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13篇)

时间:2023-02-17 12:05:02 收藏本文
活着读后感(13篇)

活着读后感(13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活着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活着读后感 篇1

好久没有这么哭过了,似乎上一次流泪已经是好几年以前的事情了。今天竟然哭了好几次,而泪水却仅仅来自一本书,一本我用一天时间含着泪看完的一本书《边缘》。事情缘于昨晚,因为不想上自习所以干脆扎进了图书馆,在里面百无聊赖的翻看着书架上的小说,最后随手拿起了上面仅剩的一本名叫边缘的书看了起来。刚开始感觉挺感人,很接近我们大学生活就想把它借走,可且被老师告知晚上不准借书,就只能在里面看了起来。刚好看到主人公为了让自己和妹妹上大学在工地赚学费,眼泪便不住的在眼眶里打转,当看到他打工的时候一个长辈突然被砸死在他的面前的时候,我的泪终于忍不住了。这时闭馆的铃声响了,我只好讪讪得将书放回了书架,回到宿舍,久久不能入睡,像得了相思病似的满脑子都在想象主人公的遭遇。或许成长的环境有些类似吧,我特别的佩服和理解他,甚至还有着些许的担忧。我也来自农村,家里也不是很富裕,甚至上的学的时候也受到过学费的威胁,我也奋斗过,打过工。可是我的境遇对他来说却是九牛一毛。不管多么不容易,至少家里可以借到足够的学费,我不用为上学担忧了。可是他却完全在靠着自己的双手和血汗转着高昂的学费。一夜无眠,早上起来感觉自己就像丢了魂似的。第一节下课的时候感觉自己实在撑不住了,利用课间时间,几乎以冲刺的速度跑到图书馆把它借了出来。然后不管上课下课一直在读不停的读。读着读着突然感觉自己没有勇气再读下去了,心里一种欲望越来越强烈,想知道他最后是不是活下来了。当我迫不及待的翻到最后看到他活着的时候,心中的`石头才落了地。不管多么艰苦活着就好。整整一天时间我几乎把自己的全部投进了那本书里,直到看到他因病退学,然后拖着病去打工,最后再次考上大学。当我读完的时候感觉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洗礼和震撼,一个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自己赚学费还经常寄钱回家顽强与病魔斗争最后完成学业的人真的让人不可思议。事后我在书上看到了作者简介,我惊讶的发现书里的主人公竟然与作者的履历有着惊人的相似。终于我不得不承认我已经被这个叫张海录的人征服了,只因为它的抗争与不屈。因为他曾经那么努力的让自己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2

活着?活着为了什么?

当然,有很多人毫不犹豫的会说活着为了享受眼前美好的生活。

故事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个典型的旧社会败家子。出生于富贵之家,从小到大不愁吃不愁穿,有个三从四德的妻子,也使他彻底成为了嗜赌成性、没有理想、没有责任、没有烦恼的败家子。这时的他活着也只是为了享受眼前美好的生活。

当福贵嗜赌成性后,慢慢的他把所有时间、所有的钱、所有的家当都输光了。一家老小从华丽的大宅搬进了茅屋里,也因此父亲去世了。母亲生病倒下,家珍拿出两块银元让福贵去城里找郎中治母亲的病,可是福贵却被他党拉去当壮丁,每天在坑道里听着枪炮声,饿着肚子哆嗦过着日子。这时的`福贵只想着家人,为了能对家人好而活着,愧疚的活着。

当福贵回到了家,母亲已经去世,凤霞因大病而变得聋哑,儿子不认得自己。但他没有再幻想荣华富贵,他只是踏实的劳作,肩负起做父亲,做丈夫的责任。他活着只为了责任。

可是上天总与福贵开着玩笑,儿子,女儿,妻子,女婿相继的离他而去。这是福贵的报应吗?这时的福贵活着又为了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

余华书中写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福贵只剩孤零零的一个人,但他坚持活着。我慢慢地读懂了,他在经过了人生百态后,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忍受,为了活着而活着。

上天给予我们生命,同时给予我们苦难与幸福。但,不管怎样,生命仅仅只是存在的形式,苦难与幸福只是其中的小插曲,为了自己而活着,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在福贵身上我们看到了旧社会农民的缩影,但将他放大,我们却是看见了许多农民的辛酸。以《活着》为书名,我想作者是想让人们记住的不是死亡,而是被它衬托后的生存,是学会了承受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的“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3

这本书题为“活着”,写的却是“死亡”,这是一部为内心而写的著作,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苦难后依旧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故事讲述了男主角福贵儿的一生。福贵儿年轻时沉迷于吃喝嫖赌,一言不合就打媳妇儿家珍。有一天,家产被败光了,输给了一个叫龙二的人。亲爹被气死了,家也被人夺了。

