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着》读后感(精选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活着》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活着》读后感1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流动的生命,流动的激情,蹉跎的岁月,易逝的青春,蓦然回首,消失殆尽。
留下一分钟思考,人生的目标是什么?留下一分钟领悟,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留下一分钟感慨,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留下一分钟探索,人生的真谛是什么?留下一分钟,细细咀嚼“人为什么活着?”或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四大类: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而现在的我们涉世未深自然是属于最低境界--自然境界中的人,不论干什么事,都是依照本性去做,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与其说是“天真烂漫”,不如说是“糊里糊涂”,懵懵懂懂地延续着生活,随波逐流,别无所能,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这样的生活就像是一觉醒来,黑暗朦胧中万丈刺眼的光芒,飞扬的心灵,落进了痛苦的躯壳。漫无目的的寻寻觅觅,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怀着一颗悲天悯人之心,长吁短叹……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保尔曾这样定义人生的意义。
知世如梦,无所求心。人生固然一梦,但一生中也就只有一次这样做梦的机会,何不好好把握,岂能这样混混沌沌的度过呢。默默耕耘毫不懈怠的努力吧。亚历山大·辛德勒说过:我们的双手会枯萎,我们的肉体会消亡,然而我们所创造的真善美将与时间同在,永存不朽。这是创造的永恒,也是人生的真谛。付诸行动吧,要相信,一切皆有希望,每个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创造者。并且这样的创造,即使苍天崩溃,也不会泯灭不会淹没。那么我们应踏着骄阳,迈过江河,迎着星光,向着宇宙穹窿的尽头出发,无怨无悔的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真谛。让远处的圣光照亮我们的心灵,追求神往的终极,昭示我们从有限的,苦难的尘世走向自在的解脱之道。帕斯卡尔感慨:人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那么让我们开拓思想,坚定信念,探索我们人生的意义吧,即使脆弱也带着思想思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众里寻他,蓦然回首,景然跃目。
追逐着前进,寻找意义的所在。它似清晨的雾霭虚无缥缈,似夜晚的繁星若隐若现,似流水中的落花漂浮不定。在天涯深处,在海角的尽头。这样的寻找令身心疲惫不堪。
静心思考,让内心拥有宁静的海洋,让平和笼罩你的心灵,让友情,爱随之滋长,让生命即时即刻地舞蹈--人生不会暗淡,可以这般绽放光辉。
值得珍惜的痕迹消失在岁月的尽头,让时间洗涤,愿你蜕变的单纯又自然,不求别人的赞美,恭维,不求别人的鲜花与掌声,只求了解与珍惜。人生可以如此蜕变,依旧精彩。
生活总有悲欢离合,人生也像朝夕起伏。不可避免的遭遇挫折,空虚,重担,失败,怠惰。但终究要相信生命如此光辉灿烂,我们怎么可以不珍惜呢?生是遗忘与珍惜的结合体。
寻觅久远,可终究要相信,不要刻意的去追求意义,因为它有时就在我们的面前,只不过我们缺失的是发现它的眼睛。
王国维的事业三境界使我从《人为什么活着》中领悟到人生也如此的三境界。独上高楼,衣宽不悔,众里寻他,灯火阑珊。
《活着》读后感2《活着》的故事不复杂,是写一个叫富贵的男人的一生,年轻时家境好,用今天的话评价他就是个败家子,输光家产不说,还气死父亲,接着被国民一党一抓去当 兵,幸好活了下来。回到家时,已经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母亲病死,女儿凤霞聋了。这一段是从富贵走向贫穷的开始。接着儿子给县长夫人献血而死,女儿凤霞 好不容易嫁了人,生产时出一血而死。几年后,老伴也走了,女婿在一次意外中也死了,只剩下他和孙子相依为命,可是孙子也因吃豆子过多而撑死了,最后只剩下富 贵一个人。
从富贵到贫穷,到不断的死亡,最后只剩下富贵活着,同时还有一头老牛。
对我们常人来说,每个人如此死亡都是锥心泣血的,富贵一次次经历一次次活了下来,我们不禁要问,余华在这儿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活着,生命就是一个活着,不谈幸福或苦难,生命只是一个活着的过程。
活着,每一个生命都是如此卑微,又都是有尊严的。我们活着或如一粒种一子,或如一只虫子,终究会走到生命的最后,而过程就是时光对生命的记录,也告诉我们只有时光是永恒的。
从这整篇小说里,余华也告诉我们:活着吧,活着,生命仅此而已,毕竟,生命还要继续。
面对死亡,更多的我们皆同苏东坡的《江城子》的情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 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人类共有的诗情。可是,断肠之后呢?
