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瓦尔登湖读后感11845年7月4日,梭罗为一项试验移居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自耕自足两年有余的时间里,他体会到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简朴而又原始。在他离开之后,就将两年来的感悟写成了这本传世的佳作《瓦尔登湖》。
这本书不仅能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之可爱与瑰丽,更能从嘈杂的现实生活中解放灵魂,感受心灵的宁静与欣慰。就好像一丝清泉倾泻而下,冰冰凉打在头上便撩得你一个激灵,轻轻柔沁入皮肤触碰你每寸神经,最后汇聚到脊髓之中成为你身体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读过它的人,比如海子就曾写道:梭罗这人有脑子,梭罗手头没有别的,抓住了一根棒木。那木棍揍了我,狠狠揍了我,像春天揍了我” 。
这首《梭罗这人有脑子》,生动地表现出梭罗所倾注在文字中的自热之爱,唯美的笔法真实地勾勒出大自然的灵动,带着强大的冲击力扑面而来,使人毫无招架之力,就像被木棒狠狠揍了似的,猛然醒悟,重新审视周围,嗅到野芳发而幽香,见到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而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达到坐忘。
于是,梭罗的智慧与老子的哲学其惊人的相似就不得不提了。他们都认为一切都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做违反自然法则的事,澄心味象、契合自然、心纳万物。在另一方面,人的物质生活应该降到最低,自给自足,但精神生活一定要崇高,要有诗意,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清静、恬淡、寂寞、无为。由此可见,这二者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书中梭罗看到了他的同乡们,不幸继承了农舍、房屋、谷仓、牛群、以及农具,继承了这些得来容易摆脱难的东西。他疑惑是谁使他们成了土地的奴隶,疑惑他们为什么一出生就开始挖掘自己的坟墓。他们不得不度过别人的一生,推着所有这些东西往前,尽自己所能过得好一些。
而在现实中,我们也遇到了多少可怜的、不朽的人啊。他们几乎被生活的重担压垮、闷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他们是房子的奴隶,车子的奴隶,更是金钱的奴隶。西班牙《世界报》上有这样对中国房价的评论“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可见,尽管时代浮躁奴隶层出,但是如果人始终在一种错误下劳作,那么很快就会成为后继者开垦荒原时不得不清理的阻碍,而他的大部分也终将会被犁入泥土成为肥料。对于我们,二十岁的经年里放大了什么,什么又是这个年龄段所不该承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脚踏实地的安全感,内心真实亲切的期盼?仅仅由于无知和错误,被生活中人为的烦恼和过于粗重的劳作挤得满满的,以致无法摘取人生精美的果实。难道是我们的手指因过度劳作也变得太笨拙、颤抖得太厉害而做不到这一点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大学本应是人生中最自由的阶段,没有高考的残酷竞争,没有老板的苛刻要求。我们理应能够顺从我们的渴望,不要急着给自己戴上考研、出国的枷锁,去追逐理想,去钻研学术,去赏玩山水。更何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去跑,去跳,去舞蹈,去歌唱。
当夕阳西沉时,到美港山上,大嚼其越橘和浆果;在温和的黄昏中,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鲈鱼游泳四周,好似迷上笛音;夜晚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还零乱地散布着破碎的森林。听听枭鸟和狐狸和唱的小夜曲,不知名的鸟雀发出尖厉的啸声。衔着野草,吮着汁液,思索黄金时代里,有多少山林水泽的精灵曾经居住?