福贵儿终于洗清革面,怀着儿子的媳妇儿却被岳父接回了城里,后来又带着儿子有庆回来了。娘生病了,福贵儿去城里买药被国民党抓走,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活了下来,遇到解放军,回了老家。回家后娘死了,女儿病成了哑巴。(看到这里,我以为作者会写龙二霸占他的妻子之类的',不仅没有,反而龙二的结局出乎意料)

福贵儿回来后,土地改革开始了。龙二因为不肯分田产,被枪毙了。福贵儿很是感慨,如果当初他没有输光家产,现在死的就是他了。到这里,我以为好日子就要来了。没想到,现实永远没有更惨,只有最惨,真正的悲剧才刚刚开始。

家珍得了软骨病,干不了活,家里负担加剧;政策变化,家里越来越穷;曾经的战友成了县长,却间接害死了自己的儿子有庆(有庆死于为县长夫人输血,抽干了血而死);女儿凤霞与城里的偏头二喜结婚,死于生产;女儿死后,妻子家珍不久于世;年幼的外孙被接到乡下与自己同住,自己年迈贫穷,生活艰苦,让孙子死于吃豆子撑死。

多年以后,年迈的福贵儿牵着他年迈的老牛,哼着欢快的小曲儿,给在乡间收集歌谣的“我”讲述了他的一生。本书故事篇幅并不长,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看到结尾,我还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可能我内心在期待某种逆风翻盘,从始至终故事却都在朝着反方向发展。

可能越是穷苦的人才越能体会到这种与生活作斗争的辛酸,和灾难降临时无能为力的苦楚。曾经我因一些生活琐事与朋友争吵,看完这本书再去回顾那些琐事,与生死比起来,那又算得了什么?曾经我所坚持并奉为真理的“对”与“错”是否局限了我的眼界与格局?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学会放下,学会宽容,学会柔和。《活着》也是如此,把自己当做富贵儿去历经沧桑后,剩下的只有感激,感激曾经经历的一切,感激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感激未来将创造的一切!

  活着读后感 篇4

学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开始对余华有点产生兴趣,课间同学还不停的讨论着。不知谁说他的小说《活着》很有味道,太好看了。于是我抱着一丝好奇借了这本书,本着无聊便看了起来,谁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看入了神。

《活着》是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用一天时间对其一生苦难的叙述。在近四十年里,他经受了人间的很多苦难,面临了与一家四代人的 ……此处隐藏4349个字……不用考虑篇幅架构,转承起合,儙辞造句,用心写,常常写,总有一天也会写出好文字来。用作者的话说:“我们的'身体是垃圾堆:我们收集经验,而丢掷到心灵垃圾场的蛋壳、菠菜、咖啡渣和陈年牛排骨头,腐烂分解以后,制造出氮气、热能和非常肥沃的土壤,我们的诗和故事便从这片沃土里开花结果。不过,这并非一蹴而就,而需假以时日。不断翻掘你生命里的有机细节,直到有些细节从散乱无章的思绪垃圾堆里筛落下来,落到坚实的黑土上。

纳塔莉跟随他的老师片桐大忍禅师学禅,并将坐禅的方法及意念运用在写作上,因而有了大突破。

读再活一次,就是在倾听自己,触手可及,然后身体力行,从看待身边的一花一草开始。不论你脑子里涌现了什么,坚守当下这一刻,而且让你的手不停的写下去。

最后说一句:如果你想好好与自己相处一下,不防看看这本书;如果你的写作水平已经达到一定境界,不防也可听听这位作家的写作心得。

  活着读后感 篇11

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活着》,感觉真的是本不错的书,却很难从里面准确的汲取出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看的过程一直很平静,听福贵讲着他一生的经历。随着他命运的不断辗转,对这个人的爱恨也是一直发生着变化。起初,福贵是一个每天只知道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不过,刚开始也只是以事不关己的心态看待他的一切行为,直到,他竟然打了为他怀了孩子的家珍,才开始愤恨。

家珍是个善良的女人,一辈子跟了福贵,算是没想到一天的福气,不过,却在这样磨难的一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后来的福贵,对她还是不错的,每天背着她出去散心,这也是一个女人一辈子的`幸福了吧,值了。对她,我一直抱着一种崇敬和心疼的态度。

凤霞倒是没什么感觉,觉得她的一生挺好,虽然耳朵聋了,嫁的是个偏头,但是,偏头女婿对她真的是没得说,算下来,她也比那个时代的其他女人幸福了些吧,起码比她妈强。

有庆是让我最震撼的一个男孩,他对羊的那份心疼,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自己养的那两个小羊,那天妈说要把它们卖了,我蹲在羊圈看着它们心疼老半天呢。

有庆的死是让我看这篇文章心情最暴躁的时候,特别是医生的麻木,让我突然就有种想杀人的冲动了,别说福贵,就我一个女生都看不下去了,活活的一个孩子就突然这么没了,是谁谁受得了啊。要是谁的亲人被这么不明不白的折腾死了,谁如果没有想把那抽血的护士和医生给整死的冲动,那他肯定不正常。太灭绝人性了!!!

