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古人学习时与我们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他们的求学之路是否一帆风顺?这个读了《送东阳马生序》你就知道了。
《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是作者宋濂为了勉励同乡晚辈马君则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所写的一篇赠序。文中写了作者得书之难,从师之艰和求学之苦。令人不禁感叹作者的好学精神与苦学精神。
结合现在我们的生活,要比作者好上百倍甚至千倍。不用千里迢迢去求师,也不用想尽一切办法去得书。我们现在的条件优越,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想看书直接去书店买,到上学的年龄是会直接去学校报名,有老师来指导你。可我们却唯一少了作者的好学精神与苦学精神。文中写道:“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弗之怠。”充分表现了作者学习的刻苦。我们不用抄书,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可是,有些同学却从未好好多过,他们与宋濂相比,多了一份优越,少了一颗好学的心。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2细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感触颇深。作者年轻时的艰苦坎坷求学经历,让人十分敬佩!与现实当中生活安逸、学习条件好的众多学子们相比较,我们更应自感惭愧。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文。作者宋濂先生为了勉励太学学子珍视良好的学习环境,勤奋学习而道出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这也是送给我们年轻一代的学子们最好的赠言。
宋濂先生在当时贫困的处境中,为了求学受尽了“冻馁之患”“奔走求师之苦”和“借书抄书之难”仍然不放弃求学的机会。而当今的学校为每个学生搭设了优越的学知识平台,普遍的学生却不以为然,不好好珍惜机会努力学习,在学习上怕吃苦,迷恋网吧、游戏厅,好逸恶劳,荒废学业。宁濂先生在求学的生活中“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而同舍生“衣着华丽,烨然若神人”,自己则“温袍敝衣处其间”,但宁濂先生却“略无慕艳意”。而当今的众多学子在物质生活方面却讲究价格、质量、追求潮流、名牌,互相攀比,讲排场、好面子、盲目高消费,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心而随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根本就不把父母的劳累当作一回事,反而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样的学习态度与宋濂先生的求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有着优越的学习条件却不珍惜,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有句话说:“老师的话是‘圣旨’,教师的行为就是表率”,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有着滴水穿石的功效。而有的学生却嗤之以鼻,不懂得尊重师长,以为这样就显出个人的威风,让人感到可悲。相对宋濂先生“俯身倾身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尊师态度,我们应感到惭愧啊。
再看看现实当中的张九精同学,他自幼丧母,家境贫寒,从小便踏上艰辛的勤工俭学之路。和命运抗争已成为他人生中的一道主旋律,但坚强的他从没抱怨过,泄气过,从不向厄运低头,不自卑,不自弃,一边求学,一边赡养患病的父亲。靠着拣废品、做电器促销,文具促销,从事建筑防水工程,当家教等工作来维持生活。尤为可贵的是在这种困苦的生活处境下,他仍然热爱学习,求知若渴,勤学苦思,学业优异。他在逆境中自立自强,勇于进取的坚韧品格,面对困难不低头,面对挫折不放弃的奋斗精神,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典型模范。
宋濂先生与张九精同学的求学态度,吃苦耐劳的品格应引起我们大家的沉思,以他们为榜样,不要为了贪图眼前的利益,享受生活而荒废学业,应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为铸造美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3今天闲了点,工作和生活都在随意中,随便翻书,读了几遍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颇有感触。
