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调查报告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

时间:2021-08-26 20:05:45 收藏本文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1

校园文化是一种自觉地以文化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管理模式。《中国教育改革和基础纲要》明确指出:“要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作为一种育人环境和氛围的创设,它在学校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

一、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学校面临极大的生存危机,教学质量成为学校的生命线,许多学校将大量的精力投入教学质量而无暇他顾,学校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培养目标及常规管理等方面往往盲目随大流。同时,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缺乏对学校文化本质特征、功能作用、表现形式及方法途径等方面的认识,而将学校文化仅仅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加之学校文化建设无法在短期内见效,学校从实用功利的角度也不太重视。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1、培养目标不正,思想认识不够。

由于受“质量唯一论”等影响,众多学校一味注重文化课教学,严重忽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和思想教育。学校领导层的思想认识未形成共识,多数领导认为应该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所以在新形势下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问题和做法等没有积极进行研究与部署。

2、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忽略制度体系的改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校布局的调整,原本薄弱的教学基础设施越来越不适应发展要求,故学校加大经济投入,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改善校容校貌,但是却忽略了学校软件设施的建设。部分学校没有完整的办学章程,在教学质量的考核中,缺乏科学考核学生全面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使学校的发展很不稳定,起伏跌宕,不能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3、格调上庸俗的社会文化冲击着校园。

由于市场经济促进文化市场的发展,许多格调上庸俗低下的社会文化冲击着校园。学校附近的一些不良网吧、录像厅、卡拉OK厅、桌球室、电子游戏室等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包围着校园,课余时间,学生们成群结队地涌向这些场所,打发着寂寞的时光,甚至通宵达旦,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校园学习生活。

伴随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新课改的有效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在传承的基础上也面临着挑战,只有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当今的教育背景,与时俱进,校园文化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这就要求我们对校园文化进行重新认识,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重建和发展。

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应是一种基于学校的彰显个性的文化。由于受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的影响,学校要突出地方特色,立足本土,建设富有乡土气息的特色校园文化。基于以上思考,本人想结合当地、学校实际,开展《挖掘乡土人文资源激发校园文化活力的实践研究》一课题研究。

二、当地深厚的人文背景

学校座落在瀛山书院脚下,瀛溪畔,是南宋瀛山书院的延伸,历史文化悠远而浓厚。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曾多次来此书院讲学著书,留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千古绝唱。在学校教学楼可以远眺到瀛山书院遗址胜景——清风徐来,松柏苍翠,历代修葺过的八角凉亭依旧伫立在瀛山之巅。瀛山书院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史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与众不同的人文精神特点。学校将“瀛山书院”独特的人文资源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创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校园文化,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发掘和利用乡土资源,深化校园文化内涵,拓宽建设校园文化的渠道。本选题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1、通过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丰富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形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掘新的意义。

2、通过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及社区活动的形式,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新课程实施结合起来,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开拓新的思路和途径,对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探索特色办学道路有着现实意义。

3、在利用乡土资源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以师生的发展为目标,打造独特的育人文化环境,并以其培养学生的人生智慧,呵护和滋养学生的情感生命与精神生命,构建起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成为师生的生活乐园、成长乐园和精神家园,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提供一个典型样板。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2

一、调查工作概述

(一)、调查概况

笔者于20xx年秋对我实习所在的小学(*县**基金小学)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掌握当前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提高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研目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抓手。为加强校际学习联系,进一步探索具有各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子,打开学校德育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三)、调查切入点:

此次调查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即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切入点展开调查。

(四)、调查时间及对象:

(五)、学校概况

*县**基金小学原名大埠中心小学,是一所始建于1934年的名不见经传的典型山区小学,因条件所限,学校规模极小,校园破烂不堪,当时的校园面积仅有3000多平方米,校舍不足1000平方米,且一半以上还是低矮破烂、阴暗潮湿的一级危房。在校的学生也不过200多人。因为校舍严重不足,周边村庄里的许多学龄孩子都无法入校读书,只能分散在另外几个教学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队的土仓库里上课。就在这一年,正在寻找资助对象的洪逸挥先生,在赣州市旅游局的牵线搭桥下,与大埠中心小学结上了不解之缘,大埠中心小学也从此更名为**基金小学。

