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月亮与六便士》刚开始有点看不下去的感觉,后面才被深深的吸引。也许所谓的“天才”就是不同于寻常人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月亮与六便士》是以著名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小说的主线情节比较简单: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是伦敦证券经纪人,高收入,有着漂亮的妻子,聪明健康的孩子,这在外人看来是令人羡慕的生活,人生赢家。突然有一天,他放弃工作,抛妻弃子,只为追寻绘画的梦想。
有人认为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冷漠无情,自私。为了自己的梦想,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儿女,仅仅是留下一张字条,写着:“晚餐准备好了”。当他被问到:“难道你不爱你的孩子们吗?”他回答道:“我对他们没有特殊感情。”再被问道:“难道你连爱情都不需要吗?”他说:“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
他是自私的,没有责任心,但也很无辜,他的眼中不仅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他是个被梦想俘虏的人。
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选择追逐自己的梦想,这需要巨大的勇气。追梦的道路异常艰辛,他穷到连颜料到买不起, 落魄到看不起病,几次差点饿死,但却一直如痴如醉坚持画画。即使失明了,他依然坚持着,画画那是他的生命。
毛姆在这本书中写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
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便也决定了他选择生活的道路。
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看似落魄潦倒,但也是幸福的。满地都是六便士,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斯特里克兰,人到中年,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一副绅士的模样,却被内心的美的倾泻欲望所捕获,一朝抛妻弃子,远遁他乡,从家庭来看,无疑他是不负责任的。之后,仿佛变了个人一般,极端自私,对物质生活毫不在意,对肉体上的痛苦毫不在乎,对他人的看法毫不在意,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四处游荡,除了保证不被饿死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其余时间都在作画,尽管生前没能出名,但他的天才还是被几个人注意到了,在他们的帮助下,他才不至于没能达到内心追求而早亡。最终的最终,他在死亡前完成了生命的倾泻,自己最佳的杰作,自己绘画的最终追求,然后,他让妻子在他死后烧了它,因为他作画只为了自己,无所谓他人的认同。
斯特里克兰夫人的反应也很有意思,起初以为丈夫跟某个女人出走时虽然生气,但仍旧抱着希望,但知道丈夫是为了绘画远离他乡时,顿时绝望,她知道他再也不会回来了,她恨他。等到斯特里克兰成为天才后死去时,再见到她时,一副优雅的样子,什么话也没说,让你感觉他们很恩爱,身为天才夫人的她很骄傲。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重读这本书时,比起体会“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次我更在意书中人物的感情细节,边读边在脑子里不断拼凑那些忘得差不多的情节。
中间读到某些描述时我都非常生气,觉得他真的是个冷漠自私至极的王八蛋,凭什么抛妻弃子之后还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又凭什么认为自己拯救了一段荒唐的婚姻而如此漠视他人的生命,且赞叹男人才有高贵的灵魂,嘲讽女人只是依附爱情而活的蠢货。
后来仔细想想,他身旁满是人性的矛盾、拿爱情来矫饰的控制欲以及虚荣的社交,既然世俗都没有多好,也该允许有人反抗。如果他的内心真的受到某种牵引,又怎么能忍受循规蹈矩地配合着妻子的虚荣过完这一生。想到这里又觉得他真是个勇敢真实的理想主义者,他的语言反映出来他的灵魂更是极具魅力,总叫人能轻易地站在他那边。
作者在书中都极少为他的冷漠无情找借口,这显得人物更加真实,也让我反思着我是否应该更加客观地看待书中的人物,而不该拿他与我脑子里设想出来的追求艺术的完美形象做对比。
但个人还是觉得刘勇军的那个译本比较好读。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是一本关于梦想与现实的书。本书的主人公克兰德与一家人生活得安稳富裕,却突然抛妻弃子、放弃所有而离家出走,在所有人忙着寻找他时,他却在异国他乡成为了一个潦倒落魄的画手。在面对作者的斥责与批判时,他坦然无畏,他认为他只是在坚持自己的梦想,他不愿在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上再浪费生命、虚度光阴。
