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合集15篇

时间:2023-03-03 00:05:04 收藏本文
瓦尔登湖读后感合集1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合集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瓦尔登湖读后感1

随感其一今日初次拜读梭罗的著作《瓦尔登湖》,时间所限只阅读了经济篇的前一部分,作了一些摘录。读来对于梭罗的初步印象是:一个超然物外,对于物质生活无所贪念,有点类似于陶渊明和阮籍的感觉。同时又是一个有些”猖狂“的人,很高傲、自信,又放荡不羁,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畏于与世俗作对。同时又可以很纯粹,真诚。

“我的邻居视为好的那些东西,我灵魂深处却相信大部分是坏的,要是我还对什么事感到后悔,那大概就是我的循规蹈矩了。是什么魔鬼迷住我的心窍,让我的行为这么规矩?老年人,你可能会说出你能够说出来的最聪明的话——你已经活了七十年了,也有过某种荣誉,可我却听到一个不可抗拒的声音,要我不去遵循你所说的那一套。一代人放弃另一代人的事业,就像离开搁浅的船一样。”

“我在这个星球上已经生活了约莫三十年,还从未听到过我的长辈给我哪怕是只言片语有价值的或诚恳的忠告。他们从未告诉过我什么东西,也许无法告诉我什么中肯的东西。面前摆着的是生活,对我来说是一场在很大程度上未曾体验过的实验;尽管老一辈人对此有过切身的体验,但于我并无助益。要是我拥有什么我自认为有价值的经验的话,那我确信我的`前辈导师们对此连提也没有提过。”

上面两段里,梭罗认为老一辈人的经验对于我们后辈来说并无多大裨益,甚至是无用的。似乎有些绝对了。

确实,长辈也是有差别的,有的人年华老去,只是徒增了几道皱纹罢了,素质和思想觉悟并未有所进步,却倚老卖老,对年轻人指责呵斥,用自认为正确的经验强加给年轻人,近乎专制地统领着下一辈的人生。

但我也觉得或许不能这么绝对,因为还是有很多长者、前辈的修为远高于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比尔盖茨、巴菲特、孔子、孟子的话就没有一点道理和指导意义吗?也许我们需要的是辨别正确与否的能力,并在人生阅历的增长中去选择和确立人生的信条,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为己所用。

瓦尔登湖读后感2

我,静静地坐在树林之中,注视着不远处的那一汪湖泊,明澈而又平静。岸上一座木屋,朴素而又亲切。湖中漂着一叶扁舟,一个人静静地划着小船,目光沉静而寂寞。木浆轻轻一拨,湖面泛起一阵涟漪,那调皮的阳光,在水中跳跃着,跳跃着,跳向远方……

偶然之中,翻开了一本书,瞬间被作者恬淡宁静的生活所吸引,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在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

梭罗1817年出生,在他十六岁时进入哈佛大学就读,其思想深受爱默生的影响,成为了当代著名的自然主义者与哲学家,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1845年,28岁的梭罗为了逃离城市的喧闹,躲避金钱的束缚,只身来到距小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独自生活,在自然中找回最初的自己。

渐渐的,我的灵魂沉浸在了这一本寂寞的书中,心情也变得寂寞和宁静。正如惠特曼所说:“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了一颗活着的橡树在生长,它孤独地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那里没有一个同类,他独自生长着,发出许多苍绿黑黝黝的`快乐的叶子。”我多希望自己就是一片叶子,与他们相伴为趣,简单快乐地生长。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多希望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找到一汪清澈的湖泊;在汽车的鸣笛与人们的叫喊中传来歌声婉转,溪水淙淙;在浑浊的空气里寻找到一寸心灵的静地。

好在,暑假来了,我们可以停下脚步,走进自然,感受那清风拂过脸颊,阳光跳上肩膀,与蝴蝶一起快乐飞舞的乐趣;暑假来了,我们可以停下脚步,躺在草地上,听听那风,看看那云,数数夜空里那些顽皮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在静静的月光里,深深地呼吸,呼出那城市的烦躁与喧闹,吸入一份内心的宁静与恬淡。

合上这本与世隔绝的《瓦尔登湖》时,窗外小虫呢喃,月光如水。

瓦尔登湖读后感3

《瓦尔登湖》是生活的指南,鼓励每一个人找到并追随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梭罗觉得,人们的大多数除日常维生的需求,不过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建造起一座牢狱,把自己关进去,再把别人关进去,毫无知觉地忙忙碌碌一辈子,背负了许多原本可以不背负的东西。为了实现“理想生活”,千篇一律地追寻着公认的成功,麻木跟随着世俗灌输的理念,在泥漳中挣扎得筋疲力竭。随之而来的焦虑、不满、愤满,几乎每日都蒙绕在人们身上。“生活太拥挤,会失去敬意。”我们是否有停下来想过挣脱羁绊与柳锁,安静地考虑自己的生活评判标准是不是可以改变,而非固定的?可是,可能会有人说,时代的生存法则就是如此,现实社会不允许我们如梭罗一般去寻找一片湖。