文中有一句话:“余则温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了作者对学习的痴迷,对衣着打扮的不在乎。而我们呢?有些同学不比学习,只比吃,比穿,看谁打扮的“靓”打扮的“帅”,存在明显的攀比心理。这样一来,学习成绩一定有所下降。你可否想过,衣着只是一个外表,而内心的美才是最令人着迷的。我们喜欢美丽,没有错,但不要过分追求美丽,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在内心上给自己增加美丽,有知识的人是美丽的。我们应当学习作者,学习他那以学为乐的精神。记住,用珠宝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同学们,看看《送东阳马生序》,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是美好的,告诉我们要拥有一颗好学的心,让我们一同努力吧,一同去展望美好未来,为了明天而努力奋斗!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4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才知道古人读书求学的艰难。作者宋濂首先叙述自己求学的种种艰辛,然后联系马生求学的优越条件,最后赞许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和勉励之情。
看来,古人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我们的确还须努力学习才是。我们实在是太幸运了。有学校可进,有老师可请教,只要你虚心学习,老师定会倾囊相援,且无后顾之忧,即不必像古人之“手录”,又不用“负箧曳屣”,因此,“其业又不精、德有不成者”,责任在于自己。
宋濂不愧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在封建社会,能像宋濂这样德隆望尊的官员写如此毫无教训人味道的序给同乡晚辈,恐怕也不多见。虽爱才之心,人皆有之,但如果宋濂少时没有经历过求学的种种艰辛,怕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感慨和叮嘱。
我欣赏宋濂那句“其业又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名言。
愿我们努力从古人那里汲取知识和力量,勤奋学习,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5我读了一篇《送东洋马生序》的,这次给我了很多回忆,很多想法。
读了这篇后,我回想了自己是否像他一样能刻苦读书吗?能像他一样挨饿挨冻吗?还能像他一样求师艰难吗?所有的答案只是一样的,一个字,是“不”字,我很像文中第二段的“诸生”那样的人。
又回想一下,我爸爸呢?我妈妈呢?对,没错!他们曾经介绍过,他们年轻时,家庭经济非常贫困,连一只布鞋、草鞋都买不起,学校远,只能赤脚走去,应有多么痛楚!但他们不放弃,他们认真学习,结果有一个这么好的家庭,他们还能把我养得白白胖胖。
读了这篇后,我心里只有惭愧,我有这么好的头脑,我读了九年,唉!一点没有进步,真遗憾!我现在已是高中了,我能否在三年内努力改变吗?那就看我的信念吧?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宋濂是我国明初文学家,今天我便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一文。
宋濂小时候,有次天气寒冷到连墨汁都冻成坚硬的冰,可他仍坚持认真读书学习,一方面表现了他学习刻苦,而且具有很强的责任感,信守承诺,不敢违约。单是 ……此处隐藏4388个字……,货卖帝王家”,走的永远是科举仕途。从捧读《三字经》那天起,你就注定要成为封建科举的牺牲品。不要说“不”,你的老师不也在津津乐道自己“承天子之光,缀公卿之后”吗?真可谓嚼着自己的血肉叫“鲜美”啊!我比你幸运!我的学习目的,初时简单——为读书而读书,渐渐地我明白了,读书既为个人的成材,也为国家民族的昌盛。读书是为了给个人“充值”,更是为了民族之林的茂盛!我不会一头栽进“科举”的网络而难以自拔,我要在知识的长空里放飞生命!
在读书的范围上,我也比你幸运。你除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外,还能涉猎其他吗?头上戴着你的“读书目的”紧箍咒,只能做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虚妄美梦,可悲!你上不晓天文地理,下不知矿藏资源,理不闻数理化学,文不懂外语马列。我却不然!我可以“学贯中西,文理兼容”,我可以登临书山,遨游网海,出入国门,探微知着,充分享受解读“为什么”的乐趣,因为我生活在你无法企及的时代。
再说教育吧,我更比你幸运。你只能折服于头悬梁锥刺股,努力于囊萤映雪,学得何其苦!面对师长的尊严,你只能垂手而立,大气不敢出,疑义岂能诉?你的宋濂师长尚且“行深山巨谷”,临“穷冬烈风”,踩厚雪,裂足肤,你还敢懈怠愉悦吗?我却不然!我虽也不乏辛苦,却很有乐趣,小班教育寓教于乐,身受着“发展教育”,师生亲如一家,同窗情同手足,上课呼名,何其可亲;下课同娱,何其可乐。
而说到学成之后的命运,依然是我幸运。你的师长宋濂老先生,最后不也是明里辞官,实则被贬。而你虽读了许多诗书,却忘记了封建文人学士一幕幕的悲剧:子胥功高吴王妒,文种灭吴身首分。可惜了淮阴命,空留下武穆名。昨日的万里长城,今日的一缕英魂。真是孤灯一盏寒夜清,心血耗尽换虚名,何必千年留笑柄?
而我虽说难逃应试命运,至少勤读文本十二载,甚至更多,但我未必一定要入“庙堂”,也不必货卖“帝王”,更何况海本辽远,天本开阔,我尽可“鱼跃”、“鸟飞”.马生啊马生,你为名而活,太累;我为自己而活,尤甜!
其实,最大的不同是:你依然昏昏,我已然昭昭。所以,我比你幸运!
简评:本文是篇读后感。以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形式写出自己比马生幸运,从五个方面加以比较,也就认识清楚了古今教育不同的本质,作者写得痛快淋漓,这是“在知识的长空里放飞生命”的自信,对生活时代的自信,是摆脱名利、快活人生的自信!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3我读罢此文,感触颇深.不只因此文言辞精辟,道理明了,更因内容极为生动,毫无自诩之言,感情挚深,言辞朴实无华,此皆本文之大成也.