诚然,在世人的眼里,他的做法无疑是愚蠢又可笑,甚至是可恶——他就这样毁了一个家庭,并且还毫无悔悟之心。但在他自己心里,这或许是他这一生做过的最正确、最遵从内心的决定。我佩服克兰德先生的勇敢与坚定,但他的做法我并不认同,我们生活在世俗世界里,又必须遵从的世俗法则,我想我永远也做不到那样洒脱与无畏,但我并不觉得遗憾。我无法冷漠地面对别人的指责与批判,更重要的是我无法对我造成的痛苦视而不见。因此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总要坚持无愧于心。
我想要月亮,可我更需要六便士。值得庆幸的是,我的月亮与六便士并不矛盾,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理想的生活,不管是遥不可及的月亮,还是平凡世俗的六便士,都可以作为我们人生航程中的灯塔,照亮我们内心追逐的道路。
最后,借毛姆先生的话劝慰自己:“世界是冷酷无情的、残酷的。我们生到人世间没有人知道为了什么,我们死后没有人知道到何处去。我们必须自甘卑屈。我们必须看到冷清寂寥的美妙。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出风头、露头角,惹起命运对我们注目。让我们去寻求那些淳朴、敦厚的人的爱情吧。他们的愚昧远比我们的知识更为可贵。让我们保持着沉默,满足于自己小小的天地,像他们一样平易温顺吧。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是被这句话所打动——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读完全是却没有这句话,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位评论家对毛姆的《人性的枷锁》的评论,毛姆很喜欢这个说法便作为下一本的书名,而我则是因为这句话认识了斯朱兰。
斯朱兰,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就是“斯朱兰非常憎,但我们仍觉得他很伟大。”因为热爱,因为着魔,因为本能,他抛弃了一切,急速脱离原本幸福平稳的常人生活轨迹,猛烈地冲撞向未知的艺术领域。他风餐露宿,衣衫褴褛,恶疾缠身,在艺术的殿堂门口撞得鲜血淋漓,血肉模糊。你以为他很可怜?想要为他投之以同情?可是他又是不屑一切,冷血而无情麻木地对待周遭的环境。大概,他的感情全都燃烧在了那挥动的画笔下五彩的颜料里吧,他就像活在梦里,现实于他无足轻重。
因此,作为一个庸俗的时刻被“良心”监督的社会分子,我即鄙视斯朱兰的荒诞行径, ……此处隐藏1884个字……指引心的作用?
看这本书的时候,很佩服斯特兰的自私,内心没有一丝愧疚波澜不惊地就抛妻弃子去到巴黎,全身心学画画。其实很羡慕,可是转念想想,现在的人有几个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的追求?怕是浑浑噩噩地多些。
斯特兰其实往小了看可以是力争上位的庸庸白领,只是没那么彻底,仍旧在自己的生活圈里,会为自己做一点点娱乐的事感到负罪感,但无法避免,那些事总是很克制地去做,这样良心才回安宁。
最后,斯特兰终于去到大溪地,这个地设十分符合他种种要求的地方。爱塔料理他的起居,充当他的画模,满足他自己痛恨至死的性欲,不打扰他的'内心世界,事事遵从他的意见,他大概不会想到此生能遇到爱塔这样一个完美伴侣吧。
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总能像他这样美满地按着自己所思所想去过日子,但他到底唤醒了一些心底里有执念的人。
第一次看毛姆的书,书名没有在书里出现过,不知道怎么讲对这本书的感觉,可能是没有感觉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我对故事中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不感兴趣!他的特立独行太过惊世骇俗,如果仅仅是惊世骇俗也就罢了。偏偏,他的惊世骇俗还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了那些曾经爱过他,甚至给予他巨大帮助的人以巨大的伤害,这让我实在受不了。
尽管从小到老,我一向以为我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不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但是与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相比,我简直太有人情味了。也许,正如书中所言:“假冒的特立独行也不能掩饰平庸的本质”。我想,我的特立独行只不过是想掩饰我平庸的本质罢了。
书中,我最感兴趣的人物是迪尔柯·斯特罗伊夫。他是一位长相滑稽的荷兰画家。虽然绘画天赋不高,但是富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力;虽然为人有点傻里傻气,不谙世情,但是真诚善良,宽容大度;虽然朋友一再有负于他,但是他总是以德报怨。他给我的震撼:一是他的爱才之心,尽管此“才”并不与他惺惺相惜;一是他的爱人之情,尽管他所爱的人并不爱他。
这是我第一次读毛姆的作品,感觉书的前面部分语言非常幽默,后面部分语言非常富有哲理。
《月亮与六便士》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尽管读完之后,我对“月亮”心生恐惧,对“六便士”却心有戚戚焉。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2之前看奇葩说有位辩手提到一句话——我们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由于误导一直以为出自《月亮与六便士》,直到今天看完全文,发现并没有这句话。我想这可能是辩手对于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与总结。
