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时间简史》读后感集合15篇

时间:2023-03-18 00:05:47 收藏本文
《时间简史》读后感集合15篇

《时间简史》读后感集合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时间简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时间简史》读后感1

拿到这本书已经两个月了,说实话,我不太愿意翻开它,虽说是普及版,但过于深奥的内容,作为一位科学专职的我来说,实在有点惭愧。

本书的作者是史蒂芬·霍金,我们知道霍金他一生的经历和他的科学贡献同样是一个奇迹,他20岁时即被诊断出患有渐冻症,医生甚至预言他当时还只有两年的寿命,然而他却创造了奇迹。(据了解“渐冻症”是一组运动神经元疾病(简称M。N。D。)的俗称,主要类型是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简称A。L。S。),因为特征性表现是肌肉逐渐萎缩和无力,身体如同被逐渐冻住一样,故俗称“渐冻症”。由于目前没有特效药,而与癌症、艾滋病等疾病并列为世界五大顽症。)

正如霍金所说,这是一本不仅让青少年,而且让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书。他删去了《时间简史》中过于高深的部分,重写了相对论和弯曲空间这两章(它们分别讨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但是由于自己认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还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本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科学著作,看了这本书后,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正确的看待这个世界和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情。我们可以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邪说。我们要把霍金的这种精神用到自己工作学习上,作为一名不到三年的新教师,更加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在平时的教书工作中,我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方法,因为一个周全的严密的学习计划对于工作时间的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谚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好的学习方法,将有助你的听课、自学,以及上课。更重要的是,如果我能养成这样一种好的习惯,对于我将来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霍金,这样一位终年坐在轮椅上的人,依靠一个电脑发声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与人“交谈”,但他却同其他科学家一样,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人:执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动力。在我心中,除了这本著作所带来的洗涤与震撼外,剩下的只是对这颗伟大心灵的崇拜与敬仰!

《时间简史》读后感2

在继续阅读《时间简史》时发现,远没有想象的轻松。为了回归编程学习,我决定放弃认真读完《时间简史》的承诺。于是,只草草读过,留下好多不解。

总体上没有改变我读完前两章得出的结论。宇宙学是荒唐的。大爆炸理论,黑洞假说,可能是无稽之谈。探求宇宙的开端和终结是荒谬的。

连霍金自己也改变了想法,认为宇宙的开端没有奇点。霍金也说过,所谓黑洞并不存在。

我认为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还是有必要存在。抛弃绝对时间是一种度量上的无奈。把时间与空间相绑,是一种量度上的需要。时间无始点无终点,空间无小限无大限,不容怀疑。

人类受可见光可感波的局限,只能在一定范围了解宇宙。借助科技手段可以有所突破,但也不是无限度的。地球外宇宙间的生命现象,有可能存在。同时因为空间无小限,所以甚至地球上微观领域也可能存在我们看不见的生命。微观世界也许有类似星系一样的结构。微观领域有智慧生命都是有可能的。无非是可见光可感波不是一个量级而已。我们看不见他们,他们也看不见我们。

物理学是近似的理论,超越界限就是谬误。构建所谓统一的理论也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试图探求宇宙起源和更深层次的微观世界,只能是狭隘视角的胡乱推断。认为宇宙有始终,时间也有始终,微观世界有基本粒子,更是人类看不到永恒和无限的偏见。

相对论关于光速不变的假定,宇宙学中有关星系距离和速度的测量,我认为有不可靠的成分。太阳光8分钟到地球也许可信,N多光年的说法则可能是谬以千里的.。这里的谬以千里是比喻荒唐的说法,真能误差千里可能是相当精确了。我甚至怀疑,所谓椭圆轨道的说法,都是测量误读的产物。实际时间和空间的测量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也正是相对论生存的土壤。

人类不能奢望探知借助一定手段可见可感外的宇宙及微观世界。否则就是迷信。需要和可能就是我们有作为的范围。可知论应该在这个范围内成立。这个范围会不断扩大,但一定会有不可知的范围。可知论与不可知论需要在人类需要和可能的范围内统一起来。人类需要警惕的是,在不可知范围迷信和欺骗泛滥,或做无味努力和浪费。

有时间我会进一步看《时间简史》。但我必须先告一段落回归正事了。

《时间简史》读后感3

今天,我看了《时间简史》这本书。《时间简史》这本书,激起了我研究宇宙学的兴趣,因为我小时候以为宇宙只有太阳系,可《时间简史》这本书却告诉我,宇宙不是只有太阳系,而是很大很大的。