瓦尔登湖是心灵之湖。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悟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在一个夏天的早晨,照常洗过澡之后,我坐在阳光下的门前,从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树、山核桃树和黄庐树中间,在没有打扰的寂寞与宁静之中,凝神沉思,那时鸟雀在四周唱歌,或默不作声地疾飞而过我的屋子,直到太阳照上我的西窗……”

“不像鸣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静静地微笑,笑我自己幸福无涯。就好像一只麻雀落在我门前的山核桃树上,喝嗽在叫着,有时我也偷偷地轻笑,但会压低我的笑声,生怕它也许会听了去。”

这是一个哲学家和一片天巅的诗意栖居,而那些思想正是从这里升腾并缤纷绽放于天空的啊!

由此观之,这本书对于现实的意义,不在抗拒世俗欲望、抛下个人责任。也并不脱离现实、而是高于现实。提醒人们主动保持警觉,鼓励多样生活,启发人们追求自己真正的生活方式、找到心灵的栖息地。那时候,即使我们重新一头扎进时代的游涡中,也不致迷失自己的方向。

瓦尔登湖读后感4

我翻书不多,但每每翻完一本,总喜欢涂鸦一番,不敢言“读后感”,大抵是对自己的感言不够自信,所以总说“读后”,是不是感悟,并不在意。

原来你是这样一本书!也许听过书名《瓦尔登湖》,也许没有听过,看到密友手边放着一本,作者是美国的亨利?戴维?梭罗,我脑子猜想这大概是一本浓情散文类书籍,或是一碗鸡汤,并不是我爱翻的类型。只是临近春节,突然想让自己更慵懒一番,于是拿起翻阅,想象着拉萨的阳光、午后的咖啡,斜躺于沙发,应是一种美妙地享受。

书中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半世纪前梭罗在瓦尔登湖独居的日子里所见所闻、所思所考,所以书本推荐标准了这是一本集文学、哲学与博物学于一身的书籍。我看的这个版本是由李继宏翻译,文字没有过度优美, ……此处隐藏5100个字……人来说,《瓦尔登湖》那就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一个完全乌托邦式的梦,尤其是对于当下的人来说,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的做到心如止水。

《瓦尔登湖》在他的笔下,仿佛拥有了生命,那座小木屋,不仅满足了读者的幻想,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拷问心灵的场所,一个在物欲横流时代里的中流砥柱。梭罗生活在一个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里,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享受让许多人都迷失了方向,甘愿沉沦在城市里,以牺牲自由和践踏人与自然的`平衡作为代价的。作者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弊端,并决定用自己的努力,去唤醒沉睡在人们心底的,尚未泯灭的良知,进而改变那种重物质,轻精神的浮夸世风,从而完成一个时代的救赎。

在刚听说《瓦尔登湖》时,以为作者是厌倦世俗生活,选择消极避世,读了之后才知道他不过是为了找寻生活的最低成本而自力更生,也因此找到了属于他的生活方式。

我们都知道,最深刻的道理往往是最简单的。《瓦尔登湖》向我们阐述了简与真的守望、虚与实的对比、挣脱现实与走向自我的洒脱。生命的真谛在于我们去如何对待,在物质至上的惊涛骇浪中,是否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找一个清净的港湾。在流言蜚语的满天乌云中,是否给真实的自我一丝明亮的阳光。

越黑暗的地方,哪怕一丝阳光,也会那么耀眼。愿你我,向着属于我们内心的样子出发!

瓦尔登湖读后感13

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隔阂了文明与原始的距离,横亘了喧嚣与平静的对话。亨利.梭罗以沉思者的身份,独自隐居在他双手搭建的木屋里,在康桥德城的瓦尔登湖上,过着与世隔绝的清贫生活。建房、开阡陌、种豆,“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瓦尔登湖很美,梭罗乐此不疲重复着单一的事情,钓鱼、烘焙蛋糕、接受访客;一天虔诚劳动休憩、阅读。瓦尔登湖很美,晨昏下变幻的树林,四季迥异的湖面,沼泽上低飞的鹰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经过的伊甸园,即使经历凛冽、炎热,仍不变春天漫溯的蹁跹。“若至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在纤尘不染的美中,我们开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铅色冰冷的物质世界。

