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荐】

时间:2023-03-22 00:06:44 收藏本文
瓦尔登湖读后感【荐】

瓦尔登湖读后感【荐】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瓦尔登湖读后感1

当我读完《瓦尔登湖》这篇文章时,我的心犹如大海般不能平静。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者,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途。而在这个被称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他静静地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只有些许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去拜读这本心灵的教科书吧!它会让你不虚此行。

瓦尔登湖读后感2

《瓦尔登湖》不太好读的原因,我觉得李继宏在翻译这本书时,写的序中的解释很好。首先是梭罗大量的引用古代希腊,罗马。印度和中国的典籍,缺少足够的古典学知识的读者很难领略,其次是书中出现了许多植物和动物,如果没有一定的博物学基础,那么联想出的画面绝对是不够完整的。最后就是作者很多的假设和推断都是建立在超验主义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读过其他相关作品,读这个就很难从超验主义的层面上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图。

另外我觉得读这个之前也应该对于当时美国的文化,个人主义,还有梭罗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我相信只要我们能用我们最集中的精力,平复心情直至内心坦坦荡荡,以一种心无杂念,心如止水的沉静去阅读去思考,也能感受到作者质朴的语言,美丽的自然美景,以及融在文字之中的人生哲学。

梭罗的这种生活似乎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有几分相似。但梭罗和陶渊明是完全不同的“梭罗到瓦尔登湖去,并非想去做永久‘返归自然’的隐士,而仅是他崇尚‘人的完整性’的表现之一”。

当代散文家赵丰在《想象梭罗》中精彩的道出了二人的区别,他这样的写道:“他真的想做隐士吗?为何不到人烟罕至的更遥远的森林去?我的答案是梭罗是一个思想家,而非陶渊明般的隐士。陶渊明构建了桃花源,是想自得其乐,而梭罗呢?他却是通过独居来解析人类的心灵。他的清静和陶渊明的清静有着本质的区别。”是的,这两份悠然或恬静是不一样的'。而梭罗更叫我着迷。回归自然,回到自然中去,做一个自然中的人,一个自然的人,去感悟自然的妙处,领略自然的真谛,这是他一生的追求。他窥到了自然的堂奥,好像在笑,笑我们芸芸众生。

梭罗致力于把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变成艺术性的,一种审美的生活,它依靠的是自己:自己耕作,自己收获,感受四季的变化,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欣,他倾听,他真正体验着自己,把美学贯彻到他的生活,他的写作中,他说:“片刻的美好经验比一座月亮一般高的纪念碑还要值得记忆”。他是从审美体验中获得真理和伦理。

瓦尔登湖读后感3

瓦尔登湖,梭罗的湖。——题记

《瓦尔登湖》写于美国的十九世纪。那时美国继政治独立之后,精神、文化从欧洲大陆的母体脱离而真正实现独立,可那也是个光怪陆离的时代。

大部分人过着沉默绝望的生活——所谓听天由命即是根深蒂固的绝望。但其他清醒的人都懂得——没有什么能阻止太阳升起。与此同时,瓦尔登湖也迎来了一位急流勇退的朋友,他就是——梭罗。

他纯粹而自由。两年又两月的独处生活,难道不会感到寂寞吗?梭罗不会,因为他早已和自己成了挚友。用文字描绘自然美的趣味,用心热爱自然,他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卸载城市的喧嚣,安装原始的快乐——天作棋盘星为子,地作琵琶路为弦。独处使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来修炼自己,以真正的精神读生活的智慧。

“我仿佛有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以及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

他勇敢而豪迈。当人们竭力铸造着自己金钱的桎梏时,梭罗却在竭力丢弃物质。他反叛大胆地提出,一个人能够放下的东西越多,他就越是富有。这不是要让我们粗茶淡饭、缩衣节食,而是试图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告诫我们——简化物质的欲望,重视精神的空乏,减少对同类温暖的追求,腾出时间和精神来深入生命。

这是他别具一格的“节俭”之道,“我宁可总是保持清醒,而沉醉的方式是无穷的。”

这些如水晶一般通透的思想,梭罗还记录了许多。终点即起点,四季轮回正是生命的苏醒沉睡......

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浮躁不安的时代。物质高速发展,欲望空前繁杂。多少人成了生活的奴隶,一生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城墙。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无价值的浮躁,还灵魂一份澄澈。尽管无法像梭罗一般选择隐居,也给自己更多时间回归自然吧,它是令人宁静、安心的。

我不得不将梭罗比作一棵树,我们可以从树的全部意义上来理解这句话——它不断迸发的枝条,它的蓬勃向上,它努力扎进土壤深处的根须和承受阳光雨露的绿叶,尤其是它的独立性。他可以仿若一棵树般独立自由,生长壮大,最终枝繁叶茂,纯粹强大。一心一意去做一件事吧,我们应该成为我们自己,成为自己的梭罗。

合上封面,夜已深沉。我仿佛自那遥远的湖中引来了一泓清泉,它悄然汇入我的胸膛,我的心中也有了一个小小的“神赐之滴”,它时刻让我的心灵得到淘涤,让心灵单纯。

……此处隐藏7554个字……瓦尔登湖读后感13

下午,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用心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联,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坚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因此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能够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嚣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这天的现状。他关怀着人类,又蔑视着人类。他担心一切完美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

