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贝多芬传读后感15篇

时间:2021-10-18 03:05:33 收藏本文
贝多芬传读后感15篇

贝多芬传读后感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贝多芬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贝多芬传读后感1

我暑假里看了不少的名人传。每个名人都是世界上的奇迹。巴赫,是乐坛的拓荒者;贞德,是创造法国和平的使者,是带来幸福的天使;而贝多芬呢?他的一生都充满曲折,缺陷的他,应对挫折从来不气馁。他是事业上的巨人,是生活中的强者。我暑假里看了不少的名人传。每个名人都是世界上的奇迹。巴赫,是乐坛的拓荒者;贞德,是创造法国和平的使者,是带来幸福的天使;而贝多芬呢?他的一生都充满曲折,缺陷的他,应对挫折从来不气馁。他是事业上的巨人,是生活中的强者。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昂,他家境贫寒,父亲也从事音乐工作。他的《英雄》和《命运》交响曲及《田园》交响曲都曾轰动世界。1796年至1800年,他的耳朵日夜鸣响,听觉越来越衰退。在1826年的12月20日,1827年的1月8日,2月2日和2月27日,他连续动了四次手术。1827年3月26日,一场大风雪中,贝多芬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气,写完了《第十交响乐》。一位陌生人的手为他阖上眼睛。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而我们呢?平时,遇到一点的困难就要退缩,一不留意摔了一跤,就要哭爹喊娘的,一点也不坚强。再学习上,一遇到不会做的作业就问这问那的,不会自我查字典,动脑筋思考问题。茅以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我们要学习贝多芬坚强的毅志力,不向命运低头、百折不挠、对未来要充满期望。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生理条件,并不能决定他的未来,决定他未来的,是他的信念。

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就应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我的信仰,因为人类中最优秀的分子与我们同在!

贝多芬传读后感2

“自我认识贝多芬以来,没有哪一天能同11月中这致命的一天相比。”

现在的贝多芬生存路上一落千丈般的不顺人意,甚至为一个面包而窘迫地创作,每个创作花费了他三个月的精神!但他可以保证,每一个他心爱的孩子都是呕心沥血的杰作!

尽管是这样也无补于事,没有遇到懂得发掘天才的人,他只能是可怜虫,非常毫不起眼的。

继他侄子卡尔自残一事之后,加快了他生命的结束。

他是颓丧绝望的,又是向往希望的。

因为他再次振作起来,无依无靠更要自己打拼。就是要有着这不甘愿输给命运的信念,在他此起彼伏的人生中划出另一个辉煌的高潮时代!

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举行首场演出,场面盛况空前。观众们连续鼓掌五次:在这个严格的礼仪之邦,就连皇族驾临,按照惯例也只是鼓掌三次致意。交响曲令观众听得如醉似狂,许多人都为贝多芬生存的毅力还有信念而感动!

一次一次的堕落,一次一次的光辉,演奏着贝多芬的生命曲!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多么动听的音乐灵魂啊!

掌声鼓舞着他活下去,或许会有更多有价值的事情等着他。也许是平反,为下层人士而悲,为将来的人们所庆。一切得一切使他不再畏惧死亡。

终于,才刚踏上事业的步伐不久,死神也无情地要来为他画上最后句号。

屹立的巨人跪给了生命,病倒时候只求侄子找来医生,这个没心没肺的家伙竟然忘了一干二净,随便找医生敷衍了事。情况越来越糟糕,眨眼便已危在旦夕。

“我多想跟你谈谈!但我的身体极为虚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心里拥抱你和你的洛申。”贝多芬在给韦格勒的信中写到。

在一场暴风雪中,伴随着刺骨的北风,贝多芬惋惜地离开了人世。

亲爱的贝多芬!有多少人颂扬过他艺术上的伟大。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一股勇气,一种斗争的欢乐,一种与上帝、大自然同在的陶然醉意,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在他身上获益良多的正是我们啊!

