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精选10篇)

时间:2021-07-27 23:29:47 收藏本文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精选10篇)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精选10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1

最近,我认真拜读了李镇西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书中的观点深深吸引了我,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具备“三心”,即童心、爱心和责任心。这对低年级的班主任尤为重要。

一、童心

工作中常觉得自己的思想和言语和学生有一道无形的隔阂,总是不能学生和很好的沟通,换来的是自己感叹这是一种代沟。

李镇西老师在关于童心的论述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用童心理解童心,要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和学生同年龄的一个学生,这不但是教师是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更是班主任对学生产生真感情的心理基础。所谓把自己变成一个学生,是指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甚至某种意义上尽可能让自己有同年龄学生般的情感,同年龄般学生的兴趣和纯真。当我们努力保持这一份童心时,其实我们已经融入到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中去。我们便够建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当学生发现老师和自己变得“一样大”时,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老师当作朋友。当老师撕下成人的面具,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我想当我们怀着李老师所说的用童心理解童心时,我们就能够发现学生的可爱。即使学生做错了事时也是如此,因为孩子们总是怀着善良而美好地动机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总是怀着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赞扬、理解的心理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或许会好心办坏事,当是我们用童心去衡量时,自己就会变得平易近人,会使学生觉得你亲近,具有亲和力。

童心决定着童心,教育者的童心,是我们当好班主任的必不可少的“精神软件”。

二、爱心

李老师说“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以谈起”,可见教育离不开情感。

常听到现在的一些班主任抱怨说:我付出那么多,我把心都掏给了学生,可我的学生为什么不领我的情,难道我还不具有爱心吗?其实他们片面理解了爱心的涵义。李老师告诉我们,爱心应该是是日常生活(即常态的条件下)所自然而然的一种情感和行为。

对学生的爱,并不一定需要什么催人泪下的“爱的奉献”,平平淡淡才是真。那些常抱怨的班主任说这样的话的原因或许是他并不懂得“爱心”的内涵,他们把爱心建立在成绩的高低的基础上来,“爱心”化作了分数,不会去考虑学生是是否承受的了这种爱之重。。其实质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李老师的话自己使我明白,只要我们真心爱学生,从日常教育教学中,把爱化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上,用我们平常的言行去感动学生,那么,我们就算成功了。所以让我们真正做到爱学生吧!爱每一个学生。

李老师书中有一个例子最能说明我们怎样付出爱心。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曾深情地描述“水上旅行”的情景。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孩子出去的快乐,自己攒钱买船带孩子去旅行,他说“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我想就就是“爱心”。

三、责任心

常认为责任心就是从早到晚一直陪着学生,学生成绩好,考上好的学校这就是责任心的表现。李老师让我明白,所谓真正的责任心既是班主任在日常的点点滴滴的工作中,认真细致和绝不敷衍地做好每一件事,更是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

未来社会需要有责任心的人。为国家培养现代人才,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神圣的使命,更应该是班主任的自觉意识和行为。班主任每天在学生面前所展示的言谈误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进而影响着国家的未来。我们今天怎样对待学生,今天作学生怎样的榜样,明天的学生就怎样对待他人,我们手中诞生的是未来的人才,我们的责任重大。

责任心的背后是我们的班主任是否具有教育现想。现今社会越来越功利化、技术化、庸俗化,我们的理想正在渐渐失落,更多的人把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这些人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尺,自然谈不上什么教育理想,也就不会所谓存在教育理想即责任心。而我们需要的班主任,是应该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有超越苦难的精神,有披荆斩棘的双手,有遥望未来的眼睛,在他们的心中应有永远燃烧着教育现想(责任心)的火距。

教育者具有怎样的思想行为就会培养出怎样的人,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理想,以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为目标,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班主任的责任心,我们才无愧于教师的历史使命。

我想当我们真正懂得了“三心”含义,明白班主任是“心”的事业时,我们跟优秀班主任的距离就在咫尺之间了。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2

初看到这个题目,我有点疑惑,”为什么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当我看完全文,我不由得对此观点开始信服起来。

