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悲惨世界》读后感

时间:2021-10-18 02:54:12 收藏本文
《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悲惨世界》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悲惨世界》读后感1

永远不嫌晚的感恩——《悲惨世界》读后感感恩如一支画笔,能在白纸上画出一个灿烂的笑脸;感恩如一泓清泉,能滋润忙碌的人们的浮躁的心;感恩如一缕阳光,能为黑暗的大地带来光明……我们,都要学会感恩。感恩是没有时限的。古人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我却要说:君子感恩,十年不晚。有的人从小就知道要感恩、要报答别人,而有的人却是在庸庸碌碌过了大半辈子之后的某一个瞬间才知晓要感恩。当然,这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但我以为,后者对“感恩”的理解更透彻、也更深刻。所以,我们要牢记——感恩永远不嫌晚。

说到这,又不得不让我想起《悲惨世界》中的那个令人敬仰的冉阿让。冉阿让是一个出境悲惨、极度贫穷的年轻人。他没有家人、没有钱,甚至连肚子都填不饱。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能行窃。

在多次行窃之后,终于有一次,他被抓进了监狱。然而,监狱中腐臭的气味、沉闷的气氛令冉阿让难以忍受。意料当中的,他逃狱了,并且成功了。故事到此,很多人已经将冉阿让定位为一个不可救药的、被社会所抛弃的逃犯,但事情的发展万万没有你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在逃狱途中,或许是命中注定,冉阿让碰到了红衣主教,并在红衣主教的盛情邀请下住了一晚。

第二天早晨,主教的仆人便来告知主教:橱柜里的银烛台不见了。毫无疑问,这又是贼心不改的冉阿让所干的另一项罪行。然而冉阿让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红衣主教在听完仆人的报告后并没有太大的反应,仿佛已是意料之中一般继续神色平静地做手边的事情。另一头的冉阿让却是在苦等了几天既没有等到红衣主教的追兵也没有等到主教对他的通缉之后终于明白:主教是想放他一条生路。

好似就在那一瞬冉阿让恍然大悟:自己不该再继续偷盗,而应做一些好事。于是,冉阿让怀着对主教的感恩之心,在他人生的十字路口,走上了一条光明的道路。自此,冉阿让隐姓埋名,来到一个不知名的小城里白手起家,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可观的财富。而在这段时期,无论是艰难的创业时,还是在富有的成功后,冉阿让总是记得帮助别人、回馈社会。

理所当然的,在再一次竞选市长时,口碑与才能兼备的冉阿让当上了市长。有谁能够想到,当时的那个落魄不堪的逃犯如今会化身为受人爱戴的马德兰市长?从逃犯到市长、从行尸走肉到社会精英,这不就是一种成长吗?如果没有红衣主教的慈悲之举,就不会有成功的马德兰;如果冉阿让没能在中年时了解感恩的真谛,就不会成长。即使冉阿让后半生的成就再辉煌,我们也始终不能否认他在前半生所犯下的罪行。但如果冉阿让没有在中年拥有感恩之心,他又会有怎样一个结局呢?感恩永远不嫌晚。

无论何时,只要从现在开始拥有一颗感恩之心,你就会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悲惨世界》读后感2

善是精神世界的太阳。

——雨果

合上《悲惨世界》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沉浸在主人公冉阿让的经历里不能自拔。

冉阿让的经历是悲苦的,但也是幸运的。

冉阿让原本只是一个贫苦的百姓,为了亲人的生命而去打碎了一块玻璃,拿了一块面包,却因此被判了五年刑期。他也曾想过抗争,四次试图越狱却没有成功,刑期也被延长,他痛苦地经受了十九年的牢狱生活。即使得到释放,却也要终生顶着“苦刑犯”的身份,他再次逃脱,但直到死前的日子里,他一直被警察沙威追捕,过着四处奔逃的生活,甚至于他视若亲生女儿的珂赛特的婚礼,他都因为自己卑鄙的身份而不能够去参加。

冉阿让走出了监狱,却因为苦刑犯的身份而被所有的人拒绝,累、饿、渴、冷,所有的感官一起涌上来,折磨着他。无论他如何苦苦哀求,都没有人愿意接受他。然而,十分幸运的是,博爱的老主教卞福如收留了他,并且完全不介意他的身份,用尊重的行为和语言来对待他,这样的礼遇使得冉阿让那颗冷硬的、千疮百孔的心挣扎不已,他不敢相信自己能够做一个好人!十九年来,他早已习惯了这样一个恶人的身份,他不能是一个好人!于是,他把老主教的银器都偷了出来,等到被抓捕的时候,他或许在想,不过又是一场牢狱之灾罢了吧!