贝多芬传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罗曼·罗兰的作品——《名人传》中的一部《贝多芬传》。读完此书,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

《贝多芬传》主要写了贝多芬——这位我们看上去外表风光的伟大音乐家,他身后的坚辛历程。

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在贝多芬身上最能体现出来;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病。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喉咙。”

我的眼眶湿润了。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创作乐曲的精神。贝多芬在外租房,他不愿把钢琴腿支起来,而是直接坐在地了弹,有时到作曲高潮时,他便接一盆盆凉水倒在头上,使它冷静。甚至有时废寝忘食地谱曲。我对贝多芬——这样几乎成为“音痴”的伟大人物不多见,但他那样热衷于谱写曲子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

下来我想说说贝多芬的悲惨命运。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的一所破旧阁楼上,他父亲让他从4岁练大风琴、钢琴等乐器。

贝多芬十分有天赋,12岁成为大风琴手,但他不知道,命运的魔掌已伸向了他。在他创作曲子的“高峰期”时,他耳朵逐渐听不见了。

耳聋对于平常人来说,只是失去了一部分世界,但对音乐家来说,那就是失去了整个世界。但贝多芬凭着他自己对音乐的感觉,凭着超凡的毅力,凭着奋斗精神,他成功了!他虽然一生充满了很多苦难,但他却把苦难铸造成了一支支欢快的乐曲,奉献给了世人。

同学们,我相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会谱写出美妙的人生曲。

贝多芬传读后感4

趁着寒假,我读了罗曼·罗兰《名人传》着本名著。里面讲了三个名人的故事,分别是:《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概述的是贝多芬一生的经历。贝多芬1770年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童年和少年时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贝多芬二十二岁时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接着贝多芬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不过他又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虽然后来受到了世人瞩目,但紧接而来的却是一系列的打击。他生活贫苦,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完全没有了听觉,和人们只能用纸笔交流,面对这些不幸,贝多芬没有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改变了维也纳当时的坏风气。1827年,贝多芬去世,享年57岁。

贝多芬的一生是不幸的,但他的音乐中洋溢出来的是一种喜悦,是对美好生 ……此处隐藏4449个字……史上,像贝多芬这样的人几乎找不出几个。在读完关于他的故事之后,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不要为自己眼前的困难所退缩。

贝多芬传读后感12

漫漫人生路上总有无尽坎坷,世事总不可称自己心意。跌倒了就因此害怕行走,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停下脚步,甘于着平凡,感叹着命运。

聆听着《命运》交响曲。渐入佳境的音乐家却在醒来时来到一个安静的世界。后人无法窥探那份痛楚,无法撩开最痛的记忆。纵使将内心的不满大声喊出,亦无人会为此流泪。面对着古典钢琴,黑与白的平淡组合却愈加刺痛。仇恨无从生起,却置身一片大雾,在这个时代,仅能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音乐家而活着。

坐着。幼稚的眼泪流完后,站了起来。

一步一步,一瘸一拐地向前走,但确实在前进,终于听不见了旁人的取笑,可以专心地行走了。愈走愈痛恨逃避,愈走愈向往顶峰。想想顶峰闪耀的光辉,想想微不足道的一切,行走的步伐愈加快乐了。一次次跌倒,但立刻地就咬咬牙站了起来,离停下的人愈发地远了。终于来到了大门前,一下一下,一下一下地重重扣击着,用力击打,用力踢着。门开了,冲上前,把命运的喉紧紧扼住,然后向着顶峰,向着有光亮的地方前进着,再也听不见了旁人的阻拦。

到了视野辽阔的地方,再看看停下来叹息的人才明白了一切是多么的值得。在不同的国度,在不同的时代,用同样震撼的音符结束了演奏。

不知不觉之间,我的眼睛也湿润了。贝多芬为了生计写了一首首平均律,无以感叹命运的不公。静下来,适应这安静,适应这挫折。纵使命运不可以被改变,但眼下,命运正在发生。

永远都要相信你自己,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即使自己迷失在浓雾弥漫的森林,但只要心中有此念,太阳的曙光就会突破浓雾寻找到你。

曾经的迷茫和惆怅已停止,命运正在当下发生,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把握呢?

