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仨》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仨》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们仨》读后感1借用一位书友的感悟,觉得他的文笔以及表达都很到位,情真意切。
他们这个家,很朴素,他们三个人,很单纯。他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单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杨先生用最朴实的文字表达至深的情感,没有华丽的辞藻,朴素得不再朴素,却隔着书本就嗅到满满的爱的味道,此书都用最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爱人钱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这是何等深沉的爱。
读完《我们仨》触碰到了内心深处,甚是感动。杨绛先生真是最贤的妻,最有才的女。杨绛先生是一个有趣的人,拥有有趣的.灵魂,杨绛先生的文字常被人称作韵致淡雅,独具一格。通过她的文字她的形象也跃于纸面。
钱钟书与杨绛之间的生活日常,平淡而有意思,我很喜欢他们俩的相处模式,没有轰轰烈烈的喜爱,只有简简单单的互相欣赏。我想他们更像是灵魂伴侣。人们所羡慕爱情的样子,钱钟书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对文坛伉俪的爱情,不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钩的浪漫,更融合了两人心有灵犀的默契与坚守。纵然两人已离世,其深情依旧在岁月的轮回中静水流深,生生不息。钱钟书在杨绛心目中,他是家里最需要照顾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细腻的,他对待杨绛先生和女儿是温存体贴的。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他和杨绛先生一起学做菜,一起去“探险”——在散步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他长期为杨绛先生做早餐。他与杨绛先生、女儿一起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他是女儿最好的“哥们”。
此书情最动人,我感受到了细水流长的生活,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他们相互的热爱。对我最深刻是尾端有段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的人生道路已经走到头了\看了总是动容,我想还好我们还年轻,对我们重要的人还在,珍惜当下还不算太晚。
《我们仨》读后感2一直想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但终究犹豫自己的懒惰迟迟没有完成这个计划。这两天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就随便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杨绛先生写的这本书,描述了平常人家的家长里短,很是朴实,虽有一些上个年代人说话的方式,却一点也不影响阅读。大多数人这样写,都容易流于流水账。然而,杨绛先生写的,却非常的温暖,让我们似乎看到了杨绛先生一家温暖、充满爱的生活场景。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深深的爱和思念。这大概就是大师的文字功底吧!
刚开始读前两章时,我还以为这是一部科幻小说,文中的主人公似乎能够在梦里看见很远很远的地方发生的事情,我还奇怪着,这难道是有特异功能吗?文章在开头说,她的丈夫给他一个万里长征的梦,我还猜测过这难道是梦中梦吗?他将她丈夫的去世做了一个绵长绵长的梦,而在这梦中又梦见了她女儿的去世。读完第三章才明白,原来这不是梦,之所以梦见女儿,其实不过他每晚都会与女儿通电话而已,而所谓的客栈船只,其实就是病房和家的代名词。我想钱钟书先生真的做到了,尽可能长的去陪伴杨绛先生,尽可能长的去减缓杨绛先生的痛苦。我惊讶于他们之间感情的长度,从他们相见的第一面开始,一直到他们老去,感情从未减淡。我一方面很羡慕这样的感情,另一方面又觉得现在的生活中这样的感情怕是可遇不可求了。
文章中的钱钟书先生体现的更多的是他可爱的一面,或许之前我所认识的钱钟书先生是博学的,为祖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而在杨绛先生的书中,看到的他却是在爱妻面前,孩子气的丈夫的形象,以及在女儿面前哥们儿的`形象。他们这一生中也遭遇了起起伏伏,他们更加明白陪伴的重要,并且也为此不断努力,尽可能的多多陪伴彼此。在这里我并不想说他们为祖国做出了什么,因为这本书中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他们的爱情。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件事,我就去查了查杨绛先生是什么时候去世的。杨绛先生20xx年去世,钱钟书先生1998年,他们的女儿钱瑗1997年。我的第一反应是,剩下的16年她是怎么过的。不过,我又很快反应了过来,她并不是一个依附于家庭的女人,她是一个相当独立的新时代女性,她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追求,她要将自己过的精彩才算不辜负钱老先生对她的期望吧,更是不辜负自己。
不要抱怨生活,充满对生活费期待,知足常乐,做好自己,一切不顺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的!
