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尔登湖读后感集锦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瓦尔登湖读后感1《瓦尔登湖》是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一部文学作品。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朋友向我推荐很久,趁着这个难得的长假,终于有机会一睹芳容。第一次拿起它,看到名字和插画,就被他朦胧的意境所感染。
一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梭罗独自居住在瓦尔登湖畔长达两年半之久。他独自建造小屋,在那里捕鱼、耕耘。在当时,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他可以特立独行的丢下一身的名利,回归森林之中,敢于挑战传统思想,实在令人敬仰。
梭罗在《瓦尔登湖》主要叙述了他独居瓦尔登湖的日常生活,其中涉及大量的不常见的动植物名字,名字难认且不知,在网上查询后我才清晰的将梭罗描写的画面浮现出来。瓦尔登湖,它形成与山脚盆地,周围杉树围绕,蓝天白云与湖面互相倒映,野鸟成群……将返璞归真的美淋漓尽致的描述出来。他在书中写到“泛舟湖上,四处眺望倒影,我发现一种无可比拟、不能描述的淡蓝色,像浸水变色的丝绸,还有像青峰宝剑,比天空更接近天蓝色。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来的深绿色轮番的闪现,仿佛是冬日里,日落以前西方乌云露出的一角晴天。可是你举起一玻璃杯水,放在空中看,他确毫无颜色,如同装了同样数量的空气一样"。笔者描述的场景,令我向往。《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静孤独的书,也是一本智慧的.书。它可以使人内心深处得到安宁。正所谓生命之道,大道至简,大致无声。梭罗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美丽的文字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梭罗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湖畔,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开启了他的人生新旅程。他向世人揭示了回归自然后发现的人生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的享受人生。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人匆忙而过,有谁读懂无欲无求的境界?也许梭罗读懂了,他远离喧哗,探索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活在当下的我们,应该学会摒弃复杂,学会简单,在最平平凡的生活中找寻新奇,让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成长。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寻一个属于自己的湖泊,能洗净自己心灵的湖泊,一个能让你变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的湖泊。可是茫茫人海中,到底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像梭罗一样回归本真。摒弃所有世俗的眼光,只求做最真实的自己。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就会多一条后路。这是我读后的真实感受。
瓦尔登湖读后感2下午,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嚣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天的现状。他关怀着人类,又蔑视着人类。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
以前,我一直以为我可以如梭罗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尝试着那样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个说不上繁华却也绝非寂寞的小城。我无法弄到一块属于我的地,当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楼的阳台安置满各种绿色植物。尽管我生活素淡,在简单中体味着生命的纯粹,但尘世中凡俗事物依然可以令我焦头烂额;我喜欢山野,却不一定能够真正归隐身田园。
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因为爱之深切,所以不容许破坏;而生活在文明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所以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瓦尔登湖读后感3《瓦尔登湖》读后感:梭罗的作品,通过他自己修建湖边小屋并种地的经历,描述了一种自给自足的把需求降到最低的脱离工业化社会的生活。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对梭罗内心剖白的文字看得不是很通顺,一直很愧疚。最近看了孔庆东的《千夫所指》,里面有一篇散文《七星聚会》,这位北大权威竟然也认为《瓦尔登湖》颇一般,文字不算精彩,“朴实而啰嗦”。
梭罗讲的就是他倡导的是一种什么生活,虽然这种生活他自己也只过了两年多。其中不乏让人感同身受的美好的描写,比如通过木板的'缝隙飘进来的晨雾,躺在床上就能呼吸到的新鲜空气。
莫名觉得梭罗很像中国的嵇康。区别可能就是他积极让别人了解自己,用自己的理想影响世界。而嵇康不屑向世人解释自己的生活,死前留下一句感慨:“《广陵散》于今绝矣。”
因为看《瓦尔登湖》有所感慨,特意翻过《梭罗传》,卢梭其人无时无刻都在践行自己的世界观。在铺设第一条用于发电报的横跨大西洋的电缆时,科学家和工人们经历了数次挫折,几乎破釜沉舟。对于这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卢梭有些阴阳怪气地评论说:我们需要从欧洲收到什么消息呢?小姐太太们的宴会吗?