贝多芬传读后感13

读完《贝多芬传》,我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贝多芬在人生忧患的征途上,他为了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精力。他坚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断,不因悲苦于与劫难一味地沉沦,那么就定能冲破肉身的束缚,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天赋+努力,是人生驶向理想彼岸的双桨。贝多芬,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很小就显现出了他独特的音乐天赋,他8岁开办音乐会,15岁指挥一个乐队,18岁就成了知名的音乐家。相对于他10分的天赋,更是付出了12分的努力!他六岁就经常练琴到午夜,他平时练琴都练得手发烫!他用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只有滴血的`手指才能弹出绝响,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无愧于他过人的音乐天赋和和超人的后天努力。

“短小臃肿,土红色宽阔的脸,额头隆起,头发蓬乱,不对称的脸,短方的鼻子”的怪人,他有着艰苦的童年,失败的爱情,拮据的生活,孤独无助,接踵而至的伤病又折磨着他,特别是耳聋,对一个音乐家则是整个世界的毁灭。面对苦难而残酷的命运,他也心灰意冷过,可那又如何呢?他无法遁形,无法逃避,也许这就是命运对一个音乐家的安排,正是这些苦难与痛苦的积聚,才使得和着贝多芬血与泪的音符喷薄而出,他对音乐的热爱,不可驯服地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的痛苦。

我没有贝多芬坎坷多舛的人生经历,但他的人格精神却能穿越时空,化作一盏长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苦难造就一个音乐的传奇,虽然我无法面对如此多的不幸,但我应该具备的是对理想的矢志不渝,对人生的坚定不移和对挫折的不屈不挠。既然注定为人生理想做出牺牲,我们就坚毅不屈地迎接那一刻的到来!当贫穷、残废、孤独都袭向一个原本不幸的人时,当世界不给他欢乐、音乐的时候,他却创造欢乐给予整个世界。这就是贝多芬!伟大的贝多芬!

贝多芬传读后感14

《名人传》是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传记作品。又叫《巨人三人转》,这三个“巨人”分别是有“乐圣”尊称的贝多芬、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的米开朗琪罗和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他们都经历了各种磨难,而却都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他们的故事告诉了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没有挫折和困难的人生是空虚的。

在这三位伟人当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贝多芬。他对音乐有着火一般的热情,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音乐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在他童年时期,父亲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于是就用暴力去逼贝多芬学习音乐。1802年,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治愈,并且处于逐渐恶化的趋势中。对于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命的大音乐家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打击。贝多芬有着心酸的一生。然而上帝并没有眷顾他,没有给他公平的待遇。但他却能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用他坚强的意志去嘲笑命运,创作了那么多不朽的作品。贝多芬一直都在与命运作斗争,与思想斗争,尽管他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然而他内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坚强,是不了解他的人所无法挖掘的。是他那伟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让生活有了希望。贝多芬把艺术奉献给了“可怜的人类”,感受着贝多芬的自尊、自傲与自豪,我被贝多芬深深感染了。当我遇到挫折时,我会勇敢的面对它,只有通过我自己坚持不懈的奋斗,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今天的我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有是为什么要假装造作地在一旁“痛苦呻吟”呢?贝多芬那顽强的毅力、不朽的斗志、宁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发扬。

贝多芬传读后感15

《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作品。书中介绍了三位不同职业的名人——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还有意大利画家、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他们虽国籍不同,领域不同,却在人生的苦难面前有了相差无几的态度,他们同样的都在成功中历尽磨难并与其顽强斗争。期中最被我崇敬的便是贝多芬。

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他会演奏许多乐器并且在这些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他一生创作了九部交响乐,并在这一领域内对海顿及莫扎特所建立的传统,做出了重大的突破,他是音乐上面的天才。

贝多芬定居维也纳后,首先做好钢琴家的身份,在贵族的府邸中演奏,并很快得到了好评。许多贵族青年在他门下学习钢琴。不过好景不长,耳疾向他袭来,他失聪了。耳朵里听不见音乐,演奏便成为了困难的事情,他曾一度因此丧失生活的信心,并于1802年10月8日留下著名《海德根斯塔特遗嘱》,然而最后他还是顽强地走了出来,重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并在以后的25年里使自己的音乐水平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贝多芬的一生是艰苦的,但他顽强地与命运斗争。他几乎一辈子都在斗争,他把他的一生献给了音乐。他在生命的末日还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

贝多芬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也曾因英语学不好而一时想到过放弃,可是我通过他的事例得到了巨大的鼓舞,我尽力学好英语并让成绩慢慢上升。在我看来贝多芬的一生已够很苦,但他还依然挺了过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放弃我们的学习、目标呢?

贝多芬给我们的鼓励是巨大的,他是我们的标榜、它就像迷茫中的一个航标、鼓励我们前进。

《贝多芬传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