以前,我一向以为我能够如梭罗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尝试着那样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个说不上繁华却也绝非寂寞的小城。我无法弄到一块属于我的地,当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楼的阳台安置满各种绿色植物。尽管我生活素淡,在简单中体味着生命的纯粹,但尘世中凡俗事物依然能够令我焦头烂额;我喜爱山野,却不必须能够真正归隐身田园。

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正因爱之深切,因此不容许破坏;而生活在礼貌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因此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有多久没有仰望湛蓝的天空?有多久没有轻嗅花朵的芬芳?有多久没有享受午后温暖的阳光?读完《瓦尔登湖》后,我陷入了深思。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急促,往日那种浪漫和悠闲的氛围,在我们急促的步伐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人们看上去都很忙,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工作,学不完的知识。因为忙,与家人的沟通只能用短信替代。往日里,与家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似乎也成了件奢侈的事。因为忙,约上三五好友去野外踏青也显得那么遥不可及。人人都像一根拉开的弹簧,时刻保持聚满势能的状态,无法松弛下来。

于是,渐渐地,人们在整日的繁忙中感到了一些空洞与疲倦。优越的物质享受再也无法抚平现代人那颗疲惫的心灵。

对此,我从《瓦尔登湖》中寻找到了答案。唯有让心灵回归自然才能治愈现代人那颗疲惫的心灵。也许当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我们那浮躁的心才能真正安静下来,享受这最单纯的幸福。

白居易曾说过:“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能心虚即我师。”这恰似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就是在这里进行了两年有两个月的独居生活。他记录了从春到冬的这一轮的风景,他的超验主义实践建立了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方式,还原生活的原始状态。他将自己放在一个方圆两公里内都没有住房的地方,住在一个简朴的小木屋里,小木屋中只有些简单的陈设,他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凭借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写出了《瓦尔登湖》。每每读起这本书,都仿佛让我闻到了那片森林的青涩气,那片湖水波光粼粼,潮湿的新鲜水汽,透过他的文字,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可以清凉烦躁的心灵。

大自然是睿智的,生活在他的怀抱中,才能呈现出世间最真实的'情感,才能体会生活中最本质的内涵。把自然收藏于心间,足以让我们从容恬淡。在自然中生活,汲取她无拘无束的精华,呼吸她清新质朴的空气,享受她平平淡淡的生活,为疲惫的心灵找到一个修养的港湾。

不论我们的生活节奏有多快,请找个空闲时间,抛开手边繁忙的工作,不去想那些复杂的事。带着如儿时兴奋快乐的心情,与家人朋友一起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我们在自然中让心情放松,在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中,让我们回归最自然的样子,这也是心灵回归自然的真谛,然后,带着轻松的心情拥抱全新的生活。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美国文学的骄傲,一百多年前,这个哈佛大学的毕业生远离尘嚣,来到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畔自力更生,在那里自己动手盖房子,自己动手种粮食和菜,寂寞地生活与思考,然后写下这部伟大的作品。

1845年,梭罗扛着斧头走进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砍下高耸入云的白松,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又在附近挖了一个地窖,他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打造了这间湖畔小屋。梭罗以这样的方式暂别文明世界,在瓦尔登湖畔体验了两年零两个月的隐士生活。

“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宏伟。”

无论四时晨昏,春夏秋冬,瓦尔登湖都是如此美好。“湖上明净的空气自然很稀薄,而且给乌云映的很黯淡了,湖水却充满了光明和倒影,成为一个下界的天空,更加值得珍视。”

隐居在瓦尔登湖畔的梭罗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山水间凝神默思。“我喝溪水,喝水时我看到,它那沙底是多么浅啊。它的汩汩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了下来。我愿饮得更深,在天空打鱼,天空的底层有着石子似的星星。”这些充满哲学气息的句子隽永清新。

他来到瓦尔登湖畔,聚精会神地种豆,有时候在小木屋前发呆,在湖畔静坐,在森林里慢慢行走,或者与林中偶尔遇见的樵夫聊聊天。

湖畔的植物异常茂盛地生长,当他坐在窗前时,看到鹰在林中空地盘旋,野鸽子在疾飞。一只鱼鹰在水面上捉出一个酒窝,便叼走了一尾鱼。

秋季,他到河岸草地采摘葡萄,满载而归,慢慢地,北风开始把湖水吹凉,冬天来到,月色之下可以听到狐狸爬过积雪,野兔子经常跑来跑去。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要有多么安详,才会将一棵棵杂草顽强地生长写的出神入化,将深雪中的松鼠拖玉米的过程观察的如此细致生动。大概没有谁,比他更能领会大自然给予人的精神方面的馈赠了。

在第三年的九月,梭罗离开了瓦尔登湖。季节并没有因他的来到与离开而有片刻停留,而群峰间的皓月依然照临澄净的湖面。

大自然的沉默胜于一切语言,梭罗用两年多的瓦尔登湖畔隐居生活,只为证明一个真理——只有简单而安宁的生活才可以为人们带来生命内在的觉醒。要珍爱这世间的一切,要尊重任何的生命,当然也包括我们身边的一片树叶或是一棵草。

读罢,现实世界的焦虑不安在慢慢消融,平静的内心泛起微微欣喜的涟漪,对于生活的希望、热爱与满足如同平静的湖面泛起的波纹,荡漾开去......

《瓦尔登湖读后感【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