传记里面还有一句话印象深刻:“瓦尔登湖从此被公认属于梭罗”,因为一种执着和理想,而让一片天地永远属于自己,这是世间能给一个作者的最美的纪念碑吧。瓦尔登湖当然属于梭罗。记得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里曾经写到他在巴黎的咖啡馆里写作,进来了一个美女,坐在窗边等人。海明威非常激动,他心里默念着:这一刻,你属于我,你属于我。作家以独特的审美领略了美好的事物,那在精神上,事物的美好就属于他。既然海明威在几分钟内就把一个陌生的美女归于自己,梭罗默默欣赏、辛勤耕耘了两年的瓦尔登湖,当然属于他。
人类需要卢梭,但不能都是 ……此处隐藏7452个字……p>
灵魂所需要的东西都是用不着钱来买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13再三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我真的很感动。他的写作很简单,但他的思想很独特。我相信那是个聪明的老人。据我所知,他独自一人住在瓦尔登湖时还不算很老。即使他去世时不能被称为“老人”,他给了我一种只有老人才有的博大、冷静和智慧的感觉。他独自一人,但并不沮丧。他如此热情地热爱大自然,用孩童般的想象力漫游和描述大自然。他积极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认为,只有在大自然中,人类才能保持其纯洁和美丽的本性。因此,这不是一个每个人都应该铭记在心的圣地,而是热情地颂扬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
我对梭罗的看法非常矛盾。虽然我相信他拥有老人的平静和智慧,但我的脑海中始终有这样一个形象: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在湖边或森林中行走,没有惊慌或无助。看着万物茁壮成长,我的心充满了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作,他可以随着创作而成长。这种自由和自满使他看起来像是山林之王。然而,他拒绝凌驾于一切之上。他只是想成为大自然永恒的孩子。
是的,他是个天生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喋喋不休地谈论世界新奇事物的孩子。我经常对他的好奇心和冷静感到惊讶。他静静地看着一切,无论是喧闹的城市还是宁静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着,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和他们自我中心的行为。他是人类最受尊敬的人。他以一颗宁静而纯洁的心和一颗高贵而睿智的头脑,俯视着浩瀚的众生。在工业革命初期,他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现状。他关心人,鄙视人。他担心,随着人们功利目的的发展,一切完美的.东西都会消失,瓦尔登湖将成为记忆之湖。即使是记忆也会逐渐消失,直到不再被记住。
以前,我一直认为我可以像梭罗一样生活。我甚至想这样做,但遗憾的是,我生活在一个不繁荣但不孤独的小镇上。我不能得到一块属于我的土地。当然,不可能有真正的景观,除非高层建筑的阳台上种满了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虽然我过着简朴的生活,在简朴中体会到生活的纯洁,但我仍然会被世俗的事物所淹没。我喜欢山和田野,但我不必真正回到隐藏的乡村。
梭罗把瓦尔登当作情人来爱。因为深爱,我们不允许毁灭。生活在上流社会,我们只想保留一种苍凉的梦想,安慰自己。所以梭罗有着不同于普通人的独特气质和伟大。
瓦尔登湖读后感14我们所处的世界经济发达,财富累积,人们获得了物质上的、富有的生活。而在19世纪上半叶,位于大洋彼岸的美国正处于“农业——工业”转型阶段,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物质上的欲望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财富、地位、名誉这些东西充斥着人们的心灵。人们当时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结果环境破坏,人们也遭受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此时,梭罗就像个隐士,回归自然的他,关注着自然。与动物“居民”为邻,过着他想要的生活。当我了解了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时,才明白他对疯狂追逐金钱的社会现象的担忧与对自然的热爱。
