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集锦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凡的世界》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雨浸风蚀的落寞与仓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题记
在那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生活着那一群黄土般朴实的人啊。平凡的人书写着平凡的故事折射着黄土一样平淡的生活,平淡的生活同样演绎者精彩。平凡的双水村也有精彩绝伦的篇章。每当月光洗尽铅华,悬挂在永不褪色的深蓝天幕,轻轻泻入千家万户,我总想站在山头眺望那一束束黄晕的光从每一个窗口射出,凝思着那每一个窗口下是否都聚着一家人,每一家人是否都藏有一个让我热泪盈眶的故事。我梦想着能站在一块黄土快上看着一点点星光里的人头攒动,直到灯火失去温度,熄灭;直到黄狗停止叫声。我歪在一旁麦草上,看着满天的繁星,安详地等待黎明的亲吻。
童年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哪里来的勇气,是年少无知的冲动吗?我以为世界是自己的,我是不平凡的,我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总有一天,我会站在世界上的最高峰,或是站在一个城市极好的看台俯视每天朝九晚五渺小如蚂蚁的平凡人,我梦想着有一天成为大明星,可以每天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我希望有一天自己会是一个掌握权力的拥有者,我会制定一套让人民不再担心医保,住房,就业的一系列美好的制度……可是我长大了,我却发现自己的梦想是多么荒唐幼稚,原来我什么都无法实现,我的梦想仿佛热胀冷缩般慢慢的逐渐的缩小,平淡朴实的我无法为自己做出的任何一个承诺做出回应。我很难过,我发现自己平凡的像一棵小草,任凭人群踏过我的弱小的身躯,别人根本无法看到我,任凭我如何努力,呐喊,我还是我。我们人类是平凡的,动物是平凡的,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不过是沧海一粟。可是当我看完《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后,我内心心潮澎湃,虽然主要讲的是生产责任制之前的贫穷和生产责任制之后的富裕,其中的人物更是让我感慨万千。金波为了朋友竟然打班长,我敬佩他的仗义;兰香的孝心让我为之一振,竟然为了一些露水哭了半天;少平走南闯北的精神让我大受鼓舞;少安和秀莲一起开办砖厂的能干更值得一提;还有田福堂和金俊武的精明……他们也是普罗大众的平凡一员,可是他们却用自己的双手和勤奋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不仅自己生活的快快乐乐,也让身边的人过得有滋有味。
这些人物是平凡的,可是为什么要写他们呢、他们是生产责任制实施后白手起家从贫困走向富裕的典型代表,是响应国家号召的先进知识分子,是一批有理想,有抱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杰出青年代表,
我最喜欢的主人公是孙少安和孙少平。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孙少安是大哥,是孙家的顶梁柱,为了弟弟,能够走出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走出崇伦叠嶂的高山,他放弃了去学校读书的机会,风华正茂的年级选择在家做苦力,把青春热水挥洒在脚下的土地里,为了润叶的光明前途和美好名声,他忍痛割爱,他放弃了和润叶长相厮守的念头,他正面是铁骨铮铮的汉子,转身却是泪流满面的有情郎。面对秀莲,他一再让自己的婆姨跟着自己受委屈,住破窑洞,可是他却把最真的性情展示给了她,因为秀莲是他的挚爱。少安是个大男人,但却没有大男子主义的缺点,他是最懂事的,又是最受伤的一个。他把最好的,最珍贵的,留给父亲,奶奶,弟弟,甚至与他不相关的父老乡亲,把受伤,分离,痛苦,辱骂留给自己。他似乎永远不会懂得对自己好,哪怕是一丁点的好,赚钱供弟弟上学,给奶奶买蛋糕,却不舍得给自己买一瓶酒,一双好鞋。他永远不会对自己慷慨,因为他觉得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要把来之不易的幸福送给比他不幸福的人。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2《平凡的世界》已经阅读过好几遍,就好比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我心中也有我的《平凡的世界》。
已故作家路遥的这部长篇巨著,描写了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小村落----双水村,以孙少安、孙少平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农民从无助、迷茫到逐渐觉醒和经过不断奋斗,努力改变贫穷和落后生活状况的故事。
书中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吃苦耐劳有头脑的孙少安、有知识爱思考不断挑战自我的孙少平、聪慧勇敢又美丽的田晓霞,以及思想古板颇有心计的天福堂、拖着一双烂鞋整天说教的孙玉亭,甚至二流子王满银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更能打动我,使我不悭泪下的却是一个柔弱的女人----润叶。
