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时间:2021-10-18 02:56:34 收藏本文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仨》读后感1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像一场梦,真真假假,悲欢离合。

杨绛的书像个梦,在梦中离别,在梦中失散,独剩下她一人,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叹一声“人生如梦”,道一声“如梦幻泡影”,拉着你的手,像一个常家老人叙叙叨叨的讲着大半辈子的事,聊聊平凡朴素的家常。

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和平常的家庭一样,一同承担困难,一同享受快乐,平平淡淡的过着日子。她继而说道:“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人生如此,平凡中蕴含着一点火花,潜藏着一点不寻常的巧合。

《我们仨》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时间的残酷并不防碍杨绛把他们仨一同生活的岁月,编织于梦中,记录于那条悠长的古驿道上。

1997年—1998年的岁月,对于杨绛是怎样一种"凄凄惨惨切切”是旁人无法读懂的,女儿和老伴相继去世,独留一人于世,不厌其烦的回忆着他们共同的时光,与其说,“我们仨”是杨绛、钱钟书和钱瑗三个人,不如说是他们的情感。“我们仨”是一段回忆,是一个整体,是家的集合。

文人的痛苦往往比幸福更为浪漫,他们把痛苦化为诗歌,化为文字,朦朦胧胧,如文中的描写手法,人生就好比那条看不分明,迷迷茫茫的前途,被称为“古驿道”的前途,老伴钱钟书的生命则似驿道旁水中的船,流向不知的地方,她可做的只有在古驿道上行走,去追随,一年又一年,相伴着的柳树从绿叶成荫到枝寒萧瑟。如此往复,直到有一天船在不经意间漂走,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进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这是杨绛写钱钟书去世前两年的手法。而女儿钱瑗的回忆就更是迷幻,她把钱瑗从患病到去世的所有过程编成了梦,通过梦的视角、播放、记叙。

在古驿道上失散,离别,如文中描写:“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而文中一段对爱国的理解:“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一直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真正爱国的我,被文字中所迸发的力量震撼,那种出自灵魂的震撼,这就是真正的爱国。

人间没有永远,钱氏夫妇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了尽头了。只是他们让很多人羡慕,一生相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濡以沫的生活,又有多少人可遥想?

《我们仨》读后感2

《我们仨》是我在逛街的时候,在一家书店偶遇的,黄绿色的封面,简单地以 一幅家庭合影开封面,下书“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笔迹,很少从现象书中感觉“墨香”的存在,这本书便有,很多的亲笔信,字迹并不是可以上书简的那种,然而,寻常的家信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与爱,将我们熏醉。一开始就知道这本书是令人心伤的,杨先生将太多的情感注入其中,教我们这些外人也不得不将自己的感情投放。

20xx年出版的《我们仨》,也许并不能说是杨绛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感人并发人深省的一本书。《我们仨》带给我的感受的复杂的,读到伤心处,我会落泪;读到开心处,我会欢笑;读到离别时,我会心酸;读到家常处,我则会认同。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震撼,也让我体会到了一本好书的魅力。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方才显出情感的真挚动人;也正是因为它的真挚动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这么多人的争相传阅吧!亲情,似乎永远都能勾起人的心弦。它不需要过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语便能表达出亲情的温馨和持久。一位90多岁的老人对家人的追忆,更能让人为之动容。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时的相扶相帮和患难时的不离不弃,在杨绛老人的笔下一一展现开来。我随她喜,随她悲,随她一路陷入对亲人的思念。我敬佩他们三人的治学严谨;悲伤他们的坎坷人生;欣慰他们的患难于共;羡慕他们的融融亲情;也心痛他们的相继逝世。一个国学大师,一个翻译名家,一个著名学者,耀眼的头衔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常人的亲情。几十年来,他们相濡以沫,读书为乐,不去理世俗的嘈杂,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生活在他们自我设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

