底底地注入到了灿烂的画布中。
梦想与信仰,从我们呱呱落地起,就与我们相随,本是灵魂一部分,但在现实生活的不断浸染中被磨灭。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这样一个斯特里克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不断地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们都有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面对欲望,面对肉体的折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被名利与金钱吸引,习惯了舒适安逸的生活,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忘记了曾经儿时的梦想,缺少勇气、缺少意志去突破自己,在不断地斟酌与妥协中选择舒适,过着平淡、中规中矩的人生。
人活着,需要六便士,也需要月亮。纵然脚下铺满了便士,也希望我们不忘初心,眼里能看到月亮,做那个追逐星辰的人。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4《月亮和六便士》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生平为素材,除了高更的生平经历外,毛姆还赋予斯特里更为鲜明饱满更富有争议的人格。书中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月亮是什么,六便士又是什么?刘瑜先生在《送你一颗子弹》中有一句非常巧妙的话:月亮是艺术和理想,六便士是世俗价值观和欲念,这部作品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个生活和艺术,梦想与现实的`故事。
小说讲的是一位家庭美满、事业如日中天的证券经纪人斯特里步入中年后人生之路陡然一转,决绝地告别自己的事业、家庭和所有一切,流浪巴黎学画作画的故事。斯特里在异国他乡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但他并不是很在意,认为只要能满足基本需求就足够了。他生了一场大病,德克把他接到身边悉心照顾,他痊愈后抢走了恩人德克的妻子布兰奇,把这个本来温馨美满的家庭拆得七零八落之后又毫无留念地抛弃了布兰奇,致使她最后无法接受吞食草酸自杀。斯特里最后选择远离文明社会到与世隔绝的一个太平洋小岛上专心绘画,他与岛上的女子阿塔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震惊后世的杰作。但他在临死前,却嘱咐妻子把他的尸体和壁画一起用一把火烧掉,和自己的心血一起化为尘土。
这不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诗与远方的故事,斯特里是真的不把功名利禄和外界的评判放在眼里,他在这份旷世奇作完成的过程中就得到了满足,之后会不会被世人看见,能不能得到赞誉对他来说都毫无意义。他的伟大在于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并且再也没有为六便士低过头。月亮重要,六便士也重要,性格即命运,命中注定是哪样就是哪样,人不仅要活着,还要生活。专心抬头追着月亮走也好,认真低下头捡地上的六便士也罢,边捡着六便士边抽空抬头看一眼月亮也好,你要有认清自我的勇气,也要给予自己去追寻真实所想的自由。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月亮与六便士》这是一个关于离开的故事,离开自己的生活,离开一切,去寻找内心深处的理想。
斯特里克兰德的性格特质是什么呢?近乎自私的爱自己。这里说的爱自己不是说他因为爱自己,而让自己的生活里充满鲜花一样的色彩,彩霞一般的绚烂,他不热衷修饰自己,也不热衷养生。他这种近乎自私的爱自己,是他爱自己的理想。也是世人诟病的地方,为了理想抛妻弃子。
开始过离群索居的生活之后,他不修边幅到了极致,不事劳作,也没有金钱。有一回因为饥饿,快要在昏暗的小阁楼死去——他降低生活水平,以一种完全不在乎生活水平的高度精神纯度来追求自己的画画理想。
四十岁之前他有工作,有家庭。过着与常人一致的生活。四十岁以后他突然离开生活轨道,谁也不认识,他只认识内心的渴——成为一个画家。对与错?谁又说的清呢。希腊神殿的铭文“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之后我们才会从容不迫的选择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依靠外界的标准或是他人的希望。
幸运的是,他是芸芸众生里,认识到自己的人,最后他在绘画上也取得了成就,画完了内心的渴望后,他让他的女伴将那副壁画付之一炬,多么悲壮,那一场火把背负在他内心里的理想之石卸下了。
不幸的是,他背叛了他的家庭。每个人都会去同情他的妻子,去谴责男主人翁。所以他的妻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他的所有东西都付之一炬,把背负在她内心里的失望,被抛弃,谴责通通卸下,做个明智的人。
中国有一句老话:高手在民间,说的是一些有着高超技艺却鲜为人知的`群体。斯特里克兰德就是这样的高手,在世前他的画不被人赏识。直到死去,他被人熟知。绘画就是为了功成名就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它死去后没有遗憾,只有满足。遗憾的人不是梵高,不是千里马。而是我们读者的心——总觉得有才华的人,一定要配上宝马香车。
追求艺术(无论什么),总得是要有所牺牲的。读文学书籍,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上的好坏的界限是模糊的。看了《月亮与六便士》你还会对他的抛弃家庭做出什么样的评判呢?文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理由,他告诉我们切忌绝对,告诉我们世界的模样,人性的模样。一件事的展现的表象背后是有成因的,只要我们愿意去感受,那么我们就可以避免偏见盲从与庸俗。追求没有正误之分,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还是希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也是让我去审视自己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