作为双水村党支部书记田福堂的女儿、地委田副书记的侄女,润叶在那样一个时代生长在那样一个家庭无疑是幸运的:她用不着吃黑黑的高粱面的馍,更不用纠结于吃5分钱的清汤的丙菜还是3毛钱的带大肉片的甲菜,不用穿摞补丁的衣服,总之她不需要考虑生计问题,更不需要为前途操心。中学毕业就进城当了小学老师,吃上了公家饭,一切都那样顺风顺水。而那样的家庭不仅没有造就她飞扬跋扈的大小姐脾气,反而使她温婉、善良、柔弱中蕴含刚强的气质得以提升,她对双水村父老乡亲敬老爱幼,使她受到的赞誉超过了身为村支书的父亲。
润叶是温婉善良的。她把省吃俭用攒下的粮票和钱用来帮助她深爱的男人----少安及他的家人,每次返乡她都买上点心看望他痴疯的本家叔叔,乃至最终她对待她的丈夫向前从抗拒到接受所经过的那样一个过程,都把她至善的本性显现出来。
润叶又是柔弱的。当她青梅竹马的玩伴和她倾注最深挚情感的少安无法冲破悬殊的家境等世俗桎梏跟她分手时,她是那样无力无助,那样一段深挚的感情中竟找不到一句热烈的情话。她甚至为了怕伤害叔叔一家的情面,违心成为一个她不爱但又被深爱的人----向前的妻子、一个领导干部家庭的儿媳,直至被当做政治交易的产物。
润叶也是刚强的。形式上的婚姻无法把她从精神爱恋的家园里拉出来,她抗拒着、挣扎着、悲苦者,又用繁忙的工作支撑着。但这一切也伤害和折磨着深爱着她的丈夫----那个性格温和、心地善良、乐呵呵的没有丝毫纨绔习气的干部子弟向前。
婚后一直处在愁苦和精神几近崩溃的向前出车前饮下的烈酒,导致车祸失去双腿。看着术后昏睡在病榻上的向前,那个因自已的冷漠无情差点导致一个鲜活生命的离去的人----自己的丈夫,润叶心底爱的火山爆发了,那复苏的温情与汇聚愧悔与感动诸多复杂情感的潮水,似岩浆一样奔涌而出。
从最初的愧悔、同情到在共同生活中培养起的真挚的感情使润叶成熟起来。她孝敬公婆、爱护丈夫、教育孩子,工作勤勉,认真承担起社会、家庭的双重角色,在润叶细心照顾下,那个曾经受到感情和身体双重打击的向前也复活了,每天早晨乐呵呵的摆起修车摊,傍晚又乐呵 ……此处隐藏17965个字……,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出来。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和欢乐,纷繁交织,读来真切动人,改变了青春时期的我,至今回味无穷。
小说字里行间有温馨动人的情愫,也有对人生富于哲理性的思考和深刻理解,尤其是在如何对待工作、生活和懂得珍惜上,给我上了人生的重要一课。农民子弟孙少平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贫困自尊的他在遭遇感情失意和高考落榜后回乡生产,但是面对生活的挫折,年轻的他并没有消沉。在农村生活混乱的年代,从建筑工到煤矿工人,再到开办制砖厂的起起落落,都没有把他击退,在自卑和困难面前,他选择了勇往直前,战胜了自己和生活。当时的我跟书中的他年龄相仿,他的人生经历和面对生活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不管是面对学生时代遇到的小困难还是参加工作后的挫折,孙少平的故事一直激励着我。加入城市管理的工作队伍也有些年头了,从当年的毛头小伙子到现在已近不惑之年,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中,作为一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者,时常遇到不支持不理解不配合执法的现象,不仅使得城市管理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影响了市容市貌和市民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不利于党群干群关系的建立。面对工作中的这些困难或者更大的挫折时,我总会想起这部小说以及书中的孙少平,他们让我又有了力量,战胜一个又一个工作中的困难,为城市管理献出自己的一点力量。我知道,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积极地去面对,才会有发展,才会有未来。我在努力的路上。
小说作者认为人最大的优点是认识到自己的平凡,这点在主人公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他认识到了平凡,也选择了平凡。但是,平凡的孙少平人生中不平凡的一点是他遇到了田晓霞,从年少时高考名落孙山后的陪伴,到事业低谷时的相濡以沫,他们都一起走过。虽然后来田晓霞在抗洪救灾中献身了,他们没能一起白头,惋惜的同时更多的是让人心生羡慕。爱情是那么难遇到的一个东西,你爱的人刚好也爱着你,愿意陪你共渡这世间的风雨,是多么难得的幸福。我也是人海中平凡的一员,很庆幸,我也有这份不平凡的幸福,有我的她,珍惜的同时更多的是感激。这部小说还给我一个很深的感触是对农民的理解。我们生活的现实年代,每一时刻都在告别贫困的困扰,城市生活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很难真正理解农民、农民的思想和他们经过的日子、他们的未来。小说深刻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和喜怒哀乐,我从农村来,我能深刻体会那种在田里挥汗如雨的艰辛,他们中甚至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办法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世界的繁华和美丽。在亘古的大地和苍茫的宇宙间,有一种平凡的声音,荡气回肠,那是农民的声音。所以,当我们面对纷繁的世事时,不妨想想这些平凡甚至部分清苦的人,然后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珍惜,生活会多一些幸福。