书分三部,第一、二部记述了一个梦,或许是人到老年的一些精神状态。梦中的情境读来令人历历在目,就连一些生活中的琐事细节都清清楚楚。即让人感受到杨女士对这个社会的恐惧和怀疑,也感知到她对家庭的珍惜和信任。一家人在古驿道上的相聚与失散,正是一个家庭真实的写照。女儿圆圆去世了,钱钟书走了,相亲相爱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这位老人,她说:“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书的第三部,只看名字就叫人心酸,“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记述了杨女士和钱钟书结婚后的一些生活内容,从1935年婚后同去英国牛津求学 ,到1998年钱钟书去世,其间女儿也在1997年因病去世,从一个家庭的组建到结束。杨女士在书中说“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的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林,像冬日礼拜天阳台上晒到的阳光,那样柔和而问心,即使如“___” 那段年岁,在她笔下,也因家人团聚而平缓。“我们仨”不止一次用平凡打动我,仿佛我也成了他们家空气中的尘埃,跟随他们在流转的年岁中浮动。

《我们仨》读后感3

一个温馨的家庭,一段绵远久长的回忆,一个寻寻觅觅的长梦,杨绛一个人思念他们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杨绛的《我们仨》,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杨绛在垂垂暮年,记下这些珍贵的回忆,幸福的点滴,怀念她一生中最爱的人。他们仨从开始的陌路人,到钱钟书和杨绛的相识相知,再到小生命钱媛的诞生与成长,一个家庭,两代学子间的依偎与温暖,苦难与别离,爱与忧,都化作他们毕生至爱的方块字,落到了纸面上。

钟书、杨绛、圆圆组成了他们家里的“吉祥三宝”,彼此尊重,彼此友善,互相支持,相知相爱相守,温馨的家庭氛围使他们仨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脚架,创造出各自的成绩。他们仨的爱都在“石 ……此处隐藏5004个字……。比如,杨绛先生总是梦到钱老。梦到他们俩人一起散步,散着散着,钱老就走了,最后只剩下她一个人在那里。醒后钱老总是安慰她说“我怎么会丢下你一个人走呢”。

第二部分杨绛先生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阿媛,丈夫钱老先后离去的过程。在梦境中她梦到阿媛得病了,一个人躺在病床上,后来病情加重,但还是那么乐观。一九九七年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钱老去世。我们仨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命运待她真是不公,在她年迈的时候,理应享受天伦之乐了,但她女儿却离去了,杨绛先生本想享受天伦之乐,却白发人送黑发人,更痛苦的是接连钱老也离去,只留下她一人。但她又是多么的坚强,她坚强地活了下去,又振作鼓起勇气写下了《我们仨》。

第三部分,杨绛先生回忆了他们过去生活的点点滴滴。杨绛先生在书中提到,她总说“我最笨,什么都不会,是最没用的人”。但我觉得她是勇敢的,坚韧的,明亮的。也是唯一一个作为女性却让我们称为先生的人。

人世间不是小说不是童话故事,结局也不可能会是“从此,他们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人世间是没有永远的,因为人的一生是坎坷的,只有到暮年时才会有一个安顿的居处,才会觉得幸福、舒适。

但杨绛先生却白发人送黑发人。阿媛走了,钱老也走了,独留杨绛先生一人,做着一个很长很长的能。在梦里有家,有他们仨,他们还像平常一样生活在一起,但那只是梦。最终,杨绛先生也走了,他们仨又団聚了。留下的《我们仨》读完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杨绛先生,我们永远会记着你,记着你的勇敢,记着你的坚韧,记着你的明亮。

《我们仨》读后感9

人在,家在。人散,家只是客栈。

聚与散,尤如一场做了万里的梦。

正值清明时节,读杨绛先生著作《我们仨》。杨先生将本书分成三部分,看着目录中的三个标题,“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的眼中已有泪。人生尤如梦一场。杨先生从梦讲起,讲了一个长达万里的离别梦。

开篇首段,她说,“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锺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锺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踪影,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锺书不知道哪里去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为害怕失去陪伴自己的眷侣离去,自会做如此的梦,这是因爱才升起的梦。

