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时间:2021-10-18 02:56:07 收藏本文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相约星期二》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

心的颤抖伴随着《相约星期二》扉页的翻开。而后,一句话扑面而来:“临终前,他要给学生上最后一门课,课程名称是人生。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葬礼。他把课堂留下了。课堂越来越大,现在延伸到了中国。我向过路的朋友大声招呼:来,值得进去听听。”余秋雨先生的话让我的心更加颤抖,而我也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咀嚼完了这本书……

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老莫里渐渐影响着米奇,影响着周边的人,当然也影响着我。爱的确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了,我们都要爱自己,因为这是对爱着我们的人的一种回报,通过爱自己,我们也能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爱家人,特殊的血缘的纽带把我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我们彼此之间会付出很多但也会有收获,因为我们互相深爱着;我们也要爱自己的朋友,友谊让我们知道,除了亲人间的爱还有友情能让人们真诚相待,无私奉献;我们也要爱大自然,她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让我们得以世代延续;我们甚至应该爱身边的一切,因为爱是这世界上最最伟大的力量,它超越一切语言,超越一切行为,它能使我们全人类生活的更加美好。所以, 用心去爱吧!当这个世界充满了爱,我们每个人都会被爱包裹起来!

另外,莫里面对疾病与死亡的态度也让我良久不能释怀。看着自己的身体渐渐衰败,主人公莫里却以特有的乐观和达观,痛苦而清醒地面对,并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作为教案,展现着一个人在衰老和步近死亡的过程中的乐观,幽默、痛苦、挣扎以及坦然。这又让我想起了很多类似的人,丛飞在身患绝症的时候,萦绕于心的并不是他的生死,他对此同样的豁达和坦然,他始终记挂的是他的“孩子们”;江涛也没有被病魔压倒,他也乐观,他也坦然,他写下《再给我十年》作为对病魔的抗争。他们为什么能如此乐观而又坦然面对人生的最后阶段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就是“爱”,而他们又都是对身边的一切如此得热爱,这就难怪为什么他们会如此乐观坦然了。莫里他热爱生活,所以他不愿让如此美好的生活在一天天的怨天尤人中虚度,因此他选择了积极的生活下去,乐观坦然的和绝症进行着痛苦的挣扎;丛飞也同样,他深爱着他那些“孩子们”,那些虽然极度贫穷但淳朴善良的人们,对身边一切的爱早已把他的心填满了,又怎么能够再装下恨与怨呢?周涛也是如此,所以能够笑对生死。

我们也应该去爱,用爱来丰富我们的生活,用爱来装填我们的心灵,用爱来使我们无畏。

然而当我们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自己的时候,我们却发觉自身似乎并没有做到上面这两点。生活在上海这个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我们似乎越来越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淡忘了心灵的洗礼。于是,人们为了物欲而不惜自身,家人反目,朋友疏远,对身边的一切也都漠不关心。最终将会导致的结果就是,爱会离人们渐行渐远,而潜滋暗长的恨必将随之鸠占鹊巢,嫉妒与仇视也将接踵而至。那么,整个社会的摸样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让我们的心灵充满着爱吧。朋友,请大胆得爱下去,尽可以把将来想得美好些!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2

父亲走后,重读《相约星期二》,关于父亲的点点滴滴不断在脑海中浮现,压抑的感情不断释放,最终泪流满面。看着莫里教授在生命的最后14周里,与生活讲和,深受病痛的折磨依然能为陌生人遭受苦难而伤心流泪,向他的学生米奇分享关于对死亡、对家庭、对爱等人生重要课题的句句箴言,我渐渐释然了。

去年11月份吧,当血清甲胎蛋白含量急剧上升,药效渐渐下降,父亲的身体也在慢慢变差,最终在大年初一肠胃出血之后,我意识到那一天不久就要到来了。而这个情况又不能和母亲说,也没有和哥哥姐姐说,真相除了增加他们的痛苦和心理负担,毫无意义,只能期盼奇迹的降临。父亲最终在今年5月中旬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也摆托了折磨他的病痛。

