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弟子规》读后感(通用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弟子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弟子规》读后感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常常听到别人这样念,平常没有什么感觉;今天班会课老师给我们解释了《弟子规》中一些句子的意思,让我很受启发。
以前,我们都不懂得尊敬长辈,而现在却懂了。
那次妈妈叫我去吃饭,可我当时正在看我最喜欢的电视剧,我心里百般的不愿意,我说,等会儿就来,可妈妈还是继续地喊,我便说了句“我不想吃啦!”妈妈这才停下来,开始说的那句声音很小,可后来那句话声音大得出奇,边耳朵都快震聋了,我当时也不觉得怎么样,但事后我很后悔,为什么要对妈妈大喊大叫呢?这也许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生的事情吧。
学习《弟子规》后,我为我以前的行为感到很惭愧。我相信,以后的相处一定会是这样的:
有一天,我在看着相同的电视剧,妈妈同样地喊“吃饭啦!”而我的回答会是:“好的,马上就来。”不仅会这样,我还会为妈妈夹菜,让她感受到女儿的体贴。
对于朋友,同学也应当这样。
朋友问我借东西,我马上借给他。经常看到童话里的主人公,帮助别人后,当她遇到困难时,那些曾经被她帮助过的人纷纷来帮助她。所以你帮助他人后,你问他人借东西也就容易多了,对于那种不喜欢帮助他人的`人,自然也得不到别人的帮助,这是事实。《弟子规》这样告诉我的“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弟子规》给我带来很多启发,带来更多的欢乐,数不尽的欢歌笑语在耳边洋溢起来,那是父母、朋友、同学的笑声。让我珍惜这欢乐吧!
《弟子规》读后感2《弟子规》主要是讲述一些儿童应知应尽的生活礼仪与道德规范。我背了《弟子规》里面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有所感。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家中,父母呼叫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能拖拖拉拉。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在教导我们时,我们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虚心接受,并且承担过失,不可顶撞父母,让他们伤心。
在生活中,爸爸叫我起床,像蜜蜂一样“翁嗡嗡”地叫,烦死人了;有时候妈妈叫我干一件很重要的事,我就拖拖拉拉的,我心里暗暗地想:凭什么让我干,干这事多累啊;有一道数学题很难,我都会了,可爸爸还在那讲,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的,太罗嗦了;有一次,我犯了一个特大的错误,我整个上午都没有学习,在家里为所欲为,爸爸妈妈就严厉地把我训斥了一顿,当时,我心里恨死他们了。可是我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做得太过分了,我就向爸爸妈妈承认了错误。我决定改正平时的一些坏毛病,今后要孝顺父母,要关心父母,听从父母的话,这才是好孩子。
父母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父亲如阳光,给予我刚强和热情,让我的意志获得了磨炼;母爱如月亮,给予我温情与诗意,让我的.灵魂得到洗礼。父母对我们的爱是多么伟大呀!我们要好好爱自己的父母!
《弟子规》读后感3寒假里,我一直在阅读《弟子规》,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学会了宽容,让我学会了感恩,还让我学会了反思。
《弟子规》里写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敬承。”我觉得自己在孝顺父母方面做的不够好,对父母没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依百顺,照顾得无微不至,我想得到的东西,父母都想方设法地满足我。我觉得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我,罗嗦了几句,我反而非常生气。现在想想多不应该啊!我要认真学习弟子规,好好孝顺父母。因为父母是世界上最爱我的两个人,也是世界上我最爱的两个人。《弟子规》中也有不适合现在生活当中的`地方,如:“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如果长辈离我们约百步后才能走的话,这时绿灯已变成红灯了,这样交通会越来越拥堵的。现代社会节奏快,时间非常宝贵。我觉得应该让老人先行,然后我们紧随其后。
