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读后感 篇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选自《诗经》
这篇《蒹葭》,我们一定都很熟悉吧。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虽然对《蒹葭》有许多种解读,但把它认为是恋歌最普遍了。他书写的是怀人之情,表达了诗人某种执着的追求。在艺术上他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诗经》中的佳作。
第一次接触这首《蒹葭》,是因为《在水一方》这首歌吧。当时还很小,只是觉得这首歌很美,很柔。大了之后,有一次无意间接触了这个,便去查了歌词的出处,查到了这首《蒹葭》。突然觉得,与美同存的,还有一种莫名的凄凉。从开头至结尾,都是有阻碍的`,也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尾。
同为《诗经》佳作的还有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同是佳作,同为恋歌,可两者的结尾确实截然不同的。《蒹葭》里,“我”执着的追着伊人,步履艰险,但开头的这种渺茫,却早已为悲剧的结尾做下铺垫。
《关雎》表现了青年男子对爱慕之人的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朝思暮想而且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努力,主调是欢愉的。
看来,即使是同一部著作里的佳作,他们的主旨也是完全不同的。
或许,《诗经》本身便也是一部佳作吧
诗经读后感 篇2在中华文化的漫漫长河中,诗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将华夏的远古面貌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出来。而《诗经》又是其中不得不提的存在。
《诗经》汇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诗歌,虽不及《击壤歌》之早,但却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足以证明其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是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编写而成的,既有篇名又有文辞的共三百零五篇,故有“诗三百”之称。
“诗三百,思无邪”是后人对诗经的高度概括,然而其思虽是无邪,但从中透露出的人性又是怎样的呢?
诗经中最耳熟能详的名篇当属《关雎》和《桃夭》,其表达的主旨均是爱情。《关雎》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是克制而谨慎的`,体现的是炎黄子孙内里的矜持与羞怯。然而其真的是单单地赞美男女之情吗?不然,细细品味不难看出其中有对后妃之德的赞美,试图达到以明教化的目的。再者,《诗经》中总是很善于运用重章叠句,易使人产生共鸣,把作者的感受不断加诸于人,“关关雎鸠”如此,“桃之夭夭”更是如此。《桃夭》一篇中讲述的是新婚之喜,然而我每每看到其中“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的描述,难免要想到其中对女子三从四德的强调与教化。不过,单论《诗经》,这几篇中透露的情感还是颇为朴素烂漫的,其中的人性是善良纯真的。
诗经有一篇名为《墙有茨》,其诗通篇都在反映卫国的宫廷丑事(即卫宣公强娶其子伋的未婚妻的“秘闻”)。开头开门见山写出“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言之丑也”然而诗人偏偏表达得极为迂回,其意不免让人难以揣测。
《诗经》在歌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时又辛辣的点出了当时腐朽堪忧的社会现状,在显示人们内心的真情实感时又显示了当时官吏和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的叫苦连天。可以说,《诗经》里展示的就是完完全全的中华的十分之一的历史,其意总归是向善的。其实,我们始终无法凭借着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作者的思想,真正需要我们发掘的,是传统文化其中暗藏的智慧与哲思,那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诗经读后感 篇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首诗,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和“雅”更贴近普通百姓,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称《国风。秦风。蒹葭》。全诗共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头。
全诗描绘了一位年轻人为了追求河那边的“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景。
读诗经有感作文800字首句“蒹葭苍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无须过多的修饰,就能让人遐想万千。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时地点出了年轻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时暗示路途遥远。第三句“溯洄从之,道路且长”表明了追求过程的艰辛。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年轻人认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寻“伊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年轻人却始终执著地前进着,一种被称为爱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给予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心里有你,再大的风雨也不畏惧,因为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愿意,爱情的力量总是不可估量,它能够让你倾尽全力,即使失败也不后悔。
如果仅仅是为了赞美爱情,那么此文不写也罢,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为梦想,目标吗?这是望深层次想,抛开表面的爱情来看,又有哪一点不吻合呢?梦想总是在彼岸,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条追梦之路,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伴随你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进的动力依然十足,有这些就足够了,它不会让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拥有它们,你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对吗?
