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无声告白读后感15篇

时间:2023-03-27 00:06:18 收藏本文
无声告白读后感15篇

无声告白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无声告白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无声告白读后感1

在成都游玩的几天,除了外出看景,剩下的时间都窝在酒店沙发上读这本书,细嚼慢咽,花了将近11个小时。从来没有一本书,让我记住里面所有主人公的名字,久久无法忘怀,这本书实现了。于我而言,5颗当之无愧。

以前看书,养成了一个坏习惯,看了开头几段,都会翻到最后一页去看结尾。因为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结局,这样做往往会一下子失去了对故事的兴趣,没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所以半本书在我的书架里越堆越多。而这本书从最开头,就给了我们故事的结局。莉迪亚死了!主人公死了,然后故事结束吗?并没有,故事反而在结束中正式拉开了帷幕,徐徐道来为什么莉迪亚会死?怎么死的?谁该负责?故事不断的穿插着过去和现在,跳跃的.时间线没有让人觉得眼花缭乱,反而衔接的恰到好处,好像都是为彼此量身定做的一样,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感受到的文学魅力。

对于莉迪亚一家来说,她的死换来了家庭的重生,生活好像开始有了希望,一切好像都开始步入正轨,母亲(玛丽琳)原谅了出轨的父亲(詹姆斯),也开始关注可有可无的小女儿汉娜,而杰克对内斯的感情呼之欲出,只是缺少开口的机会。莉迪亚用生命换来了全家人的自由,她也将永远活在家人心中,时时刻刻被怀念。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无声告白读后感2

孩子,交点朋友吧!

小说讲述一个因为爸爸出轨、因挂科而渐感无法忍受妈妈各种期许、与相依相知的即将离家读大学的哥哥闹矛盾的15岁少女莉迪亚,在因为无法排解多重原因导致的孤寂与痛苦之后,以投湖自杀的方式来向自己的家人进行告白,进而触动家庭成员(爸爸詹姆斯、妈妈玛丽亚、哥哥内斯、妹妹汉娜)各自的自我反思,并最终相互体谅与和解的故事。

小说中的爸爸妈妈对莉迪亚的很多要求,可以说是很多家庭中都会有的。比如爸爸詹姆斯,总是要求莉迪亚与人为善、多交朋友;而妈妈玛丽亚也总是要求莉迪亚能够好好学习,将来可以成为一位医生,实现自己未竟的心愿。

他们不仅仅是口头的期许,甚至送给莉迪亚的`各种礼物呀,也都是或有或无的包含着他们自己的期许。相反,他们很少或者从来没有想着自己的孩子们需要一些什么,喜欢什么之类的。

同时,爸爸的出轨,妈妈在莉迪亚小时候的离家出走,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她的内心的成长。她担心妈妈会再一次的离开,而对妈妈各种要求都只是妥协着应承。而爸爸的出轨,则更是让她觉得很可能再次失去家庭成员。

最终莉迪亚,选择投湖自杀这种方式来向自己的亲人诉说自己内心的苦闷。

是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孩子最终选择以这种方式离开自己的亲人,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如何让孩子健康的成长,是每一个父母都需要考虑的事情了。健康的成长,不仅仅是要保证体格的健康,还要保证心理的健康成长的了。

而且身教大于言传,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不是总是告诉孩子应该怎样怎样的。

“交点朋友吧,孩子!”应比不让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的了!

好了,就到这里!

无声告白读后感3

无声告白,如果有声,或许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好在结局不算太坏。

莉迪亚背负了母亲的梦,父亲的期待,所有的“爱”压的她喘不过气来,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她是个孩子。我很好奇詹姆斯跟玛利亚为什么没有交流,从没有讨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追求,她们两个人的自由恋爱爱的是什么?詹姆斯从小敏感,自卑,种族文化的差异,被当地群众取笑,羞辱,无法融入这个美国圈子。父亲期待拥有蓝眼睛的莉迪亚融入这个圈子,强迫她交朋友,还会监督女儿打电话给同学,每天这样的假装是有多累。

母亲无声的离开,给这个家抹上了一层阴影。莉迪亚把一切怪罪于自己,渴望抓紧母亲,忽略自己的感受,只为不看到父母脸上的那份失落,说到底还是害怕母亲再次无声的`离开。汉娜一直敏感,在这个家就像多余的,没人注意到她,她可是一个孩子啊!内斯心中是有嫉妒莉迪亚的,莉迪亚拥有了父母极度的爱,剩余两个孩子被忽视。一个被压的喘不过气,一个我行我素,一个小心敏感。如果能分摊,多一些交流可能就不会有悲剧了。

永远不要把自己的梦强加给自己的家人,那个梦是自己的,应该自己去实现。家庭成员一定要有沟通互动,能观察家庭人员的习惯,性格,能聆听她们的想法,感受,听取她们的意见,理想。要会表达自己的爱。