《时间简史》这本书主要内容是:从古代的天文学说到了现代的天文学,也是从宇宙大爆炸说到宇宙为什么会形成黑洞。

在这部书中,霍金带领读者遨游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深入浅出地介绍,并对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做了叙述,使读者初步了解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的奥妙,令读者回味无穷。

《时间简史》自1988年首版以来,已成为全球科学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译成40种文字,销售了近1000万册,成为国际出版史上的奇观。虽然该书内容是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但是从那以后无论在微观还是宏观宇宙世界的观测技术方面都有了非凡的.进展。

本书的作者霍金,是一个坚强不屈的人,21岁时不幸患上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震。不久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又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功能。尽管霍金的身体瘫痪了,但他的意志却没有磨灭,他的思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黑洞。他努力写作,完成了这本震惊世界的辉煌巨著——《时间简史》。他被疾病折磨的无法让人想象,不能说话,不能行走,成天被禁锢在轮椅上,但他没有放弃,他认为这一切都只是自己人生当中的种种小考验,他勇敢面对这一切,与病魔顽强抗争,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种精神是我们人人都应该学习的。

霍金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我在想,这个世界上有多少身体残疾的人,他们的心态是怎样的,霍金的心态而又是怎样的呢?《时间简史》这本书虽然记叙的是关于宇宙的奥秘,但是我更多体会到的是霍金对生活的热爱和无限的向往,以及他对科学的热爱。

《时间简史》读后感4

一本好书不仅能教给别人知识,更主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感,斯蒂芬·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书。读完之后掩卷长思,细细的领略其中的哲理,让人耳目一新 ……此处隐藏6095个字……秘在这本书中有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读完后,我对神秘的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甚至让我对世俗改变了看法。

一开始,我对科学不感兴趣,对于我来说,地球、宇宙实在太遥远了。可是看完这本书,我对千里之外的宇宙充满了兴趣,神秘莫测的黑洞,宇宙大爆炸,一个个字眼在我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象。这本影响这世界的伟大著作教会了我们如何用正确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身边许多神奇的事物。在21世纪,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衡量身边的事物是很重要的,不相信歪理邪说,不迷信。所谓的天经地义,只是人们的盲目服从,并不成定果;所谓的天方夜谭,如今已成了事实,并不再是科幻。

我懂得了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创新是时代发展潮流,只有不断创新,我们的`社会才会进步,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成为东方不败。21世纪的青少年,要勇于创新,积极汲取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开拓自己的眼界,不能只钻在书本中一味的学书本上的知识,多动手,多观察,多实践,是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创新。长大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人才,为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做贡献。

鲁巴金曾说过: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在别人的思想上建立自己的思想,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余秋雨也说过: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不被已有的思想而束缚,坚持创新,让创新在浩瀚的太空中任意翱翔吧。多读书来充实自己吧,拥有一本好书就是拥有了全部。

《时间简史》读后感13

如果有一部理论物理的科普著作能够激发起读者不竭的求知欲和深入探索的激情,《时间简史》就是这样的经典和范本,《时间简史》是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创作的一本畅销全世界的科学著作。

理论物理诉诸直观,想象和逻辑,理论物理以实验和理论的交相辉映极大地加深和拓宽了我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正、反物质的存在和湮灭,能量守恒,有序和无序的相生相倚……相对论告诉我们,受观测者所持的时钟走的快慢是由受观测者的位置和运动速度决定的,时空是可变的。坚信自然界的内在和谐和统一,诚挚地探索并力图理解自然,这构成了自然科学研究和创造的基础,牢固信念和强大动力。

《时间简史》里试图把宇宙描写成为一个有限但无边界的空间,它是完全自足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它就是存在。“我们之所以看到宇宙是这个样子,只是因为他如果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就不会在这里去观察他。”庄子说过:“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伟大的思想原来都是相通的。科学摘掉了我们世俗的眼镜,露出生命本身的眼光,举目天地,人生的那些小事又何足让你拨弄精魂,何不到大自然和幻想的.哺育中重振一番。