余华的《活着》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心灵去处。佛说:一切都是缘生缘灭,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同缘法聚合。可是,当我们历经种种,终究如陶潜云:“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说到底,我们在现实之中还是需要一个自我的肉一体和心灵的安顿。
《活着》,没有过多诉说悲凄万千的生命磨难,而是以佛家和道家的超脱来警醒人们。
余华自己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想这是一种对深沉的生命经验的感悟,写《活着》时的余华尚年轻,有如此悟性,实在是一种心灵的卓越,所以他赢得了世界的认同和喝彩。
活着,是一个祸福相依的过程,祸躲不过,福也不可尽享,从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生命就渐如流沙,只留下一抹淡淡的印迹而已。
余华在《活着》最后的概括说:“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也印证了蒋捷《虞美人听雨》的对生命的解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 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我们活着,生命的最后,或许就是道家所说 的“静”吧。
《活着》告诉我们:活着,最后我们都会回归生命的静虚,也是一种完满吧。《活着》讲的是关于死亡的事,其实它更想告诉我们的该是如何去不死,也就是说,无论生命经历怎样的磨难,我们都该以“活着”的姿态面对死亡。这是富贵的个人生命记录,我想也是我们民族的自画像。
我们甚至可 ……此处隐藏13169个字……趴下也依然蓄力爬起。再苦,再难,再悲惨,都像一个巨人孤独的对抗,孤单的转身抽泣,但每滴泪水都更坚定他对抗下去的意志。时间走过,往事种种就是一段或酸,或甜,或苦,或辣,或咸的文字。原来时间的手只是再考验我们,让我们更明确自己的路,自己真正要的路。
第四,最后陪富贵的是一直上了年纪的牛。他们相依为命,富贵很坦然,很淡然,很悠然的活着。虽然身边只有一只牛,再无其他亲人。但是富贵还是在务农,用自己的力量活着。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生活着只是为了活着。他没思考过为什么要活下去,但他依然和他的牛一起赚钱,吃饭。只是为了活着,活下去。当然也许他也想过,我不知道罢了。太多的事情太复杂了。以至于我们找不到答案,但是跟随自己的本性走下去,未尝不是一条很好的路。人的一生就是错,对,循环的过程。能想明白的要想,想不明白的就让时间的手告诉我们答案吧。
《活着》读后感14乔布斯传展示了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个人创业经历。这个活在自己想象世界里的奇才,虽经历过各种挫折,但他那无所畏惧的个性使他一直努力实践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
回顾个人电脑数十年的发展历史,让人感到有趣的是,其中的许多大腕都与大学“有仇”:无论比尔·盖茨,还是戴尔,或者苹果电脑的总裁史蒂夫·乔布斯都没有读完大学。
但他们凭借自身的努力不仅赢得了个人事业的成功,更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生活方式、改善了无数人的生活。
乔布斯是一个私生子,早年被养父和养母收养。少年时代,他有缘结识了不少电子工程师,从而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期间,乔布斯认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伙伴沃兹,后者是一位电脑天才。两个人在求学期间联手研制成功了免费偷打长途电话的装置“蓝匣子”,并由乔布斯负责推销出去。这次合作,不仅让他们尝到了经济上的甜头,更促使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76年,年仅21岁的乔布斯和26岁的沃兹成立了一家电脑公司。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苹果公司。他们的事业,是从设计制造第一块电路板开始的,并因此积累了第一桶金。1980年,苹果公司在华尔街上市。一夜之间,乔布斯成为一名年轻的亿万富翁。之后,随着企业的壮大和发展,他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但他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85年,因决策上的失误频出,乔布斯从苹果出走并成立了NEXT公司,取得了不俗的业绩。1996年,在苹果公司负债累累的时候,乔布斯毅然回到苹果,拯救自己一手创立的企业。并通过改革促使苹果扭亏为盈。
在《活着就为改变世界》这本传记中,乔布斯对其前半生的传奇经历进行了一次重温。无疑,他是一个复杂的人。在他的身上,不仅有美国人特有的硬汉气质,而且,性格也十分复杂。在工作中,有时他是一个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他却喜欢独来独往。有人把他的这种多面人格归结于早年的成长经历,或许这是有道理的。