那是在康科德的冠冕上的第一滴水明珠,是梭罗的心之所栖,是世界上唯一的瓦尔登湖。而我们,只要同样抛去繁杂,此身所在,便是瓦尔登天堂。
瓦尔登湖读后感2当夜幕笼罩大地,远处灯光依稀,闪烁在建筑工地,我的心灵也随之渐渐超凡脱俗于喧嚣的世俗,回归于一片沉寂。无论白天的事物多么纷繁难解,它们都会沉积,铺在瓦尔登湖之底。每个人心底都可以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
《瓦尔登湖》带给我的是这种心境,一种自然和返璞归真的思考方式,以及将实物升入精神的思想境界。《瓦尔登湖》不是小说,没有故事情节,有的是自然的事实和深沉的思考,但它值得细细思读,理解出自己的哲学体系。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凝结了作者的感悟与思想,描摹出生活的本味模样。
《瓦尔登湖》记述了梭罗在他两年中的湖边隐居生活。他描绘了大自然的新奇与美好,延伸了无限的感慨与思考。他将两年的观察与思考合成一年来写。自然的规律是恒久不变的。梭罗是一个自由的人,他拥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摆脱世俗的羁绊。最重要的是,他乐于探索未知世界——这个世界还包括他的内心。他鼓励人们纯洁与简单,勇于按照人们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尔登湖的寂静给了作者思考的空间,使作者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无聊的应酬和社交活动等。他在湖边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实并未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准确地说,梭罗所厌恶的是毫无真诚与热情的社交活动,而且它们常常与豪奢联系在一起。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
立在清澈的碧蓝色湖水旁,那幢他亲手建造的木屋是他思考的居所。他凭直觉和自己的意愿,来到这里进行他的生活实验。整整三百页的纸张,都透露出对“我”这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固定的习惯。作者在湖边隐居的确——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是一个生活的实验。并且带领读者同他一道,在情节的发展之中,获得无法言喻的启迪。
限于人生阅历和学识的浅薄,我不敢说这十几万字我都能读透,更何况它囊括了太多的内容。然而无论如何,每个人结论都会是相同的,只不过理解的程度深浅不一而已。的确,这本书很难读,凡是浮躁的心情都不得不抛弃这本书。另一方面,唯有沉静的人在沉静的时空中方可与这高尚的思想共鸣。一旦沉静的心读进来了这本书,必获益匪浅。
我们所阅读的,并非是褒贬“仁义道德”之流,而是真理。书中描写的全部是真实的大自然,与城市中灯红酒绿的嘈杂迥异,湖边的鸟兽虫鱼鸣叫的喧嚣更接近于自然的真理。更广义地来讲,作者竭力强调的心灵和精神上的宁静和探索,并非简单的远离世俗退居山林。有人渴望像他一样,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林。这显然不符合他的思想境界。真正的瓦尔登湖是一种生活方式,存在于作者以及每个人的心中,不是一成不变仅存在山林中的,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瓦尔登湖边始终是一位占住者。即使作者生活在一座大都市中,他同样能够凭自己的意愿,到内心的海洋中探索。
尽管如 ……此处隐藏16114个字……/p>
梭罗的一生是寂寞的,而自己似乎又对这寂寞乐在其中。梭罗曾说:“我喜爱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刻。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在这两年多的时刻里,梭罗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1847年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住在爱默生家里。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5岁。他笔下的《瓦尔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仅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就应亲近它的人也不明白,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似乎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它始终默然地等待了一个世纪,依然不倦怠的孤独的不紧不慢的对每一个读者叙说着一个男生在湖畔寂寞的光阴。
梭罗的一生是恬静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尔登湖春日生机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虫声嘤嘤的小道上,记录下秋日里的落英缤纷、天高气爽,描绘出冬季雪花坠落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他就这样“活过每一个季节;呼吸空气,喝水,品尝水果,让自己感受它们对你的影响”。《瓦尔登湖》记载着他在小木屋中度过的每一个恬淡、安详而简单的日子,文字如美梦中的呼吸一般轻盈,淡淡的味道让人心旷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中的人们:“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梭罗的一生是智慧的。隐逸的生活中,梭罗总沉心思索。对现代科技礼貌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梭罗并不排斥,只是批评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他这样评价。