霍金虽病魔缠身,但意志刚毅,才思迅捷,笔力雄伟,《时间简史》以简洁明朗的语言把读者引向宇宙的起点和万物的本源,从而引发我们对世界的思考进而使我们在自身寻找本质,当你被横逆困穷所束缚,你需要做的不是逃离,而是在一个新的高度去探索,去感悟。思维的广度决定了生活的高度,接受一个世界意味着接受他的全部鲜活的真实的存在:我能理解的和我还没有能力理解的。人类的历史相对于宇宙的历史是如此的年轻,人最需要做的就是以开放的,向上的,敬畏的态度面对自身,面对一切。科学是人类的解放者,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科学要求我们投入全部的精力和热情,科学要求我们一如既往地彻底和坚定。

“人如果没有梦想,无异于死掉。”霍金先生的这句名言,我会永远铭刻在心。

《时间简史》读后感14

作为一个科幻爱好者,觉得把一些关于宇宙的知识搞清楚一点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我找到了这本书。之前问我这朋友,这本书怎么样,以我的智商能够看懂吗?那老兄把眼镜一推,对我微微一笑,说:“放心,浅显易懂。”于是,我竟然真的信了,就开始读这本书,然后我就呵呵了……

坦白说,作为一个经常逃课的文科生,我只把这本书搞懂了个大概,了解了些基本的常识概念,比如说什么是黑洞、白洞、虫洞,蓝移,红移是什么原理,大爆炸的形成,坍缩、膨胀带来的不同影响,宇宙基点的状态,多重维度下的场景与弦理论等等,至于更多的,理论性的东西,确实还是有待继续钻研的。

不过我觉得,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倒也没必要研究得非常透彻,也不可能研究透彻,毕竟天文学与其他物理分支学科相比差别很大,天文学主要建立在有限的观测数据并加以假设的基础上,以目前的科学水平,很多现象很难通过实验去进行验证,所以难以证实,也难以证伪。我们把它当作础知识储备,了解个大概也就够了,毕竟那些奇妙的东西我们也看不见,与其抽丝拨茧搞的自已头晕目眩还不知所以,不如把它们当作梦幻的`风景,在心中描绘出一幅幅炫丽的画面,感受宇宙那壮观的美,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不过,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基本是公平的,(为什么说是基本呢?因为如果你身边恰巧竟然遇见“双生子佯谬”这种情况那就另当别论了,做学问要严谨。)那么每个人如何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就是格外重要的事情,就像罗胖说的,我们最消费不起的就是自己时间,这一生过的好不好,满意不满意,就看你如何把握和消费自己的时间了。

这本书作为基础常识类书籍,非常推荐,但读完之后能够把时间重视起来,更合理的运用起来,那就是大的的收获了。

《时间简史》读后感15

逆时,顾名思义就是时间倒流。

超时,顾名思义就是时间跳跃。

逆时和超时,在大家看来,无非是两个新名词,不用提去实现了。但是,假设在宇宙中有虫洞存在,两者就可能实现。

超时空旅行,也就是从A时点瞬间跳跃至B时点,不用再经过A、B之间的时段。看过《哆啦A梦》的朋友可能会联想起哆啦A梦的航时机,乘坐航时机可以到达未来或从前的世界。那么,如何进行超时空旅行呢?

超时空旅行有个前提条件:假设100是光速,就是要把宇宙飞船加速度达到99.99,还差0.01就到100。当近光速行驶一段时间后,就会到达将来的一个时段。譬如,小明从8点钟开始进行超时空旅行,会在9点钟到达。小军从9点钟开始进行超时空旅行,会在10点钟到达。当然,你不只有一个小时可以越过,有二、三、四、五、六个小时,甚至一年也可以越过。而且,在未来的世界里,你可以见到另一个你,另一个你的妈妈、爸爸呢!

逆时空旅行,是从B时点瞬间返回到A时点。它的'前提条件是要超越光速。这似乎无法达到。现在,有家公司制造的火箭能加速到99.99,但仍未达到位居第一的光速。唯一的办法,就是寻找宇宙中具备弯曲空间条件的虫洞。何谓弯曲空间呢?就是能将时空弯曲的物质,缩短了A、B之间的距离为弯曲空间。假设地球与比邻星之间的距离是200光年,那么如果虫洞存在的话,它可以为地球与比邻星之间提供已经缩短了的捷径:可能是150、100光年,甚至更近的距离。当飞船通过虫洞飞速行驶时,它一定能打破光速堡垒,回到从前。而且同超时空旅行一样,能看见当时你的家人和当时的你。遗憾的是,至今科学家没有在宇宙中找到半个虫洞。

我相信,在未来,一定有更多惊人的发现和发明,一定有更多的机器会超过《哆啦A梦》中所描述的!

《《时间简史》读后感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