我们终其一生,只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无声告白读后感4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本书强烈推介给每位父母看,书里的主人公一家人是我们现在很多家庭的缩影。父母将毕生没有达成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代替完成,打着的.是“为你好”的旗号;孩子为了讨父母欢心,努力做个听话的乖宝宝,从不说不。最后,当孩子认识到自我的迷失,意识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时,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期望可以重新开始。青少年自杀,这个悲剧不停在这个世界上演的剧情,刺痛着每个人的心。

爷爷奶奶那一辈,吃不饱穿不暖;我们这一辈,吃饱穿暖,但也仅限于吃穿不愁的水平,因此,我们常说,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不愁吃穿,生活条件优越。可是,大人们似乎都没有看到,孩子越来越多的作业培训班、越来越少的自由时间以及越来越迷茫的童年。这个社会节奏太快,似乎一停下来就会落后,现在的孩子只知道要奔跑、马不停蹄的奔跑,却忘记了为什么奔跑、奔跑的终点是什么。

更可怕的是父母未竟事业的期许,妈妈说“我就是为了你才放弃了……”爸爸说“我拼命工作就是为了你………”这些付出,似乎缺少了太多的真心,有多少父母能说“我生你养你,是为了完整我自己。

我对你最大的期望,就是你能遵从内心,活的精彩”?有多少家长能做到努力过好自己的人生,并旁观孩子独立地过自己的不一样的人生呢?

无声告白读后感5

这样的家庭组合是个悲剧,一心最求与众不同的母亲,总想着融入人群“与众不同”的亚裔,书的一开篇写到亚裔父亲我就能想到在美国,定会出现种族歧视这一点,什么民主自由接受一切新事物的.“大熔炉”国家,到现在为止种族歧视还不是普遍存在?上街到哪里被人赤裸裸的挑衅做眯眯眼等,这种人有什么可优越的呢?文中的父亲成长时经历的事,太自卑了,太揪心了,也完全理解了他为何总想融入大众。而母亲,之所以要与众不同是因为当时对女性的定位,她母亲对她的期待,嫁个潜力股老公,围着厨房照顾孩子的家庭主妇,她不愿意如此,她不接受这种生活方式,想做个医生。可命运给 ……此处隐藏2905个字……杰克的善良,也知道杰克的无罪。她以局外人的身份洞察着这一切。

我最同情的人也是汉娜。莉迪亚失去了生命,她被玛丽琳逼迫着成为医生,学习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她被詹姆斯逼迫着和其他人一样,要合群。至少,她们是关注着她的.,多少人终其一生得不到他人的爱,多少人终其一生只想得到父母的关注。她爱家里的每一个人,收集他们的东西,虽然最后都被要了回去,她不气馁,那我选择他们不要的东西好了。终于,能和家里人联系在一起了。

她的到来是玛丽琳在离家出走的日子晕倒之后发现的。因为她,玛丽琳被迫放弃梦想,回到家中。于是玛丽琳把自己所有的理想强加到莉迪亚身上。从到来到成长,她都是被忽视的那个聪明的姑凉。

她的睿智来源于她缺失的爱,因为要减少自己的存在,所以她必须变的聪明,只有那样她才能在家里愉快生活。

幸好,内斯,玛丽琳,詹姆斯终于看到了她的存在。幸好,我喜欢的那个姑凉被人发现了她的光芒。

无声告白读后感12

我们真的能摆脱得了吗?期待是一副沉重的枷锁,玛丽琳摆脱了母亲的期待而没有摆脱对自己的期待,一个渴望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想要成为医生但还是结婚生子平凡生活又因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在说去当医生吧实现自己的梦想,才有了后来的离家出走不过因为怀孕所以无果还是回到以前的生活继而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转接到女儿莉迪亚身上。詹姆斯一个棕色眼睛黑发的中国人,他渴望融入这个社会,一生的梦想就是能够合群,因为种族,他没有朋友所以他把梦想交给莉迪亚希望她能善于交际有很多朋友,这是詹姆斯对莉迪亚的期待。可怜的莉迪亚因为害怕妈妈的离去 ,害怕这原本就脆弱不堪的家庭分崩离析,所以她下定决心要实现妈妈的所有愿望,不管妈妈说什么她总是回答是的,一味的.顺从不敢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她学习生物医学,看妈妈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拿电话假装给朋友打电话,和朋友看电影.......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父母开心,在父母强势的关爱下她感觉无比压抑不能呼吸,他们的爱像沉重的锁链把她紧紧锁住,无法逃离。

内斯和汉娜过分的缺乏爱和关注,他们从来没有得到爱,被忽视的内斯,被遗忘的汉娜成功的成为了局外人,她看着这个家发生的一切,内心清楚无比。

就在莉迪亚坐在湖边发现这一切都错了的时候她想明白了,她要告诉妈妈自己不喜欢当医生,跟爸爸坦白自己没有朋友,坐在小船里的她勇敢的迈出了这一步,她走出了小船踏进水里感受水的温度,她要上岸回家告诉父母这一切,不幸的是她不会游泳没有成功上岸就此沉入了湖底,所有想要说出的话在这一刻变成了静寂,无声的告白……