可是,出乎意料,老主教并没有让警察把他抓走,而是把桌上的银烛台也一并给了他,老主教低声对他说:“请不要忘记,永远也不要忘记您答应我的事,您要用这些银子做一个诚实的人。”这让冉阿让痛苦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荡。老主教真诚善意的心灵,帮助冉阿让走出了心灵的阴影,救赎了他的罪孽,他获得了新生,开始做一个善良的人,一直到他死亡为止。他最终获得了解脱和幸福,并得到了女儿和女婿的谅解,笑着离开了人世。这些都得益于老主教的善。罗佐夫说得好:“感人肺腑的人类善良的暖流,能医治心灵和肉体的创伤。”

我想起了一则小故事,有一个少年挨家挨户地推销,劳累了一整天,他向下一户人家讨一杯水,但开门的女孩给他拿了满满一杯牛奶,并且不要求付钱。男孩被女孩的善良感动,他觉得浑身是劲,也放弃了退学的念头,努力当上了一位医生。长大后,女孩得了很严重的病,男孩认出了她,竭尽所能医治好了她,当女孩拿到医药费通知单的时候,她知道这一定会花去她的所有积蓄,可通知单上只写着“医药费——一满杯牛奶”,男孩已经把医药费都付了。

这便是善良的魅力,善良能让人歧途知返,能抚慰痛苦的心灵,能带来幸福和幸运,善良确实是精神世界的太阳,它仿佛给我们的心灵套上了外衣,抵挡了所有的黑暗与寒冷,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温暖。

所以,与人为善吧,心存善良,小小的善举,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幸福。这或许就是雨果想告诉我们的吧!

《悲惨世界》读后感3

有一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地暗自落泪,一个个感人故事就像一块块烙印般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里,它就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写的《悲惨世界》。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也读了这本书,读完之后,我心里思绪万千。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主人公冉阿让在25岁的时候,因为饥饿贫穷打破一家面包店的玻璃窗,偷了一块面包,而被逮捕,又因服役期间曾有越狱的举动,被关了整整19年。当他一无所有地走上社会而又陷入衣食无着的困境时,受到了主教的关怀和点化,并在上帝面前虔诚的祈祷,发誓要做好人。然而,由于冉阿让犯有前科,尽管他有着强健的身体,但他的社会之路还是很坎坷,就连他的好意也会被人误解。后来,他化名马德兰,当了市长,认识了芳汀。可就在这时,一位老人仅仅在果园里拿了一个苹果,却因为长得太像冉阿让而被逮捕。出于良心,冉阿让去自首了。可为了实现芳汀最后的愿望,冉阿让不惜再次越狱,把芳汀的女儿——珂赛特接了回来,并把她当做亲身女儿来看待。后来,在法国大革命的战场上,冉阿让的身影又一次出现了,他英勇无畏,在枪林弹雨中战斗、救助了沙威与马吕斯。为了珂赛特的幸 ……此处隐藏4262个字……而是压在心头,感触的是人类的苦难厚厚而沉重的沉淀。不是写苦难极重繁重的书,都能当得起这“厚重”二字。而《悲凉世界》独能当得起,只因这部大书压在作者心头,达三十年之久。

历时三十余年,从一八二八年起构想,到一八四五年动笔创作,直至一八六一年才终于写完全书,真是阴差阳错,这在雨果的小说创作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来自这样一件究竟:一八零一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人,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讨生存又随处碰壁。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读后感到一八二八年,雨果又开始搜集有关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作用而弃恶从善的故事。在一八二九年和一八三零年间,他还少量搜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质料,这即是冉阿让到海滨蒙特伊,化名为马德兰老师,从苦役犯酿成企业家,开办工厂并发迹的由来。别的,他还观光了布雷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在陌头眼见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局面。

捧读《悲凉世界》,最突出的觉得,当是厚重之感。同样是佳构,同样又厚又重,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或者读《追想似水年华》,都没有这种觉得,这种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压在心头,感触的是人类的苦难厚厚而沉重的沉淀。不是写苦难极重繁重的书,都能当得起这“厚重”二字。而《悲凉世界》独能当得起,只因这部大书压在作者心头,达三十年之久。

到了一八三二年,这部小说的构想已相称明确,并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底子上,写了《去世囚末日志》(一八三零年)、《克洛德·格》(一八三四年)等长篇小说,揭破使人走上犯法道路的社会实际,并严格非难法律制度的不公平。

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悲机构和穷人们。以致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受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随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掩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

此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对芳町与珂赛特母女的关爱。

《悲惨世界》读后感9

法国作家雨果的旷世巨著《悲惨世界》,是他酝酿构思三十余年而创作出来的稀世珍品,被称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这部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赞颂了真善美,揭露了假恶丑。这部作品是作者用三十余年的心血凝结成的,其间充满了精辟的思想、闪光的智慧。书中精致、巧妙、睿智的语句比比皆是,就像散落在沙滩上的颗颗珍珠和美丽的贝壳,拾取一个,你就获得一份快乐。

