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记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游记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游记读后感1读过一本书,而有后感,感而后有启发。我想聊一聊读过《西游记》一书的后感和启发。
有理想和追求
唐玄奘是《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性格特征鲜明。但我从他身上读出了一种信念,,读出了一种他对于理想而锲而不舍的追求的坚定的信念。唐玄奘是唐太宗在位时唐代一位著名的高僧。当时,唐代的佛教文化还不是昌盛的时候,还需要不断丰富、不断学习。在那时,玄奘就主动提出西游天竺求取佛经。他的勇气令我折服,他的奉献精神让我感动。
我想到如今的社会,想到那些热爱祖国,愿意为祖国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军人,他们和玄奘一样的。他们热爱祖国,希望祖国繁荣昌盛而勇敢地踏上理想之旅。这给予了我们这一新时代的青少年的启发:我们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甘于奉献,勇敢地追梦。
锲而不舍
困难,有时候给我们更多的是退缩和畏惧。读了《西游记》这一部名著,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都佩服于唐僧师徒四人不畏艰难险阻,锲而不舍地西游天竺求取佛经的精神。取经路上,不仅有自然灾难,如:火焰山、通天河的险阻,还有各种妖魔鬼怪的骚扰。师徒四人可谓披荆斩棘,好不容易才挺过种种困难,取得真经,各封为佛。在这中间,还有师徒四人之间的小插曲,悟空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误会,好险几次被逐。在此,我又想起了革命时代的红军长征。师徒四人取经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又何不像这长征精神一样?今天的我们要思考,思考着要怎样成为一个坚韧的人。如果就像某些同学信心满满地制定好远大的目标放弃自己的目标,那么生活的意义何在呢?所以,为了实现我们伟大的理想,我们就要锲而不舍地努力,努力拼搏,滴水穿石。像唐僧师徒一样,心中充满自信和希望,相信九九八十一难之后总会取得真经!
团结就是力量
我们常说“一枝筷子易折断,一捆筷子不易断”就是经常在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也不难看出,《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团结的样子。像我们所了解到的一些故事情节中,唐僧被妖怪抓走了,徒弟们总是有计划地将唐僧救出去,三兄弟利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总是能完成好解救师父的任务。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徒弟三人大可不必费尽周折解救,悟空可以回到花果山逍遥地当一个美猴王;八戒可以回到高老庄自由自在地过他自己的生活;悟净也可以回到流沙河继续统治着。但他们并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因为师徒四人彼此间有感情了,心是连在一起的,所以自然会有一股力量推动着他们去做这件事,当然,这还是一种责任。这力量就是团结所给的,团结更是一种责任。像在刚结束了的奥运会的中国女排精神一样,一样独具团队精神。这也是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我们也要像中国女排一样,像唐僧师徒四人一样独具团队精神。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乐于助人
《西游记》中很多地方有写到师徒在取经途中帮助贫苦人民的事例。这就对我们有启发:要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搭把手”这体现的也是乐于助人。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要经常留心注意一下自己的行为。比如,不乱扔垃圾,给环卫工人减小一点点的负担;经常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们寄“爱心包裹”;经常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从日常小事慢慢累积,老师也教育我们要“日行一善”,可见乐于助人这样的品质是人际关系中一个有份量的桥梁。
《西游记》这部名著中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品味和学习的。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青少年更要多读名著,品味其中,从古老的名著中汲取更多的道理。
西游记读后感2刚刚被雨水冲刷过的城市少了一份喧闹,多了一份祥和。此时此刻阅读《西游记》是最惬意不过的事情了。
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写的《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牵着白龙马,一路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却从不曾想过放弃,坚韧不拔地前往西天取经,最终取得成功。书籍读至篇末,我依然沉浸在大气恢宏的情节描绘中,久久不能回神。山再高,路再远,只要意志坚定,不半途而废,你便会发现困难之后总会有一扇敞开的大门。唐僧师徒四人用他们的经历诠释着这个人生真理。坚持……这让我回想起孩童时期学走路的情景,记忆如轻风般拂过脑海……
我跌倒时,爸爸从来不会伸手扶我起来,而是静静站在不远处,面不改色地看着我。我只会觉得爸爸太冷漠,却不知道他正用他的行动无声地表示着:有些事情只能自己坚持不懈,从哪里摔倒,就要从哪里站起来,继续前进。也许是从爸爸眼中看到的鼓励太过耀眼,我不知哪来的力量,竟慢慢爬了起来,一步一步向爸爸靠近。两三米的距离,我似乎走了半个世纪那么长,爸爸却依然耐着性子看向我。直到我走到爸爸身前,爸爸不管不顾地俯身将我抱起,像是没看到我蹭到他身上的泥似的,兴奋喜悦溢于言表。我才知道,原来爸爸并不是冷漠,只是想让我成长,收藏坚韧。
《西游记》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三打白骨精”。讲到这个,我的话更是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白骨精奸诈狡猾,为了长生不老便想吃唐僧的肉。孙悟空去为唐僧化缘时,她自认是天赐良机,便化成貌美女子用花言巧语哄骗了唐僧及其两位徒儿。刚想痛下毒手,孙悟空就回来了。他的火眼金睛看破了白骨精的伪装,举起金箍棒就打向白骨精,结果白骨精把假尸留下,真身回到了白骨洞。唐僧本想把被他误认为杀了人的孙悟空赶走,在其余两位徒弟的劝说下,才作罢。
白骨精接二连三的变化,都被孙悟空识破。第三次,孙悟空终于忍无可忍,打死白骨精。孙悟空的目的是保护唐僧,却被唐僧误以为是多次杀人还执迷不悟,产生许多误解。唐僧多次因自己的愚善赶孙悟空走,直到真相大白才恍然醒悟,孙悟空却愿意不计前嫌地继续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作者吴承恩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孙悟空的宽容大度,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吗?