其实不仅仅是19世纪,21世纪的今天,人们依然还在为获得金钱而忙碌奔波,不管他们是为了获得更大数目的金钱还是仅仅为了活着,可是我们精神上的追求在哪里?从书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热爱自然。而他自己在湖边的小木屋里当起了农民,与自然交朋友,轻松而快活。白天在林中、在湖边欣赏着自然,晚上记下自己的思考。人不应该对自己所生活的家园进行无情的破坏,因为我们至少要在自然的家园里生存。
《瓦尔登湖》或许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自然之子住在自然里的故事,更是一种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宁静的瓦尔登湖湖畔还留着梭罗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思考。人从自然中走了出来,却又不得不依赖自然而生存。人类那颗浮躁的心啊!若是它想要回到本真,抛开无谓的纠纷与困扰、功利与世俗,也只有回到自然中去,才能把心房里的灰尘打扫干净。
梭罗是智者,也是他那个时代的孤独者。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他唯有离开喧嚣的城市,才能寻得自己内心深处的宁静。只有在那瓦尔登湖湖畔,才能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与其说《瓦尔登湖》反映了作者梭罗两年内的生活,不如说这是他向我们展示的一种生活态度。回归自然,是自然养育了我们,是自然让我们得以生存。平静的湖面犹如平和的心境,平和的心境让人远离尘嚣,回到那个本真的自我和无忧无虑轻松快乐的生活。不能不说是心的洗礼。将所有的杂念,所有悲伤的旧事全都忘掉,我们是最初天真活泼的.自己。
最真的自然只有最最接近本真的心灵才能体会得到。梭罗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悲剧就是人们不约而同地以财富、名誉的获得为荣,对金钱的过分追逐表示认同。所以提倡回归自然的智者是孤独的。自然的本真是美、是和谐,它对应着人类的善良和人们本真的心。
瓦尔登湖读后感15传世的经典总是等待时间下了判决才被人们认可,然后媚俗作态地去追捧。
和大多数传世之作一样,梭罗的瓦尔登在出版的当时遭遇冷遇,甚至讥评。甚至在它终成世界名著后他仍然像瓦尔登湖一样在静静等候偶尔的寂寞访客的光顾。译者徐迟先生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
大多数人看不到一本大部分在赞美自然的独居日记有什么实际价值,它既不能告诉人们如何获取更大的财富,也不能给没有目标的人们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而这恰恰是梭罗的意图,他不希望所有人在看了瓦尔登后过同他一样的生活,他珍惜生活的丰富和多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拒绝因袭父辈的生活方式,过着没有感官的生活。
他也不急于去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哲学命题,让学术界争论不休,这些都离题万里。正如他在《瓦尔登湖》的结语所言:我宁愿独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话,和宇宙的建设者结伴同行,也不愿混在盛装打扮的人群中招摇过市,我不愿生活在这躁动不安,神经兮兮的,热闹喧嚣的,鸡零狗碎的19世纪,我宁可站着或者坐着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7
一直以为《瓦尔登湖》是一本单纯描写湖畔风景的书,打开来澄澈的湖水便会铺面而来,有早晨的鸟鸣、花香、有参天的巨树,林间的松树,树叶间细碎、斑驳的阳光。
终于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找到它,欣然借出,看封面郁郁的森林,静谧的湖水,深蓝色的月夜——咦?!阳光和花香呢?怎么会用这么深沉的色调?这样安静的氛围,仿若一个哲人静夜无人时的沉思。
一本薄薄的书,看了两个多月,终于体味到一位诗人所说的《瓦尔登湖》只能在心灵沉静时阅读的真谛。其中的思想包罗万象,不仅描述了梭罗在高港山上鲁宾逊式的`自我隔离生活,亦曲折的表达了对当局的抨击,及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的特别看法。作者在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中,以最朴素,甚至可以说是简陋的生活方式,在粗糙的环境中,却有着最高雅、精致的思想。他远离人群,远离俗世纷扰,自己筑屋、种豆、捕鱼。曾经因为逃离纷扰太过彻底,拒绝作为联邦纳税人的光荣而被捕入狱,这也算是梭罗和政治最亲密的一次接触。
体味梭罗书中的哲学市场思想是一种辛苦而有益的心灵体操,初始时有疲累、乏味的感觉,看多了却如饮甘露,芬芳而清冽。他反对频繁的商业活动,乐于徜徉于古代诗人荷马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