《弟子规》里还教我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些都等着我们学习、理解和体会。
《弟子规》读后感4《弟子规》“入则孝”就是说要孝顺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道出了在家怎样善事父母。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懂得很少,学《弟子规》之前我并不怎么懂得善事父母。
善事父母是做人的根本。以前父母叫我的时候一遍两遍,我毫无反应。父母命令我做事时,我总会偷懒或者投机取巧。父母教我道理时,我也从不好好听。父母责怪我时,我常常会隐瞒事实,心里很不服气。
以前的我总是顽皮,任性,把父母的话根本不当一回事。如今我学习了《弟子规》,懂得了父母的苦衷。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我大都时间一人在家,很少和父母交流。父母一下班不是休息、娱乐而是忙着做这做那,一刻也没得清闲。而我却可以随心所欲地娱乐。学完《弟子规》之后,想了一想,自己闲着,父母那么忙,觉得自己真不应该。别说父母叫我不听,父母没叫我做事的时候,我都应该主动前去帮父母分担点家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父母在给我讲道理的时候,我应该安静地聆听,而不能反驳。在我犯错误的时候,父母再怎么责备我,我都不应该顶嘴,而应该老老实实地听取,并记心上加以改正。自己的事情自己独立完成,少让父母操心。
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我发现自己的不少缺点和不足之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我一定要发杨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按《弟子规》的要求做人,做事,努力学习,争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弟子规》读后感5今天,阳光明媚。我到一楼下玩耍,妈妈见了我高兴地问道:“作业做完了吗?”我自信满满地答道:“早就做完了。”妈妈高兴地上楼去了。
中午,我回到家。不小心把一个花瓶打碎了,我慌慌张张地拿来了扫把和垃圾桶把垃圾扫得干干净净。可是,我心想:要怎么跟妈妈老老实实地交待呢?我想了又想,还是不要告诉妈妈了,妈妈看到我问:“孩子你怎么了?”我傻呆呆地站在那里,吞吞吐吐地说:“没……怎……怎么……”妈妈说:“有事情快说,别不说。”我的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当时我的眼圈已经红了,眼睛也湿润了,泪珠像黄豆大小似地流了下来。妈妈问:“你到底怎么了?”我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妈妈安慰我说:“没事的.,花瓶打碎了不要紧,就是不能撒谎呀!知道吗?”我点了点头。
我想起了《弟子规》里面有一篇也讲到,为人不能撒谎,要讲诚信。我明白撒谎是不对的,我要谢谢《弟子规》,是它带给我很多启示,让我改掉以前的小毛病,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我的生活不能没有《弟子规》。
《 ……此处隐藏1477个字……这个小故事,我想赞扬一下孙叔敖:孙叔敖,你真是一个善良,为他人着想的好孩子呀!我要向你学习。
《弟子规》读后感10《弟子规》为清代康熙是山西绛州人李敏秀所作。我早对这本书有所耳闻,当时,,我只知道“弟子规,圣人训”这六个大字,直至今日,我才得知我所知的那六个大字,仅仅是《弟子规》中的'一些皮毛而已。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诵读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程的。此书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弟子规》第一章:总叙讲的就是作为学生,就要有学生的言行规范。今天,我主要读了《入则孝,出则悌》这一张让我深有感触
本章主要讲孝,古代圣贤的教导,首先就是要做到孝敬父母,尊重兄长。本章让我明白父母生我养我谈何容易,就是这些,也够让我们感激涕零。我们那还能不孝顺他们呢?从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在,不学习为大。我们就算是不为自己,也为他们的养育之恩,就这些,我们难道不该报答他们吗?