第二部首段,她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第二部的梦,读来,让人真的很心酸。杨先生用诗意幻化的笔,用精妙入胜的结构,诉说着一个让人辛酸的故事,她如在梦中,伤心欲绝,浑浑噩噩,以耄耋之躯奔波于病重的爱人与女儿之间,白发人送黑发人,永失所爱,何等悲戚!她写道,“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第三部开头,她说,“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过往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温馨的场面很多。1941年暑假,锺书辗转回到上海。两年不见,圆圆好像已经不认识爸爸了,他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的监视着。晚饭后,圆圆对爸爸发话了,“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锺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这是圆圆的原话。读到这段文字,含着眼泪在笑。

本书的最后,杨先生说,“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想,杨先生在回忆“我们仨”在一起的时光一定是带着泪幸福着。我还想,杨先生现应已寻得归途,“我们仨”已经再相聚。

正清明时节,哀悼逝去的先人们。

《我们仨》读后感10

初识杨绛先生是在20xx年5月25日她逝世时,满屏的杨绛语录以及各网友对杨绛先生的评论。"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就是这样一段话,让我心生莫名的喜欢。让我对杨绛先生充满了崇拜之情,于是我百度搜索她,真是越了解越尊敬。他被钱钟书先生称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大家对杨绛先生的评价是一一智者,因为生活上的智慧与学问上的智慧,他们活出了与众不同的丰富人生。我想对一个作家最大的尊敬,就是用心去拜读她的每一篇文章,从字里行间去与他的灵魂对话。

正好慈光精舍读书会给了我这样一个平台,与大家一起从《我们仨》这本书读起。这本书的书名,我很喜欢,我们仨,简简单单,让我一下子就有了想了解杨绛先生家庭的欲望。这本书是从杨绛先生的梦开始,关于他们一家三口的万里长梦。

前面是他们老了,他们相失了。后面才讲的是一家三口温暖的日常生活。虽然采取的是倒述的方式,但我读来却最先在脑海中浮现出解放前一对二十几岁的年轻夫妻的模样,一个儒雅、斯文,满腹经纶。一个睿智、从容,才情万千。他们一起出国求学,一起过他们特有的学者生活。除了读书,他们认为做饭吃饭都是在浪费时间,恨不得不吃,他们对学习的热情让我惊叹,他们读着学着,学着读者,从两个人变成了我们仨,多了个阿圆。

学者的家庭永远离不开书,阿圆从小在双亲的耳濡目染下,喜读书,到哪里,必先找书看,被钱钟书父亲认定为“吾家读书种子也"。而且阿圆从小就很懂事,很孝顺,大雪天的背着妈妈抠猫屎,撮煤球,到父母年迈时,每天想方设法变着花样给父母弄好吃的,哄着他们吃,每每读到这,我必止不住流泪,多好的阿圆,上天为什么不对阿圆多眷顾点,让她陪在父母身边长些再长些。他们三个人很普通,像我们身边许多三口之家一样,粗茶淡饭,温馨简单;但他们三个人又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爱读书,总是静静地各据一张书总,静静地读书工作。他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都可摇身一变成多人,或父亲或兄弟,或母亲或姐妹,互相体谅,互为依靠。阿圆这个孩子让我心疼,心生爱怜,她经过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读到这里,我心里特别难过,就感觉阿圆是我的孩子一样。阿园是杨绛先生的心头之爱,让她牵肠挂肚,阿圆是他的生平杰作,这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又何尝不是杨绛先生平生最伟大的业绩。然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却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个人在万里长梦中不愿醒来。

整篇文章读来笑中有泪,温馨却又沉重,哀而不伤,就像在给我们讲一个故事,娓娓道来,平缓压抑。这也许就是杨绛先生己经看遍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才能如此淡定与从容吧。我们仨可能就快要团聚了,而她在寻觅归途!

《《我们仨》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