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诗经》读后感汇编15篇

时间:2023-03-23 00:05:47 收藏本文
《诗经》读后感汇编15篇

《诗经》读后感汇编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读后感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为《诗》,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它创作于距今约2500年左右的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共305篇,首首是精华,篇篇是瑰宝。《诗经》里,我最喜欢的一首便是十五国风中的《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无衣》以秦国军士的口吻写出了秦军旺盛的士气。描写了秦军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就一呼百应,众将士同仇敌忾、互助友爱、协同作战、共御外敌的尚武精神,读之不禁会为这火一般的强烈激情所感染。

每次读到这首诗,它瞬间就会把我的思绪拉至春秋时期。我仿佛看到了在三秦大地上,在火热的点兵场,秋风习习,战旗烈烈,硝烟漫天,烽火连连,秦军将士个个舞戈挥戟,随时准备共赴战场,英勇杀敌。他们的将军站立在高台之上,正在做着最后的'战前动员。战士们跟随着将军,慷慨激昂、高声吟唱着这首诗。《无衣》就是秦人的强军战歌啊!我可以想象,当军队唱着这首 ……此处隐藏7505个字……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读《诗经》,感受先秦时代人文之美,不亦乐乎?“浮生哪的常无事,愿读人间未读书”。

《诗经》读后感15

这是一首赞美舞师的诗歌。

“简”似乎是模拟鼓声的,类似于现在的“锵”。“锵锵锵锵”,鼓声雷动,舞师们踩着鼓点入场,在中午时分,于公侯的庭院之上开始了“万舞”表演。

这群舞师,身材极其威武高大。他们先表演武舞,手执干戚,动作雄武威猛;然后又表演文舞,手里拿着籥(三孔笛)和翟(野鸡长尾),意气风发。表演完毕后,大贵族下令赐给他们酒,以表酬慰。

最后一段比较有意思了。前面都是在描述舞蹈,最后却用了一个“山有榛,隰有苓”的句式起兴。在《诗》里,这个句式一般是隐喻男女之爱的。谁和谁的男女之爱呢?后文说道,是某人思慕西方美人。结合前文,研究者们基本认定,说的是观看了舞蹈的女子。

万舞,是周代的公侯贵族们祭祀之时表演的舞蹈,大概脱胎于氏族部落时期的祭祀舞。它是礼乐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万舞的表演分武舞和文舞两部分,大概武舞是很能彰显男子气概的,文舞又能演绎出上流社会的风华雅致,因此大概观看舞蹈的`女性会情不自禁引发情思。

我觉得最后这一段,大概是想通过对观看的女子们心动的描写,侧面进一步衬托出舞蹈本身的魅力。前三段从舞蹈开始到结束,虽然有很精彩的形容,但最终如果收尾于“公言锡爵”,似乎意犹未尽,有点虎头蛇尾,气氛好不容易烘上去了就戛然而止了。那么既然气氛烘到位了,怎么结尾才能把这种舞蹈带给观赏者的心灵震撼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呢?用女子对舞者的倾慕吧!就像现在观看了爱豆演唱会的女粉丝疯狂地呐喊“我要给你生猴子”是一个性质的……

《《诗经》读后感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