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根鸟》读后感10篇

时间:2023-02-06 12:05:06 收藏本文
《根鸟》读后感10篇

《根鸟》读后感10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根鸟》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根鸟》读后感1

文章一向以纯净唯美著称的曹文轩,总是在单纯的故事表象下,向读者默默诉说着洞彻人生的体验,以及关于生活与梦想的真相。

一、亦真亦幻才是世界的真相这是一部迷人的、梦幻般的小说,它让人在梦幻中游走,在真实中体验人生。

主人公根鸟猎到了一只罕见的白鹰,并从白鹰脚上取下了一封求救信,落名“紫烟”。当晚,根鸟与父亲寻遍了附近的山谷毫无收获后,根鸟义不容辞地踏上了西寻紫烟之路。途中虽然艰难险阻层出不穷,但根鸟跋山涉水,克服了重重的艰险,竭力寻找着自己可能一无所获的梦,从未停止踏上向西寻梦的旅途。在鬼谷,根鸟虽然在做苦力,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没有放弃,依然一次次地逃跑,直至成功。在米溪,他又一次忍痛舍弃了荣华富贵和秋蔓,毅然踏上了西去的行程。在莺店,根鸟面对自己一贫如洗,再一次显示了自己坚忍不拔的恒心和毅力,往西直走,终于来到了大峡谷……在曹文轩的笔下,在那些善良的,纯净的,优雅的,感伤的人物形象面前,我们似乎也在静静地做着梦,在梦里我们静静的改变着自己,陶冶着自己,从而使得自己成长为一个单纯而富有情调的人。确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亦真亦假,假假真真,如同红楼梦中所云:“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世界的真相,是人类永远探索的主题。

二、生命与苦难的永恒对抗曹文轩真诚地书写着人生永恒的苦难与温情。苦难来自于“人性之恶”和“人世之厄”,而温情是苦难的救赎。

作者在表达温情与苦难时的悲悯情怀,呈现出的美感以及作品的苍凉色调是他作品的独特之处。可以说曹文轩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探讨少年成长的过程,《根鸟》试图通过少年寻梦的历程来表现一个近乎寓言的主题:如何超越自我去追寻梦想。从“鬼谷”的磨难到“米溪”的温柔再到“莺店”的沉沦,少年根鸟所经历的一切无不充满了暗示。牵引少年不断流浪的力量不是来自人物本身,而是来自一个梦境。成长的过程很美,像金色的茅草房,海浪吹打的碧滩,像自由翱翔的海鸟,这个过程很忧伤,每个人成长中都有不可避免的痛苦甚至苦难,苦难是一定会出现的,对于个体生命来讲无关大小,我们不是要将孩子保护得好好的`,而是让他们了解苦难,尊重苦难,有与苦难对抗的勇气。其间渲染了命运的曲折与不公,充满了生命的挣扎和呼号;但又绝不仅限于此,生存环境的无比恶劣抹杀不了人对幸福的追求与渴望,透过这个故事,作者极力彰显着苦难的意义。

三、诗意的生命哲学思考“好的文学作品除了精准、浓缩地表现人的生活和内心外,还应该表达作家对人生、生活、生命、世界的深刻思考。”

对生命形式的表现和探索,是曹文轩童话的鲜明主题和特色。在他的童话世界中,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故事,都常常会引起孩子甚至成人的深深思考,因为他通过童话把现实中的人生体验寄寓在作品之中,引导着读者去品味、去体会、去思考世界与人生。  《根鸟》中的少年以梦为马,而读者也随着少年,在现实和幻想的空间穿梭着。回归现实,对于我们而言,每个人都是怀揣着梦想前行,途中会遇到一些艰难险阻,关键是怎么应对。文中的根鸟是一个带着明确目标西行的少年,他追着自己的梦,尽管路上没有同伴,尽管他被“长脚”这个合格的倾听者欺骗,落入困境。但他没有放弃,一直在寻找生的希望。白马在根鸟的生命里也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功臣,是它唤起了根鸟逐渐麻木的心,是它时刻鼓舞着根鸟前行,也是它,在最关键的一刻,出现在根鸟面前,和他一起逃离了鬼谷。文章的种种意象,无疑不是生活的写照。我们会经历根鸟所经历的一切磨难,最后的结果如何,还得看自己的选择。根鸟的寻梦之路正如我们的人生之路,只要我们坚持,只要心中有梦,就一定能找到梦里那个“美丽的大峡谷”!这正是曹文轩向读者传达的生命哲学思考。