因为“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所以我们要“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放学后,身为值日生的我玩心大发,将漏了墨水的笔芯的“头”拔掉,然后把“无头”笔芯当成弹弓一样弹了出去,笔芯中的墨水随着一条美丽的弧线向门外喷洒而出溅到来接小月的叔叔身上,绽开一点一点的黑色墨水。我怔了怔,赶忙过去道歉。“叔叔没事,这点小脏不算什么的,你不用道歉!”预料之中的责骂没有,反倒是如聊天般轻柔的宽容。我羞愧地低下了头。深邃的天空,正是能宽容雷雨风暴一时的肆虐,才会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正是能宽容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会有浩渺无垠。感谢那位叔叔,让我懂得了宽容是什么。
《西游记》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它不只是一部普通的经典,更传扬了中华民族的可贵精神,也让我学到了许多真理,至今仍对我产生重大影响。它让我懂得了,要想人生之路是去往成功,需要自己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地克服困难,踢开绊脚石;也需要宽容,将有棱角的垫脚石慢慢磨平。这也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信念!
西游记 ……此处隐藏7093个字……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书中写唐僧师徒历经了八十一个磨难又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也许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尽力去做了,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
西游记读后感9猪八戒是最可爱的人。
这一回,他正式要闪亮登场了。
吴承恩是一个大家,他非常喜欢猪八戒,所以他给猪八戒的出场方式就和孙悟空不一样,孙悟空上场,仅仅写到,有怎样一个石头,怎么怎么地一崩,一个石猴就出来了。而对于猪八戒,他先垫场,写风景,写孙悟空和猪八戒老丈人家的奴仆争吵,写猪八戒老丈人的介绍,等等。这一切,都类似于京剧中的重要人物出场,首先是锣鼓响,不见人出来,好不容易人物要上场了,幕后才“哎呀”一声叫板,叫板半天,人总算出来了,却背对着观众走碎步。这和《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出场有些类似,贾宝玉正式亮相,先是让冷子兴演说了一番,把读者胃口吊足后,隔了几回,他才粉墨登场。作家这样写,除了艺术方面的考虑之外,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一个作家对自己笔下人物的喜爱和重视。
从《西游记》的字里行间,你完全可以体会到吴作家对猪八戒的偏爱,所以他对猪八戒的用墨最多,用笔也最费心,塑造的形象也最成功。你看看,就凭猪八戒的表现,他当什么都可以:官员、政客、秘书、小老板、地主、文化系统的干部、记者、打工族、家庭“妇男”、好情人等等。总体来说,猪八戒就是那种包含了人性中所有正邪因素的“完人”,谁见了,都会认为,他是一个有血有肉,人见人爱的人。
但是,好人没好报。猪八戒在高家表现的确不错,给高家种地,收割,干个不亦乐乎,但就因为饭量太好,遭到老丈人的嫌弃。猪八戒对此也委屈,说,我虽然能吃,但也能做呀?由此才閙起了家庭矛盾,把媳妇藏起来,索性显现出妖怪的本来面目来。由此可以看出,猪八戒是一个喜欢过正常家庭生活的人,是爱老婆的,是想有一个家的。在他身上,小农意识的确很严重,我想,女人如果选丈夫,能有猪八戒这样的人,一定是她一生的福气。但命运决定了,猪八戒的幸福生活是短暂的,他不受这个家庭的欢迎。当然,高老汉也有高老汉的委屈,就因为女儿嫁了个妖怪,一下子把门风给玷污了,弄得亲戚邻居都不和他家来往。毕竟,人是社会的人,让社会把你一个孤立起来,这日子的确也没法过。
好在,孙悟空来了,他是最喜欢兴风作浪的人,见了妖怪,岂有不捉之理?自然要上演一出“捉妖”的闹剧。但在“捉妖”这场戏中,吴承恩在细节上有一点小小的瑕疵,如果不细心,你会看不出来:孙悟空要了解猪八戒的来历,就编了个谎让猪八戒自己谈,这会,猪八戒才谈了谈自己的出身和姓名:“我家住在福陵山云栈洞。我以相貌为姓,故姓猪,官名叫猪刚鬣。”试想想,高翠兰和猪八戒结婚几年,估计,刚开始的时候,猪八戒是不说真话的,但当他显露出妖精本相的时候,最先吃惊的应该不是高老汉,而是高翠兰,她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丈夫到底是什么妖怪,并且,她也完全有盘问的条件。他们夜夜在床第之间,猪八戒又是一个怜香惜玉的人,两个人玩高兴了,难道高翠兰就不会问,你到底是什么人?叫什么名字?是怎么样成了妖精的?当然,你也会说,高翠兰让猪八戒吓坏了,她不敢问。但这样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因为,猪八戒是好色之徒,他的床上功夫一定不差,男女之间,当鱼氺之乐行到高潮处,两个人还有什么不能说的?难道非得等孙悟空来问才合适?这点,张爱玲的《色戒》对人性的解读就做得很好,吴承恩应该向张爱玲学习。