读罢此文,对宋濂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古时求学艰难,衣食无保,一览无余.濂置身其中,仍可自律自检,自强自爱,实属不易.求学艰难之路上,先是手自笔录,计日而还.而后千里求学,拜读与饥寒交迫之际,求学于寒风凛冽之间,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终有成就,实属难能可贵.
而今之人,不学无术,凡有小之得则自诩于众人,毫无濂之自谦也,更无需徒步数十里拜读,只需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实属可悲,然惰之心人皆有之,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尔.
今世之人,何等舒适,应道是高枕无忧.食有山珍海味,行有高级轿车,住有高楼公寓,本应刻苦自励然,那知古人大智大慧颓废至此!悲矣!羞矣!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有时苦难并非坏事,只要你善于转化,困难将不再是你的绊脚石,而是通向成功的垫脚石。
从《送东阳马生序》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的影子。因为父亲是老师,我也称得上是书香世家,但因为家庭贫穷,我家的书却很少,除了几本连环画和父亲学校统一购买的《人民文学》,家里再也没有其他书了。我读的书全是从父亲那里听到的。
还记得晚上一家人坐在煤油灯下劳作时的情形,灯光昏暗,睡意正浓,父亲却给我们讲起了《西游记》、《柳毅传书》、《连升三级》等故事,故事津津有味,常常使我们忘记了手中的活。此时,父亲便会有意停下来。我们却不依不饶,父亲只好笑笑说:明天你们要复述我讲的故事啊!当时,我们心里直叫苦,也在抱怨,既要做事,还要记故事内容,真是太苦了。年少无知的我们却不知那才叫幸福。在今天这样一个书籍泛滥的时代,无论如何也没有机会重温当年的快乐了!
除了听书,我也像宋濂一样抄过书。有一次,父亲拿着一个手抄本递给我,说:这本《增广贤文》很不错,把它抄下来吧,过几天我要还给同事了。一句简单的话,却让我将它抄了四遍,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喜爱。至今还记里面的句子: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记得有一次,我在晒谷场劳动,要做的事很简单,无非就是把谷子挪到太阳底下,赶赶小鸟和小鸡,剩下的时间就是躲在荫凉处休息。也许是太认真了吧,直到邻居提醒我才发现,谷子被小鸡踩得乱七八糟,里面拉满了粪便,气得我到处追赶。后来吸取了教训:做任何事都要专心,绝不能三心二意。现在回想过去,对抄书之事并没有觉得苦,我想也是因为心中有足乐者吧!
《送东阳马生序》中那个负箧曳屣的少年让我感受更深。我上初中时,家离学校有十五里地,按现在的情形来看,不算远,但因为没有条件每天花两元钱坐公车,只能蹬自自行车上学。十五里路全是一个上坡连着一个下坡,地面上都是泥沙石子,踫到坡陡的地方,我们胆小的女孩只好下来推车走。每天来回近两个小时,披星戴月,风雨无阻。还记得烈日下汗流浃背的我们,还记得风雨中浑身湿透的我们,还记得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我们。父母那时没有逼问我的学习,只是告诉我:如果你想摆脱这种辛苦,就努力读书,走出农村。每当自己累得不行时,我会暗暗发狠地对自己说:走出去,永远不要再回来!
很庆幸,我后来考上了重点高中,上了一座还不错的师范大学,我跳出了农门,背井离乡来到了这个充满活力和竞争的城市。回忆自己曾经的读书岁月,感觉苦,但也正因为有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苦,才会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也让我更明白,只要心中有一个信念,把困难踩在脚下,成功之路定会更加平坦! 没有过不去的坎,也没有做不成的事!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5今天我们学了一篇文言文,叫做《送东阳马生序》,是明朝文学家宋濂写的。宋濂因为刻苦读书而中举,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这篇文讲的是宋濂的学习经历。宋濂从小就喜欢读书,因为家里没钱,就只好借书来读,用笔抄录下来。到了成年以后,宋濂就更加喜欢读书了。时常跑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向有学问的老师请教,刻苦钻研。
当宋濂从师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虽然雪深数尺,凛冽寒风,他依然坚持到学舍去读书,往往是四肢被冻得不能动弹。
宋濂那时候的环境那么糟糕,他都还坚持读书,从不放弃,最后终于有了出息。我们今天的环境不知道比他好多少倍,都不肯认真读书,缺少的就是他那种刻苦精神。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刻苦的读书,将来才能有出息,才能为国家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