《根鸟》读后感2

心中的大峡谷遥远而美丽,心中的女孩儿飘渺而迷人,根鸟放弃过、坚持过、体验过、享受过……他经历的一切又一切,由一个梦而起,《根鸟》这本书充满了并不真实的幻想与浪漫。我不可能经历到根鸟梦到的事,即时梦到了,我也决不会像根鸟一样在急速奔跑的社会中抽出时间去追逐一个纯粹的梦。

有谁想过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呢?那么,作者究竟写这篇纯美的小说干什么呢?我想,他要说的一个是信念,一个是情感。

根鸟的信念是一次次丢了又拣回来的。他一直在追,但是现实又经常绊他的脚步。摔倒时他无比的狼狈,如同一个醉汉醉倒在街上,拿着酒瓶狞笑着唱着自己也听不出调的歌,样子恶心而难以理解,冰冷而无比孤独。当他又找到信心向前进时,他那放光的眼睛俊朗而坚定不移,但又迷茫而忧虑不堪。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拿起镜子照自己的脸,经历了这么多,自己变了么?于是笑着对镜子里的自己说:变了,我变得淡定了。因为一切的困苦都会让人变的更成熟。这也许就是一个人抱着信念行路时所要经历的吧:摔倒决不能就地躺下,要撑着地,站起来。

根鸟是个逐渐走向成熟的少年,这时的他像我们一样,感情丰富,容易爱,希望爱,追求爱。当他面对喜欢的女孩的时候眼神中透着可爱的羞涩,想看身边的她却不敢转头,当女孩子接受他时又怀着诚挚的心与女孩在一起。这感情,实在明亮,实在纯洁,但,实在难寻。当根鸟离她远行,独自面对生活时,他总会回忆起她,回忆起那份感情,即使在黑夜里,在寒冷中,嘴角也会泛起甜甜的笑,笑里有思念,有幸福,也有分离的苦涩,望着月亮,边在心中呼唤女孩的名字,边进入梦乡。感情——让人哭得痛苦,笑得开怀的药剂,珍惜一切的感情,让心,跟着它跳动。

“当一个人拥有自己珍惜的感情,并可以在一切困苦中找回信念,那么他的心里已经存有无人能比的财富,这财富,也可以净化他的灵魂,并且让今后的人生路更平坦和温暖。”————

标记"读过"时,编辑框的标签候选里居然有"迷幻"一词。我觉得还是用奇幻比较合适。

初看<根鸟>时就觉得这小说与<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异曲同工。但也许我是中国人的缘故,我更易理解前者书中描写的一些情绪。比如我能切身体会米溪小镇的那种江南暖润,却怎么也没办法把炼金坊从电影荧幕或者动画片里搬到现实中体会那份炼出奇异金属的神奇。我能想象根鸟与秋蔓握着同一树枝的两端小心翼翼一言不发地走过小河上的`独木桥。

寻梦境的根鸟比起寻索天道(或是天意?我已经记不清了)的牧羊少年,更加靠近我们。

如果不和其他故事对比,独独看<根鸟>,我觉得看得挺过瘾。

这本书我在十天内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完全没有看<24重人格>时时不时冒出的疲惫。

一开始对细致的景物描写的确不太耐烦,但是一章还没看完就转变得享受其中了。

的确是部浪漫主义小说,有位这样支持自己的父亲,有那匹良仆益 ……此处隐藏8821个字……人的命运,以他们的苦难与追求,雄辩地展示了主题,同时赋予了这部作品以史诗的光辉。从西非冈比亚河上的嘉福村,到作者以第七代金特人的身份追述他的祖先们在美国这块土地上所经历的苦难。这条根也是所有美国黑人之根的代表与象征。