在最后的一个月里,父亲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病房中度过,生活已不能自理,由家人日夜陪床照顾,而我远在天边,只能每天打电话问候。那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样挤公交去上班,看到哥哥发来的消息,说医生建议我们办理出院手续回老家,我意识到该来的还是要来了,但也没想到却是那么突然。想着把手上的工作抓紧办完交接清楚,乘坐当天傍晚的航班赶回家见父亲最后一面,没想到还没登机,就收到父亲离世的噩耗,直到现在也没能原谅自己。

父亲走后,自家兄弟帮忙张罗料理后事,我赶回到老家已是半夜,看着父亲静静地躺在纱帐里,只能默默接受。悲痛欲绝的母亲在屋里卧床不起,由姑姑婶婶们陪着,说话有气无力,看到我回来之后,不禁放声大哭,念叨着父亲弃我们而去,而我从此就变成了没有父亲的人了。屋里哭声阵阵,为了不让母亲再分心担忧我们,我只能故作坚强,强忍泪水,握着母亲的手安慰她,只是此时此刻再华丽的话语也显得苍白无力,只能默默地陪着,告诉母亲还有我们在。来到灵堂,掀开纱帐,看着父亲的遗容,泪水在眼珠里打转,强忍着低声啜泣,俨然一个没心没肺的不孝子。随后与叔叔合计着各个事项,得知事情安排妥当之后回到大厅,一直坐着直到天明。

料理后事,安顿好母亲之后,怀着复杂的心情返回这边。白天沉浸在忙碌的工作中,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行尸走肉般走在街道上,整个人跟丢了魂似的。父亲生前,我一直安慰开导他,看开点,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每次他看到一些异常的指标,试探性地问我病情怎么样了,我只能小心翼翼地引导他,从最积极的方面去解读各种化验和检查结果,有时自己竟然也差点信以为真,以为奇迹会出现,最终证明只是自欺欺人罢了。父亲走后,我时常在想,为什么会是我,为什么偏偏是我的父亲摊上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也时长会责怪自己,为什么在父亲身体有异样的时候带他去体检,也很恨自己没有能力去尝试疗效可能更好的治疗药物,以为自己做的是“理性选择”。

以前和朋友闲聊的时候会提及子欲养而亲不待,没想到一语成谶,也许真的是只有经历过,感受过,才能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才会去做出改变吧。现在所能弥补的,只能是多打电话陪陪母亲聊天,督促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走路健身活动筋骨,每年做好健康体检和高危疾病的筛查。家人平安,才是最大的福气吧。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3

Albom(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专栏作家以及电视评论员,这本书是由他与昔日的大学教授Morrie(莫里)的谈话整理而成。作者在大学时期曾经是教授的得意门生,在毕业后因为忙于事业而多年没有与昔日好友和教授联系。偶然的一天作者在电视上获知Morrie得了一种严重的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已经时日无多。于是他在老教授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的每周二去登门拜访他,话题涉及衰老、原谅、 ……此处隐藏3734个字……

临终的老人都说了些什么呢?如果你期待着微言大义的话,你可能会失望的。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他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面对整个社会……这些极为朴实的话,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谜底其实可能很简单。

但莫里老人并不简单。就在病魔和死神拼命撕扯着他的时候,他还能谈笑风生。谈到死后火化,他对家人说:“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谈到墓地,学生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就听不见你说话了。”莫里笑了:“到时候,你说,我听。”莫里以自己最后的存在,论证了人性的美好。一个普通的美国老头,一些普通的话语和生活细节,但是读完却让你怅然良久,这就是《柙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7

也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吧,最近一来我总是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好处在哪里”,这是二十岁左右的人最爱问的问题。到了四十岁,人大多已经很“入世”了,不屑或不敢再问这样的问题。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它还会悄然从心底冒出,让我黯然神伤。这千古之问,有谁能说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学家,他们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却并不解决我们平凡人的问题。一位老人,在临终之前,透过他的学生,向我们带给了一份人生的答卷。“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书《相约星期二》封面的话,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人到中年,更渴望珍惜人生。

