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15篇)

时间:2023-02-25 01:05:19 收藏本文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1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瓦尔登湖读后感1

下午,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嚣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天的现状。他关怀着人类,又蔑视着人类。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

以前,我一直以为我可以如梭罗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尝试着那样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个说不上繁华却也绝非寂寞的小城。我无法弄到一块属于我的地,当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楼的阳台安置满各种绿色植物。尽管我生活素淡,在简单中体味着生命的纯粹,但尘世中凡俗事物依然可以令我焦头烂额;我喜欢山野,却不一定能够真正归隐身田园。

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因为爱之深切,所以不容许破坏;而生活在文明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所以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瓦尔登湖读后感2

细细品读《瓦尔登湖》,我看见梭罗扛着斧头从他破烂的小木屋走出来,步伐轻盈;我看见他的眼睛如湖水般清澈,他的内心如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

闭上眼睛,我看见老庄在湖边论道,是那样的轻声细语,仿佛怕吵醒湖里的游鱼,还有那岸上的鸟兽。湖边青葱的树木,因为有了湖水的滋养而充满灵性,它们为各种飞鸟鸣虫提供了安定的家,一切都显得美好祥和。我看见子陵在钓鱼,我还看见季鹰在采摘莼菜。

1845年7月,梭罗抛弃了物质与财富,远离了世俗和尘嚣,只身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过起了简单的隐居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简陋,一切又是那么自然。粗衣麻布,陋室破灶,粗茶淡饭,没有浮华,仿佛也就没有了世俗的羁绊。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有人在社会上刚正不阿,艰难的维持自己的原则;有人在世故的环境中圆滑处世混得个“自我感觉良好”,取得自认为的功成名就;有人“大隐”隐于世俗之中,做一个旁观者,隔岸观火;而梭罗是如陶渊明一般隐于山林,道法自然,身心融于山水之间。退隐山林,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然而梭罗是比五柳先生少了一份无奈,也就是多了一份愉悦。梭罗是本着体验和尝试的心态而隐居,陶潜则是官场失利而隐居。但又有谁能说他们的快乐是不一样的呢?他们殊途同归,在大自然的面前,他们都是孩子,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滋养着他们,洗涤他们的灵魂。《瓦尔登湖》让我懂得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我们不需挣扎,只需在她面前虔诚地生活,拥抱她,亲吻她。

最初读《瓦尔登湖》,便觉得梭罗的自然伦理观跟老庄的“道法自然”有点相似。没有屋子,一把斧头向山林,不必有其他的东西;没有食物,“种豆南山下”,一杆简陋的鱼竿变足以拥有一顿美味;粗衣麻布,何须奢华,但求能给予一点点的温暖。要过河,有人费尽心思造桥,花了许多功夫,最终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过河;有人看下一棵树,疱削琢磨,做出一只精美的.小船,放到水里却害怕经不起风浪,遂退而沉思,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过河,是否真的值得以损失一只精美小船为代价。太多的羁绊,让我们失去自由,远离了自然。庄子得到一个大葫芦,便可以凭着它游荡于江河湖海之间——把葫芦绑在身上,无需复杂的工具,精湛的技巧,强壮的身躯,只要浮在水面,何愁过不了河,何须诸多羁绊。

正如我们吃饭——向胃里填充食物,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得以进行,得以燃烧,得以延续。我们却制定了很多死板的程序,怪异的工具,复杂的方法,为的是满足口食之欲,却忘了进食的本质和目的。正如,“人的嘴巴不会使人肮脏,而贪婪的口胃却使人肮脏。”

瓦尔登湖读后感3

我在一排排书架之间徘徊,当看到这本《瓦尔登湖》时,心中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当我再次捧起这本书时,正是午后,我坐在火炉旁,看着灰尘在阳光里跳舞,四周很安静,心里很安静。

对于《瓦尔登湖》,前人作有精彩评论:乔治?艾略特说《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脱俗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E.B.怀特也说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梭罗)在康科德林中的房屋就是个避风港。

小王子说,如果爱上你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幸福,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开着花。

我们无法给幸福定义。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有家知名网站做了一项测验,题目只有一个:你认为梭罗幸福吗?结果从反馈的信息来看,有近六成的人认为他是幸福的.。

是啊,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该是多么幸福!有多少人为自己现有的生活而心甘情愿呢?可能正因为如此才有那么多人羡慕梭罗吧?