如今,该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面积翻了几番,危房全部被拆除,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和宿舍楼,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得到大大的改善,学校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已拥有学生1167人,教职工46人,且30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2/3,比原来增加了近三倍。

10年来,逸挥基金会以一种全新的精神理念一直关心学校的成长,使学校管理大大加强,办学质量显著提高,由全县后进一跃进入了先进行列。在20xx年举行的三年级语文、四年级数学抽考中,该校成绩分别名列全县同类学校第一、第二名。20xx年起,在全县抽考中,该校又连续四年取得全 ……此处隐藏9140个字……怀感激,对校园仍然存在乱扔乱丢现象深恶痛绝。份份表示要从自身做起,做文明合格的中学生。

3、多次对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总务处及各科室老师等老师深度访谈。校长认为,我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目前没有明显特色。我校准备借着我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中国水都的势头,以“水文化”为特色,重点宣传丹江大坝重大功能、古均州文化地方特色、宣传水的重要性、历代治水文化、弘扬治水精神,制作大块模型,打造校园文化墙,营造对老师对学生方方面面的校园文化教育氛围。部分老师认为,学校文化氛围不够,各项制度落实不到位,师生活动较少,办学特色不明显。有些科室只为上级检查而存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四、做法与成绩:

1、物质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精神文化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建筑、教学设施、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图书室、运动场等方面的建设,这些既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塑造优良学校文化的物质基础。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

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高雅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今年暑假,我校新建标准塑胶运动场一个,全部黑化校园路面,刷新教学楼实验楼外墙,绿化美化校园,将一个全新美观整洁的校园呈现在师生面前,使我校校园硬件建设达到最好程度,为师生营造了一个身心愉悦的外部环境。

2、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学校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班风、个性、风貌和学校人际关系上等方面。

(1)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师生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办学目标:求真向善惟美涵养文明素质

修德启智健体奠基幸福未来

校训:崇德好学励志笃行

校风:文明勤奋和谐进取

(2)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师德水平、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今天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经济靠科技,发展科技靠人才,而培养人才靠教育。因此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教师队伍中树立起良好的师德、过硬的专业素质、扎实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才能完成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光荣艰巨任务。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也就难以完成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更谈不上培养人才了,耽误的可是国家大事了。

我校已形成以“严谨博学善教爱生”的教风。老师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忘职责,坚守师德标准,廉洁从教,敬业奉献。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未来美好的追求,让我们一直坚持在人间这条沧桑的正道上!

文化长廊 历代书法家作品集

(3)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我校已形成以“乐学多思求真创造”的学风。同学们比学赶优,在导学案模式下,在小组内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已基本成为习惯。良好的学风直接带来中考的优异成绩和各项综合素质考评位居全市前列。

随处可见的名言 学生活动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和推动力量。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总体来看,我校人际关系比较和谐,没有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现象,学生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一派宁静祥和。

3、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通过制度规范学校师生的行为,告诫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师生行为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我校的各项制度基本健全,组织机构建设基本合理,师资队伍基本达标。我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党政一把手,负责全面工作。副校长分管教学、政教、总务、办公室等具体工作。党务工作下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分工清晰,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共同发展。

五、建议与措施:

1、完善校园文化墙内容,多途径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校本课程中渗透“水文化”的特色,以多种形式给予师生文化熏陶。

2、完善各种校园文化内容,发挥校园文化的显性、隐性作用,努力从精神层面提升师生价值观,确保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纪律法制教育等方面有长足进步。

3、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渗透到课堂教学改革中,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以优秀文化影响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4、创新班级文化,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培训班主任,提高班主任综合素质,强化班主任责任意识,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5、开发校本课程文化,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作用:水文化、吕家河民歌、民间故事、武当武术等文化,让学生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