那期的辩题是——没有上进心我错了吗。我想联系到我们这些平凡人身上,这样总结再合适不过了。——我们用尽了全力,哪怕 最后过着平凡的一生。
艺术家的诞生固然要经历苦寒来,周遭充斥着所有人的不理解;那么艺术家的朋友与身边的人呢,他们同样又何其无辜与不易,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呢。纵然他们的所为都有不为大众所知的不纯粹。
当然,文中一再提到“艺术理想”与“世俗价值观”,我想,我也不过是深受这种价值观浸染并构成这世俗价值观的寥寥一员。
天才的诞生不可否认会为某一领域增光添彩,甚至推动人类的进步,天才的一生也会被世人无限渲染。但是,我却无法以此来和一个被世俗认为的平凡一生来做比较,哪种人生更有意义。
前者的人生,我很尊重,但不推崇。
好像是有点扯远了。
因为我在重新回顾时,又看到这样一些话,——“月亮重要,六便士也重要,性格即命运,命中注定哪样就是哪样。”
“我看这取决于你对生活赋予什么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承担什么责任、对个人有什么要求。”
可能,有些书就是得我们经过时光所赋予的经历后,才能幡然悟到。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3此书听到已有4、5年的时间,一直没机会读,此次阅读给了自己另一种对追求的理解。
斯特里克兰不是这个社会所喜欢的人,但却是把原始人性表达的最直白的人。整个社会运行要求人们循规蹈矩,从小学教育开始就削减人的个性,追求统一,直到大学毕业培养出来的都像是一个模子里的人。
而那些跳脱世俗拥有自己个性和想法的人,最终又怎样了呢?这让我想到了乔布斯,他对家人也不屑一顾,甚至没有承担丈夫、父亲应有的责任,但他也是个天才。当人对某种事物追求极致的时候,就不会顾及到他所不重视的方面,而呈现出来的形式,就是他在社会上与平凡的人不同。他不再循规蹈矩,他与众不同。于是,他不被别人理解,他甚至被人厌恶,但当他实现了自己所追求的极致并走到大众视野中后,他成功的光芒又足以掩盖以往别人对他的鄙夷。
这也是人性,群众随波逐流的人性。
人们也习惯于把自己淹没在人群中,内心有一颗表现自我的心,却总被害怕所束缚。
有时勇敢的迈出一步,始做方知。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4王尔德说,爱自己是一生浪漫的开始。
我相信这也是毛姆写《月亮与六便士》的秘密与初心,他一生崇尚自由,崇尚人的自然天性。这部小说的主题,往往被理解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真像书名“月亮与六便士”,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约等于人民币六毛)深陷泥潭,象征世俗生活。
人人都说“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每个人都想,但是越长大,感觉世界越残酷,生活艰辛,也越来越浮躁,走的太远,也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月亮与六便士的选择是个永恒的话题。是仰头望月亮还是低头寻六便士呢?
看似简单,可他就是难住了一代又一代人呢。伟大的毛姆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艺术与生活的冲突,自然与社会的反差刻画的淋漓尽致。剩下的就要我们自己来摸索答案了,在这遍地都是六便式的时代里
无论是为了生活而追求理想,还是为了追求理想而生活。但愿人们在捡地上六便士的同时别忘了抬头欣赏一下天上的月亮
“人生如梦,让我们枕着月亮”你看,在浩瀚星空中被仰望的那轮明月多美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法国画家保罗.高更曾经是一名证券经纪人,生活安逸但又乏味,在他38岁的时候,毅然抛弃了原有的生活,开始了孤独的创作之路,最终成为与凡高、塞尚齐名的巨匠。他的故事深深感染了英国作家毛姆,由此诞生了这部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和高更一样,精神是自足的,谁也无法阻挡他追求梦想的脚步,谁也无法阻止他为高贵的艺术和崇高的灵魂献身。
作者毛姆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作家,也是最懂人性的作家,读他的小说,会不由自主地发现自己,剖析自己,因此他也被称为“人世的挑剔者”。毛姆起这样一个书名,其实也是饱含深意的:月亮,高高在上,它象征着灵魂和理想;而便士随处可见,象征着物欲和现实。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就是人生最大的冲突。人的一生是应该高高抬头仰望空中的明月,还是应该默默俯身去捡拾地上的硬币呢?
对于现实和理想,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人生是不能太过安逸的,因为安逸就像是慢性自杀,他会让你的灵魂不再跳动,会白白耗尽你旺盛的生命力。就好比那个温水当中的青蛙一样,还没来得及反思自己的处境,短暂的一生就结束了。这也就是孟子所谓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