这是《蒹葭》给予我的启示,而《蒹葭》又仅仅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研究每一首诗的内涵,取其精华,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有些人认为学习古代文化会让国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错特错了,除去科技的进步外,对比古今作品,反倒觉得很多现代文章比不上那短短的几十字古文,现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静不下心来,使得传统的中国文学底蕴正逐渐流失。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在空闲时间多读一读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名家作品,读一读真正的中华经典。
诗经读后感 篇4最早接触《诗经》,应该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始的,这首熟得不能再熟的诗词就连几岁的孩童也能吟诵,但是真正懂 ……此处隐藏5114个字……得一次暑假期间,中午我随着爸爸来到了乡下是舅舅家,可他不在,只有他的儿子在家,据舅舅的儿子说舅舅还在田地里锄草。我和爸爸在舅舅的家里喝了一杯水后就跟着舅舅的儿子来到了舅舅正在忙活的`那块田地上。这是已是烈日当头了,看见舅舅在锄草就非常地好奇,也想去锄草,就走到舅舅面前兴奋地对舅舅说:“舅舅我
也想锄草。”舅舅答应了,然后又给我做示范,在示范的时候我看见了舅舅那一颗颗晶莹的汗水从红彤彤的脸夹旁流下,滴在了禾苗下的土中。随后,我接过锄头后开始锄草了,一开始,锄起来不是很累,但后来锄着锄着手就开始酸了,手指都起泡了。突然我想起了那首《悯农,这首诗真实写照了我这是的情景。晚上在舅舅家吃饭时,感受这饭来之不易。在盛饭的时候我非常地小心,怕把饭撒到地上去,吃饭时,平时,饭闻起来淡淡的,可今天闻起来却有一种清香的味道。
我呼吁不珍惜粮食的人,不要在浪费粮食了,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要知道这粮食来之不易。千万不要愧对了我们的农民伯伯呀!
诗经读后感 篇12《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古人称之为“诗三百”,它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年间的诗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作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内容涉及婚恋,农事,战争等方面,有很强的抒情色彩。《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颂》是产生较早的古乐,语言和形式上都显得雍容典雅。
《诗经》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他是五经之一,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另一方面他又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端,在追求审美、抒情方式、句式特点等方面为中国的诗歌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
《诗经》带给人一种古韵之美,她仿佛穿越了几千年来到我们身边。《诗经》美在质朴的语言,美在对人世间美好情感的诠释。她没有太多的华丽词藻,没有庸俗之气,吸引我们去领略那古朴而又优美的辞章,去感受那真挚而又深沉的美好。
《诗经》美在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无论谁读过之后,眼前便不由自主地浮现一个像桃花一样鲜艳的女子形象。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人,多么美好的祝词啊。人只有对生活满怀神情与热爱,才能在纷繁的世间为自己、为别人带来一份宁静祥和的温馨。
《诗经》美在爱的幸福与美满。“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情意绵绵的佳句,体现了爱人之间一起白头偕老的心愿,表达的是对幸福与美满的无比向往。和爱着自己的人共度一生,是一件多么幸福美满的事啊!