一、我们班主任必须具有儿童般的情感。由于成人和小孩子的特点不同,所以,有些在成人看起来是不可理解的感情,在儿童看来却是非常自然的。他们会因为同学的一句不公平的话而闷闷不乐,也会因为别人无意的碰撞而气愤不已。当然他们也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赞美、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而兴奋不已,也会随着同学的一句”对不起“而立刻不计前嫌,化敌为友。班主任要是不具备儿童般的情感,对学生的”这么点芝麻大的官事“就不能很好的处理。别看事小,却足以左右孩子一天的情绪,甚至更久。就算强制处理了处理了,学生也不会信服。

二、我们班主任必须具有儿童般的兴趣。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当学生发现老师带他们去郊游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们的愿望,而更多的是出于老师自己的兴趣时,他们会不知不觉的把老师当做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老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情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这点我从大课间和女生们一起要呼啦卷、跳绳,和男生一起打篮球可以证明。这个时候孩子们都愿意和我亲近,也愿意和我说一些,他们平常不会和我说的话。

三、我们班主任必须具有儿童般的思维。我们常说要理解学生,但有时学生的言行,站在教师的角度看,是很难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下,就很容易理解了。孩子们总是怀着善良而美好的动机去做事,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寻求心理满足。但是,他们生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考虑事情欠周到,常常把好事做成了坏事,这是很自然的。这些动机好效果坏的蠢事就是”可爱的缺点“,我们班主任必须具有童心,只有学会”儿童思维“ ……此处隐藏8255个字……负责记录,效果反而很好,这一点值得我们很多班主任借鉴。

最后班级管理要尊重学生。我们每个班主任都希望学生尊重自己,其实每个学生何尝不希望班主任尊重他呢?尤其是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内心深处被认可、被尊重的渴望很强烈,如果能让孩子们感受到班主任是真正地尊重他,关爱他,那么他对班主任也是非常尊重的,甚至让你感动。在这一点上,李老师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三、寻梦之路遍地花

有人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有人说面向太阳就会有希望。

也有人说梦想就是最好的信仰!

《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让我在疫情期间学会很多,作为一名班主任,此刻我深深地明白,只有爱教育,爱学生,爱班主任工作,才会把每一个孩子当成一朵“最美的花”去关爱她,尊重她,理解她,欣赏她,为她的退步而惋惜,为她的进步而高兴,才会让孩子们成为幸福的孩子们,让自己成为幸福的班主任!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9

我是一个不太喜欢回忆过去的人,除非什么事或物触动了记忆的开关,否则长存于心的大部分是当时的心情或感受。象我这样健忘的人或许更应该在教书生涯中随做随记,随想随记。可由于自己的懒惰,工作中的一些案例、想法没有及时记录在案和总结,很快就湮没在了繁杂的事务中,无处可觅其踪迹了。

这次学校搞这个读书笔记的活动,开始还颇多抱怨,觉得书看了就看了,我本身也是一个爱书之人,勿需学校用这种方法催逼。感受也是自知即可,何需将其写下来呢。可当洁白的笔记本翻开于桌面时,除了写点心情日记久已不写什么的我竟有了往上填点什么的冲动。

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其实刚发到手中就已经被我用了三天空闲时间看完了。因为我还记得一年前接到任初三班主任的电话时的心情。那天我带着对美好暑假的回忆及对新一学期工作的憧憬的愉快心情踏下飞机,可是手机刚一打开就接到了让我做初三八班班主任的电话。顿时,恐慌、焦虑的心情一下将我那种刚从云端回到地面的踏实、愉快的感觉一扫而光,仿佛又一次被升到了几千米的高空。这一次会摔到粉身碎骨吗?虽然我年纪已一大把,可并没有做班主任的经验。做这一届据说混世魔王颇多的年级的科任老师就已经让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了,这一下又将我提到班主任的高度如何让我不倍感压力呢。

当失眠开始成为常态的时候,校长发了这本书给我们。捧着它如得了一本武功秘笈,如获至宝的我很快将其读完。可是读完了我才发现这并非一本班主任速成教材,其中所蕴涵的教育观,教师、学生、家长观及出神入化的班级管理艺术哪是我等资质平庸之人能马上领悟并得心应手地运用的呢。只有常翻常看,在日常工作中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才是修行的正途吧。