对于一个以前很少了解非洲部落生活的我,不能不说康达·金特之前那一段淳朴和谐的生活对我充满了吸引。那播种和丰收季节的歌舞与祈祷,篝火前的长老议事会,森林中的男子成年典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优雅、和谐、自如;而晨雾荡漾的肯必·波隆河上,独木舟划破了平静的水面,惊醒了狒狒,惊散了野猪,林间百鸟鸣啭,河上苍鹭齐飞……多么和谐的自然。

但当康达·金特被套上铁链装上运奴船驶离了嘉福村,我合上了书,不想再看下去。因为实在难以想象,这个变化带给亲人怎样的悲痛欲绝!一个人,突然之间失去了自由和尊严,远离了自出生以来的所有亲人、生长环境,更重要的是,不再有知晓一切消息的权利,那种感情是绝望一词所代替不了的。

康达的反抗从一开始就带着悲剧的色彩。他目睹了同伴的挣扎、患病和死亡,他经历了地狱般的旅程,经受了濒临死亡的痛苦,到达他从未知晓的陌生之地。成为历史悲剧的一份子。嘉福村的一切在一步步远离之后,却一点一点深刻起来。康达的反抗从未停止。这是毋庸置疑的。

读书的过程,是痛苦的体验过程。当我们为书中的主人公落泪时,这种感情就已经掺杂了个人的种种体验。虽然历史的脚步从未停止,但悲剧似乎一直在重复,尤其在18、19世纪的欧洲和美洲大陆。无数的黑人被掳走,刚刚建立起来的亲情被生生的撕裂,文明的白种人在生离死别面前毫无羞耻感,貌似人的感情是以肤色区分,而不是以生理特征来区分。上帝造人时所立下的规矩只在白种人这里有效,黑人及他们的混血后代无权享用造物主的恩泽。今天,站在21世纪的文明之中回想大西洋中无数运奴船在风浪中颠簸,无数人类的感情脆弱如纸,不及一提。而事实上,《根》所要表达的两种文明在我看来不相上下。尽管黑非洲的文明发展缓慢,但并不影响各类情感的深度。康达的母亲勤劳,善良,在康达成人后,母爱的深沉转化成自豪,她愿意看到长子的成长,但也会因为儿子渐渐独立而失落。这是所有养育过孩子的母亲共同的感受。而父亲总是那么内敛,他一声不响的为儿子准备了每一阶段的礼物。作为人,他们独立、个性。

当康达在美洲大陆重新建立了家庭,当他知道绝无机会再回到家乡,他却从未忘记过那里。他多年后对妻儿吐出那已经似乎很遥远的故乡的.语言时,他知道其实自己的心从未离开过嘉福村晨曦的炊烟,肯必·波隆河上的独木舟…...他的后代从片言只语中搜索着祖先的伤感,遥远的嘉福村也在逝去的历史中追寻着离散的亲人:他曾经存在过,是他们的一份子。语言,于是充当着他们之间割不断的桥梁。就有了后人们一代代不断重复着的话语:有个叫“金塔”非洲人,他把吉他叫做“可”,把弗吉尼亚的一条河叫做“肯必·波隆河”……

从人类共性的角度来说,白人与黑人的感情没有两样,失去子女与失去父母的白人不比黑人悲伤多少。相反,对于那个更单纯地方的人来说,子女对父母来讲更重要。那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存的资本;而另一个地方,一个由坚船利炮与暴力血腥组合成黑人的人间地狱,进步与落后在冲突中将人性的善恶重新演绎!

《根鸟》读后感10

《根鸟》是曹文轩纯美系列小说中的一部。讲了一个生长在山里的十三岁少年根鸟,为了追寻着心中的梦,独自西行的种种坎坷经历和奇遇。整个故事仿佛蒙上了什么,一切都那么茫茫,那么虚无缥缈又触手可及。

在一次私自上山打猎的过程中,根鸟遇到了一只白色的鹰,得到了一块神秘的布条。就因为这布条上的“大峡谷”“紫烟”,根鸟背井离乡,穿过寂寞的荒漠、恐怖的戈壁,在青塔镇遭遇欺骗的同时也受到了真善美的垂爱,还神话般得到一匹白色的宝马。接着又陷入鬼谷,过着地狱般的生活,经历了死亡的边缘后,根鸟第一次回到现实,强烈地思念起家乡菊坡的老父。这段经历是根鸟在难以想象的孤独、困苦、艰辛的极端环境中抗争的生命里程,根鸟也因此逐渐成熟、智慧、果敢、坚忍起来。