《瓦尔登湖》,一本一百五十年畅销不衰的绿色心灵圣经,它的作者—梭罗,更是被誉为感悟大地诗意,实践自然人生的文化巨匠。

在这本书中,梭罗带我们走进他的真实生活:他为了证明自己能够过一种简朴的生活而隐居在瓦尔登湖畔。他在林中建起一座木屋,不大也谈不上精致,但很结实,主人将它修缮得很完美,能够抵挡风雪而且与自然相融。他的家具大部分是自制的,简单且实用,他在开阔地上种植粮食,在湖中钓鱼,以应付生活必需,他在这里生活、与人交往,一切都是闲适的。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领略到醉人的湖光山色,雨中的田园诗情,还有相伴而 ……此处隐藏8998个字……p>生活应质朴,纯粹如水。“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一间木屋,一个暖炉,一块面包,一本书,梭罗对“生活必需品”的诠释是让人惊讶而又羞愧的。那些从“绝望”的城市走向“绝望”的乡村的人,与今天的我们又何其相似,被生活的附加品弄得疲惫不堪,而从未真正享受生活。试问,是否只有追寻闪光灯底下的时尚潮流,才能真正感受到人性的美?是否只有通过七荤八素的宴席,才能品尝到食物的真味?是否只有沉浸在那虚拟屏幕中的五彩画面才能得到内心的欢愉?把很少的时间用去消耗那生活必需品,剩下的`时间留给工作、阅读、晨跑、陪伴甚至静思。对,如果有空,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坐在树荫下,静静地思考。生命、时光、情思甚至生活的一些琐事,什么都可以拿来思考。在漫漫的时光长河里,人是一根可以思考的苇草,与其漫无目的地飘荡,不如把握好属于自己的那份时光。把生活过得简短如诗,心宁静如水。

然而,正是因此,生活有时候便成了苦旅。人生的舞台如同大海。当大多数人在拥挤不堪的浅滩上互相推挤时,你驶向了那片更深更广大的海域-洋。你捕捉在船底悄声游过的蓝尾鱼,听着海鸥拍扇翅膀击出的水花声,对抗一路遇到的暴风与海浪,孤身一人。这是你的选择,选择更有价值的生活,选择与孤独为伴。“我不比湖中放声大笑的潜鸟更孤独,也不比瓦尔登湖本身更孤独。请问那个孤独的湖有什么伴侣呢?在它蔚蓝色的水面上没有忧愁的魔鬼,只有蓝色的天使。”当你感到在人群中比独处更孤独时,那么自然是你最好的旅伴,让最单纯的生命接触你的思想,孤独本身就是更好的伴侣。

生活需要深刻而有价值。当你慢慢意识到时间的缓缓流逝,而不像以前那么急匆匆时,你就会开始思考生命的深度。“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质朴的生活让学习变得简单,习惯与孤独作伴让你不惧怕。“一片落在铁轨上的坚果或蚊子翅膀会把你抛出轨道。”你知道,但你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并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简单的生活,用心地做好本职工作,勇敢地追寻梦想,而不畏孤独,时间会让你的努力开出智慧和纯洁之花。

“时间是我垂钓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时我看到那沙底,它多么浅啊。它那浅浅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了下来。”做时间的垂钓者,让美好随时间沉淀,纤尘不染。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朋友向我推荐《瓦尔登湖》这本书很久了,这回趁着假期,我终于有机会一睹它的芳容了。第一次拿起这本书,看到书名,便被它朦胧的意境所感染,脑海里浮现出无数浪漫凄美的画面。可是当我迫不及待地阅读正文时,我大跌眼镜,瞬间石化了。

梭罗在《瓦尔登湖》主要叙述了他独居瓦尔登湖畔的日常生活,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所以,一开始,我很难接受这本书的枯燥无味,硬着头皮读下去后,渐渐喜欢上了他所描绘的瓦尔登湖的生活。

卢梭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瓦尔登湖畔,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他开启了人生的新路程。

虽然生活清苦,孤独,但是卢梭却很快乐。他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读这本书,我们会获得智慧,也开始学会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前的我们,总是在意物质的享受和攀比,我们会过分在意自己的容颜是否倾国倾城,自己的衣裳是否光鲜亮丽,所住的房子是否金碧辉煌。但是了解了这本书,你会发现其实生活很简单,我们不必过分强调外在的东西,而是要享受内心的欢愉。一个人如果内心不快乐,在美的衣裳穿在他的身上也不会使他变得光彩照人。

读这本书,我们会获得内心的平静,也开始学会给生活做减法,开始学会淡泊。书中,卢梭告诉我们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这些生活哲理,梭罗记录了很多,终点就是起点,四季的轮回正是生命的苏醒沉睡,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温水,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被一点一点安静。

通过这本书,愿我们都能够获得快乐,享受快乐。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工作。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一八四五年春天,有一位年轻人,他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来到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他想以此来证明,人可以生活的更简朴、更从容,不必为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放弃人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他在湖边完成了他对自身深度的“衡量”,这本书便是对自己闲云野鹤般离群索居的生活的写实描写。这个人就是流传后世的梭罗。

当时,许多人对梭罗的行为不能理解,对他书里的思想更不能去认同。而在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拾这本尘封已久的书时,心灵却获得了超乎寻常的宁静。在静静的长夜读着它,犹如倾听一首悠远古朴的田园曲,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梭罗的恬静而雅致的生活,以及他的书中所包含的的丰富意蕴。

有人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的确,有许多共同的东西是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能体会到的':它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独独这一点,在资本主义文明时期都将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情操!梭罗的生活是如此原始而又真诚!

“不需要多余的款待,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这些话似乎在我心底蕴藏了千百年,直到这一天,当我读到《瓦尔登湖》时,才喊出了我的声音,这最真挚的渴望!

在现代文明覆盖整个地球的时代,没有了那一片土地足以让我们远离尘嚣,没有了哪一方净土足以安放我们疲惫的身心,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虽然如此,我们仍有希望改变纷繁喧嚣的世界,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建造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这个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的所在。

心底的声音在呼喊:停下来,作为最后的归宿,在那里做一名樵夫舟子、山野农人,然后,就这样,慢慢地老去……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