那个年代是个怎样的年代,具体的我摸不清楚,只是很庆幸自己能出生在那个年代之后,少经历了那么多世态炎凉、生离死别。在我感慨现在生活的种种不好时,读了这篇文章,我就开始逐渐感觉平衡了,比起他们,我已经很幸福了。

那么多人都去了,留下了福贵。也许活到最后的并不一定是幸福和快乐的,但是,活着,起码还能感觉到哪怕不幸福和不快乐。

只剩下福贵了,就剩下他一个人孤苦伶仃,连苦根也去了,可是福贵没有放弃生活,这点我很佩服他,他仍然坚持活着……

看完这篇文章,最大的感慨就是——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强的面对人生!

  活着读后感 篇12

三年前的一个下午,我不知道是吃的多了无聊还是内心的善良呼喊加入了一个义工群体,并和他们去看望一个得了白血病的大学生,家是租的房子,学生的父母也在,据说看病已经花费好几十万,大家去安慰了半天,就开始偷偷的给学生父母钱,事后知道有一个义工给了一千元,我比较仔细,给了五十元,和一本书,当时钱夹在书里,内心穷酸扯淡固执的一直以来始终认为精神满足比物质金钱要重要的多。

这本书的名字叫-----活着,是的',余华的活着。

网上买了好几本,一本11.6元,物美价廉,而且绝对配得上可以居家旅游坐火车飞机适当时拿出来翻看装文艺二货青年的不二之选。

当我递给生命能量在递减的学生时,还没有忘记强忍着泪水在扉页写下给他的留言----你要坚强的活着,小刀。

学生看着我,虚弱的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人活着有意义吗?

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但当时我坚定的点了点头:“有”。

我不知道一个人在死亡边缘的念头,但对于一个绝症患者,人只要活着,活着就好,活着。

他的父母说他不能流血,一流就止不住,像“血疑“中的大岛幸子,还要不停的换血。

相同的是都是白血病,不同之处大岛家有钱,学生家据说父母把房子,牛羊都卖了,为了维持他最多一年转瞬即逝的生命。

有时候,人的生命是如此顽强而又如此脆弱。

想想此时看这篇文章,活着的你。

离开时的阳光,烈,我开着车且打开空调回家,院里几个老头在下棋,习惯性凑过去瞎指点几句,虽然没人理还是满意的上楼回家,先墩了地,烧开一壶水,喝茶,翻书,喂鱼,休息一会给老婆孩子做饭,突然之间觉得人活着就挺好。

推荐一本书,余华的活着,一本活着,余华足以傲视人才济济的作家群雄。

此书的价值无法用任何评论的词语形容,“伟大”这个词在这本书面前也显得渺小。

  活着读后感 篇13

何为生、何为死,这是我们成长路上不得不去面对的一个难题。

所谓成长可能就是最终学会勇敢面对生,坦然面对死吧,但知晓一点并能最终做到,需要我们读过很多书,经历很多事。

就像小翟所说的那样,余华写《活着》,绝不是简简单单写惨,绝不是将人世间一切痛苦绝望失败悲剧摆给我们去单纯地悲哀,他是希望将人间现实痛苦给淋漓尽致揭露,从而让我们从中能得出活下去的真正意义。

《活着》满篇都在讲死,但究其本意,是想表达“活着”这个唯一的主题。

也正如小翟所说的那样,我们大多数人活着不是因为其他别的高大上的因素,我们就是因为活着本身而去活着。

永远不要小看“选择活下去”这件事本身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以及所需要的弥足的勇气。

谁都曾遭遇过挫折与坎坷的打击,痛苦不已;谁都曾徘徊于怀疑与迷茫的路口,止步不前。

那些不是因为抑郁等生理病变,而简简单单仅因为绝望、痛苦,就觉得挺不过去了,选择轻生的人,选择跳楼、上吊的人,看似他们具有超乎于常人的勇气,敢于迈出最后那一步,但实则无论怎样去讲,他们都只是被生活打败了的人罢了,都只是被苦难支配了的人罢了。

我们同情他们,但永远不要去实施这种行为。

今天又看见新闻报道一位xx的研究生在人生路上没有选择继续走下去了,看完他的遗书,说实话,我能从中读到满满的`无奈与绝望。

他没有碰见恶毒的导师,不是遭遇了重大的打击,就只是无数的小事叠在一起,最终丧失了对生的希望。

他的那种痛苦比起真正遭到什么突然打击的人来说,可能更让人产生对活着的意义的绝望。

我永远做不到对他所有的经历感同身受,也不太好评判他的个人决定,倘若在这里去讲他应该乐观点、看开点,既然人已经去了,也没有任何意义所在了,反而还会平添一点儿不近人情的冷漠的说教感。

对他的行为不做价值评判,但最后我想将之前所说的一句话送给看到这里的所有朋友:无论怎样,活下去,才有无限可能。

《活着读后感(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