在这个物质文明喧嚣的时代,孙少平一样的苦难已经远去,但不一样的时代有不同的历练,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和不断涌现的新课题是我们人生旅程中必须要面对的,因此,生活不可能会一马平川。面对新的困难,一样会有新的无奈。我们都是平凡的一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唯有跨过泥泞,才能成为不平凡的自己。最后,借用小说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共勉: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5有些书,与少年记忆同在。
依然还记得当年听长篇评书时的情景——正午小小的长满花草的院落里,葡萄架下,一个少年正静静倾听并憧憬着宽广而斑斓的外部世界。在李也默有着陕北风情的声音中,怀想着孙少安、孙少平、田晓霞、田润叶们——热爱文学的少年时光,是多么的美妙。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以史诗般的笔触描述了在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黄土地上的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作品问世立即好评如潮,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重新回想这部书所囊括的时光时,依然会发现从1978—1985年以来的岁月是那么的令人神往。生活在那时的人们以劫后余生的喜悦憧憬着未来,用感恩的心看待刚刚过去的梦魇……简单、纯粹,一切都笼上了理想的光环。没有咖啡馆,没有浪漫的海滩风景,在那个西北黄土高原小小的城里,在那无名花草盛开的小土坡上,依然能成长起传奇般的爱情,这爱情曾让十几年前的一代人为之动容。
无从知道如今的读者如何理解与认知省委领导的女儿田晓霞与煤矿工人孙少平之间的那段爱情。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如今已然完全没有了此类爱情发生与成长的土壤。换言之,作家连想象的欲望都不再会有。煤矿工人与省报女记者之间有着何等的距离?省长女儿怎么会与煤矿工人有情感发生,他们有认识的可能吗?即便是作家能想到,这样的情节读者与观众能否接受?在这样的问号背后,存在的是大众对人与人关系认识角度的变化。
在《平凡的世界》之后,已很少再能了解到煤矿工人的生活境况了。他们在一度的笑语喧哗之后重又归入黑暗、潮湿的地下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变得那么寂然无声。偶尔在报纸、网络等媒体上看到,也只是与死亡名单、煤矿事故等相连。想来,这个时代的孙少平们不会再有人关注并敬仰了。他喜欢谁和会娶哪一个更是无关紧要了。恐怕还会有人想,只有傻瓜才会把一个煤矿工人当作自己的偶像。
所以,这一次在翻阅《平凡的世界》时,我内心充满着平实的欢喜与复杂的情感。翻阅它们,就如同重走当年的少年心路。老实说,孙少平,这个英俊、淳朴、向上的男青年曾经赢得过我的深深的爱恋。我甚至因之而热爱他的生活历程——从黄土地出发,由建筑工人到煤矿工人。当然,也热爱孙家的每个人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泥土与农家气息。
这是一个小资盛行的时代,以金钱的多寡为成功的唯一指标。因而,在许多的大众媒体中,孙少平以及孙少安们注定缺席并命定成为弱势的沉默的群体。勤劳致富的孙少安们不再是榜样了,我们甚至很少能看到相濡以沫的农家男女。看看现在吧,更多的文学是农家姑娘们离开家乡到城市赚取金钱。没有金钱作衬托的爱情,不再有人眷恋,甚至会让人鄙视。
走在都市高高的天桥上,我常深感困惑。困惑于川流不息的车辆中平凡人们的退隐,更困惑于媒体、大众对金钱、权贵的追逐与渲染,对凡人生活与生命的漠视。
如果活到现在,作家路遥该如何面对这时代的巨变呢?社会现实、文学理念、阅读兴趣,以及金钱至上的当代社会能让他适应吗?他的骤然离世,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休止符,是有着现实主义理念的作家用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写就的休止符。
我知道,也有许多人对《平凡的世界》的文学价值提出质疑,而我亦自知早已无法跳出自我感受去评判这部书的文学价值。多年来路遥在阴暗的图书馆里翻阅报纸,以至于手掌皮肤破裂成茧的细节常萦绕于我的心头并激励着我。
所以,《平凡的世界》对我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文学本身,它们在十几年来悄然改变着一个小小少年的价值观、爱情观,还有人生观。当我读到孙志刚事件,看到民工迫讨工资的报道,看到农村中被自杀与家庭暴力所困扰的妇女,看到因贫穷而不能上学的孩子时,不由得会愤怒,会动容,会在飞驰的火车上情难自己——因为,他们是我自少年时代便热爱的“孙少平、孙少安”们,也是“孙兰花”与“孙兰香”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