卞福汝主教有一次收到当地一位贵绅的讣告,一张讣告上写满了死者的所有爵位荣衔,还列上他所有亲戚的所有贵族尊号。主教嘲笑道:“人的智慧确实了不得,讲虚荣连坟墓也不放过!”先扬后抑,语言冷峭,极具讽刺意味。

封建时代的法国向民众征收门窗税,致使三百多万户农舍连门窗都不敢多开,生活在空气不流通的斗室里。卞福汝主教在大教堂讲道:“唉!上帝把空气给人,法律却让人出钱买空气。我不想指责法律,但我要颂扬上帝。”批判国王滥征税收,渔肉百姓。透过赞颂上帝的大公无私,反衬国王的贪婪无度。

卞福汝主教要到山里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庄去,看望那些和气厚道的牧民。乡长警告他说,路上有强盗,会为非作歹,图财害命。“乡长先生,”主教说道,“仅仅担心这一点吗?我在这世上,不是守护自我的生命,而是守护灵魂。”比照中外历史,比照当今中国社会,许多人为了求得生存,为了苟延生命,为了物质的欲望,已经不再关注灵魂,甚至于出卖灵魂,换取欲肉的满足。主教还说:“永远也不要害怕盗贼和凶手。那是身外的危险,小危险。还是惧我们自身吧。偏见,就是盗贼;恶习,就是凶手。巨大的危险在我们自身。威胁我们的脑袋或者钱袋的危险,何足挂齿!一心思考威胁我们灵魂的危险吧!”

一项英国统计证明,在伦敦五件盗窃案中,有四件是由饥饿直接引起的。冉阿让偷了一个面包,被判19年徒刑,成为苦役犯。刑满释放后,卞福汝主教对他说:“您离开那个痛苦的地方,如果对人怀着仇恨和激愤的念头,那么您是值得可怜的;如果怀着慈善、温良和平和的念头,那么您就胜过我们任何人。”这段话成为冉阿让后半生的指导思想,以后他弃恶从善,用全副身心行善积德,成了一个道德圆满的人。但现实社会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暴易暴的多,相逢一笑泯恩仇,以德报怨,以善报恶的少。有些宗族、有些村落,怨怨相报几十年上百年干戈不息。理解、宽容、和睦、友爱,被长期抛置。“慈悲为怀,容忍是金,宗教教义劝人向善,多么了不得呀!“如果他愿意向善,他就得成为天使;如果执意为恶,他就得化为魔鬼”。

《悲惨世界》读后感10

“在种种艰辛和逆境中,他不断完善自己,为贫穷和值得同情的人们献出了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悲惨世界结尾,冉阿让和这个悲惨而又黑暗的世界告别了,但他却永远的留在了我的心中。因为他有一颗感恩的心。我手捧着雨果的代表作津津有味地看着:失业工人冉阿让因为生活贫困,偷离一块面包,被抓进监狱,他因多次逃狱,延长期刑。出狱后,受到米里艾主教的教诲,决心重新做人。因为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他对许许多多的人做出了无数的贡献,对自己帮助过人毫无所求,对犯了错误的人宽宏大量。他的宽容、善良甚至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感恩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感恩,让他学会无私奉献。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问贫苦的人们。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大伞,保护着他们,在人们心中,他是正义的化身。感恩,让他学会遵守诺言。为了实现芳汀在临死前能见一面自己亲生女儿的愿望,他不惜越狱。而这一次越狱,对他来说则是终身苦役犯的代价。虽然最后芳汀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可

感恩,促使他去对那么多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因为他曾经也犯过错误,但是米里艾主教原谅了他,并且鼓励他。由此,感恩的种子在他心中萌发,让他做了那么多伟大的事。有一位老人被压在车下,整个车子都压在他的胸口上,此时除非谁去把车子从下面撑起来,否则无法把他救出来。谁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人们都知道只有一个正在被通缉的苦役犯,才有那么大的力量。当时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就在旁边,可他要是去救的话,等于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犹豫几分钟的话,那位老人就会死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那位老人。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感恩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大到让一个人可以不顾自己的安危去帮助别人,并且不求回报。曾经有人说过:“感激每一个人,好人使我获得新生,坏人使我懂得人生。”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感谢父母长辈之爱,故乡养育之情;感谢自然的赐予,哪怕风雨如晦;感谢苦难的历练;感谢所有的陌生人...。心存感恩,我们会发现天是蓝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一切都是美的。心存感恩,会让一句简单的话语都充满了力量,让一些琐碎的小事都变得格外亲切。心存感恩,知足惜福。也许我们不能让所有人都心存感恩,但我们要试着从自身做起。心存感恩,我们会发现生活将更加美好!明天将更加灿烂!

《《悲惨世界》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