众所周知,电脑产业是一个工程量巨大的领域,在业界,兼容和共享一直是一面光辉的旗帜。但早年的苹果公司,经营理念竟然是独来独往。虽然苹果凭借独特的外观设计和无与伦比的创造性思维不断赢得认可,但最终仍然败走麦城。究其原因,不外乎在当今世界,乔布斯传读后感_读乔布斯传有感_读乔布斯有感_读乔布斯传电脑产业的主导权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软件生产商所左右。而苹果,历史上其长处是硬件的生产与经营。尤其可怕的是,苹果公司长期拒绝与其他软件公司合作。这使其自绝于整个互联网产业之外,走下坡路就是必然的了。
乔布斯是一条硬汉,曾经身患胰腺癌,在死神的手掌里得以逃脱。他更是一个冷酷的人,早年与女友同居,育有一女。但他拒绝与其结婚,不肯承认孩子是自己的,直到法院判决才不得不承认。苹果公司上市以后,这位亿万富翁也不是一个慷慨的人,早年跟随他一起打拼的技术人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当然,这并不影响乔布斯作为一名传奇人物出现在我们面前。
《活着》读后感15余华的《活着》让众多读者感慨,有人对主人公福贵产生了怜悯之情,我却从中获得了一份宁静。
地主家的儿子福贵嗜赌成性,肆意挥霍家中的财产,最后一贫如洗。然而祸不单行,接二连三的大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女婿、孙子相继离世,命运多舛,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相伴终老。
面对家人的离去,福贵却没有被悲惨的现实打败,他仍怀着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被命运碾压过,才懂时间的慈悲”,他把痛苦交给时间。没有血泪地控诉,没有撕心裂肺地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包容着的一切。以致后来时间里再大的灾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坚强的活了下来,不闹不争。人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我被主人公福贵的平静而坚韧所震撼,生命的意义即在于生命本身存在的价值,它来自活着,“活着”便是全部意义。
抽象的苦难是易于接受的,最不可接受的是, 眼睁睁看着这些痛苦都加于那些最为善良美好的人物身上。福贵面对这些善良的人的离去,面对这些这些人生的无常,残缺与痛苦以及人生历程中无法避免的劫难,祸患之力的压迫,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没有颓唐消沉,没有像春生那样用一根绳子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没有像路遥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初遭挫折时虐待自己,而是默默在角落里舔着伤口,超然而平静。
无谓的抱怨不如平静的接受,学会超然和平静面对困难,困难就会迎刃而解。正如黑塞所言“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我们应该要像福贵一样把脸迎向阳光,鼓起勇气去面对困难,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苦难加上忍耐,塑造了他宽广、坚韧、温婉的性格,他活着,却并不是福克纳《喧闹与骚动》的结尾所说的那样“在苦熬”。对福贵而言,苦难已消失于无形,他的内心有的只有道禅思想中那种面对生活时的超然和平静。而能够让福贵如此超然和平静的正是苦难本身。拥有过财富地位、女人,他没有珍惜,最后失去了这一切,但他却得到了爱。他拥有母亲无私的爱,拥有妻子忠贞不二的爱,拥有孩子、女婿的孝顺和尊敬,正因为他拥有并珍惜这些,在经受如此巨大打击后仍能乐观面对。
然而小说中并非只有主人公一个人能够面对苦难时表现出超然和平静。福贵的母亲临死前对福贵说“活着就有可能,死了就什么都结束了。”没有抱怨不公,只希望能够平静的活下去。家珍更是不想争什么,对福贵说“福贵,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们,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只求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不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了。处于当时底层社会中的劳动人民,面对不公和不幸却学会了隐忍和平静对待。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杨绛百岁时曾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后来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一个人有限的生命里还是平常点好,无需去争太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学着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就够了。并在生活中学会隐忍,学会承受苦难,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从容平静的面对生活,不要被小挫折、小困难打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不因水的清淡而厌倦饮水,也不能因生活的平淡而掘弃生活,把脸迎向阳光,享受和珍惜每一天活着的生活,这便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