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刻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米奇把他对人生的话题拉了个目录,每周二飞到老莫里身边,听他讲述,其实不能叫讲述,叫两个友人之间谈心更为恰当,直到老莫里离开。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老莫里渐渐影响着米奇,影响着周边的人,我想还有读了这本书的人。

这位叫做莫里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的病。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时为止。这是一种残酷的绝症——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但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他和他十六年前的学生,已经成为专栏作家、记者的米奇相约,每个星期二见一次面,一齐讨论“生活的好处”,包括“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好处的人生”这些重要的课题。从第一次相约到最后一次见面,这样的讨论持续了14个星期。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师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礼来临。

临终的老人都说了些什么呢?如果你期盼着微言大义的话,你可能会失望的。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理解爱;他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职责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完美得多;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应对整个社会……这些极为朴实的话,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谜底其实可能很简单。

但莫里老人并不简单。就在病魔和死神拼命撕扯着他的时候,他还能谈笑风生。谈到死后火化,他对家人说:“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谈到墓地,学生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就听不见你说话了。”莫里笑了:“到时候,你说,我听。”莫里以自己最后的存在,论证了人性的完美。一个普通的美国老头,一些普通的话语和生活细节,但是读完却让你怅然良久,这就是《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8

人与人之间在冥冥中擦身而过,在相聚后便意味着离别,并以自己的方式结束。忙碌的上海早晨,心灵逐渐被生活吞噬的人们,毫无目的地奔走着,似乎活着便无处可逃。从未想过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存在方式,在消失的和经过的时光中,它们就像一条平静而奔腾的大河。我们观望着对岸,等待泅渡,时间凝滞,身体内的灵魂深处却保留了一份巨大的空虚感,抑制了对生命的质疑

与此同时,放在我面前的这本书几乎毫无保留地向外界解释了生命的价值及人生的意义,使人读后逐渐趋于平静,填塞那无限蔓延的空虚……

书中的老人叫莫里施瓦茨,社会学教授。他已年迈,患了绝症,受一家电视台的“夜线”节目采访,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阿尔博姆偶尔看到,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则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

我仿佛又听到莫里笑着对米奇说:“我们是星期二人。”“我们是星期二人。”米奇重复道。“嘿,米奇,说话别有顾忌。有那么一天,我会让你感到流泪并不是一件难堪的事。”“是啊,是啊,”米奇说。“是啊,是啊。”他们都笑了,因为莫里二十年前就这么说过。大都在星期二说。实际上,星期二一直是他们的聚会日。莫里的课大部分在星期二上,米奇写毕业论文时他把辅导时间也定在星期二——从一开始这就是莫里的主意——他们总是在星期二坐到一块儿,或在办公桌前,或在餐厅里,或在皮尔曼楼的台阶上,讨论论文的进展。所以,重新相约在星期二看来是最合适的,“就约在那幢外面栽有日本槭树的房子里。”米奇准备走的时候跟莫里提了这个想法……

这样的课程没有一位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从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到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最后一堂则是葬礼。老师谢世后,这位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了一下交付出版,题目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

看来,同样在期待着的人实在不少,而且不分国籍。“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米奇问。“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

当莫里设想自己的墓地时,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学生说,我会去,但到时听不见你的说话了。莫里笑了,说:到时候,你说,我听。

山坡上,池塘边,一个美丽的墓地,碑文是“一个终身的教师。”课程在继续,老师闭着眼睛静躺,学生来了,老师早就嘱咐过: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境界,让死亡也充满韵味。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

现在,莫里已长眠于地下,却把课堂留了下来,而且越变越大,已延伸到这里。他只是一位普通的教师,但他把人的生命价值真诚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对此,使我们不容置疑。正如亨利亚当斯所说:“教师追求的是永恒;他的影响也将永无止境。”

是啊!虽然莫里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及崇高的生命将得以永恒!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