“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询问阿德莱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类的思想。我们建成了铁路,却坐着它去城里消磨时光。”但是,梭罗对社会的好处并非仅仅在于批判,而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揭露,同时也负职责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抵御这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简朴。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取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够的勇气将其他剩余的东西摒弃,全然不顾同时代人如何对我们指手画脚。《瓦尔登湖》中不乏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见解独特,耐人寻味。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人们就应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好处的生活。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都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刻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透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好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好处。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时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大千社会中,人们开始迷失和彷徨,梭罗精神变得更加珍重和重要。一部《瓦尔登湖》中凝结的感悟与体会,值得用一生去参悟和实践。如何寻觅内心的平和与从容,如何感受寂寞中的快乐,如何从杂乱的人际网中脱身,重新审视自己,也许从《瓦尔登湖》中,你会得到启发。
瓦尔登湖已不单是那一片湖,那些在生活中感悟真谛,追寻简单的人们梦中,都有不一样的“瓦尔登”。正如梭罗所说:“一本真正的好书教给我的远不止只是阅读它。我务必很快将它放在一边,然后按照它来生活。我始于阅读,最后行动”。坚信我们都会到达梦中的瓦尔登。
瓦尔登湖读后感15一、 心如北海若
梭罗提到了他农场,又被农场主夫人反悔的故事。他没有任何的愤懑不满,反而有当了一次富人的宽慰。他的慷慨打动了我,这不是经济上的慷慨,这是精神上宽广与包容,这是理解力的开阔与幽远。我因这一个小片段受到了洗礼。不做斤斤计较的人,不苛刻,对他人的境遇有深深地理解与包容。与人为善,心有余香。
作为一个公平主义爱好者,我常常因自己权利受到侵害而变得戾气,在维权时,愤怒而得理不饶人。现在想想我把我的不宽容用铁骨铮铮装扮,有点可笑。
喜欢梭罗书中的这句话,“我是我眺望到的一切的君王 我对它具有的权利无可争辩”,这句话来自英国的诗人库柏。我也要拿这句话来提溜起我的境界来。
二、关于读书
“那件袍子上没有积下任何灰尘;自从那神明被揭示以来,也没有任何岁月的流逝。”
最古老的典籍,宛如神谕。他们在人类精神的星空永远熠熠闪光,穿透时光和苍穹,这种光芒,不会有丝毫的衰减和暗淡。
“年轻时花上一些日子和宝贵的时间去学习一种古代的语言,哪怕只是一些单词,也是值得的,因为他们是从老百姓平凡的语言中提炼出来的,成了永恒的激发和激励。农夫记住并重复他听到的几个拉丁词语,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乐乐听到我读庄子的一词半句,也是大有好处的。这个暑假,和孩子一起读庄,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再开启。他和我读过秋水,熟知河伯与北海若。他问我,如果河伯没有顺流而东行,会遇到北海若(这样的老师吗)?会意识到自己的(小)吗?一个太好的问题了。可能会遇到,一定会遇到。就像妈妈关注了那么久的渡渡鸟,终于成了知行生,涓涓细流汇入妈妈哲学的大海。就像妈妈早已知道庄子穿越时代的力量,即使一直未掀开篇章,终将在知行生的课堂中,日读一段,坚持打桩。就像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一直被推荐,从未被阅读;但妈妈已经开始翻起它,因为它的文字口齿生香。口齿生香的文字摘录不完,先把那些启示和心中的对话留下。
“古典作品不就是人类最崇高的思想记录吗?他们是唯一不朽的神谕,为最现代的探询提供了答案”
老师让我们打桩,也源于此吧。
“好好读书,以真正的精神读真正的书,是一项崇高的活动,会比被它同时代的习俗所推崇的任何一项活动都更需要读者竭尽心力。读书需要的训练是运动员经受的那种训练,几乎毕生要向着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读书不能随意,读书是需要训练的。训练的是专注投入与持续。
“文字是最珍贵的纪念物。”
“当目不识丁的也许还是鄙视一切的商人,通过魄力和勤奋,争得了垂涎已久的闲暇和与世无忧的生活,进入了财富和时尚的圈子以后,最终不可避免的会转向那更高的然而却难以企及的知识和才赋的圈子,这时他才会意识到自己文化的残缺以及他一切财富的空虚无用;于是他不遗余力的要使子女获得知识文化,他深刻的感到自己这方面的不足,从而证明了他的明智;就这样他成了一个家族的缔造者。”
进入了妈妈哲学的知行生体系,我们无需财富与商人相当,已提前感受了知识与才赋的欠缺,何以解匮,唯有学习,这是家学之源。
“阅读作为一种高尚的智力活动,他们只是略知一二或者根本一无所知,然而从高级意义上说,只有这才是阅读,而不是那种像奢侈品一样使我们宁静,允许我们较为高尚的官能处于休眠状态的阅读;是我们必须踮起脚尖,将我们最机敏最清醒的时光贡献给他们的,才是阅读。”
“我认为在识字以后,我们应该阅读最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不是永远重复最基本的东西和单音节词,毕生停留在四五年级,坐在最低年级最靠前的座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