“文明人走过的足迹,只留下一片荒凉。”原始与文明,隔了时间,隔了人本质的迁途。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敬畏它,爱护它;但在这个日日笙歌的年代,人类挑衅它、剥削它!这是一张在私欲中暴露的人类狰狞的面孔!“你侮辱着大地,居然还敢议论天堂。”梭罗愤懑地说,但尽管如此,瓦尔登湖仍在生长着,如同大自然宽恕了我们无节制的打击,以强者的姿态,漠视了我们可笑的癫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种本返璞归真后的自由。李太白懂这个道理,仕途失意流连祖国山河,一壶酒饮尽蜀道庐山白帝城;陶潜懂这个道理,傲骨不为三斗米折腰,隐居“中无杂树,芳草鲜美”的桃花源;周庄懂这个道理,论鱼梦蝶逍遥游,不争世俗与天共生与物为一。

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家中的长者说“靠山吃山,吃山养山。”自然的馈赠,是古人珍惜的,乃我们践踏的,我们视如草芥的,将来人们视如珍宝。

大自然是贫匮而风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过颠沛流离的岁月,被战火、硝烟泯灭了模样,却依旧笑傲人间。而我们,要做仁者,仁慈宽厚对待环境,才能永存。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隔阂了文明与原始的距离,横亘了喧嚣与平静的对话;亨利.梭罗以沉思者的身份,独自隐居在他双手搭建的木屋里,在康桥德城的瓦尔登湖上,过着与世隔绝的清贫生活。建房、开阡陌、种豆,“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瓦尔登湖很美,梭罗乐此不疲重复着单一的.事情,钓鱼、烘焙蛋糕、接受访客。一天虔诚劳动休憩、阅读。瓦尔登湖很美,晨昏下变幻的树林,四季迥异的湖面,沼泽上低飞的鹰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经过的伊甸园,即使经历凛冽、炎热,仍不变春天漫溯的蹁跹。“若至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在纤尘不染的美中,我们开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铅色冰冷的物质世界。

“文明人走过的足迹,只留下一片荒凉。”原始与文明,隔了时间,隔了人本质的迁途。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敬畏它,爱护它;但在这个日日笙歌的年代,人类挑衅它、剥削它!这是一张在私欲中暴露的人类狰狞的面孔!“你侮辱着大地,居然还敢议论天堂。”梭罗愤懑地说,但尽管如此。瓦尔登湖仍在生长着,如同大自然宽恕了我们无节制的打击,以强者的姿态,漠视了我们可笑的癫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种本返璞归真后的自由。李太白懂这个道理,仕途失意流连祖国山河,一壶酒饮尽蜀道庐山白帝城;陶潜懂这个道理,傲骨不为三斗米折腰,隐居“中无杂树,芳草鲜美”的桃花源;周庄懂这个道理,论鱼梦蝶逍遥游,不争世俗与天共生与物为一。

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家中的长者说“靠山吃山,吃山养山。”自然的馈赠,是古人珍惜的,乃我们践踏的,我们视如草芥的,将来人们视如珍宝。

大自然是贫匮而风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过颠沛流离的岁月,被战火、硝烟泯灭了模样,却依旧笑傲人间。而我们,要做仁者,仁慈宽厚对待环境,才能永存。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步入21世纪,随着城市与科技的高速发展,环境日趋恶化。往日的新鲜空气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尾气、工厂的废气。有的时候,我真想独自一人来到郊外,呼吸着我们本应该拥有的新鲜空气,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寒假里,美国著名作家罗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如树的沙沙声,鸟儿快乐的歌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满足了我的想法,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书中梭罗用自己的双手让自己隐居森林的生活变得朴实而又充实。在瓦尔登湖畔,梭声,风拂过的响声,甚至那碧波荡漾的'湖水也有声音;一边钓鱼一边思考……

这本书使我非常受益:一个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到底是什么?有人抱怨买不起房子,梭罗用28美元盖起了一座使用的小木屋。有人解决不了温饱,梭罗每周用少量时间种植农作物,既填饱肚子有补贴家用。其实,一个人真正的必需品少之又少,只要通过简单的劳动就可以轻易获得。人类虽然在不断进步,但是一个人生活的必需品却没有变化。食物只要填饱肚子,房子只要让人栖息。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已经有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了,他为了更舒适地生活,换一栋别墅,拼命地工作,而忘却了身边美好的事物,这不是因小失大吗?有些人是金钱的奴隶,天天守着它,为它工作,金钱不成了他的累赘了吗?这些人在社会中占了大多数,他们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有了还想要。他们一辈子都被欲望指使,生活在种种劳苦与不幸之中,他死后,这些又有什么用呢?相反,抛开这些名利,脱去这些华丽的外衣,做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无忧无虑,尽情地生活,有什么不好呢?

无知的人们,快点觉醒吧!你现在做的,就是自掘坟墓,抛开名利,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找到最真实自己,让城市不在被继续污染,使它变得干净而又美好。让自己丢掉种种负担,最自由的最自在地生活才是真!

《瓦尔登湖读后感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