第二次踏上西行的孤旅是在父亲死后,根鸟烧毁了房子,也烧毁了自己的根。这一去似乎意味着更彻底,更义无返顾。这次,根鸟在和美富庶的米溪用自己的智慧、善良、勇敢和诚实博得了爱情之神的怜爱,安逸的生活和美好的秋蔓让他深深的留恋在米溪,而忘了心中那个美丽的梦。又是一次幻觉,让这个少年恍惚起来。根鸟重新踏上寻梦的征途,然而根鸟再也不像上次那么义无返顾,那么纯粹无念。米溪的安逸与富庶滋生了他的惰性。在一个糜烂的小镇莺店,根鸟学会了赌博、酗酒,甚至变卖白马,所有的理想以及之前磨练的好品质不复存在。当他再次邂逅板金,那个最纯粹的梦,又重新燃起,终于根鸟找到了那个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寻到了梦中的梦。

这果真是适合青少年看的小说。大手笔的景色描写渲染了一个又一个奇妙的境界,现实夹杂着虚幻,无奈夹杂着希望,孤寂夹杂着热情,恐怖夹杂着凄美……有荒漠的凄凉、戈壁的凶险,有草原的广阔、山峦的陡峭,有溪水的丁冬、江河的咆哮,有乡间的淳朴、市井的污浊……语文课本中描写过的,没有描写过的,学生见过的没有见过的,都在作者奇丽的笔下了。能不说是青少年积累语句、大长见识的好读本?细腻的心理活动刻画,把根鸟整个青少年期的心理成长赤裸裸地展露着。

为了心中的那个梦,沉醉于亦真亦假的幻想中,血气方刚执着追求,意气用事推人入水,孤独顽强地跋涉于深山险水中,几番挣扎上门乞讨,不怕苦累挣钱上路,害羞善良热心助人,机智果敢化险为夷,真诚宽容广结好友,轻信他人上当受骗,酝酿计划等待时机逃离鬼谷,安逸无忧懒惰滋生,情窦初开害羞好奇,身心俱疲沾染恶习,意志消沉误入歧途……这正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迷茫期,有理想又不明确,有斗志又易走歪路,充满斗志充满热情充满正义充满好奇又有那么一些反抗……

作者要通过一个虚构的小说把整个人生的喜怒哀乐、坎坷曲折浓缩在根鸟短短的四五年的成长过程中。每处景每个人每样物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理想就是那遥远又似在眼前的缭绕的洁白的烟雾、幽香的.繁茂的纯洁的百合和忧伤的柔弱的纯真的紫烟。追寻理想的征途艰辛又不乏乐趣,一路付出一路回报,一路播撒一路收获,寻梦不一定成功但一定有收获,或是预定的或是意外的。

根鸟和板金就是这样的两个代表。一路上,支撑你前行的除了理想、信念、责任,还有亲情,爱情,友情,恩情,随时涌动的一点感动……父亲的鼓励、板金的教导、驼队的关爱、老奶奶的照料、和尚的馈赠、独眼老人的相救、米店老板的赏识、秋蔓的爱慕、金枝的柔情……都是根鸟寻梦的支持,也是人生会遇到的好心人,好好把握他们吧,感激他们吧!一路上更有磨练你让你成长的的沟沟坎坎,饥饿、寒冷、劳累、疾并孤独、折磨、诱惑,旅途的寂寞艰辛,时时围困的饥饿,长脚的虚伪、疤子的凶横、金毛的狡诈、班主的冷酷、店家的势力、豪赌的诱惑、挥霍的快感、酗酒的麻醉……也好好感激吧,因为有了他们的磨砺,人生才变得丰富,才发育得成熟,才懂得珍惜!

好好读读此书,在曹问轩纯美的文字里玩味语言文字的精妙;在扣人心弦的情节里品位人生百味;在根鸟的成长经历中感悟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根鸟》读后感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