不过虽无法速成却也有诀窍,那就是我发现在全书当中,李老师无论是在处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时还是对他们的教育时,秉承了一个最基本理念,那就是——爱心。李老师的《爱心教育》一书也是在校长推荐下阅读的,受益颇多,感受颇多。其实和孩子们打交道,无论是普通老师还是班主任,只要内心有一个“爱”字,有一腔爱生之心,又哪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呢。这既是李老师所有教育著作中的基调,又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教育真理吧。

爱心我是不缺乏的,但这只是入门的必备素质,要想真正掌握班主任管理的艺术还得假以时日在实践中去探索和领悟啊。

李老师,多承你指教了。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10

这个假期,我利用空暇读了李镇西的《做个最好的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我真的被李老师那种对教育的满腔热诚,对班主任的那份执着,以及对学生深深的爱,尤其是他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的精神,所感动。

在文中,李老师提到解放班主任,就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求班主任用教育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的作为一个老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去学习与教学相关的知识,不断汲取新的教学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才会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教学技能。在读的过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李老师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如数家珍,对陶行知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理论随手拈来。而这两位教育家对李老师的教育影响非常大,这正是李老师不断学习,长期阅读、积累的结果。李老师之所以成为如此有名的教学大师,正是学习造就了他!

在《班主任应该有怎样的素养》中,李老师提到作为老师要成为一个专家:第一,课要上得很棒;第二,还要有某些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或一技之长。”的确是,如果一节课下来,学生觉得特别快过,然后在下课时,跑上讲台滔滔不绝地与你分享、或交流他还未说完的或者他提出他们的问题时,或者对你说:“我很想在下一节继续上你的课时,那种喜悦之感不言而喻,这样的一节课是吸引学生的,此时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也拉近,当学生喜欢上你的课时,他们会从内心信服老师,自然他们便会听你的指挥,就会爱戴你!学生对你的爱,这就是教育的幸福!

所以,我们必须要经常学习专业知识,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的魅力来吸引学生,,不断想办法让自己的课堂生动起来,让课堂师生间的关系更和谐,当师生间形成朋友的关系时,当学生内心深处信服自己时,学生就不会故意惹事让你去处理,这时作为一名班主任,不会因为学生惹麻烦常要自己去处理而头疼烦心,幸福感就是这样来的!

在安排座位上,经常把我难倒,而李老师一套成熟的做法,和安排座位的原则“尊重学生,有利学习,小组固定,每周轮换。”给了自己一些参考。其中“小组固定”就是前后四人或六人就是一个整体,小组内部可以互相调整,给了我不少的启迪,我们的生本小组也可以采用这种调位方法,这样不大的调动可以免去不少的麻烦,有利于小组的交流与小组间的学习竞争。其次“每周轮换”的方法,让自己也可以尝试一下,每星期全班都以小组为单位变化一次座位,让每个学生在一个学期之内几乎把教室的每个方位坐遍。他的“每周轮换”对于老是做坐后面的学生家长来说,他们一定很赞成!而且任何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坐教室里任何一个位置,对每个学生来都显公平,而这样常调位,让一些熟络了的学生少了说闲话的机会。

《走进心灵的艺术》,使我深受启发,文中讲到一个女孩第一次远离父母,很不适应,心中的苦闷不能排解,她很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可是老师的一番不解人意的话:你是不是太娇气点儿?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战胜各种困难。……”却让这个女孩很失望,从那以后再也不找老师谈心了!”李老师同样遇上这样的一个女孩,他耐心倾听,循循善诱,效果截然不同。李老师的做法让我知道了,跟学生谈心,我们要以真诚的眼光给孩子心灵的安全感,才能敞开大家的心扉,朋友式一样跟学生谈话非常重要,在谈话中多给学生切实可行的建议,避免训斥。对学生要尊重、理解,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心灵的隔膜会造成语言的隔膜;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仅靠“真诚”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讲究语言技巧;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诉说,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在耐心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从而获得孩子的信任,进而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只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才能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李老师的这本书,还让我学到了如何科学民主管理班级,如何去转化后进生,如何形成和谐的团队教育,读了这本书收获真不少!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精选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