写的很乱,基本上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了,希望以后写会更有文采和逻辑了吧。
《我们仨》读后感3人在,家在。人散,家只是客栈。
聚与散,尤如一场做了万里的梦。
正值清明时节,读杨绛先生著作《我们仨》。杨先生将本书分成三部分,看着目录中的三个标题,“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的眼中已有泪。人生尤如梦一场。杨先生从梦讲起,讲了一个长达万里的离别梦。
开篇首段,她说,“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锺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锺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踪影,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锺书不知道哪里去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为害怕失去陪伴自己的眷侣离去,自会做如此的梦,这是因爱才升起的梦。
第二部首段,她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第二部的梦,读来,让人真的很心酸。杨先生用诗意幻化的笔,用精妙入胜的结构,诉说着一个让人辛酸的故事,她如在梦中,伤心欲绝,浑浑噩噩,以耄耋之躯奔波于病重的.爱人与女儿之间,白发人送黑发人,永失所爱,何等悲戚!她写道,“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第三部开头,她说,“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过往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温馨的场面很多。1941年暑假,锺书辗转回到上海。两年不见,圆圆好像已经不认识爸爸了,他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的监视着。晚饭后,圆圆对爸爸发 ……此处隐藏8978个字……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
《我们仨》读后感14我很喜欢杨绛先生《我们仨》这本书。微微泛黄的纸,简朴,却散发着一种很清透的气息。看着它,忽然会有一种远离城市的宁静,安逸的怡人。书封面上方是用淡淡的白色所写的“Mom.Pop.圆O”。这样的三个称呼,听上去很亲切。
《我们仨》不仅是一本回忆录,更可以说是一本布满着人世间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剧本。角色都是如此鲜活,即使化作了文字还是如此活灵活现,仿佛就发生在身边似的。我们便好比从窗户纸的孔隙中,静静窥视着一户书香门第内,一每天发生的不同故事;即使主角中已有人遽归道山,尽管这故事并不惊心动魄。
当读到伤心处时,我会落泪;当读到开心处时,我会欢笑;当读到告别处时,我会心酸;当读到家常处时,我则会认同。总之,它能牵动您身上的每一根神经,能将您倒回那一段往事之中。使我大有感慨。
这本书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浅显的文字记录了杨绛先生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平常的遇合。”他们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用心读书,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横生的“捡石子”(把不在一起时的趣闻乐事记录给对方分享)游戏,一家三口经历崎岖与磨难,却因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担从而创造乐趣与甜润。由此可以看出,杨绛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亲、相爱是多么的令人敬重与羡慕。
最后的附录里,有很多张杨先生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智慧的头脑,含蓄的微笑。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让人感动。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最后两张他们夫妻俩相互理发的照片,拍得真好。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我看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我们仨》的故事读完,让我久久不能放下。为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真希望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每一个“我们仨”的故事都让人回味绵长……
《我们仨》读后感15“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初闻杨绛先生,是在她翻译的兰德的诗中。在这熙熙攘攘的世间,多数人都想着出人头地,可杨绛不这样,她读书写作,翻译治学,只是因为兴之所至,并没有一丝的争名逐利之心。
初中时只知她是钱锺书的夫人,直到不久前,偶然发现书架上的《我们仨》,杨绛先生的形象在我心中变得饱满而立体起来:她不仅是一个贤惠的妻子,更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同时也是饱含才情的文人。这样的她,令人尊敬,也令人着迷。
《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散的经历。简单概括,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最后几年一家三人相依为命的体验;第二部分表现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后的情感;第三部分记录了杨钱二人赴英留学在牛津喜得爱女,三人聚散守助的经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因难,还有个阿瑷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二零一六年初夏,杨绛去世。他们仨从此团聚,不再死别,亦无生离。
这是一段生死离别的梦,一段得与失的梦。在这个世界上她最爱的两个人先后离去,只剩下孤独心碎的老人写下一行文字: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所有的悲欢离合,在杨绛先生那里是一种自然,在读者那里却经常潸然泪下。书中最后“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己,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没有亲人的家庭只是一间空荡荡的客栈,没有丝毫温暖可言。无法诉说的.爱,无人可说的情,在心里埋藏很久很久……但家的感情绝不会随时间而冲淡。
是啊,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快乐也罢,忧伤也罢,时光不可以倒流,人生不可以重演,而青春只有一次,何不在有限的生命之河里,体会生命的意义与美好,无愧于心,认真学习,好好生活。
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杨绛先生则说:“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无论是鲁迅还是杨绛,他们都选择了坚守本心之路,最终活出了自我。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许多选择,前方并非都是坦途,但只要我们勇敢前行,认准方向,也能走出属于我们的罗马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