《弟子规》读后感11马伟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中的.第二部分入则孝就说了要孝顺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就道出了怎样孝顺父母。但是,在看<>之前,我却不懂得孝顺父母。 有一次,妈妈上了一天班,非常疲惫。刚回到家中,就睡在了床上。然后让我给她倒一杯水。而我却看书入了迷,嘴上敷衍着,可却没什么行动。直到妈妈愤怒地叫了一声:“你到底倒不倒?!”我才不情愿地去倒了一杯水,嘴里还嘟囔着:“倒就倒吗。”事后,爸爸和妈妈批评了我,我忽然间感到很惭愧,感到无地自容。父母为我们可以倾其所有,可我却连一杯水也不肯为他们倒,这件事令我羞愧难当,惭愧至今。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句话很好理解,自己身体受伤,亲友们就会为自己担忧,就可以算是不孝了。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就是这个意思。而道德如果受损的话,人们不但会取笑自己,还会笑自己的父母教子无方,父母脸上也无光,从而又是不孝了。
《弟子规》读后感12一年级上学期,赵老师教我们背诵了《弟子规》。老师边教我们认读、背诵《弟子规》,边给我们讲解其中的意思与道理,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这一段告诉我父母叫我的时候,要立刻回答,不能迟缓; 父母亲让我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时间偷懒。父母辛苦的养大孩子,做为孩子也要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有温暖的.床铺休息,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请安问早,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侍候父母安睡。
我一生下来是一个只会哭的孩子,喝奶和大小便都得爸爸妈妈来照料,一天一天的把我养大,教育我、培养我,使我幸福,使我快乐。现在,爸爸妈妈接送我上学。他们上班很累了,还要给我做我最喜欢的饭菜,给我洗衣服,检查作业。
这一切都是爸爸妈妈给我的,我要孝敬爸爸妈妈,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尊敬老师,做一个懂得感恩、知道回报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13“弟子规、圣人教诲、第一次孝道、第二次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阅读了朗朗上口的《弟子规》,一次又一次地聆听了《弟子规》对我的深刻教育,给了我很多收获和启示。
弟子们的规则中的每一句话都像是智者的仁慈教导。让我来谈谈最深刻的一个,“父母打电话,不要慢下来,父母命令,不要偷懒,父母教书,你必须恭敬地倾听,父母责任,你必须接受”的意思是:当父母教你时,你应该及时回答。当父母要求你做某事时,你不能耽误父母。当你教育你时,你应该静静地听,即使你父母错了,你不能责怪他们。但与我的`行为相比,情况往往恰恰相反:晚上,我在看电视,妈妈请我吃饭。直到我母亲过来我才回答,我不耐烦地同意了。然而,自从我学习了弟子规之后,我就没有这样过,因为弟子规让我明白了尊重老师和父母的道理。
是的!弟子桂就像一位沉默的老师,总是影响我们,教育我们,默默地启发我们,使我们健康成长。读了《弟子守则》,我找到了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指引了我们的人生道路,丰富了我的知识,丰富了我的生活,让自己沉浸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除此之外,门徒规则中的许多地方也值得学习、理解和体验。只要学生认真体验,他们就必须了解许多“知识”;珍宝!
《弟子规》读后感14上学期刚开学,学校就发了本《弟子规》,还要全文背诵。刚开始,我只是应付着读读。后来,读着读着,我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入则孝》后,让我感到十分惭愧。我原以为为父母做几件家务事就是“孝”了,现在才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而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入微,我想要的东西他们会想方设法地满足我,那时的我还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是理所当然,有时候甚至会烦他们对我的担心。想起这些,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想起:当我蹒跚学步时,是他们用温暖的大手紧握我的.小手;当我生病时,是他们将我拥入温暖的怀抱;当我学习遇到困难时,是他们为我耐心地讲解……
于是,每天清晨我会给他们一个最美最甜的微笑,每晚入睡前我会向他们轻轻地道一声“晚安”,每当他们劳累时我会为他们揉揉酸痛的肩膀,递上一杯清茶,每当有空我会主动与家务“亲密接触”……我发现,爸爸妈妈脸上的笑容多了,而我好像“忙碌”了好多却快乐了好多。
我在《弟子规》的教导下,一点点地改变着,一步步地成长着,一次次地感受着。爱,原来可以这么简单!
《弟子规》读后感15我读了《弟子规》(节选)这本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这段的意思是用人家的物品,需要跟那个人说清,如果不问的话,就算是偷他的东西了。借人家的东西,要及时归还,这样的话,以后要借就不难了。
读完这一段,我不禁想起了听过的一个小故事。明朝有个叫宋濂的人,很爱看书,可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有一次,他到一家富户借书,他们讲明十天之内一定要还。到了第十天,外面下着大雪,可他还是去还书了。主人很感动,告诉他,以后可以随时来看书,也不限定归还时间了。我也有这样的经历呢!有一次,我的橡皮不知掉到哪儿去了,就问王启周借了一块。可刚借来不久,我又把我的橡皮找到了。看到我找到的.人应该都在想:吴凯熠到底是把橡皮还给王启周呢还是继续用他的橡皮?谁知他们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已经毫不犹豫地把橡皮还给王启周了。打这以后,看见这场景的人都很放心地借给我东西了。
读了这段话,我觉得交朋友也要相互帮助,这样就会越来越好。比如我和同桌邵宇澄常常相互帮助,所以就越来越好,现在我们连旅游也经常一起去了。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这里面还有不少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