无声告白读后感13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当所有沟通都被强行调成静音以后,无声的悲剧可能也就开始了……

不想平庸、抗拒母亲、太想“不一样”的玛丽琳遇到了期待认可、努力奋进、太想“融入”大家的詹姆斯,詹姆斯是她遇见的不一样,玛丽琳可以让他卸下暂时的伪装。相似而孤独的人总是情不自禁的想要相互依靠,但终究不是想象中的契合……

初读文章,内心很压抑。看似最被疼爱的'莉迪亚其实被拴了厚重的两层枷锁:努力变优秀、被大家所认识……她的离开敲碎了所有平静。她和他都不理解,内心的希望在那瞬间全都幻灭,只是她们还不知,正是他们的“以爱之名”让所有人的心都被禁锢起来,整个家都没有了温暖,有的只是想逃离。

慢慢的,你会不觉审视自己,仿佛书中某个场景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经历,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包容,我们根本没有想象中坚强。人都是自私的,唯有放下心中急切的渴望,才能施予别人真正的爱,也才能获得更多的爱!

我们要理解所有不容易的父母们,也希望我们所要回馈的爱不仅仅是顺从和安排,脆弱的心终究需要真正的港湾。结尾终是平稳的,代价是太过惨重了些,但至少未来生活里他们看见了希望。

感触很深,也是给自己打打气,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容易,所有一切,可能真的都是被安排好的,这可能是认为你磨砺的还不够,也怪最近的自己太过焦虑而把事情变得更糟了!大度一点,刺痛的越深,明白的才透彻。再坚持一下,幸福迟早都会来敲门的!

无声告白读后感14

《无声告白》是华裔作家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横扫欧美所有榜单,获得包括亚马逊网站在内的无数媒体评选出的20xx年度最佳图书。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是《无声告白》的卷首语,也是这本书的主题。母亲玛丽琳为了实现自己成为医生的愿望抛夫弃子离开了九个星期,因为怀了第三个孩子汉娜而彻底放弃自己的梦想回归家庭。可是,在女儿莉迪亚看来,母亲的回归无异于奇迹。年幼敏感的她觉得母亲的离开是因为她和哥哥内斯做错了事,她许了一个愿,只要母亲回来从此母亲说什么,她都照做。她要实现母亲的每一个意愿。读至此处,看到莉迪亚的愿望,只觉得心疼。在孩子尚未独立之前,父母几乎是孩子的整个世界,所有的伤害都必会留下痕迹,越是至亲越是深刻。还有父亲詹姆斯冲儿子内斯扇的一巴掌,文中说“他们之间的`某种纽带已经破裂了。”这对父与子的关系让我想到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他们是一家人,但是并未相互理解。没有理解的爱把这个家庭推向崩溃的边缘。是“乖巧懂事”的莉迪亚联系着这个家庭,也是她的自杀让这个家庭破碎又重生。

小说,可以让你从空中去俯视别人的一生,将是非对错看得通透。《无声告白》中最触动我的不是那句卷首语,而是小说文末那句“詹姆斯和玛丽琳说话时会选择真正能表述自己的意思的措辞,无论是对内斯,对汉娜,还是互相之间,他们需要说的太多太多。”

愿所有的爱都是建立在理解之上!所有的理解都需要良好的沟通,否则只会是沉重的枷锁,以爱之名压抑毁灭所爱之人!

无声告白读后感15

“我们这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做真正的自己,但这永远不妨碍我爱你。”——题记

莉迪亚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美国人。她的母亲希望她完成母亲的梦想——出类拔萃,他的父亲希望她融入大家之中,不再受种族的歧视。莉迪亚就在这么一个观念矛盾的家庭中成长。

在她小小的时候,母亲为了实现自己曾放下的梦想,在没有和家人说告别时就独自离开。最后母亲回来了,为了留住母亲,小小的她,对母亲的所有要求都会答应。第一名,最棒的,最好的她都必须要做到。同时又为了满足父亲的期待,她总会装出了许多好朋友一样,来博她父亲的.一笑。她可以依靠的太少太少,唯有比她大几岁的哥哥,才是她的唯一知音。可惜哥哥要去上大学了,她仿佛失去了唯一的依靠。他不想再过这样的生活,她寻找错误的源头。发现所有的源头终究于她曾经溺水的小湖。她不再犹豫,纵身跳下。

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莉迪亚对家人的爱。因为那爱太过于沉重。她过着自己不喜欢的生活整整十多年。仅仅因为父母的期待,是什么才能让她这样呢?是孝,我更认为是她对家人的爱罢了。

因为爱,所以成全;因为爱,所以去追逐你所爱;因为爱,去默默忍受十几年;因为爱,未曾有过一句怨言。但是莉迪亚到死亡,也未曾对爱的人说出爱,这是悲哀,更是无奈。

所以故曰“无声的告白”。

《无声告白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