这一回是过场戏,猪八戒的精彩处在下一回。咱下一回再说。
西游记读后感10这个学期,我读了吴承恩写的小说《西游记》,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孙悟空是《西游记》里的主人公,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他虽然有大英雄的气度,但还是喜欢听恭维的话。他机智勇敢,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敢和三界之主----玉皇大帝斗。
再说猪八戒,他可没有孙悟空那样的气度,又好吃,好女色,好占便宜,爱偷懒,经常是心里惦记着高老庄的老婆,还有时不停的让师傅念紧箍咒,伺机报复一下孙悟空。虽然他这样,但人们还是很喜欢他。
沙悟净心地善良,任劳任怨且忠心耿耿,但沙悟净有个缺点就是不敢反抗。
最后是师傅唐僧,他既没有孙悟空的本领,也不像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一样。虽然他只会念经但他心地善良,慈悲宽厚。唐僧曾经被人们说成软弱迂腐,但他并没有失去信心,一直坚持不懈。最后终于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
西行取经的惊险故事令我大开眼界,我还要再读一遍。
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木偶奇遇记》的故事流传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啦!但是为什么至今都依旧吸引着我们呢?
这本书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叫杰佩罗的老头用木头雕刻出了一个木偶,给他起名叫皮诺曹,皮诺曹虽然一直想做个好孩子,可是又经不起诱惑,他逃学、撒谎……几次上当可还是屡教不改。他受狐狸和坏蛋猫的欺骗,差点被它们吊死,幸亏仙女解救了他,仙女教育他不能说谎,每当他说一次慌他的鼻子就长一截,他连撒三次慌,鼻子长得在屋子里都不能转身了。后来,他又被卖到玩具国,变成一头驴子。最后,他在鲨鱼腹中意外与父亲重逢,并设法逃了出来。经过了这么多离奇的曲折以后,小木偶变得很乖,他每天去做工,有空还要学习,终于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好孩子。
这篇文章里我最喜欢这句话:“请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只要细心呵护,在贫瘠的心灵土壤上都能开出美丽的人性之花!”其实,《木偶奇遇记》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小木偶和我一样是一个天真、好奇心强、头脑简单、缺乏主见、没有毅力的平凡的小孩,但因为有了周围人无私的关爱,他变成了诚实、勤劳、乖巧的好孩子。我也因为有了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的爱护和鞭策,才能够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丑小鸭由于没有同伴和它玩,丑小鸭决定要离开家。一天早上,丑小鸭到处流浪,路过了一条小河,那儿有很多的天鹅,它们在丑小鸭的眼里是多么漂亮啊!可怜的丑小鸭,只能在一旁看着一天,丑小鸭忽然感觉自己身上有一股力量要起飞,当它低头在水面上看到自己的倒影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它现在已经不是丑小鸭了,而是美丽的白天鹅。
当看到丑小鸭说:“原来我并不是丑小鸭”时,我就有了感悟:其实,一个人的美丽并不是由他的长相来决定的,而是由品质和内心来决定,一个人如果有好的品质、好的心灵,即使你长的再丑,在别人眼里你仍然是非常美丽的;相反,你长得再美丽,你如果没有好的品质、好的心灵,时刻只想着自己,不去关心别人,损害别人的利益,在别人眼里你仍然是最丑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关心、关爱、体谅别人,多替别人着想,拥有一个好的品质、好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大家的尊重。让别人一看你就知道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你不要每天想自己长得丑,记住:“决定自己的不是别人的眼光,而是你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