《诗经》宛如一个端庄优雅的绝代佳人,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向我们款款走来,每一句哀叹,每一次反复,都是至情的流溢,都是衷肠的表露,没有丝毫的委托虚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经读后感 篇13终南真是个小地方,每一天和姊妹们嬉闹以后回到房间里,望着窗外的楠树和正开的美丽的海棠花,心底总是生出许多伤感。村里的姊妹们嫁了以后,便日日的劳作,从此韶华渐去,玉容黯淡,如果镜子中的我有一天,也是变成了那般模样,该是多么可怕?母亲又在庭院呵斥着不知道的什么,那嘶哑的声音,居然是老人们传说的那个曾经的黄鹂鸟么?母亲的例子更让我对未来充满了畏惧。想到将来的丑陋,肮脏,种种不堪,怎么能让我安然?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风了,青青草儿的味道和楠木的香随着风儿飘来,唉,如果没有可怕的未来,那么,应该是多么的快乐。隔壁的永安哥哥在门外问母亲有没有吃过午饭,那声音说的响亮,我知道其实是说给我听。可是,和他一起纵有万般的快乐,又怎么敌得过我对嫁做人妇的恐惧呢?他家和我家是一样的小户,难道我以后就陪了他一起喂那些猪儿和小油鸡么?我烦恼的把窗户关了,自己躺在床上闷闷的不乐,不知道怎么的就睡着了。
是什么声音啊?把我吵醒。我起身,打开窗户,却正好看见庭院门口停着一驾漂亮的马车,我诧异的起身,探出窗子想要看个仔细,却看见那马车里下来个锦衣华服的少年,翩翩的风采,白里透红的肌肤,甚至比我们村许多姊妹还美。这少年穿的绣有黑色与青色花纹的礼服,和昂贵的裘皮大衣,头上戴着高高的威仪的冠,看车下那些围着他转的仆佣,想来是大地方来的公子。那些人中间的一个走向我家,我不由的竖了耳朵,仔细的听了,却原来只是找我母亲问路。
我有些失望,又为自己的失望羞耻。手抖的就把那支着窗户的木棍掉落。意外的`声音,惊的那些人都朝这边看来,我看见那公子,也转过脸,目光正对了我的眼睛,我的脸刹那间红了。急忙的退回了房间,心如鹿撞。少少的安静,我恍然记得自己是刚刚睡醒的模样,蓬头垢面的一定也很丑,急忙的寻了镜子来,却看见镜子里,粉面俏然,发髻凌乱,完全就是个小家碧玉模样,上不了台面。心里恼着自己,不该就那样唐突的推窗出去,更不应该在中午时分睡着,如果刚才,是如戏文中唱的正梳妆得体的在庭院看书,那才应该是多么的合适!
心思辗转,却听见院外玉佩轻撞的声音,马车的声音重又辘辘的响起,远去。
诗经读后感 篇14诗经,就如古朴的石阶:虽陈旧,却已屹立千年;虽古朴,却载满了人情冷暖。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我读到的关于《诗经》的第一句句子。那时候的我学习《关雎》,什么都不懂,就只能听老师给我们讲它用的各种写作手法和它所表达的意义。而如今,老师讲的我早已忘记得一干二净,唯一记得的就只有那其中承载的满满的浓情与少年求而不得的深深无奈。我也已经不再像曾经那样只能“听老师讲”了,我已经可以独立地从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它,不再完全依赖老师的讲解。诗经,可以在我彷徨躁动时给我清风般的抚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诗经·桃夭》是我在整部《诗经》中最喜欢的一首。《桃夭》虽是一首婚嫁赞歌,但写的却是对即将出嫁的女子的美好祝愿。《桃夭》中虽无对女子的妆容进行描述,但是却通过对桃树的描写,从侧面展现了女子的美丽。虽无直接表达对女子的祝愿,但是却通过满树的果实和茂密的枝叶,表达了他对女子的'祝福。诗经,可以在你孤独无助时给你阳光般的安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战事不断,戍地不稳,战士背井离乡,妻儿孤苦,老母年迈。但倭寇猖獗,又岂可弃国家于不顾?无奈只能辛苦家人,在战场为国家而厮杀。或许家人会怨他,不理解他,但他对国家无愧,这就够了。而真正的勇士,要敢于直面人生的挫折。诗经,可以在人迷茫时如灯塔般为人指引方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灭的热情,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有故事,或许人生本就是一场一场又一场的戏,聚集,然后淡然的离去;生命本就是一次一次再一次的轮回,出生,然后孤独的死去。我们不停地记录一张张面容,与别人一次次相遇,再一遍遍的擦肩而过。我们走的道路虽各不相同,但最终我们必将去往同一个地方。
若你感到彷徨躁动,《诗经》可以给你清风般的抚慰;若你感到孤独无助,《诗经》可以给你阳光般的安慰;若你感到迷茫,《诗经》则可以像灯塔,为你在重重迷雾中指引方向。读《诗经》,其实不在于你看了多少,而是在于――你懂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